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本章共 2.1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最近的外交,中、俄之间,关系要算最为复杂了。俄国侵害中国的权利,中东铁路,要算是其大本营。当民国七年时,中国曾因俄国新旧党的冲突,把中东路的护路权收回。注978俄人曲解《中东铁路合同》,握有哈尔滨的市政权,亦经我国于九年三月,将其废除,改为东省特别区。注979俄国自革命以后,备受各国的封锁,很想有一国能和他通商。曾于八年、九年,两次宣言:愿放弃旧俄帝国以侵略手段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和土地。抛弃庚子赔款。无条件将中东路交还中国。此时中、俄关系,很有改善的希望。而中国因和协约国取一致的步骤,始终未能对俄开始交涉。注980直到九年九月间,才将旧俄使、领待遇停止。此时距离俄国的革命,为时已有三年半了。此时在蒙古一方面,既因旧俄的侵扰,而远东军占据库伦。注981而中东路则自共同出兵以来,列强颇有借端干涉的趋向。注982我国乃于九年一月间,和道胜银行代表,另订合同。规定:铁路人员,除督办归我外,余均中、俄各半。否认中、俄以外的第三国,和铁路有关。俄政府管理铁路之权,由中国政府代为执行;以正式承认俄国,商有办法之日为止。其对俄国通商,则仅是年四月间,新疆省政府,曾和俄国订立《局部通商条约》。十年五月间,呼伦贝尔善后督办,亦曾和远东共和国,订立《境界交通协定》。此外迄无何等办法。而十一年,远东共和国派来中国的代表,也否认苏俄曾有交还中东铁路的宣言。直到十三年,远东共和国,早已合并于苏俄;注983而英、意两国,也都承认苏俄了。我国和苏俄的交涉,才逐渐开展。于是年五月,订定《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及《暂行管理中东铁路两协定》。《解决悬案大纲》中:(一)俄国许抛弃帝俄时代,在中国所取得的特权和特许,(二)及庚子赔款。(三)取消领事裁判权,(四)及关税协定。(五)帝俄时代,与第三者所订条约,有妨中国主权的,一概无效。(六)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尊重中国的主权。注984(七)彼此不容许反对政府的机关和团体,并不为妨碍对方公共秩序,及反于社会组织的宣传。(八)签字后一个月,举行会议,解决外蒙撤兵、重行划界、赔偿损失、通商航行诸问题。(九)中东路许我出资赎回,亦于此会议中商定办法。其后此项会议,至十四年八月始开。而其时东三省对中央独立,三省的事,事实上和中央政府商量无效。俄人乃又于九月中,和奉天派出的人,订立协定,是称《奉俄协定》。
十六年,四月,北京方面,派兵搜查俄使馆。旋又搜查天津的驻华贸易处等。俄国召还北京的代理公使,以示抗议。是年,十一月,共产党起事于广州。政府认苏俄有援助的嫌疑,于十二月十四日,对苏俄领事,撤消承认。苏俄在中国各地方的国营商业机关,亦勒令停止营业。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苏俄驻哈领事馆集会。我国认为有煽动嫌疑,派员搜查逮捕。七月十日,又另派中东路督办。撤换苏俄正副局长。将苏俄职员多人解雇。并查封其国营商业机关。苏俄遂于七月十八日,对我绝交。时我国仍愿和平处理。训令驻芬兰公使,因回任之便,赴哈调查,转赴满洲里,和俄人商洽。而俄国无人前来。哈尔滨交涉员,虽和俄国领事,接洽过几次,亦不得要领。旋因苏俄驻德大使,有愿意交涉的表示,政府亦饬我国驻德公使,藉德人居间,与俄商洽。至十月中,亦决裂。自八月中旬以后,俄兵即时侵我国境界。我国军人防御,很为勇敢,但因边备素虚,又后援不继,同江、满洲里,于十月、十一月中,相继陷落。而外蒙之兵,亦陷呼伦贝尔。十二月,因英、美两国,劝告息争,乃派员在伯力开豫备会议。二十二日,将《草约》签字。中东路回复七月以前的状况。彼此恢复领事。订于明年一月二十五日,在莫斯科开正式会议。其后此项会议,久无进步。直到日本占据东北以后,外交上的形势一变。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乃由中、俄两国出席军缩会议的代表,在日内瓦互换文件复交。
【注释】
注978 按照《中东铁路合同》,俄国在铁路沿线,本只能设警,不能驻兵,即《朴资茅斯条约》,日、俄两国,驻兵保护铁路,每基罗米突,亦仅得驻二十五名。然俄人在沿路驻兵,其数常至数万。欧战起后,此项驻兵,大都调赴欧洲。留者分为新旧两党,时起冲突。我国乃于是年一月十日,将其解除武装,铁路由我派兵保护。
注979 《中东铁路合同》第六条:“由该公司一手经理,建造各种房屋,设立电线,以供铁路之用。”“经理”二字,法文作Administration,俄人曲解为有行政权,竟在哈发布市制,向住民收税。一九〇九年,乃由前清外务部,和俄国所派中东铁路总办,订立《铁路界内组织自治会预定协约》。由中外居民共选议员。更由议员复选执行委员三人。交涉局总办、铁路总办各派委员一名,会同议会议长,组织执行委员会。此项委员会和议会,受交涉局总办、铁路总办的监督。从此以后,哈尔滨铁路附属地的行政权,就入于俄人之手了。九年,三月十一日,为俄国革命三周年纪念,在哈俄国新旧党,又起冲突。中国乃勒令旧俄政府所派铁路总办,离去哈尔滨,而将铁路附属地行政权收回。于其地设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
注980 3参看第九章。
注981 参看第五章。
注982 参看第九章。
注983 远东共和政府,设立于一九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明年十一月十三日,与苏俄合并。
注984 此系空话,参看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