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本章共 3.2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秦汉之世,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亦是我国向外拓展的时代。中国本部的统一,完成于此时。历代开拓的规模,亦自此时定下。所以秦汉的武功,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
中国的北方,紧接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一个大草原,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而游牧民族,性好侵略,所以历代都以防御北族为要务。三代以前,匈奴和汉族,杂居黄河流域。蒙古高原,大约无甚大民族。至秦朝初年,而匈奴以河南为根据地。注240秦始皇命蒙恬把他赶掉,把河南收进来。筑长城,自临洮(táo)至辽东,注241延袤万余里。这长城,大约是因山川自然之势,将从前秦、赵、燕诸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其路线,全与现今的长城不同。注242就形势推测,大约现在的热、察、绥、辽宁等省,都当包括在内。秦末大乱,戍边的都自行离开。于是匈奴复入居河南。这时候,匈奴出了个人杰,便是冒顿(mòdú)单于(chányú)。北方游牧种族,东有东胡,西有月氏(zhī),都给匈奴所击破。匈奴又北服丁令等国。注243其疆域,直达今西伯利亚南部。而因月氏的遁走,汉文帝时,匈奴又征服西域。于是长城以北,引弓之民,都归匈奴所制驭,俨然和中国南北对立了。汉高帝征伐匈奴,被围于平城,注244七日乃解。后来用娄敬的计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yànzhī),和他和亲。这是中国历代,以结婚姻为和亲政策之始。吕后及文、景二代,都守着和亲政策。匈奴入寇,不过发兵防之而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出兵征讨。先收河南之地,置朔方郡。注245后来又屡次出兵,渡过沙漠去攻击。匈奴自此遂弱,然而还未肯称臣。到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其呼韩邪(yé)单于,才入朝于汉。和呼韩邪争斗的郅支单于,逃到康居,注246为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矫制发诸国兵所攻杀。时为公元前三六年。前汉和匈奴的竞争,到此算告一段落。呼韩邪降汉后,其初对汉很恭顺。王莽时,因外交政策失宜,匈奴复叛。其时中国正值内乱,无人能去抵御,北边遂大受其害。后汉光武时,匈奴又内乱,分为南北。其南单于降汉,入居西河美稷。注247和帝时,大将军窦宪,出兵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注248自此匈奴西走,辗转入于欧洲,为欧洲人种大迁移的引线。而南匈奴则成为晋时五胡之一。
历史上所用“西域”二字,其范围广狭,时有不同。其最初,则系指今天山南路。所谓“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阨(è)以玉门、阳关,注249西则限以葱岭”也。汉时,分为小国三十六,其种有塞,有氐羌。大抵塞种多居国,氐羌多行国。从河西四郡开后,注250而汉与西域交通之孔道始开。其当南北两道的楼兰、车师,注251先给中国所征服。后来汉武帝又出兵,远征大宛,注252于是西域诸国,皆震恐愿臣。前六〇年,汉遂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后来又置戊己校尉,注253屯田车师。莽末,西域反叛。匈奴乘机,威服北道。而莎车王贤,注254亦称霸南道。诸小国都叩玉门关,请遣子入侍,仰求中国保护。光武帝恐劳费中国,不许。明帝时,班超以三十六人,往使西域。因诸国之兵,定诸国之乱,到底克服西域,复属于汉。直至后汉末年才绝。
羌人的居地,遍于今陇、蜀、西康、青海之境;而其居河、湟之间的,最为强悍。汉武帝时,把他打破,置护羌校尉统领他。王莽时,以其地置西海郡。莽末,乘隙内侵。后汉时,屡次发兵讨破他。至和帝时,遂复置西海郡,并夹河开列屯田,以绝其患。此后降羌散居内地的,虽然复起为患,然而河、湟之域,则已入中国的版图了。
东胡,大约是古代的山戎。汉初居地,在满、蒙之间。自为匈奴所破,乃遁保乌桓、鲜卑二山。注255汉武帝招致乌桓,令处上谷,右北平、渔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助汉捍御匈奴。虽亦时有小寇,大体上总是臣服中国的。鲜卑居乌桓之北,后汉时,北匈奴西徙后,其地及余众,均为鲜卑所有,因此其势大张。其大人檀石槐,辖境之广,竟与匈奴盛时相仿佛。然檀石槐死后,缺乏统一的共主,声势复衰。乌桓的部落,亦颇有强盛的。后汉末年,都和袁绍相连结。袁氏败后,曹操大破之于柳城。注256自此乌桓之名,不复见于史,注257而鲜卑至晋时,亦为五胡之一。
朝鲜是殷时箕子之后。其初封地难考,大约自燕开辽东西后,遂居今朝鲜境内。和中国以(pèi)水为界。注258秦时,侵夺其地,国界在
水以东。汉初复还旧境。其时燕人卫满走出塞,请居秦所侵水以东之地。朝鲜王许之。满遂发兵袭灭朝鲜。传子至孙右渠,以公元前一〇八年,为汉武帝所灭。以其地为四郡。注259其南之马韩、弁(biàn)韩、辰韩,总称为三韩,亦都臣服于汉。朝鲜虽系箕子之后,然其人民则多系貉族。貉族尚有居辽东之北的。汉武帝时,其君南闾等来降,曾以其地置苍海郡,数年而罢。后汉时,今农安地方,有扶余国来通贡。大约就是南闾之族。扶余至西晋时,才为鲜卑慕容氏所灭。而其众在半岛内的,却建立高句丽(gāogōulí)、百济两国。扶余之东,又有肃慎,地在今松花江流域。这就是满族之祖。大约亦是燕开五郡时,逼逐到此的。注260后汉时称为挹(yì)娄。因为臣服扶余,和中国无大交涉。
南方一带,秦时所开的桂林、南海、象郡,秦亡时,龙川令赵佗,据之自立,是为南越。而句践之后无诸及猺(yáo),亦以率兵助诸侯灭秦故,汉初封无诸为闽猺王,猺为东瓯(ōu)王。注261武帝时,闽越和东瓯相攻击,武帝发兵灭闽越,徙东瓯于江、淮间,乘势遂灭南越。所谓西南夷,则当分为两派:夜郎、滇及邛都等,为今之倮(luǒluó)。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嶲(xī)、昆明及徙、筰(zuó)都、冉
(máng)、白马等,则均系氐羌。武帝亦皆辟其地为郡县。注262
【注释】
注240 今河套。
注241 临洮,今甘肃岷县。秦长城起乐浪郡遂城县,见《晋书·地理志》。
注242 今之长城,大抵是明代所筑,见《明史·兵志》。
注243 此丁令在北海附近。《汉书·苏武传》:“武居北海上,丁令盗其牛羊。”北海,今贝加尔湖。
注244 今山西大同县。
注245 在今鄂尔多斯。
注246 在今伊犁以西,西至里海,北抵咸海附近。
注247 汉县。故城在今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注248 今阿尔泰山。
注249 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注250 本匈奴地。其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汉乃辟为酒泉(今甘肃高台县)、武威(今甘肃武威县)、张掖(今甘肃张掖县)、敦煌(今甘肃敦煌县)四郡。
注251 楼兰之地,今已沦为沙漠。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县。
注252 今俄领中央亚细亚之地,在康居之南。
注253 戊校尉和己校尉系两官。后汉但置戊校尉。
注254 今新疆莎车县。
注255 在今蒙古东部兴安岭山脉中。
注256 汉县,今热河陵源县。
注257 惟《唐书·四夷传》有一极小部落名乌桓。
注258 今大同江。
注259 乐浪郡,今黄海平安两道地。临屯郡,今汉江以北之地。玄菟(tú)郡,今咸镜南道。真番郡,地跨鸭绿江。(据朝鲜金于霖《韩国小史》)
注260 《左氏》说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其时之肃慎,当在北燕附近。
注261 闽越,今福建闽侯县。东瓯,今浙江永嘉县。
注262 《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chuí)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yè)榆(今洱海),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自冉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案夜郎、滇及邛都,在今金沙江、黔江流域,徙、筰都、冉、白马,沿岷山峨眉之脉,分布于岷江、嘉陵江之上源,及岷江、大渡河之间。嶲、昆明则沿横断山脉,分布于澜沧、金沙二江之间。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武帝以为牂牁郡。滇,今云南昆明县,武帝以为益州郡。邛都,今四川西昌县,武帝以为越嶲郡。筰都,今四川汉源县,武帝以为沈黎郡。冉,今四川茂县,武帝以为汶(mín)山郡。白马,今甘肃成县,武帝以为武都郡。其澜沧江以西,今之保山县,则为哀牢夷,属于越族。后汉明帝时,才开辟为永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