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本章共 2.4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中国国土大,边陲的举动,不容易影响全局。要能够振动全国,必得举事于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响应,而其声势方壮。此种情势,亦是逐渐造成的。革命党的运动,固然是最大的原因;而清廷的失政,亦有以自促其灭亡。
清廷到末造,是无甚真知灼见的,只是随着情势为转移。当时的舆论,因鉴于政府的软弱无力,颇有主张中央集权的。政府感于中叶以后,外权渐重,亦颇想设法挽回。但不知道集权要能办事;其举动依然是凌乱无序,不切实际;而反以压制之力,施之于爱国的人民,就激成川、鄂诸省的事变,而成为革命的导火线。
当清末,外人图谋瓜分中国,以争筑铁路,为其一种手段,这是人人共知的事实。国民鉴于情势的严重,于是收回外人承造的铁路,和自行筹办铁路之议大盛。因资力和人才的阙乏,能成功的颇少,这也是事实。清廷因此而下铁路干线都归国有的上谕。注878粤汉铁路,初由清廷和美国合兴公司订立草约。后来合兴公司逾期未办,乃由中国废约收回自办。此事颇得舆论的鼓吹,和人民的助力。于是清廷派张之洞督办川汉、粤汉铁路。之洞和英、美、德、法四国银行,订立借款草约。约未定而之洞死。宣统末年,盛宣怀做了邮传部尚书,就把这一笔借款成立。川、鄂、湘、粤四省人民,争持自办颇烈,清廷把“业经定为政策”六个字拒绝。川督王人文,湘抚杨文鼎,代人民奏请收回成命,都遭严旨申饬。又以王人文为软弱,派赵尔丰代之。尔丰拘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的会长,和谘议局议长。成都停课,罢市,各州县亦有罢市的。朝命端方带兵入川查办。人民群集督署,要求阻止端方的兵。尔丰纵骑兵冲杀。成都附近各县人民,群集省外。尔丰又纵兵屠杀,死者甚多。于是人心益愤。
其时革命党人,虽屡举无成,然仍进行不懈。川省事起,党人乘机,运动湖北陆军,约以旧历中秋起事。旋改迟至二十五日。未及期而事泄,乃以十九夜,即新历十月十日起事。清鄂督瑞澂、统制张彪都逃走。众推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注879连克汉口、汉阳。照会各国领事。注880领事团即宣告中立,旋都承认我为交战团体。
清廷闻武昌事起,即调近畿陆军南下。派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并命海军和长江水师赴鄂。旋召荫昌回。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注881清兵连陷汉口、汉阳。而各省亦次第光复。唯清提督张勋,负固南京,亦为苏、浙两省联军攻克。注882停泊九江、镇江的海军,又先后反正。清以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禄贞顿兵石家庄,截留清军前敌军火,为清廷遣人刺杀。而张绍曾驻兵滦州,亦对清廷发出强硬的电报。清廷乃罢盛宣怀。下罪己之诏。又罢奕劻,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旋宣布十九信条。其中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第十九条:“国会未开会时,资政院适用之。”于是载沣退位。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先是各省都督府,于上海设立代表联合会。注883旋以一半赴湖北,一半留上海。赴湖北的,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南京光复后,又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限七日内齐集。有十省的人到齐,即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其时武昌民军,以英领事介绍,自十一月三十日起,注884许清军停战三天。旋又续停三天。期满之后,又续停十五天。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和黎都督或其代表人,讨论大局。民军以伍廷芳为代表。旋以廷芳为民军外交代表,不能离沪,乃改以上海为议和地点。其时民军闻袁世凯亦赞成共和,乃议缓举总统,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先本举黄正黎副,后改定。)临时大总统未举定前,由大元帅暂任其职权,而由副元帅代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议和代表旋在上海开议。议决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注885
十二月二十五日,注886孙中山先生到上海。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注887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太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孙中山先生即以是日就职。
于是唐绍仪因交涉失败,电清廷辞职。和议停顿。其时清廷亲贵中,最反对共和的,为军谘使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段祺瑞复合北方将士,注888电请改建共和。并说要带队入京,和各亲贵剖陈利害。清廷乃以决定大计之权,授之内阁总理。由袁世凯和民国议定优待满、蒙、回、藏暨清室条件,而清帝于二月十二日退位。失陷二百六十八年的中华,至此恢复。
【注释】
注878 事在辛亥年四月二十二日。
注879 元洪时为混成协统。
注880 照会大旨:(一)以前所订条约,军政府均承认其有效。各国既得权利,亦一律承认。人民生命、财产,在军政府领域内的,都尽力保护。赔款、外债,仍由各省如数摊还,惟此后与清政府订立条约,概不承认。助清战事用品,一概没收。有助清的,军政府即以敌人视之。请其转呈各国政府,恪守局外中立。
注881 辛丑和约议定后,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在任内练新兵,共成六镇。一九〇三年,清廷设练兵处,以世凯为会办大臣。一九〇六年,练兵处裁撤。除第二、第四两镇,仍归世凯督练外,其一、三、五、六四镇,改归陆军部直辖,称为近畿陆军。明年,世凯入军机,载沣摄政,世凯以足疾罢居彰德,至是起为湖广总督。
注882 各省光复的事实,今列一简表如下:
以上都是辛亥年中独立的。惟甘肃至民国元年一月七日,新疆至一月八日,方才独立。其直隶、河南、吉林、黑龙江四省,则未能宣布独立。
注883 由苏浙两都督府发起,电请各省都督府各派代表到上海开会。其资格,系各省谘议局及都督府各举一人,各省复电,多派本在上海的人为代表,所以齐集得很快。
注884 辛亥十月十日。
注885 其会议之法:以每一省为一处,内外蒙古为一处。前后藏为一处。每处各选代表三人,每人投一票,某处到会代表不及三人的,仍有投票之权。有四分之三代表到会,即可开议。
注886 辛亥十一月六日。
注887 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奉天、直隶。
注888 时清以冯国璋统第一军,段祺瑞统第二军,并受袁世凯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