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本章共 1.8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东方的大国?这个,与其说是兵力的盛强,还不如说是文化的优越。
神州大陆之上,古代杂居的异族多着呢!为什么,我国民族,终成为神州大陆的主人翁?原来初民的开化,受地理的影响最大。古代文明的中心,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之北,便是蒙古高原。地味较瘠薄,气候亦较寒冷。其民久滞于游牧的境界,不能发生高度的文明。黄河流域之南,便是长江流域。其地味过于腴沃,气候亦太温暖,其人受天惠太觉优厚,于人事未免有所不尽。注120而且平原较小,在古代,沿泽沮洳(jùrù)之地又特多,交通亦不十分便利。只有黄河流域,气候寒暖适中;地味不过腴,亦不过瘠。懒惰便不能生存;而只要你肯勤劳,亦不怕自然界对你没有酬报,而且平原广大,易于指挥统驭。所以较高的文明,较大的国家,都发生于此;而成为古代文化的中心。
从以前各章所述,伏羲、神农是在今山东的西部、河南的东部的。黄帝、尧、舜,则在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夏朝是从山西迁徙到河南的西部的。商、周两朝,都起于陕西的中部。商朝沿着黄河东进。周朝亦自长安跨据洛阳。所以从泰岱以西,太原、涿鹿以南,丰、镐以东,阳城以北,这黄河流域的中游,便是古代所谓中原之地。我国文化,即以此为中心,而广播于四方。而疆域亦即随之而拓展。今以汉族以外各种民族做纲领,述其开化的次第,便可见得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拓展的情形。
古代汉族以外的民族,最强悍的,要算獯鬻(xūnyù),亦称
次之则是山戎和
再次之则是氐、羌。这两族很为接近。大约羌中最进化的一支为氐,居今嘉陵江流域,就是古所谓巴。注125其余,则蔓延于四川和甘肃一带。秦人开拓今甘肃之地,直到渭水上源。在甘肃境内的羌人,就大都逃到湟水流域。注126
南方的种族,大别为三:一是后世的苗族,古人称之为黎。注127古代的三苗,便是君临此族的。此族的根据地,是洞庭流系。战国时,楚国开辟到湖南,注128这一族,也渐次开化。一是现在的马来人,古人称之为越,亦作粤。此族的居地,在亚洲沿海及地理上,称为亚洲大陆真沿边的南洋群岛。此族在古代,有断发文身和食人的风俗。在历史上,我国古代沿海一带,大抵都有此俗的,所以知其为同族。其在江苏、浙江的,因吴、越的兴起而开化。在福建、两广的,则直到秦并天下后才开辟。注129山东半岛的莱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大约亦属此族。注130莱夷灭于齐。淮夷至秦有天下后,才悉散为人户。注131一为濮,就是现在的猓猡。此族古代分布之地,亦到今楚、豫之交。所以韦昭《国语注》说:濮是南阳之国。注132杜预《左氏释例》,则谓其在建宁郡之南。注133自楚国强后,大抵都为所征服。战国时,楚国的庄
我国古代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大略如此。古代交通多乘车;即战阵,亦以车战为主力。战国以后,则骑马的渐多;战阵上,亦渐用骑兵和步兵。这因古代交通,只及于平地,而战国时,开拓渐及于山地之故。当时汉族多居平地,所谓夷、蛮、戎、狄,则多居山地。开拓渐及于山地,即是杂居的异族,和我国民族同化的证据。注136
【注释】
注120 《汉书·地理志》说:楚国的风俗,“呰窳(zǐyǔ)而无积聚,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还有这种意思。
注121 赤狄种类凡六:曰东山皋落氏,在今山西昔阳县。曰廧咎如(qiánggāorú),在今山西乐平县。曰潞氏,在今山西潞城县。曰甲氏,在今河北鸡泽县。曰留吁,在今山西屯留县。曰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县。白狄种类凡三:曰鲜虞,即战国时的中山,在今河北定县。曰肥,在今河北藁(gǎo)城县。曰鼓,在今河北晋县。又白狄多居河西,所以晋国使吕相绝秦,说:“白狄及君同州。”(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注122 见第一编第三章。陇西,今甘肃狄道县。北地,今甘肃宁县。
注123 此族或单称“
注124 见第一编第三章。
注125 汉时的板楯蛮,可参看《后汉书》本传。
注126 《后汉书·羌传》说:秦国兵临渭首,羌人乃逃到河、湟流域。
注127 见第一章。
注128 见第八章。
注129 见第一编第三章。
注130 《左氏》僖公十九年说: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zēng)子于次睢(suī)之社,欲以属东夷”,可见当时的东夷,亦有食人之俗。
注131 见《后汉书·东夷传》。
注132 《郑语》。
注133 《左氏》文公十八年《正义》引。建宁,今湖北石首县。
注134 滇,今云南昆明县。
注135 见第十章。
注136 参看《日知录》“骑”、“驿”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