章节列表
- 太宗文皇帝实录序
- 进实录表
- 修纂官
- 修纂凡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上
- 卷四下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上
- 卷九下
- 卷十上
- 卷十下
- 卷十一
- 卷十二上
- 卷十二下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上
- 卷二十下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六
- 卷一百五十七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 卷一百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六
- 卷一百六十七
- 卷一百六十八
- 卷一百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
- 卷一百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六
- 卷一百七十七
- 卷一百七十八
- 卷一百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
- 卷一百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六
- 卷一百八十七
- 卷一百八十八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卷二百一
- 卷二百二
- 卷二百三
- 卷二百四
- 卷二百五
- 卷二百六
- 卷二百七
- 卷二百八
- 卷二百九
- 卷二百十
- 卷二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 卷二百十五
- 卷二百十六
- 卷二百十七
- 卷二百十八
- 卷二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
- 卷二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三
- 卷二百二十四
- 卷二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七
- 卷二百二十八
- 卷二百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
- 卷二百三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二
- 卷二百三十三
- 卷二百三十四
- 卷二百三十五
- 卷二百三十六
- 卷二百三十七
- 卷二百三十八
- 卷二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六
- 卷二百四十七
- 卷二百四十八
- 卷二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四上
- 卷二百五十四下
- 卷二百五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六
- 卷二百五十七
- 卷二百五十八
- 卷二百五十九
- 卷二百六十
- 卷二百六十一
- 卷二百六十二
- 卷二百六十三
- 卷二百六十四
- 卷二百六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六
- 卷二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六十九
- 卷二百七十
- 卷二百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三
- 卷二百七十四
『明太宗实录』卷三
- 本章共 2.0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元年八月戊戌朔
○己酉谍报长兴侯耿炳文领兵三十万驻真定都督徐凯领兵十万驻河间都督潘忠杨松营莫州其先锋骁勇者九千人已据雄县肆虏掠 上率师御之
○壬子至涿州屯娄桑令军士秣马蓐食晡时度白沟河 上曰今夕中秋彼不虞我至必酣饮自若乘其不戒可以破之促诸军速行夜半至雄县围其城城中既觉登城大骂我军愤恨黎明攀缘而上遂破其城 上亟下令戒诸将勿杀诸将怒其骂尽诛之获马八千余匹 上责诸将曰吾举义以安 社稷保生民岂容杀哉尝谕若等毋嗜杀人今辄敢违令以坏我事夫多杀适坚人心使人皆畏死尽力以斗一夫捐命百夫莫当何以成事功也且非但不能成事功亦非自己之福昔曹彬下江南未尝妄杀其后子孙昌盛其好杀者子孙往往绝灭今虽拔一城所得少而所失多矣诸将皆叩头谢罪 上度潘忠杨松在莫州未知城破必引众来援谕诸将曰吾必生致潘杨诸将未喻遂命谭渊领兵千余先度月样桥伏水中约忠等已过桥闻炮声即起据桥渊言水中恐难久伏 上令每军取茭草一束蒙头以通鼻息又令勇士数人伏路侧望忠等接战即举炮渊如 上旨上登城遥望忠等果至出师逆击之路旁炮举水中伏兵亦起据桥潘忠等败急趋桥不得我军腹背夹击之生擒潘忠杨松余众多溺死 上问忠等莫州军马几何忠云尚有战士万余马九千余匹今闻臣败必走急取可得也 上率精锐百余为前锋趋莫州径薄其营悉降之尽获其人马辎重明日回军驻白沟河语诸将曰今潘忠等被擒众皆败没耿炳文在真定必不虞我至不设备我由间道出其不意破之必矣诸将称善适炳文麾下小将张保者来降请为前锋自效 上问保炳文所领军几何保曰三十万先至者十三万半营滹沱河南半营河北 上给张保马遣之归且教保佯言身败被获守者困遂脱系窃马以逃仍声言我军将至诸将请曰今由间道不令彼知盖掩其不备柰何遣保告之为备 上曰不然始不知彼虚实故欲掩袭之今知其半营河南半营河北则当令知我至其南岸之众必移于北并力见拒我一举可尽败之兼欲使知雄县莫州之败以夺其气兵法所谓先声后实者也若不令其知径薄城下锥能胜其北岸之军南岸之众乘我战疲鼓行渡河是我以劳师当彼逸力胜负难必且人委身事我当推诚任便纵在彼有反侧去一张保于我何损哉诸将无敢复言遂引兵而西
○辛酉至无极县 上以敌众我寡欲试诸将勇怯乃召问举军所向有云且往新乐以观敌势 上曰新乐僻在一隅吾逗留于彼锐气以馁敌引众来战势力不均若等且度能胜之否今直抵真定敌众新集纪律未定人心不一乘我士气方锐可一鼓而破之诸将或然或否惟张玉与 上意合力赞之
○壬戌未至真定二十里获采樵者询知炳文军惟备西北其东南无备 上率三骑先至东门突入其运粮车中擒二人问之其南岸之营果移于北岸由西门而营直抵西山 上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其麾下登城大骂相距二百余步 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炳文出城迎战张玉谭渊朱能马云等率众奋击之 上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夹击横透敌阵炳文大败急奔入城军争门门塞不得入相蹈藉死者甚众乃自相斮然后得入而阖门自守丘福等杀入子城门闭乃退其左副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领众接战我骑士薛禄引槊剌坚坠马挥刀斫之坚大呼曰我李驸马也勿杀禄生擒之其右副将军都督甯忠左军都督顾成都指挥刘遂俱被擒斩首三万余级积尸塞城壕溺死滹沱河者无算获马二万余匹俘降数万尽散遣之有二千人愿留不归 上从之薛禄缚李坚来见 上让之曰尔本亲戚非有怨仇亦从奸臣何也今日之罪可逃乎坚顿首祈哀命械送北平须臾将士缚顾成来见 上曰尔 皇考旧人安得亦为奸臣所使成泣曰老臣实为奸臣所逼无所逃罪幸见 殿下如见 太祖然老臣不死犹得效报遂命释成缚赐之衣 上闻降者谋叛去悉召至谕曰人之情去家则有父母妻子之思尔等如有之即明以告我给尔资粮遣送出境若不告而逃为逻骑所获尔必不免矣降者皆叩头言本无此心蒙大恩得生全方思图报安敢怀归且归亦宁得休暇不劳瘁乎实无此心 上曰尔曹皆 皇考赤子吾举兵政图安利之耳尔此来固非出本心亦非朝廷所命但为奸臣驱迫不得已也吾岂忍伤之尔今欲留此固善但父母妻子不知尔存亡日夜忧悬尔但依吾言悉归众复叩头领留曰虽孱弱无勇愿随军庶效报分寸 上曰吾此举非志于攻城略地不过欲诛奸恶数人及为奸恶所使而不顺者诛之吾众足矣不须尔曹遂悉遣之于是一路喧传而南曰殿下不嗜杀人待降者思之父母闻者皆喜而赴战者率无斗志兵刃稍接多释来降矣 上语诸将曰昔周公诛管蔡三年罪人乃得今奸臣弄兵谋危社稷罪浮管蔡吾举兵诛之赖将士奋义效勇所向克捷然罪人未得尔等久慕露于外能无父母室家之思乎凡事必先劳而后逸必翦除奸肃清朝廷乃与尔等解甲韬戈以图休息诸将叩头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日 殿下为 宗社之故披冒风霜在外臣等敢以私家为念哉
○丙寅
○攻真定二日未下 上曰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士气遂命班师 建文君闻耿炳文败始有忧色语黄子澄曰柰何子澄对曰兵家胜败常事无足虑今天下全盛士马精强兵甲坚利粮饷充足取之不竭用之有余区区一隅之地岂足以当天下之力调兵五十万四面攻之众寡不敌必成擒矣曰孰堪将者子澄曰曹国公可以当之前不用长兴侯而用此人岂有失哉遂遣曹国公李景隆代之 初谷王橞遁还京师齐泰等虑辽王植宁王权为 上之助建议悉召还京惟植至遂遣敕削权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