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本章共 1.7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从近世西方东渐以前,有元一代,却算得一个中西交通最盛的时代。因为前此中西交通,差不多只靠海路,至此时,则陆路也发达了。
在西半球尚未发现,绕行非洲南端之路,亦未通航,黑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实在是东西两洋交通的枢纽。而其关键,实握于大食人之手。所以在当时,东西交通,以大食人为最活跃。当北宋中叶,十字军兴,直至南宋之末,这二百年之中,虽然天方教国,和景教国蹀血相争,极宗教史、政治史上的惨苦,然而开发文明的利器,罗盘针、印刷术、火药,中国人所发明的,都经大食人之手,而传入欧洲。给近世的欧洲以一个大变化。至元代西征成功之后,其疆域跨据欧洲,而其形势又一变了。
元太宗时,曾因奉使的人,都经民地,既费时,又扰民,商诸察合台,拟令千户各出夫马,设立站赤。察合台也赞成了。他即于所辖境内设立。西接拔都,东接太宗辖境。如此,欧亚两洲之间,就不啻(chì)开辟出一条官道了。
当时景教诸国,正因和天方教国兵争,要想讲远交近攻之策。于是一二四五年,罗马教皇派柏朗嘉宾(PlanoCarpini),一二五三年,法王路易第九又派路卜洛克(Rubruck),先后来到和林。而当时的商人,更为活跃。他们或从中央亚细亚经天山南路,或从西伯利亚经天山北路,远开贩路于和林及大都。注577至于水路:则自唐宋以来,交通本极繁盛。在宋时,浙江的澉(gǎn)浦、杭州、秀州、明州、台州、温州,福建的福州、泉州,广东的广州,以及今江苏境内的华亭和江阴,山东境内的板桥镇,都曾开作通商港。注578输入的犀、象、香药等,很为社会所宝贵。政府至用以充籴本,称提钞价。而税收或抽分所得,尤为岁入大宗。元时,还继续着这般盛况。
蒙古是新兴的野蛮民族,戒奢崇俭,不宝远物等古训,是非其所知的。所以对于远方的珍品,极其爱好。尤优待商人和工人。其用兵西域时,凡曾经抗拒的城池,城破后都要屠洗,独工人不在其列。太宗时,西商售物于皇室的,都许驰驿。太宗死后,皇后乃蛮氏称制,信任西商奥鲁剌合蛮,至于把御宝宫纸交给他,听其要用时填发。又下令:凡奥鲁剌合蛮要行的事,令史不肯书写的,即断其腕。此等行为,给久经进化的中国人看起来,真是笑话。然却是色目人在元朝活动的惟一好条件。元代本是分人为三级,以蒙古为上,色目次之,汉人、南人为下的。所以当时,大食、波斯的学者、军人,意大利、法兰西的画家、职工,都纷集于朝。注579特如意大利的马哥博罗(MarcoPolo),以一二三七年,来到中国。仕至扬州达鲁花赤。居中国凡三十年。归而刊行游记,为欧人知道东方情形之始。
和元朝关系最深的,自然还是大食的文化。蒙古本来是没有文字的。成吉思汗灭乃蛮之后,获塔塔统阿,才令其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后来世祖命八思巴造新字,于一二七〇年颁行。案成吉思汗的灭乃蛮,事在一二〇四年,则蒙古人专用畏兀字,实在有六十余年。蒙古字颁行之后,虽说“玺书颁降,皆以蒙古字书之,而以其本国字为副。百官进上表章,则以汉字为副。有沿用畏兀字者罚之”,然而后来又说:亦思替非文字,便于计账,依旧传习。而终元之世,回回国子学,亦是和普通学及蒙古国子学并立的。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除宗教而外,要推美术和工业两端。《元史·阿尔尼格传》,说他善于画塑及铸金为像。当时元朝,有王楫使宋所得明堂针灸铜像。年久坏掉了,没有会修的人。世祖叫把给他看。他居然制成了一具新的。关鬲脉络,无不完备。当时两京寺观的像,多出其手。元代诸帝的御容,织锦为之的,亦是阿尔尼格所制。当时的人,叹为图画弗及。其弟子刘元,则精于西天梵相。两都名刹的塑像,出于其手的很多。又火药的发明,虽起自中国,而火炮的制造,则中国人似乎反从欧洲学来。《明史·兵志》说:古代的炮,多系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火炮,攻蔡州始用之,而造法不传。直到明成祖平交趾,得其枪炮,才设神机营肄习。至武宗末,白沙巡检何儒,得佛郎机炮。一五二九年,中国才自行制造起来。有最初的发明,而后来不能推广之以尽其用。这个,中国人就不能不抱愧了。
【注释】
注577 日本桑原骘藏《东洋史要》近古期第三篇第七章。
注578 秀州,今浙江嘉兴县。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温州,今浙江永嘉县。泉州,今福建晋江县。板桥镇,即今青岛,当时属密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注579 亦见《东洋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