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本章共 2.8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当时的宋朝,万无能抵敌金人之理。于是宗望自平州,宗翰自云州,两道俱下。宗翰之兵,为太原张存纯所扼。而宗望陷燕山,渡黄河,直迫汴京。徽宗闻信,先已传位于钦宗,逃到扬州。金兵既至,李纲主张坚守。宋人又不能始终信用。宋朝的民兵,本来有名无实。募兵当王安石时,业已裁减。蔡京为相,又利用其阙额,封桩其饷,以备上供。这时候,不但有兵而不可用,亦几于无可用的兵。到底陕西是多兵之地;种师道,姚古,又算那方面的世代将家,先后举兵入援。然亦不能抵抗。不得已,乃以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注518宋主尊金主为伯父;宋输金金五百万,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头,表段百万匹;以亲王宰相为质的条件成和。旋括京城内金二十万两,银四十万两,交给金兵。金兵才退去。这是一一二六年的事。此时宗翰还顿兵太原,听得这个消息,也差人来求赂。宋人说既已讲和,如何又来需索?不给。宗翰大怒。分兵攻破威胜军、隆德府。注519宋人以为背盟,遂诏三镇固守。又把金朝派来的使臣萧仲恭捉起来。这萧仲恭,是辽之国戚。急了,要想脱身之计。乃假说自己亦故国之思,能替宋朝招降耶律余睹。宋朝人信了他,给以蜡书。仲恭到燕山,便把蜡书献给宗望。于是宗望、宗翰,再分兵南下。此时太原已陷,两路兵都会于汴京。京城不守,一一二七年,徽、钦二宗及后妃、太子、宗室诸王等,遂一齐北狩。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
此时只有哲宗的废后孟氏,因在母家,未被掳去。兵退之后,张邦昌乃让位,请她出来垂帘,立高宗为皇帝。即位于归德。注520
高宗初即位时,用李纲为相,命宗泽留守汴京。二人都是主张恢复的。然而当时北方的情势,实在不易支持。于是罢李纲,而用汪伯彦、黄潜善。高宗南走扬州。这时候,宋使王师正请和于金,又暗中招谕汉人和契丹人,为金人所发觉。于是宗望、宗翰,会师濮州。注521遣兵南下。高宗逃到杭州。金人焚扬州而去。这是一一二九年的事。未几,金宗弼又率兵渡江。陷建康,自独松关入,注522陷杭州,高宗先已逃到明州。注523金兵进逼,又逃入海。金人以舟师入海追之三百里,不及,乃还。宗弼聚其掳掠所得,自平江北还。注524韩世忠邀击之于江中。相持凡四十八日,宗弼乃得渡。自此以后,金人以“士马疲敝,粮储未丰”,不再渡江,宋人乃得偏安江南。然而东南虽可偷安,西北又告紧急。当宗翰与宗望会师时,曾遣娄室分兵入陕西。宋人则以张俊为京湖川陕宣抚使。俊以金兵聚于淮上,出兵以图牵制。而宗弼渡江之后,亦到陕西参战。两军会战于富平,注525宋兵大败。陕西之地多陷。幸而张俊能任赵开以理财,又有吴玠(jiè)、吴璘、刘子羽等名将,主持军事,总算把四川保全。
这时候,宋人群盗满山。自一一二九年之后,金人不复南侵,乃得以其时平定内乱。而金人亦疲敝已极。于是立宋朝的叛臣刘豫于汴京,国号为齐,畀以河南、陕西之地。想借为缓冲,略得休息。而刘豫又起了野心,想要吞并江南。屡次借兵于金以入寇。又多败衄(nǜ)。至一一三七年,遂为金人所废。先两年,金太宗死了,熙宗继立。挞懒专权用事。当金人立张邦昌时,秦桧(huì)为御史大夫,上状于金人,请立赵氏之后。为金人所执。金太宗以赐挞懒。后来乘机逃归。倡言要“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天下才得太平。高宗用为宰相。至此,遣使于金,请将河南、陕西之地相还。挞懒答应了。一一三八年,遂以其地来归。明年,挞懒以谋反伏诛。宗弼入政府。金朝的政局一变。和议遂废。宗弼和娄室,再分攻河南、陕西。此时宋朝的兵力,已较前此略强。而宗弼颇有轻敌之意。前锋至顺昌,注526为刘琦所败。岳飞亦自荆襄出兵,败金人于郾(yǎn)城。注527吴璘亦出兵收复陕西州郡。而秦桧主和议,召诸师班师。一一六〇年,以下列的条件成和: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注528宋称臣于金。宋岁输金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宋南渡以后之兵,以韩、岳、张、刘为大。四人在历史上,都号称名将,而且都是我国民族的英雄。可惜刘光世死后,其兵忽然叛降伪齐,留下韩世忠、岳飞、张俊之兵,号为三宣抚司。秦桧与金言和,乃召三人论功,名义上虽各授以枢府,而实际上则罢其兵柄。未几,岳飞被害;韩世忠骑驴湖上,亦做了个闲散的军官了。于是诸军虽仍驻扎于外,而改号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直隶中央,各设总领,以司其饷项。注529
和议成后八年,金熙宗被弑,海陵庶人立。先迁都于燕,后又迁都于汴。一一六〇年,发大兵六十万入寇。才到采石,注530东京业已拥立世宗。海陵想尽驱其兵渡江,然后北还。仓猝间,为虞允文所败。改趋扬州,为其下所弑。金兵遂自行撤退。一一六二年,高宗传位于孝宗。孝宗是有志于恢复的。任张俊为两淮宣抚使。张俊使李显忠等北伐,大溃于符离。注531一一六五年,和议复成。宋主称金主为伯父。岁币银、绢各减五万。地界则如前。
金世宗时,是金朝的全盛时代。当海陵时,因其大营宫室,专事征伐,弄得境内群盗蜂起,世宗为图镇压起见,乃将猛安、谋克户注532移入中原,夺民地以给之。于是女真人的村落,到处散布,中国人要图反抗,更加不容易了。然而金朝的衰弱,亦起于此时,诸猛安、谋克人,都惟酒是务,“有一家百口,垅无一苗”的。既失其强悍之风,而又不能从事于生产,女真人就日趋没落了,然而还非宋人所能侮。
宋孝宗亦以生时传位于光宗,光宗后李氏,与孝宗不睦;光宗又有疾,因此定省之礼多阙。群臣以为好题目,群起谏诤。人心因之颇为恐慌。一一九四年,孝宗崩。光宗因病不能出。丞相赵汝愚,乃因(hé)门使韩侂胄(tuōzhòu),请命于高宗的皇后吴氏,请其出来主持内禅之事,光宗遂传位于宁宗。宁宗立后,韩侂胄亦想专权,而为赵汝愚所压。乃将汝愚挤去。朱熹在经筵,论其不当。侂胄遂将朱熹一并排斥。此时道学的声势正盛,侂胄因此大为清议所不与。要想立大功以恢复名誉。当光宗御宇之日,亦即金章宗即位之年。章宗初年,北边仍岁叛乱;河南、山东,又颇有荒歉。附会韩侂胄的人,就张大其辞,说金势有可乘。韩侂胄信了他。暗中豫备。至一二〇六年,遂下诏伐金。开战未几,到处皆败。襄阳、淮东西,失陷之处甚多。侂胄复阴持和议。金人复书,要斩侂胄之首。侂胄大怒,和议复绝。而宁宗的皇后杨氏,和侂胄有隙,使其兄次山,和礼部侍郎史弥远密谋,诱杀侂胄,函首以畀金,和议乃成。岁币增为三十万两、匹。时为一二〇八年。明年,金章宗死,卫绍王立,而蒙古兵亦到塞外了。
【注释】
注518 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县。
注519 威胜军,今山西沁县。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县。
注520 今河南商丘县。
注521 今山东城濮县。
注522 在今安徽广德县东。
注523 今浙江鄞县。
注524 今江苏吴县。
注525 今陕西兴平县。
注526 今安徽阜阳县。
注527 今河南郾城县。
注528 在今陕西宝鸡县南。
注529 关于当时诸将骄横的情形,可参看《文献通考·兵考》。
注530 在安徽当涂县北。
注531 在今安徽宿县。
注532 金朝的制度,部长在平时称孛(bó)堇(jǐn),战时称猛安、谋克。猛安,译言千夫长。谋克,译言百夫长。大约所统的人,近乎千人的,则称猛安;近乎百人的,则称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