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太宗文皇帝实录序
- 进实录表
- 修纂官
- 修纂凡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上
- 卷四下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上
- 卷九下
- 卷十上
- 卷十下
- 卷十一
- 卷十二上
- 卷十二下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上
- 卷二十下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六
- 卷一百五十七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 卷一百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六
- 卷一百六十七
- 卷一百六十八
- 卷一百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
- 卷一百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六
- 卷一百七十七
- 卷一百七十八
- 卷一百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
- 卷一百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六
- 卷一百八十七
- 卷一百八十八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卷二百一
- 卷二百二
- 卷二百三
- 卷二百四
- 卷二百五
- 卷二百六
- 卷二百七
- 卷二百八
- 卷二百九
- 卷二百十
- 卷二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 卷二百十五
- 卷二百十六
- 卷二百十七
- 卷二百十八
- 卷二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
- 卷二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三
- 卷二百二十四
- 卷二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七
- 卷二百二十八
- 卷二百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
- 卷二百三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二
- 卷二百三十三
- 卷二百三十四
- 卷二百三十五
- 卷二百三十六
- 卷二百三十七
- 卷二百三十八
- 卷二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六
- 卷二百四十七
- 卷二百四十八
- 卷二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四上
- 卷二百五十四下
- 卷二百五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六
- 卷二百五十七
- 卷二百五十八
- 卷二百五十九
- 卷二百六十
- 卷二百六十一
- 卷二百六十二
- 卷二百六十三
- 卷二百六十四
- 卷二百六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六
- 卷二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六十九
- 卷二百七十
- 卷二百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三
- 卷二百七十四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十六
- 本章共 2.7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永乐九年六月庚寅朔鞑靼太师阿鲁台遣国公忽鲁秃等随指挥岳山等来贡马赐宴劳之
○癸巳 命故山西都指挥佥事周旺子宽袭父旧职为羽林前卫指挥使羽林前卫指挥同知王咬住子胜金吾左卫指挥同知邢贵子原孙忠第得府军后卫指挥同知王兴子亮各袭父兄之职 礼部言榜葛刺国遣使朝贡今至太仓 上命遣行人往宴劳之 卜鲁兀等卫千户团脱等奏愿居安乐州从之赐予如例
○甲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虞谦劾奏监察御史周宗范交通工科给事中谢垣私易奏章 上曰六科朕所信任以防欺蔽今乃潜结为奸命三法司鞫问有实者俱斩以狥 户部言淮安府沭阳县四月雨雹伤稼计田五百三十九顷有奇诏免其租
○己亥永寿王尚灴辞归赐之钞币
○辛丑阿鲁台使者忽鲁秃等辞归赐白金文绮仍遣蓟州卫指挥使霍阿鲁秃等偕行赐阿鲁台彩币二十表里别赐其母彩币八表里 淮安府沐阳县知县王泰言县南沐河北连山东南通淮安洪武间尝疏浚以便转运今壅塞四十余里转输既艰水复为患乞于农隙浚治从之
○癸卯设四川永宁宣抚司九姓长官司阴阳医学
○甲辰抚安山东给事中王铎言青登莱三府地临山海土瘠民贫一遇水旱衣食不给多逃移于东昌兖州等府受雇苟活今东昌等府多闲田新开河两岸亦有空地若籍青州等三府逃民官给牛具种子命就彼耕种俟三年后科徵税粮其原藉田地听从有力之家耕种如此则田无荒芜民得安业又言山东各卫所补伍民丁不习武艺管军头目亦不操练方今天下太平固非用武之时然亦不可忘备若令天下卫所专委官一员率守城军士及官下舍人时常操练其屯田军士收成之后亦如之庶几武艺精通警急可用 上览之谕礼部臣曰此言皆当其即行之 旌表国子监生张翼孝行翼济南府泰安州人父母死皆蔬食庐墓三年有慈乌数百旦暮飞鸣墓树人以为孝感云 乙已内官郑和等使西洋诸番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和等初使诸番至锡兰山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辑睦邻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及和归复经锡兰山遂诱和至国中令其子纳颜索金银宝物不与潜发番兵五万余劫和舟而伐木拒险绝和归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觉之即拥众回船路已阻绝和语其下曰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乃潜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军尽死力拒之而躬率所领兵二千余由间道急攻土城破之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番军复围城交战数合大败之遂以归群臣请诛之 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食命礼部议择其属之贤者立为王以承国祀 擢监生胡良诚子敏林胜宗白璧宋友谦俱为监察御史 修筑山西沁州漳河决堤 宁夏总兵官安远侯柳升言欲于近边每千户所筑一总堡聚人畜刍粮以备不虞 上报之曰一所之军四散屯种相去辽远岂能相及朕尝命守将于五六屯或四五屯内择取一屯利便之处聚守正欲使屯堡相近得以相援不必分别卫所可只循此法行之 撒马儿罕等处回回困都等来朝贡方物赐之钞币
○丙午皇孙生赐名瞻垍 皇太子第九子也 赐朝鲜国使臣权执智宴
○丁未 敕谕尚书朱礼等曰曩命卿等浚黄河故道及筑塞河港以纾河南水患今久未见成绩而河水泛溢日加为民害苦卿等其协心并力无懈夙夜脱民垫溺用副朕委任之意 赈出西沁州辽州保安芮城定襄浮山等郡县饥民三千余户给粟五千九百石有奇 云南溪处甸长官司土官自恩言本司岁纳海肥七万九千八百索非本土所产每岁于临安府买纳乞准钞银为便户部以洪武中定额难准折输 上曰取有于无适以厉民此有司之过也况彼远夷尤当宽恤岂宜拘旧额其除之 自甲辰至是日直隶扬州府通州太兴江都仪真海门等县风雨暴作江潮泛涨坏房舍漂流人畜事闻命户部速遣人巡视抚恤
○庚戌遣官祭中霤 命故右军都督马荣子昇袭父旧职为济州卫指挥使狭西都指挥同知贾武子彬袭父旧职为羽林卫指挥使掌中都留守司事都指挥佥事魏刚子荣大宁都指挥佥事白顺子孛罗失里俱袭父旧职为金吾右卫指挥使 上以奉使西洋官军航海劳苦且去家日久其至京者命礼部引见赐劳凡七百四十五人赐钞五千一百五十锭 安乡郡主薨讣闻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至楚昭王第六女也 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李伟言磁州武安等县民疫死者三千五十余户荒芜田土千三十八顷有奇请除其税从之 榜葛刺国王霭牙思丁遣使贡方物赐之衣钞 辛亥湖广保靖宣慰使彭勇烈广西东兰州土官知州韦质各遣人贡马悉赐钞币 赐榜葛刺国使臣赛一马哈麻等宴 大宁都指挥使罗文福建都指挥使王敬中都指挥同知李玉俱以罪免初 上命丰城侯李彬统兵捕倭遣文召福建都指挥使童俊领兵从文诈为彬言迫敬中玉在任多不法至是巡按御史并效之命悉罢职从丰城侯立功自效
○壬子赈浙江龙游县饥民四千二百余户给稻四千八百六十余石 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奔丧还至京 上召问闽中民情及丰歉何如荣对云询之乡老言前数年采运木植加以旱灾人力颇艰今皆复业兼有收成比前差胜 上颔之命荣休息数日出任事
○甲寅旌表北京金吾右卫军何黑厮汉府左护卫千户许信男斌吉安府永新县民左兴儿苏州卫军张阿童孝行黑厮斌以刲肝兴儿以刲股起父疾阿童以刲股起母疾又旌表淮安府山阳县民周胜妻朱氏苏州府长州县民陈彦良妻金氏大名府长垣县民郭得鲁妻傅氏西安府临潼县民王九妻张氏贞节俱以年少丧夫甘贫守义云 北京刑部尚书朱浚等奏顺天保定永平等府初置各卫官军屯种人给地五十亩后有升调改拨等项事故去者其地悉为见在官军占据或自种或借赁人种分收子粒今发至种田民及上林苑监迁民俱无地给种宜令所司勘核升调事故官军所遗田地给与耕种如例起科为便从之 云南大侯长官刀奉偶遣弟混三等贡马及方物赐钞及文绮袭衣
○乙卯会通河成河以汶泗为源汶水出宁阳县泗水出兖州府至济宁州而合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南流达于淮而河自其西北流也由开河至东昌府入临清县计三百八十五里深二丈三尺广三丈二尺役军夫三十万用二十旬蠲租税百一十万二千五百有奇自济宁至临流置闸十五闸置官立水则以时启闭舟行便之 琉球国中山王思绍遣使模都莆等奉表谢恩先是中山王所遣使有匿其方物不尽贡者监察御史廉得其实以闻 上以非国王意并其使宥之至是思绍遣人来谢仍贡方物敕赐王钞及彩币
○戊午 上以官军从郑和自番国还者远涉艰苦且有劳效遣内官赵惟善礼部郎中李至刚宴劳于太仓 是月交阯布政司右参议解缙有罪徵下狱缙先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甚见宠任坐廷试读卷不公出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会有言缙尝洩建储时密议者遂改交阯布政司命专督化州馈饷时翰林检讨王儞有罪谪随总兵官在交阯教缙指言广东化州二人遂共趍广东娱嬉山水忘返缙又上言请用数万人凿赣江以便往来 上曰为臣受事则引而避去乃欲劳民如此并偁皆下狱后数岁皆瘦死缙文学书札独步当时其为人旷易无城府喜荐引士然少慎择且所行多任情忽略故及于罪偁为文独为缙所喜而傲诞不检士论黜之初缙之下狱也狱吏拷治索所与同谋缙不胜楚书大理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礼部郎中李至刚右春坊中允兼翰林脩撰李贯赞善兼翰林编脩王汝玉编脩朱((弦))[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等塞责皆下狱后得旸贯汝玉纮引高相继死狱中贯甲科进士为翰林脩撰选兼中允员清介之操其死也士类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