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本章共 1.7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少年人的思想,总是往前进的。只有已老衰的人,才恋恋于已往。然则一个民族,亦当向前迈进,何必回顾已往的事呢?然而要前进,必先了解现状;而要了解现状,则非追溯到既往不可。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这话,在第一编第一章中,业已说过了。然则我民族已往的发展,又何能不一回顾呢?
外国有人说:“中华民国,是世界上的怪物。”因为世界非无大国,而其起源都较晚;古代亦非无大国,然而到现在,都早已灭亡了。团结数万万的大民族,建立一个世界上第一等的大国;而文明进步,在世界上亦称第一等;这是地球之上,中华民国之外,再没有第二个国家的。我国民族,能成就如此伟大的事业,这岂是偶然的事呢?我们试一回顾已往的发展:
当公元前三千年以前,我国民族,栖息于黄河流域的时代,已经有高度的文化了。这就是传说上所谓巢、燧、羲、农之世。当这时代,我民族的疆域,还不甚大。与我同栖息于神州大陆之上的民族很多。其后黄帝起于河北。黄帝一族的武力,似乎特别强盛。东征西讨,许多异民族,都为我所慑服了,然而这一族,也不是专恃武力的,同时亦有较高度的文化。此时我国民族,行封建政体。凡封建所及之处,即是我国民族足迹所及之处。星罗棋布于大陆之上,各据一定地点,再行向外发展。武力文化,同时并用。至于战国之末,而神州大陆之上,可以称为国家的,都因竞争而卒并于一。至此,而我国为一大国的基础定;我民族融合神州诸民族,而形成一大民族的基础亦定。
秦、汉以后,中国本部之地,既已统一了,乃再行向外发展。其中汉、唐时代,是我国民族,以政治之力,征服异民族的。五胡乱华,以及辽、金、元、清的时代,则不免反受异族的蹂躏。但因我国文化程度之高,异族虽一时凭借武力,荐居吾国,卒仍不能不为我所同化。此诸族者,当其荐居中国之时,亦能向外拓展,大耀威棱。这并非他们有此能力,实在还是利用我国的国力的。所以还只算得我民族的事业。当此时代,我国力之所至,西逾葱岭,东穷大海,南包后印度半岛,北抵西伯利亚的南部。亚洲的地理,若依自然的形势,分为五区,则其中部及东部,实在是隶属于我国的。我国今日,本部以外的疆域,都戡定于此时代之中。这是说国力所及。至于人民的足迹,则其所至较此尤远。地球之上,几于无一处不达到。现在南洋、美洲,都有很多的华侨。便是西伯利亚,西至欧洲,亦都有华人流寓。其形势,亦从这时代已开其端。注1006虽然政治之力,尚未能及于此诸地方,这是我民族不尚武力的结果。最后的胜利,本未必属于武力,我民族自然发展所及之处,真要论民族自决,恐未必终处于异族羁轭之下的。若论内部的文化,则我国当此时代,有很完密的政治制度,很精深的学术,很灿烂的文明,都为异族所取法。不但已同化于我的民族,深受吾国文化之赐,即尚未同化于我的民族,其沐浴吾国文化的恩惠,亦自不少,如朝鲜、日本、安南等,都是其最显著的。这实在是我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
世界的文明,一起源于美洲,一起源于亚洲的东部,一起源于亚洲南部的大半岛。而一起源于亚、欧、非三洲之交。除西半球的文明,因距旧世界太远,为孤立的发达,未能大发扬其光辉外,其印度半岛的文化,当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之世,即与我国的文化相接触、相融合的,当其接触融合之时,彼此都保持平和的关系,绝无侵掠压迫的事实发生。乃至最近四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和西洋的文化接触,就大不然了。他们的文化,是挟着武力而来的;而且辅之以经济之力。我民族遂大受其压迫。土地日蹙,生计日窘,不但无从发展,几乎要做人家发展的牺牲了。然而这只是一时的现象。须知一种文化的转变,是必须要经过相当的时间的。其体段大,而其固有的文化根柢深的,其转变自不如浅演的小民族之易。然而其变化大的,其成就亦大。我国民族,现在正当变化以求适应于新环境的时候。一旦大功告成,其能大有造于世界,是可以豫决的。到这时代,我民族的发展,就更其不可限量了。我国民族,是向不以侵略压迫为事的。我国而能有所贡献于世界,一定是世界的福音。所以我国民族的发展,和我国民对于世界的使命,两个问题,可以合而为一。
然则我国民对于世界的使命安在呢?请看下章。
【注释】
注1006 1 中国人发现西半球,见第三编第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