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编 绪论
- ├ 例 言
-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本章共 2.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什么叫做革命?前编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了。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它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做革命。
革命不是中国一国的事。以现在的情形而论,是全世界都需要革命的。但是我们生在中国,其势只得从中国做起。
然则中国的革命思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说其动机有三:
其(一)是民族思想。人生在世界上,最紧要的,是自由平等。但是因为民族的差殊,彼此利害不同,而又不能互相谅解,就总不免有以此一民族,压制彼一民族之事。
中国待异民族,是最宽大的。只觉得我们是先进的民族,有诱掖启导后进的责任。绝无凭恃武力,或者靠什么经济的力量,去压迫榨取异民族之事。但是此等理想,要实现它很难。而以过尚平和故,有时反不免受异族的压迫。中古史的后半期,辽、金、元、清,叠次侵入,便是其适例。到了近世,欧人东略,民族间利害冲突的情形,就更形显著了。我们到此,自然觉得我们自己有团结以争生存的必要。同时,就觉得阻碍我们民族发展,或者要压迫榨取我们的,非加以排除抵御不可。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一种动机。
其(二)是民权思想。中国的民权思想,发达得是最早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纪元前四世纪时,就有人说过了。注873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的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二种动机。
其(三)是民生问题。历代的革命,从表面上看,虽然为着政治问题。然而民穷财尽,总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是谁都知道的。历代的困穷,不过是本国政治的腐败,经济制度的不良,其程度尚浅。到欧人东略以来,挟着帝国主义的势力,天天向我们侵削。我们就不知不觉的,沦入次殖民地的地位。全社会的经济,既然日益艰窘,生于其中的人民,自然要觉得不安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三种动机。
此等现象,或非全国人民所共知;即其知之,亦或不知其原因所在。然而身受的困苦,总是觉得的,觉得困苦,而要想奋斗以求出路,也是人人同具的心理。如此,革命思想,就渐渐的兴起于不知不觉之间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人心上虽然充满着不安,至于有意识,有组织的行动,则仍有待于革命伟人的指导。
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是生在广东香山县——现在的中山县的。他从小就感觉外力的压迫,中国政治的不良,慨然有改革中国以拯救世界之志。他虽学的是医学,却极留心于政治问题。当公元一八八五,就是中国因和法国交战而失掉越南的一年,他才决定颠覆清廷,建立民国的志愿。此时他的同志,只有郑士良、陆皓东等几个人。一八九二年,中山先生才在澳门创立兴中会。由郑士良结合会党,联络防营,以为实际行动的准备。中日战后,中山先生赴檀香山,设立兴中会。一八九五年,谋袭据广州,不克,陆皓东于此役殉难。中山先生乃再赴檀岛,旋赴美洲,又到欧洲。这时候,清朝已知道中山先生是革命的首领了。由其驻英公使龚照瑗(yuàn),把先生诱到公使馆中,拘执起来。卒因先生感动了使馆的侍役,替他传递消息出去。英国舆论哗然。先生乃因此得释。此即所谓“伦敦蒙难”。这时候,先生在欧洲考察,觉得他们国势虽号强盛,人民仍是困苦。才知道专一仿效欧洲,也不能进世界于大同,畀生民以乐利的,才决定民生主义,与政治问题并重。
戊戌变法这一年,中山先生始抵日本。——因其距中国较近,革命事业,易于图谋之故。庚子拳乱这一年,先生命史坚如入长江;郑士良在香港,设立机关,以联络会党。于是哥老、三合两会,都决议并入兴中会。郑士良旋袭入惠州,因接济无着,退出。史坚如潜入广州,谋炸粤督德寿,以图响应,不克,亦殉难。中山先生乃再经安南、日本、檀岛,以赴美洲。所至都联络洪门,替他们改订《致公堂章程》。注874其第二章,说:“本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革命的主义,于此确立,其气势也更形旁薄了。
这时候,中国风气亦渐变。留学日本的人士很多。中山先生知其可以启导,乃于一九〇五年,赴日本。改兴中会为同盟会。其本部设于东京,支部则分设于海内外各处。当同盟会本部的成立,加入的有中国内地十七省的人士。注875从中山先生提倡革命以后,至此才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参加。中山先生乃编定《革命方略》,分革命进行的次序,为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当革命行动时,一切略地、因粮……以及占领地方后治理之法,也有详细的规定。并发表对外《宣言》。中山先生说:“到这时候,我才相信革命的事业,可以及身见其成功。”从此以后,革命的行动,就如悬崖转石,愈接愈厉了。注876
【注释】
注873 《孟子·梁惠王下》篇和《尽心下》篇。
注874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一篇第一章:“美洲各地华侨,多立有洪门会馆。洪门者,当清康熙时,明朝三五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借为资助,国内会党,常与官府冲突,故犹不忘其与清廷立于反对地位。而海外会党,多处他国自由政府之下,其结会之需要,不过为手足患难之联络而已;政治之意味,殆全失,反清复明之语,亦多不知其义者。鼓吹数年,乃知彼等原为民族老革命党也。”致公堂系洪门堂名。
注875 除甘肃。
注876 以上叙孙中山先生事,大体根据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下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