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本章共 2.5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从鸦片战争到中日战争,为时恰好半世纪。这半世纪之中,中国藩属的丧失,和本国权利的被剥削,其情形也可谓很危急了,然而中日战争以后,还有更紧张的局势。
当中、日战争时,李鸿章知道兵力的不足恃,本想借别国之力,牵制日本的。这时候,别国中对远东有野心的,自然以俄国为最。所以后来三国的干涉还辽,亦以俄国为主动。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当帝国主义横行之日,哪里有仗义执言之举?果然,辽东甫行归还,而俄国的要索继起,一八九六年,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礼。俄人示意总署,要派李鸿章为贺使。鸿章到俄,俄人遂以援助中国等甘言相诱,订立所谓《中俄密约》。注804其条件是:
(一)日本如侵占俄国亚洲、中国、朝鲜的土地,两国应将所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互相援助。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二)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各口岸,均准俄兵船驶入。
(三)许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经黑、吉以达海参崴。由中国国家,交华俄银行承办。俄国于照前款御敌时,可由此运兵、运粮、运械;平时亦得运过境的兵粮。
此项条约,系属攻守同盟性质,以我国兵力之弱,俄人果何所利而与我联合呢?则其意之所在,不言可知了。李鸿章当时,亦深虑俄人借此以行侵略。所以对于铁路,由俄国国家承办,竭力反对。然而后来中国和俄国订结的《华俄道胜银行契约》,仍给该银行以收税、铸币、建筑铁路、架设电线之权。契约立后,复与该银行订立《东省铁路公司契约》,又给以开矿和设警之权。其非单纯承造铁路的公司,又不言可知了。
“势力范围”这个名词,本起于欧人分割非洲之际。倘使要实行分割,这预定的势力范围,便是分割时的界线。这真是个不祥的名词,如何竟会使用到中国领土上来呢?列国在中国的所谓势力范围,以要求某某地方不割让为保证,而以各于其中攘夺筑路、开矿的权利为第一步的侵略。其事起于一八九五年的《中法续议商务界务专条》,已见第十四章。此次《界务专条》中,把前此许英人不割让的江洪,割让了一部分,于是又有一八九七年的《中缅附约条款》。其事亦已见十四章。而法人遂于是年,要求我国宣言海南岛不得割让他国。至此,则干涉还辽的俄法两国,都已得有报酬,惟德国尚抱向隅。
这一年冬天,山东巨野县杀掉两个德国教士。德国遂以兵舰闯入胶州湾。明年,强迫中国立《租借胶州湾条约》:(一)以九十九年为期。(二)胶济、胶沂济铁路,由德承造。其由济往山东边界,与中国自办干路相接,则俟造至济南后再商。(三)铁路附近三十里内煤矿,许德开采。(四)山东各项事务,如用外国人、外国资本、物料,均先和德商办。山东全省,俨然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了。
于是俄人起而租借旅顺、大连湾,其租期为二十五年。并准东省铁路,展筑支线。英人亦起而租借威海卫,其租期和旅、大一样。又立《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香港后面九龙地方,亦以九十九年为期。并要求长江流域各省,不得割让他国。法人亦要求两广、云南不割让。日人亦要求福建省不割让。这都是一八九八年的事。其明年,广东遂溪县,杀害法国的武官和教士,法人又以兵船闯入广州湾,迫我立租借之约,亦以九十九年为期。
中国当甲午以前,筑路的阻力是很大的。甲午以后,却渐渐的变了。于是有筑芦汉、津镇两大干线之议。而芦汉一线,遂成为各国争夺的起点。此时争中国路权的,英、美、德为一派,俄、法为一派。芦汉铁路的终点,在英国势力范围之内。倘使由俄、法承修,一定要为英人所反对,所以由比国出面,于一八九八年,成立契约。然而其内容是俄国,谁不知道?于是英人又要求(一)津镇,(二)河南到山西,(三)九广,(四)浦信,(五)苏杭甬五路。同时俄人要求山海关以北的铁路,全由俄国承造。英人又捷足先得,和中国订定了从牛庄到北京的铁路承造契约。英、俄两国,鉴于形势的严重,乃于一八九九年,在圣彼得堡换文。英国承认长城以北铁路归俄,俄国承认长江流域铁路归英。注805同时,英德由银行团出面,在伦敦订立条文。英国承认山东和黄河流域,为德国势力范围。但除外:山西铁路,可与正定以南的京汉路相接;并再展筑一线,以入于长江流域。德国承认山西省、长江流域及江以南各省为英国势力范围。而津浦铁路,遂由英、德两国,分段承造。
如此,中国竟要成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了。在中国,自然更无抵抗之力。然而列强的分赃,也很难得均匀。倘使因分赃不均,而引起冲突,中国固然很糟,列国亦有何利?况且其中还有在中国并无所谓势力范围的,岂非独抱向隅?于是美国的国务卿海约翰,注806于一八九九年,向英、俄、德、法、意、日六国通牒,要求在中国有势力范围之国,都承认三个条件:
(一)各国对于中国所获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域,或他项既得权利,彼此不相干涉。
(二)各国范围内各港,对他国入港商品,都遵中国现行海关税率课税,由中国征收。
(三)各国范围内各港,对他国船舶所课入口税,不得较其本国船舶为高。铁道运费亦然。
这就是所谓门户开放主义。门户开放,无非各国维持其对中国条约上已得的权利。倘使中国的领土而有改变,条约上的权利,不能维持,自然无待于言,所以又必连带而及于保全领土。这就是所谓均势。势力范围,固然是瓜分的代名词,固然很危险,借均势而偷安,亦岂是长久之道?在这种情势之下,无怪中国人要奋起而求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注释】
注804 此约报章所传,凡有两本:一为上海《字林西报》所译登。广学会所纂《中东战纪本末》,又从而译载之。约中所载,中国断送于俄国的权利,可谓广大已极,然由后来之事观之,此本殆不足信。又一本,则后来上海《中外日报》探得李鸿章和总署往来的密电六通,其中第五电,载有俄人所拟约稿,所谓密约,即系照此签字的。当中日战争时,和李鸿章接洽的,为驻华俄使喀希尼(Cassini)。而此次主持订约的,实为俄财政大臣微德(CountSergeiWitte),出面的则为微德和外交大臣罗拔(PrinnceRobanor-Rostovski)。外人称此约为《喀希尼条约》,实在是误谬的。
注805 后来中俄所订《交还东三省条约》,第四条,规定交还山海关、营口各铁路。又说:“修完并养各该铁路各节,必确照俄国与英国一八九九年所定和约办理。”即系强迫中国承认此项换文的。
注806 H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