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襄王不许请隧

  • 本章共 1.3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3-07-16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夹、 ○襄王后母惠后生叔带、因翟人立为王、襄王出奔郑。晋文公纳王、诛叔带。郏、洛邑、王城之地。〉王劳〈去声、〉之以地。〈王赏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辞、〈不受。〉请隧焉。〈掘地通路曰隧。天子葬礼。〉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开口便正大。〉规方千里、以为甸服、〈规、画也。甸服、畿内之地。以皆田赋之事、故谓之甸服。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百姓、百官有世功者。不庭、不来朝之国也。不虞、意外之变也。 ○著以供、以备、以待等字、见先王有此许多费用。〉其馀〈甸服之外。〉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宁、安也。宇、居也。亦使有供祭备用待患之资、所以能顺天地、而无灾害也。○著均分二字、见先王之土地亦有限。〉先王岂有赖焉。〈赖、利也。 ○一句结上起下。〉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九御、即九嫔。九品、即九卿。嫔与卿主祭祀。厌、安也。纵、肆也。度、法也。 ○著不过足以而已岂敢等字、见先王并无一点奢用。〉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掌、〉百姓、而轻重布之。〈隧为死之服物、生字带说。采章、采色文章也。轻重布、言贵贱有等。 ○亦唯是妙、始入正题也。上文许多说话、只要逼出亦唯是三字。〉王何异之有。〈葬礼外、王鲜有异。 ○只数语、说得隧字十分郑重。下乃反复写其不许之意。〉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谓叔带之乱。〉余一人仅亦守府、〈仅守故府遗文、不能有为。〉又不佞以勤叔父、〈不佞、不才也。勤、劳也。天子称同姓诸侯、曰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班、分也。大物、隧也。私德、指纳王而言。〉其叔父实应〈平声、〉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应、受也。憎、恶也。爱、吝也。言汝虽受私赏、心中未尝不憎恶之、以非余行赏之不当、余岂敢吝而弗与也。○反如此说转来、婉妙。下则纯是刀砍斧截之语。〉先民有言曰、〈先民、前人也。〉改玉改行。〈玉、佩玉。所以饰行步。君臣尊卑、各有其节、故曰改。 ○直贯至大物未可改句。〉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平声、〉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辟、〉于裔〈异、〉土、何辞之与有。〈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创、造也。庸、用也。谓为天子创造制度、自显用于天下。缩、收也。备物、谓死生之服物采章。流、放也。辟、戮也。裔、远也。○逆振一段、紧峭。〉若犹是姬姓也、〈未更姓。〉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未改物。〉大物其未可改也。〈不曰不可改、而曰未可改、冷隽。 ○直说出晋文请隧之非。〉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物、隧也。 ○又逆振一笔、紧峭。〉余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私劳、即私德。在襄王为德、在晋文为劳。大章、即服物采章。忝、辱也。先王唯是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余变易之、其如先王百姓何哉。既无以对先王百姓、何政令之为也。○直说出不许行隧之意。〉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若晋文自制为隧、余安能禁止、不待请也。○仍用逆笔作收、章法愈紧。〉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通篇只是不爲天子、不得用隧意。卻妙在俱用逆筆振入、無一筆實寫不許。而不許之意、一步緊一步。自使重耳神色俱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