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本章共 2.8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当一九〇三年之时,日俄战争,业已迫于眉睫了。此时亦有主张我国应加入日本方面的。然(一)中国兵力,能帮助日本的地方很少。(二)而海陆万里,处处可以攻击,倘使加入,无论如何,是不会全胜的。那么,日本即获胜利,亦变为半胜了。而议和之际,反受牵制,所以日本是决不愿意中国加入的。而且中国加入,则战祸益形扩大,于列强经济利益有碍。所以亦都不愿我们加入。中国的外交,自动的地方很少,而这时候,确亦很难自动。于是日俄战事,于一九〇四年之初爆发。而中国亦于其时,宣告中立,划辽河以东为战区。注838
日本海军,先袭败俄舰于旅顺和韩国的仁川,把旅顺港封锁了。海参崴的军舰,亦屡为日兵所击败。俄国太平洋舰队,失其效力。日军遂得纵横海上。其陆军:第一军自义州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凤凰城,直迫摩天岭。后又别组第三军,以攻旅顺。旅顺天险,所以相持久之不下。这一年秋间,日本一二两军,合攻辽阳。再加以从大孤山登陆的第四军,辽阳遂陷。俄国的运兵,比日本为迟。辽阳陷后,而其西方的精锐始渐集。乃反攻辽阳,不克。这时候,天气已渐寒冷了。两军乃夹浑河相峙。而日人于其间,竭全力攻陷旅顺。到明年,俄国西方之兵益集,日亦续调大军。日兵三十四万,俄兵四十三万,开始大战。经过两旬,俄军败退。日军遂陷奉天,北取开原。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因英日同盟,不敢航行苏彝士运河,绕好望角东来。又为日人邀击于对马海峡,大败。于是俄国战斗之力穷,而朴资茅斯的和议起。
《朴资茅斯和约》,共十五条。其重要的:(一)俄承认日本对韩,有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卓绝利益。(二)租借地外,日俄在满洲的军队,尽数撤退,以其地交还中国。俄人在满洲,不得有侵害中国主权,妨碍机会均等主义的领土上利益,暨优先及专属的让与权利。(三)中国因发达满洲的工商业,为各国共同的设置时,日俄两国,都不阻碍。(四)俄国以中国政府的承认,将旅、大租借地和长春、旅顺间的铁路,让与日本。(五)库页岛自北纬五十度以南,让与日本。注839(六)日人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的俄领沿岸,有渔业权。
此时日本可调的兵,差不多都已调尽。其财政亦异常竭蹶。其急于要议和的情形,反较俄国为切。所以赔款分文未得。而且一切条件,差不多都是照俄人的意思决定的。日本战争虽胜利,和议是屈辱的。所以其全国人民,大起骚扰。费了许多气力,才镇压定。然而日本虽未能大有所得于俄,而仍可以取偿于我。当战役将终时,我国舆论,有主张乘机废弃《俄约》,并向英交涉,收回威海,而自动的和日本订立新约的。列国的眼光,则不过要把东三省作为共同投资之地,不欲其为一国所把持。而又希望其地的和平秩序,可以维持;所以有主张以东三省为一永世中立之地的。我国这时候,希望立宪之心正盛。注840而满族皇室,终竟迟迟不肯放弃其权利,亦有就此议论,加以修正,主张以满洲为一王国,仿奥匈、瑞那之例,由中国皇帝兼其王位,而于其地试行宪政的。这许多议论,都成为画饼。仅于日、俄议和之时,由我国政府,照会二国,说和约条件有涉及中国的,非得中国承认不生效力而已。日、俄和议既定,日本乃派小村寿太郎到中国来,和中国订立《会议东三省事宜协约》,中国政府承认《日俄和约》第五、第六两条。而日本政府,承认遵行中俄租借地和筑路诸约。别结《附约》:(一)开凤凰城、辽阳、新民、铁岭、通江子、法库门、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为商埠。(二)安奉军用铁路,许日本政府接续经营,改为商运铁路。除运兵归国十二个月外,以两年为改良竣工之期。自竣工之日起,以十五年为限。届期请他国人评价,售与中国。(三)许设中日合办材木公司,采伐鸭绿江左岸森林。(四)满韩交界陆路通商,彼此以最惠国待遇。明年五月,日人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七月,又设关东都督府。于是东北一隅,成为日俄两国划定范围,各肆攘夺的局面,不但介居两大之间而已。
《会议东三省善后事宜协约》,立于一九〇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照约,安奉铁路的兴工,应在一九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之后,而其完工,则应在一九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之前。乃日人至一九〇九年,才要求派员会勘线路。邮传部命东三省交涉使和他会勘。会勘既竣,日人要收买土地。东三省总督锡良,忽然说路线不能改动。日人就自由行动,径行兴工。中国人无可如何,只得同他补结《协约》,承认了他。而所谓满洲五悬案,亦于此时解决。
(一)抚顺煤矿。日人主张是东省铁路的附属事业。中国人说在铁路线三十里之外。日人则说照该《铁路条例》,许俄人开矿,本没限定三十里。此时并烟台煤矿,都许日人开采。
(二)间岛问题。图们江北的延吉厅,多韩民越垦。日人强名其地为间岛。于其地设立理事官。这时候,仍认为中国之地。日所派理事官撤退。惟仍准韩民居住耕种,而中国又开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为商埠。
(三)新法铁路。中国拟借英款兴造。日人指为南满铁路的平行线。这时候,许兴造时先和日本商议。
(四)东省铁路营口支路。是中俄《东省铁路公司契约》许俄人兴造的,这是为运料起见,所以原约规定八年之内,应行拆去,而日人抗不履行。至此,准其于南满铁路限满之日,一律交还。
(五)吉会铁路。满铁会社要求敷设新奉、吉长两路,业于一九〇七年订立契约。该会社又要求将吉长路展至延吉,和朝鲜会宁府铁路相接。至此,许由中国斟酌情形,至应开办时和日本商议。
自日俄战后,各国已认朝鲜为日本囊中之物了。所以日俄议和的一年,英日续订盟约,即删去保全朝鲜领土一条。然而对于中国门户开放,领土保全的条文,依然如故,一九〇七年的《日法协约》、《日俄协约》,一九〇八年的《日美照会》,都是如此,然而日本的行动,则大有惟我独尊,旁若无人的气概,列国自然不肯放手。而中国也总希望引进别国的势力,以抵制日俄两国的。当新法铁路照日本的意思解决时,中国要求筑造锦齐铁路时,日不反对。日人亦要求昌洮路归其承造。彼此记入会议录中。悬案解决后,中国要借英美两国之款,将锦齐铁路,延长到瑷珲,改称锦爱。日人嗾使俄人,出面抗议。于是美国人提议,各国共同出资,借给中国,由中国将满洲铁路赎回。此项借款未还清以前,由出资各国共同管理,禁止政治上、军事上的使用。——此即所谓满洲铁路中立。——其通牒,向中、英、德、法、俄、日六国提出。明年,日俄二国,共提抗议。这一年,日俄两国,就订立新协约。约中明言维持满洲现状;现状被迫时,两国得互相商议。如此,英美的经营,反促成日俄的联合了。而这新约,或云别有密约,俄国承认日本并吞韩国,而日本则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举动,所以这《协约》于七月四日成立,而朝鲜即于八月三十日灭亡;而到明年,俄人对于蒙、新,就提出强硬的要求了。
【注释】
注838 后来俄人反攻辽阳失败后,曾出奇兵,自辽西地方侵日。我国不能阻止。乃改以从沟帮子到新民屯的铁路线,为中立地和交战地的界限。
注839 库页即明代的苦夷,本中国属地。自黑龙江以北割弃后,日俄两国的人,都有侨寓其间的,而俄人是时,又有进至千岛的。一八七五年,两国乃定议,以库页归俄,千岛归日。
注840 参看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