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本章共 1.8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中国的文明,在各方面都颇充实的,惟在宗教方面,则颇为空虚。此由中国人注重于实际的问题,而不甚措意于玄想之故。信教既不甚笃,则凡无害于秩序和善良风俗的,都可以听其流行。所以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没有排斥异教的倾向。而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推行的机会。
其中最发达的,自然要推佛教。佛教初输入时,大约都是小乘。公元四〇一年,鸠摩罗什入长安,大乘经论,才次第流传,佛教遂放万丈的光焰。
佛教中典籍甚多。大概分之,则佛所说为经;其所定僧、尼、居士等当守的戒条为律;菩萨所说为论。注410佛教中亦分派别,是之谓宗。各宗各有其所主的经、论。虽然殊途同归,而亦各有其独到之处。自晋至唐,佛教的分宗,凡得十余。注411其中发挥哲理最透彻的,要推华严、法相、天台三宗,是为教下三家。禅宗不立文字,直指心源,谓之教外别传。净土一宗,弘扬念佛,普接利钝,在社会上流行最广。
中国的佛教,有一特色,便是大乘的发达。大乘是佛灭后六百年,才兴于印度的。其时已在汉世。至唐中叶,而婆罗门教复兴。佛教在印度,日渐衰颓,所以大乘在印度的盛行,不过六七百年之谱。其余诸国,不能接受大乘教义,更不必论了。独在中国,则隋唐之间,小乘几于绝迹,而且诸宗远祖,虽在印度,其发挥精透,则实在我国。华严和禅宗皆然。天台宗则本为智者大师所独创,这又可见我国民采取融化他国文化的能力了。
佛教而外,外国宗教输入的,还有几种:
一为祆(xiān)教(Mezdeisme)。即火教,亦称胡天。此教为波斯的国教。系苏鲁支(Zoroaster)所创。注412立善恶二元,以光明代表净和善,黑暗代表秽与恶。所以崇拜火和太阳。南北朝时,其教渐传至葱岭以东。因而流入中国。北朝的君主,颇有崇信他的。唐时,大食盛强。波斯和中亚细亚,都为所占。祆教徒颇遭虐待,多移徙而东,其流行中国亦渐盛。
二为摩尼教(Manicheisme)。此教原出火教。为巴比伦人摩尼(Mani)所创。事在公元二二四年,亦为波斯所尊信。六九四年,波斯拂多诞,始持经典来朝。七一九年,吐火罗国又献解天文人大慕阇。据近来的考究,都是摩尼教中人。注413七三二年,玄宗诏加禁断。注414然回纥人信奉其教。安史乱后,回纥人在中国得势。摩尼教复随之而入,传布及于江淮。文宗时,回纥为黠戛(jiá)斯所破。武宗乃于八四五年,更加禁止。武宗这一次所禁,是并及于佛教的。但是佛教在中国,根柢深厚,所以宣宗即位之后,禁令旋即取消。摩尼教却不能复旧了。然南宋时,其教仍未尽绝。其人自称为明教。教外之人,则谓之吃菜事魔。其教徒不肉食,崇尚节俭,又必互相辅助,所以致富的颇多。注415
三为景教。是基督教中乃司脱利安(Nestorius)一派。因为创立新说,为同教所不容,谪居于小亚细亚。波斯人颇信从他。渐次流行于中亚细亚。公元六三八年,波斯阿罗本(Olopen)赍(jī)其经典来长安。太宗许其建立波斯寺。七四五年,玄宗因波斯已为伊斯兰教徒所据,而景教原出大秦,乃改波斯寺为大秦寺。注416七八一年,寺僧景净,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明末出土。于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颇足以资考证。
四为伊斯兰教(Islam)。此教今日通称为回教,乃因回纥人信奉之而然,其实非其本名。此教当唐末,才流行到天山南路。其时适回纥为黠戛斯所破,遁逃至此,渐次信从其教。至元时,西域和天山南路的回族,多入中国,其教遂随之而流行。然其初来,则实从海道。何乔远《闽书》卷七,述其历史,谓吗喊叭德注417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在广州,一在扬州,其三在泉州云云。其说虽不尽足据。然回教的初至,当随大食人从海道而来,则似无疑义了。
【注释】
注410 经、律、论总称为三藏。
注411 今据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中《佛学时代》一章,刊一表如下:梁书系据日本人所撰《佛教各宗纲领》等抄撮(cuō)而成的。
以上十三宗,除涅槃、地论、摄论三家,归并他宗外,其余十宗,俱舍、成实为小乘,余皆大乘。其中华严、天台、禅宗,印度皆无之。俱舍、三论,印度有而不盛。成实宗则印度创之而未行。
注412 名见《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及五十四。
注413 拂多诞、戈提鄂(Gauthiot)谓即古波斯语之Jur-sta-dan,译言知教义者。慕阇、戈提鄂谓即古波斯语之Moge,译言师。见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注414 见《通典》卷四十。
注415 见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
注416 见《唐会要》卷四十九。
注417 即回教教主(Mahomet),《唐书》作摩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