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本章共 2.1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于此,得将十国的情形,略一叙述。当唐末,割据的有两种人。其一是藩镇。如:
【吴】杨行密,本是唐朝的庐州刺史。八八六年,乘淮南的扰乱,进据广陵。注477后来秦宗权的将孙儒来攻,行密被他打败,逃回庐州,又逃到宣州,注478仍被孙儒围起,后乘儒军大疫,把他灭掉。还据广陵。尽并淮南之地。
【吴越】钱镠(liú),是唐朝的杭州刺史。平越州董昌之乱,注479保据两浙。时在八九六年。
【南汉】刘隐,以九〇五年,做唐朝的岭南节度使。死后,其弟岩继之。保据岭南。
【前蜀】王建,是神策军将田令孜的养子。随令孜入蜀,为利州刺史。注480时今孜以其弟陈敬暄为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他翻脸。八九三年,把成都攻破。八九七年,又攻并东川。
其二是流寇。
【楚】孙儒死后,其将刘建锋、马殷等,逃据湖南。八九五年,建锋为其下所杀,推殷为主。
【闽】王潮,河南固始人。注481寿州人王绪造反,攻破固始,用潮为军正。绪因避秦宗权,渡江而南,直流入福建。后为其下所杀,推潮为主,八九三年,占据福州。潮死后,弟审知继之。
诸国之中,吴的地势,和中原最为接近。行密子渥,又尽并江西,地亦最大。注482九三七年,吴为李昪(biàn)所篡,改国号为唐,是为南唐。传子璟(jǐng),乘闽、楚的内乱,把他灭掉。注483遂有觊觎(jìyú)中原之意。前蜀亡后,后唐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知祥攻并东川。于九三三年自立。传子昶,昏愚狂妄,亦想结契丹以图中原。所以周世宗对于这两国,要加以膺惩。湖南自楚亡后,南唐在实际上并未能有其地。其明年,即为辰州刺史刘言所据。注484自此王逵、周行逢,相继有其地。都居朗州。注485受署于后周。荆、归、峡三州之地,注486九〇五年,梁太祖以其将高保融为节度使。从后唐以来,自立为一国,是为南平。宋初诸国皆仅自守,惟北汉倚恃辽援与周本系世仇。至宋初,关系亦未能改善。其情势如此。
宋太祖的政策,和周世宗不同。周世宗是想先恢复燕、云的,宋太祖则主张先平定中国。这不但避免与辽启衅;亦且西北一带,自五代以来,中国对他的实力,不甚充足。存一北汉,虽然是个敌国,却可替中国屏蔽两面,所以姑置为缓图。九六二年,周行逢卒,子保权幼。潭州将张文表,注487意图吞并朗州。保权来求救,宋太祖出兵,先因假道,袭灭南平。文表已为朗州兵所击破,宋兵却前进不已。到底将朗州打破,执保权以归。诸国最昏乱的是后蜀,最淫虐的是南汉。宋于九六五、九七一两年,先后把他灭掉。南唐是事中国最谨的,亦以征其入朝不至为名,于九七五年,把他灭掉。如此,吴越知道不能自立了。灭南唐之岁,太祖崩,太宗立。九七八年,吴越遂纳土归降。其明年,太宗自将伐北汉。先是宋亦屡次伐他,其意只在示威,使之不敢南犯,这一次,则决意要灭掉他。于是先分兵绝辽援兵。北汉遂出降。自朱全忠篡唐自立至此,凡七十三年。
五代时偏方诸国,既不大,又不强,扑灭他们,原不算得什么事。但是从唐中叶以来,所以召乱而致分裂之源,则不可不把他除掉。所以召乱而致分裂之源是什么呢?一是禁军的骄横,一是藩镇的跋扈。禁军虽经周世宗的整顿,究竟结习未除。宋太祖便是因此而得大位的。此弊不除,肘腋之间,就不能保其无变,还说得上什么长治久安之计?所以宋太祖先于杯酒之间,讽示典宿卫之将石守信等,令其自请解去兵权。至于藩镇,唐时业已跋扈不堪,五代时更不必说了。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又特设通判,以分其权。
中央的大权旁落,总是由于兵权和财权的旁落。宋太祖有鉴于此,所以特设转运使于各路,以收财赋之权。诸州的兵,强的都升为禁军,直隶三衙。注488弱的才留在本州,谓之厢军。不甚教阅,名为兵,其实不过给役而已。如此一来,前此兵骄和外重之患,就都除掉了。然而天下事有利必有弊。宋朝的政策,是聚天下强悍不轨之人以为兵,而聚天下之财于中央以养之。到后来,养兵未得其用,而财政却因之而竭蹶,就成为积弱之势了。又历代的宰相,于事都无所不统。宋朝则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权又特重。注489这原是因大权都集于中央,以此防内重之弊的。立法之初,亦可谓具有深意。然而宰相既无大权,而举动又多掣肘,欲图改革,其事就甚难了。这就是后来王安石等所以不能有所成就,而反致酿成党争的原因。
【注释】
注477 庐州,今安徽合肥县。广陵,今江苏江都县。
注478 今安徽宣城县。
注479 董昌系越州观察使,叛唐僭号。越州,今浙江绍兴县。
注480 利州,今四川广元县。
注481 今河南固始县。
注482 杨渥时,兵权为牙将张颢、徐温所夺。温又杀颢,自居升州(今首都),留子知训在江都辅政。为他将所杀。养子知诰,讨定其乱。代知训辅政。徐温死后,大权尽归于知诰。遂篡吴自立。复姓李,更名昪。
注483 闽亡于九四五年。楚亡于九五一年。
注484 辰州,今湖南沅陵县。
注485 朗州,今湖南常德县。
注486 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归州,今湖北秭(zǐ)归县。峡州,今湖北西陵县。
注487 潭州,今湖南长沙县。
注488 殿前司及侍卫马步军司。
注489 参看第三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