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天部·卷一
- 天部·卷二
- 天部·卷三
- 天部·卷四
- 天部·卷五
- 天部·卷六
- 天部·卷七
- 天部·卷八
- 天部·卷九
- 天部·卷十
- 天部·卷十一
- 天部·卷十二
- 天部·卷十三
- 天部·卷十四
- 天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一
- 时序部·卷二
- 时序部·卷三
- 时序部·卷四
- 时序部·卷五
- 时序部·卷六
- 时序部·卷七
- 时序部·卷八
- 时序部·卷九
- 时序部·卷十
- 时序部·卷十一
- 时序部·卷十二
- 时序部·卷十三
- 时序部·卷十四
- 时序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十六
- 时序部·卷十七
- 时序部·卷十八
- 时序部·卷十九
- 时序部·卷二十
- 地部·卷一
- 地部·卷二
- 地部·卷三
- 地部·卷四
- 地部·卷五
- 地部·卷六
- 地部·卷七
- 地部·卷八
- 地部·卷九
- 地部·卷十
- 地部·卷十一
- 地部·卷十二
- 地部·卷十三
- 地部·卷十四
- 地部·卷十五
- 地部·卷十六
- 地部·卷十七
- 地部·卷十八
- 地部·卷十九
- 地部·卷二十
- 地部·卷二十一
- 地部·卷二十二
- 地部·卷二十三
- 地部·卷二十四
- 地部·卷二十五
- 地部·卷二十六
- 地部·卷二十七
- 地部·卷二十八
- 地部·卷二十九
- 地部·卷三十
- 地部·卷三十一
- 地部·卷三十二
- 地部·卷三十三
- 地部·卷三十四
- 地部·卷三十五
- 地部·卷三十六
- 地部·卷三十七
- 地部·卷三十八
- 地部·卷三十九
- 地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一
- 皇王部·卷二
- 皇王部·卷三
- 皇王部·卷四
- 皇王部·卷五
- 皇王部·卷六
- 皇王部·卷七
- 皇王部·卷八
- 皇王部·卷九
- 皇王部·卷十
- 皇王部·卷十一
- 皇王部·卷十二
- 皇王部·卷十三
- 皇王部·卷十四
- 皇王部·卷十五
- 皇王部·卷十六
- 皇王部·卷十七
- 皇王部·卷十八
- 皇王部·卷十九
- 皇王部·卷二十
- 皇王部·卷二十一
- 皇王部·卷二十二
- 皇王部·卷二十三
- 皇王部·卷二十四
- 皇王部·卷二十五
- 皇王部·卷二十六
- 皇王部·卷二十七
- 皇王部·卷二十八
- 皇王部·卷二十九
- 皇王部·卷三十
- 皇王部·卷三十一
- 皇王部·卷三十二
- 皇王部·卷三十三
- 皇王部·卷三十四
- 皇王部·卷三十五
- 皇王部·卷三十六
- 皇王部·卷三十七
- 皇王部·卷三十八
- 皇王部·卷三十九
- 皇王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四十一
- 偏霸部·卷一
- 偏霸部·卷二
- 偏霸部·卷三
- 偏霸部·卷四
- 偏霸部·卷五
- 偏霸部·卷六
- 偏霸部·卷七
- 偏霸部·卷八
- 偏霸部·卷九
- 偏霸部·卷十
- 偏霸部·卷十一
- 偏霸部·卷十二
- 偏霸部·卷十三
- 偏霸部·卷十四
- 偏霸部·卷十五
- 偏霸部·卷十六
- 偏霸部·卷十七
- 偏霸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一
- 皇亲部·卷二
- 皇亲部·卷三
- 皇亲部·卷四
- 皇亲部·卷五
- 皇亲部·卷六
- 皇亲部·卷七
- 皇亲部·卷八
- 皇亲部·卷九
- 皇亲部·卷十
- 皇亲部·卷十一
- 皇亲部·卷十二
- 皇亲部·卷十三
- 皇亲部·卷十四
- 皇亲部·卷十五
- 皇亲部·卷十六
- 皇亲部·卷十七
- 皇亲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十九
- 皇亲部·卷二十
- 周郡部·卷一
- 周郡部·卷二
- 周郡部·卷三
- 周郡部·卷四
- 周郡部·卷五
- 周郡部·卷六
- 周郡部·卷七
- 周郡部·卷八
- 周郡部·卷九
- 周郡部·卷十
- 周郡部·卷十一
- 周郡部·卷十二
- 周郡部·卷十三
- 周郡部·卷十四
- 周郡部·卷十五
- 周郡部·卷十六
- 周郡部·卷十七
- 周郡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一
- 居处部·卷二
- 居处部·卷三
- 居处部·卷四
- 居处部·卷五
- 居处部·卷六
- 居处部·卷七
- 居处部·卷八
- 居处部·卷九
- 居处部·卷十
- 居处部·卷十一
- 居处部·卷十二
- 居处部·卷十三
- 居处部·卷十四
- 居处部·卷十五
- 居处部·卷十六
- 居处部·卷十七
- 居处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十九
- 居处部·卷二十
- 居处部·卷二十一
- 居处部·卷二十二
- 居处部·卷二十三
- 居处部·卷二十四
- 居处部·卷二十五
- 封建部·卷一
- 封建部·卷二
- 封建部·卷三
- 封建部·卷四
- 封建部·卷五
- 职官部·卷一
- 职官部·卷二
- 职官部·卷三
- 职官部·卷四
- 职官部·卷五
- 职官部·卷六
- 职官部·卷七
- 职官部·卷八
- 职官部·卷九
- 职官部·卷十
- 职官部·卷十一
- 职官部·卷十二
- 职官部·卷十三
- 职官部·卷十四
- 职官部·卷十五
- 职官部·卷十六
- 职官部·卷十七
- 职官部·卷十八
- 职官部·卷十九
- 职官部·卷二十
- 职官部·卷二十一
- 职官部·卷二十二
- 职官部·卷二十三
- 职官部·卷二十四
- 职官部·卷二十五
- 职官部·卷二十六
- 职官部·卷二十七
- 职官部·卷二十八
- 职官部·卷二十九
- 职官部·卷三十
- 职官部·卷三十一
- 职官部·卷三十二
- 职官部·卷三十三
- 职官部·卷三十四
- 职官部·卷三十五
- 职官部·卷三十六
- 职官部·卷三十七
- 职官部·卷三十八
- 职官部·卷三十九
- 职官部·卷四十
- 职官部·卷四十一
- 职官部·卷四十二
- 职官部·卷四十三
- 职官部·卷四十四
- 职官部·卷四十五
- 职官部·卷四十六
- 职官部·卷四十七
- 职官部·卷四十八
- 职官部·卷四十九
- 职官部·卷五十
- 职官部·卷五十一
- 职官部·卷五十二
- 职官部·卷五十三
- 职官部·卷五十四
- 职官部·卷五十五
- 职官部·卷五十六
- 职官部·卷五十七
- 职官部·卷五十八
- 职官部·卷五十九
- 职官部·卷六十
- 职官部·卷六十一
- 职官部·卷六十二
- 职官部·卷六十三
- 职官部·卷六十四
- 职官部·卷六十五
- 职官部·卷六十六
- 职官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一
- 兵部·卷二
- 兵部·卷三
- 兵部·卷四
- 兵部·卷五
- 兵部·卷六
- 兵部·卷七
- 兵部·卷八
- 兵部·卷九
- 兵部·卷十
- 兵部·卷十一
- 兵部·卷十二
- 兵部·卷十三
- 兵部·卷十四
- 兵部·卷十五
- 兵部·卷十六
- 兵部·卷十七
- 兵部·卷十八
- 兵部·卷十九
- 兵部·卷二十
- 兵部·卷二十一
- 兵部·卷二十二
- 兵部·卷二十三
- 兵部·卷二十四
- 兵部·卷二十五
- 兵部·卷二十六
- 兵部·卷二十七
- 兵部·卷二十八
- 兵部·卷二十九
- 兵部·卷三十
- 兵部·卷三十一
- 兵部·卷三十二
- 兵部·卷三十三
- 兵部·卷三十四
- 兵部·卷三十五
- 兵部·卷三十六
- 兵部·卷三十七
- 兵部·卷三十八
- 兵部·卷三十九
- 兵部·卷四十
- 兵部·卷四十一
- 兵部·卷四十二
- 兵部·卷四十三
- 兵部·卷四十四
- 兵部·卷四十五
- 兵部·卷四十六
- 兵部·卷四十七
- 兵部·卷四十八
- 兵部·卷四十九
- 兵部·卷五十
- 兵部·卷五十一
- 兵部·卷五十二
- 兵部·卷五十三
- 兵部·卷五十四
- 兵部·卷五十五
- 兵部·卷五十六
- 兵部·卷五十七
- 兵部·卷五十八
- 兵部·卷五十九
- 兵部·卷六十
- 兵部·卷六十一
- 兵部·卷六十二
- 兵部·卷六十三
- 兵部·卷六十四
- 兵部·卷六十五
- 兵部·卷六十六
- 兵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六十八
- 兵部·卷六十九
- 兵部·卷七十
- 兵部·卷七十一
- 兵部·卷七十二
- 兵部·卷七十三
- 兵部·卷七十四
- 兵部·卷七十五
- 兵部·卷七十六
- 兵部·卷七十七
- 兵部·卷七十八
- 兵部·卷七十九
- 兵部·卷八十
- 兵部·卷八十一
- 兵部·卷八十二
- 兵部·卷八十三
- 兵部·卷八十四
- 兵部·卷八十五
- 兵部·卷八十六
- 兵部·卷八十七
- 兵部·卷八十八
- 兵部·卷八十九
- 兵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一
- 人事部·卷二
- 人事部·卷三
- 人事部·卷四
- 人事部·卷五
- 人事部·卷六
- 人事部·卷七
- 人事部·卷八
- 人事部·卷九
- 人事部·卷十
- 人事部·卷十一
- 人事部·卷十二
- 人事部·卷十三
- 人事部·卷十四
- 人事部·卷十五
- 人事部·卷十六
- 人事部·卷十七
- 人事部·卷十八
- 人事部·卷十九
- 人事部·卷二十
- 人事部·卷二十一
- 人事部·卷二十二
- 人事部·卷二十三
- 人事部·卷二十四
- 人事部·卷二十五
- 人事部·卷二十六
- 人事部·卷二十七
- 人事部·卷二十八
- 人事部·卷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三十
- 人事部·卷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三十九
- 人事部·卷四十
- 人事部·卷四十一
- 人事部·卷四十二
- 人事部·卷四十三
- 人事部·卷四十四
- 人事部·卷四十五
- 人事部·卷四十六
- 人事部·卷四十七
- 人事部·卷四十八
- 人事部·卷四十九
- 人事部·卷五十
- 人事部·卷五十一
- 人事部·卷五十二
- 人事部·卷五十三
- 人事部·卷五十四
- 人事部·卷五十五
- 人事部·卷五十六
- 人事部·卷五十七
- 人事部·卷五十八
- 人事部·卷五十九
- 人事部·卷六十
- 人事部·卷六十一
- 人事部·卷六十二
- 人事部·卷六十三
- 人事部·卷六十四
- 人事部·卷六十五
- 人事部·卷六十六
- 人事部·卷六十七
- 人事部·卷六十八
- 人事部·卷六十九
- 人事部·卷七十
- 人事部·卷七十一
- 人事部·卷七十二
- 人事部·卷七十三
- 人事部·卷七十四
- 人事部·卷七十五
- 人事部·卷七十六
- 人事部·卷七十七
- 人事部·卷七十八
- 人事部·卷七十九
- 人事部·卷八十
- 人事部·卷八十一
- 人事部·卷八十二
- 人事部·卷八十三
- 人事部·卷八十四
- 人事部·卷八十五
- 人事部·卷八十六
- 人事部·卷八十七
- 人事部·卷八十八
- 人事部·卷八十九
- 人事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九十一
- 人事部·卷九十二
- 人事部·卷九十三
- 人事部·卷九十四
- 人事部·卷九十五
- 人事部·卷九十六
- 人事部·卷九十七
- 人事部·卷九十八
- 人事部·卷九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
- 人事部·卷一百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
- 人事部·卷一百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五
- 人事部·卷一百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七
- 人事部·卷一百八
- 人事部·卷一百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一
- 逸民部·卷一
- 逸民部·卷二
- 逸民部·卷三
- 逸民部·卷四
- 逸民部·卷五
- 逸民部·卷六
- 逸民部·卷七
- 逸民部·卷八
- 逸民部·卷九
- 逸民部·卷十
- 宗亲部·卷一
- 宗亲部·卷二
- 宗亲部·卷三
- 宗亲部·卷四
- 宗亲部·卷五
- 宗亲部·卷六
- 宗亲部·卷七
- 宗亲部·卷八
- 宗亲部·卷九
- 宗亲部·卷十
- 宗亲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一
- 礼仪部·卷二
- 礼仪部·卷三
- 礼仪部·卷四
- 礼仪部·卷五
- 礼仪部·卷六
- 礼仪部·卷七
- 礼仪部·卷八
- 礼仪部·卷九
- 礼仪部·卷十
- 礼仪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十二
- 礼仪部·卷十三
- 礼仪部·卷十四
- 礼仪部·卷十五
- 礼仪部·卷十六
- 礼仪部·卷十七
- 礼仪部·卷十八
- 礼仪部·卷十九
- 礼仪部·卷二十
- 礼仪部·卷二十一
- 礼仪部·卷二十二
- 礼仪部·卷二十三
- 礼仪部·卷二十四
- 礼仪部·卷二十五
- 礼仪部·卷二十六
- 礼仪部·卷二十七
- 礼仪部·卷二十八
- 礼仪部·卷二十九
- 礼仪部·卷三十
- 礼仪部·卷三十一
- 礼仪部·卷三十二
- 礼仪部·卷三十三
- 礼仪部·卷三十四
- 礼仪部·卷三十五
- 礼仪部·卷三十六
- 礼仪部·卷三十七
- 礼仪部·卷三十八
- 礼仪部·卷三十九
- 礼仪部·卷四十
- 礼仪部·卷四十一
- 乐部·卷一
- 乐部·卷二
- 乐部·卷三
- 乐部·卷四
- 乐部·卷五
- 乐部·卷六
- 乐部·卷七
- 乐部·卷八
- 乐部·卷九
- 乐部·卷十
- 乐部·卷十一
- 乐部·卷十二
- 乐部·卷十三
- 乐部·卷十四
- 乐部·卷十五
- 乐部·卷十六
- 乐部·卷十七
- 乐部·卷十八
- 乐部·卷十九
- 乐部·卷二十
- 乐部·卷二十一
- 乐部·卷二十二
- 文部·卷一
- 文部·卷二
- 文部·卷三
- 文部·卷四
- 文部·卷五
- 文部·卷六
- 文部·卷七
- 文部·卷八
- 文部·卷九
- 文部·卷十
- 文部·卷十一
- 文部·卷十二
- 文部·卷十三
- 文部·卷十四
- 文部·卷十五
- 文部·卷十六
- 文部·卷十七
- 文部·卷十八
- 文部·卷十九
- 文部·卷二十
- 文部·卷二十一
- 文部·卷二十二
- 学部·卷一
- 学部·卷二
- 学部·卷三
- 学部·卷四
- 学部·卷五
- 学部·卷六
- 学部·卷七
- 学部·卷八
- 学部·卷九
- 学部·卷十
- 学部·卷十一
- 学部·卷十二
- 学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一
- 治道部·卷二
- 治道部·卷三
- 治道部·卷四
- 治道部·卷五
- 治道部·卷六
- 治道部·卷七
- 治道部·卷八
- 治道部·卷九
- 治道部·卷十
- 治道部·卷十一
- 治道部·卷十二
- 治道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十四
- 治道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一
- 刑法部·卷二
- 刑法部·卷三
- 刑法部·卷四
- 刑法部·卷五
- 刑法部·卷六
- 刑法部·卷七
- 刑法部·卷八
- 刑法部·卷九
- 刑法部·卷十
- 刑法部·卷十一
- 刑法部·卷十二
- 刑法部·卷十三
- 刑法部·卷十四
- 刑法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十六
- 刑法部·卷十七
- 刑法部·卷十八
- 释部·卷一
- 释部·卷二
- 释部·卷三
- 释部·卷四
- 释部·卷五
- 释部·卷六
- 道部·卷一
- 道部·卷二
- 道部·卷三
- 道部·卷四
- 道部·卷五
- 道部·卷六
- 道部·卷七
- 道部·卷八
- 道部·卷九
- 道部·卷十
- 道部·卷十一
- 道部·卷十二
- 道部·卷十三
- 道部·卷十四
- 道部·卷十五
- 道部·卷十六
- 道部·卷十七
- 道部·卷十八
- 道部·卷十九
- 道部·卷二十
- 道部·卷二十一
- 仪式部·卷一
- 仪式部·卷二
- 仪式部·卷三
- 仪式部·卷四
- 服章部·卷一
- 服章部·卷二
- 服章部·卷三
- 服章部·卷四
- 服章部·卷五
- 服章部·卷六
- 服章部·卷七
- 服章部·卷八
- 服章部·卷九
- 服章部·卷十
- 服章部·卷十一
- 服章部·卷十二
- 服章部·卷十三
- 服章部·卷十四
- 服章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一
- 服用部·卷二
- 服用部·卷三
- 服用部·卷四
- 服用部·卷五
- 服用部·卷六
- 服用部·卷七
- 服用部·卷八
- 服用部·卷九
- 服用部·卷十
- 服用部·卷十一
- 服用部·卷十二
- 服用部·卷十三
- 服用部·卷十四
- 服用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十六
- 服用部·卷十七
- 服用部·卷十八
- 服用部·卷十九
- 服用部·卷二十
- 服用部·卷二十一
- 方术部·卷一
- 方术部·卷二
- 方术部·卷三
- 方术部·卷四
- 方术部·卷五
- 方术部·卷六
- 方术部·卷七
- 方术部·卷八
- 方术部·卷九
- 方术部·卷十
- 方术部·卷十一
- 方术部·卷十二
- 方术部·卷十三
- 方术部·卷十四
- 方术部·卷十五
- 方术部·卷十六
- 方术部·卷十七
- 方术部·卷十八
- 疾病部·卷一
- 疾病部·卷二
- 疾病部·卷三
- 疾病部·卷四
- 疾病部·卷五
- 疾病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一
- 工艺部·卷二
- 工艺部·卷三
- 工艺部·卷四
- 工艺部·卷五
- 工艺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七
- 工艺部·卷八
- 工艺部·卷九
- 工艺部·卷十
- 工艺部·卷十一
- 工艺部·卷十二
- 器物部·卷一
- 器物部·卷二
- 器物部·卷三
- 器物部·卷四
- 器物部·卷五
- 器物部·卷六
- 器物部·卷七
- 器物部·卷八
- 器物部·卷九
- 器物部·卷十
- 杂物部·卷一
- 杂物部·卷二
- 舟部·卷一
- 舟部·卷二
- 舟部·卷三
- 舟部·卷四
- 车部·卷一
- 车部·卷二
- 车部·卷三
- 车部·卷四
- 车部·卷五
- 奉使部·卷一
- 奉使部·卷二
- 奉使部·卷三
- 四夷部·卷一·东夷一
- 四夷部·卷二·东夷二
- 四夷部·卷三·东夷三
- 四夷部·卷四·东夷四
- 四夷部·卷五·东夷五
- 四夷部·卷六·南蛮一
- 四夷部·卷七·南蛮二
- 四夷部·卷八·南蛮三
- 四夷部·卷九·南蛮四
- 四夷部·卷十·南蛮五
- 四夷部·卷十一·南蛮六
- 四夷部·卷十二·南蛮七
- 四夷部·卷十三·西戎一
- 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
- 四夷部·卷十五·西戎三
- 四夷部·卷十六·西戎四
- 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
- 四夷部·卷十八·西戎六
- 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
- 四夷部·卷二十·北狄一
- 四夷部·卷二十一·北狄二
- 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
- 珍宝部·卷一
- 珍宝部·卷二
- 珍宝部·卷三
- 珍宝部·卷四
- 珍宝部·卷五
- 珍宝部·卷六
- 珍宝部·卷七
- 珍宝部·卷八
- 珍宝部·卷九
- 珍宝部·卷十
- 珍宝部·卷十一
- 珍宝部·卷十二
- 布帛部·卷一
- 布帛部·卷二
- 布帛部·卷三
- 布帛部·卷四
- 布帛部·卷五
- 布帛部·卷六
- 布帛部·卷七
- 资产部·卷一
- 资产部·卷二
- 资产部·卷三
- 资产部·卷四
- 资产部·卷五
- 资产部·卷六
- 资产部·卷七
- 资产部·卷八
- 资产部·卷九
- 资产部·卷十
- 资产部·卷十一
- 资产部·卷十二
- 资产部·卷十三
- 资产部·卷十四
- 资产部·卷十五
- 资产部·卷十六
- 百谷部·卷一
- 百谷部·卷二
- 百谷部·卷三
- 百谷部·卷四
- 百谷部·卷五
- 百谷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一
- 饮食部·卷二
- 饮食部·卷三
- 饮食部·卷四
- 饮食部·卷五
- 饮食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七
- 饮食部·卷八
- 饮食部·卷九
- 饮食部·卷十
- 饮食部·卷十一
- 饮食部·卷十二
- 饮食部·卷十三
- 饮食部·卷十四
- 饮食部·卷十五
- 饮食部·卷十六
- 饮食部·卷十七
- 饮食部·卷十八
- 饮食部·卷十九
- 饮食部·卷二十
- 饮食部·卷二十一
- 饮食部·卷二十二
- 饮食部·卷二十三
- 饮食部·卷二十四
- 饮食部·卷二十五
- 火部·卷一
- 火部·卷二
- 火部·卷三
- 火部·卷四
- 休征部·卷一
- 休征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一
- 咎徵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三
- 咎徵部·卷四
- 咎徵部·卷五
- 咎徵部·卷六
- 咎徵部·卷七
- 神鬼部·卷一
- 神鬼部·卷二
- 神鬼部·卷三
- 神鬼部·卷四
- 妖异部·卷一
- 妖异部·卷二
- 妖异部·卷三
- 妖异部·卷四
- 兽部·卷一
- 兽部·卷二
- 兽部·卷三
- 兽部·卷四
- 兽部·卷五
- 兽部·卷六
- 兽部·卷七
- 兽部·卷八
- 兽部·卷九
- 兽部·卷十
- 兽部·卷十一
- 兽部·卷十二
- 兽部·卷十三
- 兽部·卷十四
- 兽部·卷十五
- 兽部·卷十六
- 兽部·卷十七
- 兽部·卷十八
- 兽部·卷十九
- 兽部·卷二十
- 兽部·卷二十一
- 兽部·卷二十二
- 兽部·卷二十三
- 兽部·卷二十四
- 兽部·卷二十五
- 羽族部·卷一
- 羽族部·卷二
- 羽族部·卷三
- 羽族部·卷四
- 羽族部·卷五
- 羽族部·卷六
- 羽族部·卷七
- 羽族部·卷八
- 羽族部·卷九
- 羽族部·卷十
- 羽族部·卷十一
- 羽族部·卷十二
- 羽族部·卷十三
- 羽族部·卷十四
- 羽族部·卷十五
- 鳞介部·卷一
- 鳞介部·卷二
- 鳞介部·卷三
- 鳞介部·卷四
- 鳞介部·卷五
- 鳞介部·卷六
- 鳞介部·卷七
- 鳞介部·卷八
- 鳞介部·卷九
- 鳞介部·卷十
- 鳞介部·卷十一
- 鳞介部·卷十二
- 鳞介部·卷十三
- 鳞介部·卷十四
- 鳞介部·卷十五
- 虫豸部·卷一
- 虫豸部·卷二
- 虫豸部·卷三
- 虫豸部·卷四
- 虫豸部·卷五
- 虫豸部·卷六
- 虫豸部·卷七
- 虫豸部·卷八
- 木部·卷一
- 木部·卷二
- 木部·卷三
- 木部·卷四
- 木部·卷五
- 木部·卷六
- 木部·卷七
- 木部·卷八
- 木部·卷九
- 木部·卷十一
- 竹部·卷一
- 竹部·卷二
- 果部·卷一
- 果部·卷二
- 果部·卷三
- 果部·卷四
- 果部·卷五
- 果部·卷六
- 果部·卷七
- 果部·卷八
- 果部·卷九
- 果部·卷十
- 果部·卷十一
- 果部·卷十二
- 菜茹部·卷一
- 菜茹部·卷二
- 菜茹部·卷三
- 菜茹部·卷四
- 菜茹部·卷五
- 香部·卷一
- 香部·卷二
- 香部·卷三
- 药部·卷一
- 药部·卷二
- 药部·卷三
- 药部·卷四
- 药部·卷五
- 药部·卷六
- 药部·卷七
- 药部·卷八
- 药部·卷九
- 药部·卷十
- 百卉部·卷一
- 百卉部·卷二
- 百卉部·卷三
- 百卉部·卷四
- 百卉部·卷五
- 百卉部·卷六
- 百卉部·卷七
『太平御览』咎徵部·卷五
- 本章共 4.8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雪
《左传》曰:昭公四年正月,大雪。刘向以为昭公娶吴,婚於同姓。董仲舒以为季孙宿专政,阴气盛也。
《汉书》曰:武帝时,十二月,大雨雪,人冻死。时衡山王谋反,废而杀之。
又曰:玄帝时,十一月,齐楚大雪,深五尺。时石显陷魏郡,太守京房杀之。
又曰:王莽天凤中,地震,大雨雪,深一丈,竹柏枯死。其年,琅琊女子吕母为子报仇,党至数万,时天下大乱,饥。
《晋书》曰:吴孙权时,正月,大雨雪,平地三尺,鸟兽死者大半。将军全琮于淮南,战死者数十万。
又曰:孙亮时,春,大雨雪,震电。既雷,则雪不当复降。而亮见废。
《宋书》曰:孝武帝时,大雪,平地二尺。明年,虏侵冀州。
《后魏书》曰:世祖太平真君八年,北镇大雪,人畜冻死。时召肯急,司徒崔浩滥被诛。
○不时雪
《左传》曰:桓公八年八月,雨雪。刘向以为夫人有淫行,将弑之像。桓公不觉,与夫人如齐而弑死。雪,又雨之阴,出非其时,迫近像,阴气盛也。
《易通卦验》曰:乾得坎之蹇,则夏雨雪。
《诗推度灾》曰:逆天地,绝人伦,则夏雨雪。
京房曰:夏雨雪,臣为乱。
《汉书》曰:文帝时,六月大雨雪。后二年,淮南王长谋反,迁蜀道,死。
又曰:武帝时,三月雨雪,平地厚五尺。是岁,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丞相翟严青坐与三长史弃市。
又曰:成帝阳朔四年,四月雨雪,燕雀死。后二年,许皇后废。
《晋书》曰:武帝时,大雪。其年吴将步阐败,死伤甚众。后又八月大雪,折木。
又曰:穆帝时,八月大雪,人马冻死。时政由臣下。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凉张祚和平玄年,大会,黑风冥暗,五月雨雪,行人冻死。祚广征兵三十馀道,入击南山诸种,时入千里。张掖人王鸾上书谏言:"军不可行,行有大变。"祚怒,以为妖言,斩之。祚与严展、吴绰升飞鸾观,征虏赵长、校尉张璹入谦光殿,拜张玄静为主,咸称万岁。祚愕然便下曰:"欲杀我耶?"长曰:"然。"遂刺祚,伤额,杀之。
又曰:后蜀李雄以晋咸康六年八月死。其日宫内积雪,自外则否。
《石虎邺中记》曰:虎以五月发五百里内万人营华林苑。至八月,天暴雨雪,雪深三尺,作者冻死数千人。太史奏:作役非时,天降此变。虎诛起部尚书朱轨以塞天灾。
《广五行记》曰:梁武帝时,三月大雪,平地三尺。时义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於魏。大同中,七月,青州雪害苗稼,交州刺史李贲举兵僣号。
《后魏书》曰:静帝兴和年,五月大雪。时北齐神武发卒十万筑邺城,又有无君之心。
又曰:武定时,二月大雪,人畜冻死,道路相望。时高欢专政,帝政临虚器。
《隋书》曰:北齐武成河清年二月,大雪连月,南北千里,平地数尺。时匈奴与周师入并州,杀掠吏人。
又曰:武成任用和士开,至后主复宠之。陇东王胡长仁,玄舅之尊,欲理政,被士开所谮,出为齐州刺史。武平二年三月,天忽降雪一尺馀。时生苗已出,雪复之,盖垄,禾头微萎而不世。百姓相谓曰:"禾不世,及垄冻。"长仁在齐州,密遣刺客杀士开。事发,敕遣使於齐州赐死。则"垄冻"之验。
○赤雪
《晋书》曰:武帝大康七年,河阴雨赤雪二顷。
○霜
谢承《后汉书》曰:郎顗上事曰:"入岁常有霜气,月不舒光,日不宣耀。陛下倦於万机,政有阙也。"
《抱朴子》曰:若霜气有围城,或入於城,则外兵得入;若霜气从内出,主人出战。
京房《易传》曰:兴兵妄诛,厥灾夏霜杀五穀;诛不原情,兹谓不仁,冬先雨,乃陨霜有芒角;贤圣遭害,其霜附木不入地。
《毛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正月,夏之四月也。繁,多也。四月建巳,纯阳用事,霜多急,恒寒苦之异,伤害万物,故心忧也。)
《春秋考异邮》曰:鲁僖公即位,陨霜不杀草,李梅实。梅李,大树,比草为贵,是君不能伐也。定公即位,陨霜不杀菽。菽者稼最强,季氏之萌。
又曰:穆公即位,仲夏霜杀草,日中不消。
《春秋命历序》曰:桀无道,夏出霜。
《师旷占》曰:春夏一日有霜者,君父母治政大严,大杀,天以示之。何以言之?霜威杀万草,坐大杀也。见变如此,宜损威杀,重人之命。
《汉书·五行志》曰:《左传》僖公时,八月,霜不杀草。谓襄仲专权,杀嫡立庶,公室遂弱。至三十三年冬,霜不杀草。刘向以为君诛不行,舒缓之应。是时,公子遂专政,三桓继为卿,皆为乱矣。
又曰:定公玄年八月,霜杀菽。刘向以为诛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像。是时季氏逐昭公,死于外。
又曰:武帝时,四月,霜杀草木。是时天下户口减耗。
又曰:玄帝时,三月,九月,陨霜杀稼。时弘恭、石显专政,迫逐忠烈,进用邪佞。
又曰:王莽天凤六年四月,霜杀草木,则专政已乱。至地皇四年秋,霜,关东人相食。马適、王匡等起兵,群盗大乱。
《晋书》曰:武帝时,八月,霜害豆。又五月陨雪,伤穀。时大举征吴。又五月,霜杀桑麦。时王濬大功被陷,无辜。
又曰:惠帝时,三月,霜伤木,五曰雨雹。时贾后废愍怀太子。
《隋书》曰:梁武帝时,三月、六月,降霜杀草。时发卒拒魏,百姓劳距。
《唐书》曰:太宗贞观初,突厥颉利可汗部落五月霜降。至四年,为仆射李靖所灭。
○昼霜
《隋书》曰:北齐武成时,昼霜下。其年传位於太子纬。
○雹
京房《易飞候》曰:雹下尽树木枝、害五穀者,君赋敛克民。
《礼记·月令》曰: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穀。
《左传》曰:昭公四年正月,大雨暴。季武子问於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其出入也时。今弃而不用,雹之为灾,谁能御之?"
《春秋考异邮》曰:僖公九年秋,昭三年冬,并大雨雹。时僖公专乐,齐女、绮画、珠玑之好掩月光,阴精凝为灾异。昭公事晋,阴精用密,故灾。
《史记》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及孝王崩,厉王立,王室大乱。
《汉书》曰:宣帝本始中,山阳、济阳雨雹,如鸡子;深二尺五寸,杀飞鸟,牛马皆死。七月,大司马霍禹谋反,皆伏诛。八月,霍皇后废。成帝时,四月,衬搡雨雹,大如斧,飞鸟死。王氏专政。
又曰:王莽时,雨雹,杀牛羊。莽杀其少子咸。时天下大乱,百姓穷愁,起为盗贼。
《后汉书》曰:安帝玄初四年六月,郡国三雨雹,大如鸡子,杀六畜。时邓太后以阴盛专于阳政。
又曰:献帝初平四年六月,扶风雨雹,大如升,杀人。时天下溃乱,曹操专政,帝临虚器。
《吴志》曰:孙权时,雨雹。权听谗,太子和见废。
《晋书》曰:武帝时,五月,雹伤禾麦,坏屋。时王濬有大功被陷,帝不断,阴胁阳之应。
又曰:惠帝时,六月雨雹,深三尺。时贾氏专政,遂废愍怀太子。
又曰:玄帝时,风雹杀人。时王敦拥兵不朝,内外戒严。
又曰:明帝时,京都大雨暴,燕雀死。
又曰:四月大雨雹,是年苏峻为乱。
又曰:穆帝时,六月雨雹,大如升。后四年,张祚在凉州为宋混所灭。
《宋书》曰:文帝玄嘉三十年五月,盱眙雨雹,大如鸡卵。明年冬,太子劭兵乱。
《隋书》曰:梁武帝大通年四月,雹。时帝数舍身作奴,为沙门所制,阴胁阳之应。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后赵石勒时,暴风,大雨雹,震建德殿端门、襄国市西门倒,杀五人。雹起西河,大如鸡子,平地三尺,洼下丈馀。行人、禽兽,死者万数。历千馀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勒问徐光,光曰:"去年不禁寒食。介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故有此灾。"
又曰:石遵时,雨雹,大如盂升。立百馀日,为石鉴所杀。鉴为冉闵杀之。
《隋书》曰:陈宣帝太建二年六月,大雨雹。十年四月,又大雨雹。始兴王叔陵刺后主於丧次,据痘援反,俄而伏诛。
○雾
《礼记·月令》曰:仲冬行夏令,则气雾冥冥。(霜雾之气也,散相乱也。)
《晋书》曰:成帝咸和玄年,大雾,步武不相见。会稽王道子专政之应。
《国志历》曰:晋咸和玄年三月,雾杀桑、果。
《宋书》曰:晋安王子勋,帝子业景和年中即伪位,其日云雾四合,旬日被杀。
《齐书》曰:武帝时,大雾竟天,如烟,入人眼鼻。后二年,皇太子死。
《后魏书》曰:静帝武定年冬,大雾六旬,昼夜不解。明年,常侍荀济、华山王大器及玄思仅等谋杀大将军高洋。事泄,荀济等并戮於市。
《隋书》曰:陈后主末年正月朔,大会群官。大雾四塞,人眼鼻辛酸。明年降隋。
《陆机别传》曰:机被诛日,大风折木,天地雾合。
《抱朴子》曰:伊尹受戮,大雾三日。
《兵书》曰:雾四面围城,必有兵到城下,不出其月。
○黄雾
《尚书中候》曰:桀为无道,地吐黄雾。
《汉书》曰:成帝初即位,封舅王凤、王根等五人关内侯。其月,黄雾四塞,终日竟夜,著地者如黄土尘,夺日光。王凤等大惧。
又曰:王莽天凤玄年六月,黄雾四塞。其年缘边大饥,人相食。
《晋书》曰:惠帝时,冬,黄雾四塞,六日乃止。明年,赵脱凶篡位。时朝昏兵乱,帝屡蒙尘。
又曰:明帝初,频有黄雾四塞。时王敦害尚书刁协、仆射周顗。
又曰:穆帝时,凉州黄雾下,如尘。时张重华纳谮,后年重华死,嗣子见杀。
又曰:孝武帝时,黄雾四塞。时会稽王道子专政,亲近佞人。
又曰:安帝时,黄雾昏浊,不雨。时桓玄谋逆,帝返正。频年大雾。时帝室衰微,臣下拥毙薮,土地非君之有。
《晋中兴书·徵祥说》曰:大宁玄年,黄雾四塞,王敦之应。
《宋书》曰:文帝玄嘉二十九年十二月,黄雾四塞。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凉张茂四年正月,黄雾四塞。其年茂死也。
又曰:前赵刘聪玄年十月,聪将赵固与晋车骑将军王申相拒於延津。时黄雾昼夜,人不相见,固军大败。
又曰:后赵石勒建平四年,黄雾四塞,氛障蔽天。十月,大疫,死。
○赤雾
《春秋运斗枢》曰:血浊雾。天下小冤。(血浊雾氵蜀如血。)
《后魏书》曰:世宗正始二年正月,夜,阴雾四塞,初黑后赤。又延昌玄年,黄雾蔽塞。时帝舅肇擅权,矫诏害诸王公之应。
○黑雾
《晋书》曰:愍帝建兴二年春,雾着人如墨,连夜五日。时天下兵起。后二年,帝降刘曜。
又曰:玄帝永昌玄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十一月,王敦举兵。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建玄玄年正月朔日,黑雾四塞,终日竟夜,着人如墨,五日而止。后三年,聪子粲杀其弟。
○虹霓
《易通卦验》曰:虹不时见,女谒乱公。虹者,阴阳交接之气,阳倡阴和之像。今失节不见者,似人君心在房内,不循外事,废礼失义,夫人淫恣而不制,故曰女谒乱公。
京房《易妖占》曰:虹出君池,若饮君井,其君无后。
《春秋潜潭巴》曰:虹五梢韛至,照于宫殿,有兵革之事。
《春秋感精符》曰:九女并讹,则九虹并见。
《黄帝占军气诀》曰:攻城有虹,喻濂之胜。
京氏《别对灾异》曰:虹霓近日,则奸臣谋;贯日,客代主。其救也,释安乐,试非常,正股肱,入贤良。
《汉书》曰:虹霓,阴阳之精。(如淳曰:雄曰虹,雌曰牟蘙。)
又曰:两虹下属燕王旦纠晷,饮井水竭。其后诛。
《后汉书》曰:灵帝光和玄年,有黑气堕北宫温殿东庭中,如车隆起,奋迅,五色,有头,长十馀丈,形似龙。上问蔡邕,对曰:"所谓天投霓者也。不见足尾,不得称龙。"中平玄年,黄巾贼张角等起。
《东观汉记》曰:光和中,有虹霓降嘉德殿。上引杨旸等入金商门崇德署,问以祥异,对曰:"天投霓,天下恐,海内乱。"
《晋书》曰:愍帝建兴五年正月,帝在平阳,虹霓亘天。其年帝为刘聪所杀。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麟嘉玄年时,东西赤虹经天,南有一歧。
《隋书》曰:周武帝建德五年,围北齐后主於晋州。是夜,州城上有虹首,南向,尾入紫宫,长十馀丈。六月,晋州陷,被擒。
○白虹
《诗雅度灾》曰:挠弱不立。邪臣蔽主,则白虹刺日。为政无常,天下疑,则霓逆行。
《周礼·春官·眡祲》曰: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七曰弥。(郑司农云:弥,白虹弥天也。玄谓:弥,气贯日也。)
《史记》曰:邹阳上书曰:"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应劭曰:燕太子丹,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烈士传》曰:太子丹见虹贯日不彻,曰:"吾五事不成矣!")
《汉书》曰:成帝即位,时年二十,委政诸舅,王凤、王愔等兄弟五人递为宰相。五人同拜封,号五侯。五侯专权,贤者屏退。京兆尹王章以直言被诛。正月,有白虹出于营室。
《后汉书》曰:唐檀,永建五年举孝廉,除郎中。是时白虹贯日,檀因上便宜三事,陈其咎徵。书奏,乃弃官去。
《吴志》曰:诸葛恪自新城出住东兴,有虹见其舡。还拜蒋陵,白虹绕其车,后遂被诛。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后赵石季龙建武六年,大旱,白虹经天。建武九年,白虹出太社,连天。至十四年,国乱。
○紫霓
《太玄经》曰:紫霓围日,其疾不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