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天部·卷一
- 天部·卷二
- 天部·卷三
- 天部·卷四
- 天部·卷五
- 天部·卷六
- 天部·卷七
- 天部·卷八
- 天部·卷九
- 天部·卷十
- 天部·卷十一
- 天部·卷十二
- 天部·卷十三
- 天部·卷十四
- 天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一
- 时序部·卷二
- 时序部·卷三
- 时序部·卷四
- 时序部·卷五
- 时序部·卷六
- 时序部·卷七
- 时序部·卷八
- 时序部·卷九
- 时序部·卷十
- 时序部·卷十一
- 时序部·卷十二
- 时序部·卷十三
- 时序部·卷十四
- 时序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十六
- 时序部·卷十七
- 时序部·卷十八
- 时序部·卷十九
- 时序部·卷二十
- 地部·卷一
- 地部·卷二
- 地部·卷三
- 地部·卷四
- 地部·卷五
- 地部·卷六
- 地部·卷七
- 地部·卷八
- 地部·卷九
- 地部·卷十
- 地部·卷十一
- 地部·卷十二
- 地部·卷十三
- 地部·卷十四
- 地部·卷十五
- 地部·卷十六
- 地部·卷十七
- 地部·卷十八
- 地部·卷十九
- 地部·卷二十
- 地部·卷二十一
- 地部·卷二十二
- 地部·卷二十三
- 地部·卷二十四
- 地部·卷二十五
- 地部·卷二十六
- 地部·卷二十七
- 地部·卷二十八
- 地部·卷二十九
- 地部·卷三十
- 地部·卷三十一
- 地部·卷三十二
- 地部·卷三十三
- 地部·卷三十四
- 地部·卷三十五
- 地部·卷三十六
- 地部·卷三十七
- 地部·卷三十八
- 地部·卷三十九
- 地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一
- 皇王部·卷二
- 皇王部·卷三
- 皇王部·卷四
- 皇王部·卷五
- 皇王部·卷六
- 皇王部·卷七
- 皇王部·卷八
- 皇王部·卷九
- 皇王部·卷十
- 皇王部·卷十一
- 皇王部·卷十二
- 皇王部·卷十三
- 皇王部·卷十四
- 皇王部·卷十五
- 皇王部·卷十六
- 皇王部·卷十七
- 皇王部·卷十八
- 皇王部·卷十九
- 皇王部·卷二十
- 皇王部·卷二十一
- 皇王部·卷二十二
- 皇王部·卷二十三
- 皇王部·卷二十四
- 皇王部·卷二十五
- 皇王部·卷二十六
- 皇王部·卷二十七
- 皇王部·卷二十八
- 皇王部·卷二十九
- 皇王部·卷三十
- 皇王部·卷三十一
- 皇王部·卷三十二
- 皇王部·卷三十三
- 皇王部·卷三十四
- 皇王部·卷三十五
- 皇王部·卷三十六
- 皇王部·卷三十七
- 皇王部·卷三十八
- 皇王部·卷三十九
- 皇王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四十一
- 偏霸部·卷一
- 偏霸部·卷二
- 偏霸部·卷三
- 偏霸部·卷四
- 偏霸部·卷五
- 偏霸部·卷六
- 偏霸部·卷七
- 偏霸部·卷八
- 偏霸部·卷九
- 偏霸部·卷十
- 偏霸部·卷十一
- 偏霸部·卷十二
- 偏霸部·卷十三
- 偏霸部·卷十四
- 偏霸部·卷十五
- 偏霸部·卷十六
- 偏霸部·卷十七
- 偏霸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一
- 皇亲部·卷二
- 皇亲部·卷三
- 皇亲部·卷四
- 皇亲部·卷五
- 皇亲部·卷六
- 皇亲部·卷七
- 皇亲部·卷八
- 皇亲部·卷九
- 皇亲部·卷十
- 皇亲部·卷十一
- 皇亲部·卷十二
- 皇亲部·卷十三
- 皇亲部·卷十四
- 皇亲部·卷十五
- 皇亲部·卷十六
- 皇亲部·卷十七
- 皇亲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十九
- 皇亲部·卷二十
- 周郡部·卷一
- 周郡部·卷二
- 周郡部·卷三
- 周郡部·卷四
- 周郡部·卷五
- 周郡部·卷六
- 周郡部·卷七
- 周郡部·卷八
- 周郡部·卷九
- 周郡部·卷十
- 周郡部·卷十一
- 周郡部·卷十二
- 周郡部·卷十三
- 周郡部·卷十四
- 周郡部·卷十五
- 周郡部·卷十六
- 周郡部·卷十七
- 周郡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一
- 居处部·卷二
- 居处部·卷三
- 居处部·卷四
- 居处部·卷五
- 居处部·卷六
- 居处部·卷七
- 居处部·卷八
- 居处部·卷九
- 居处部·卷十
- 居处部·卷十一
- 居处部·卷十二
- 居处部·卷十三
- 居处部·卷十四
- 居处部·卷十五
- 居处部·卷十六
- 居处部·卷十七
- 居处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十九
- 居处部·卷二十
- 居处部·卷二十一
- 居处部·卷二十二
- 居处部·卷二十三
- 居处部·卷二十四
- 居处部·卷二十五
- 封建部·卷一
- 封建部·卷二
- 封建部·卷三
- 封建部·卷四
- 封建部·卷五
- 职官部·卷一
- 职官部·卷二
- 职官部·卷三
- 职官部·卷四
- 职官部·卷五
- 职官部·卷六
- 职官部·卷七
- 职官部·卷八
- 职官部·卷九
- 职官部·卷十
- 职官部·卷十一
- 职官部·卷十二
- 职官部·卷十三
- 职官部·卷十四
- 职官部·卷十五
- 职官部·卷十六
- 职官部·卷十七
- 职官部·卷十八
- 职官部·卷十九
- 职官部·卷二十
- 职官部·卷二十一
- 职官部·卷二十二
- 职官部·卷二十三
- 职官部·卷二十四
- 职官部·卷二十五
- 职官部·卷二十六
- 职官部·卷二十七
- 职官部·卷二十八
- 职官部·卷二十九
- 职官部·卷三十
- 职官部·卷三十一
- 职官部·卷三十二
- 职官部·卷三十三
- 职官部·卷三十四
- 职官部·卷三十五
- 职官部·卷三十六
- 职官部·卷三十七
- 职官部·卷三十八
- 职官部·卷三十九
- 职官部·卷四十
- 职官部·卷四十一
- 职官部·卷四十二
- 职官部·卷四十三
- 职官部·卷四十四
- 职官部·卷四十五
- 职官部·卷四十六
- 职官部·卷四十七
- 职官部·卷四十八
- 职官部·卷四十九
- 职官部·卷五十
- 职官部·卷五十一
- 职官部·卷五十二
- 职官部·卷五十三
- 职官部·卷五十四
- 职官部·卷五十五
- 职官部·卷五十六
- 职官部·卷五十七
- 职官部·卷五十八
- 职官部·卷五十九
- 职官部·卷六十
- 职官部·卷六十一
- 职官部·卷六十二
- 职官部·卷六十三
- 职官部·卷六十四
- 职官部·卷六十五
- 职官部·卷六十六
- 职官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一
- 兵部·卷二
- 兵部·卷三
- 兵部·卷四
- 兵部·卷五
- 兵部·卷六
- 兵部·卷七
- 兵部·卷八
- 兵部·卷九
- 兵部·卷十
- 兵部·卷十一
- 兵部·卷十二
- 兵部·卷十三
- 兵部·卷十四
- 兵部·卷十五
- 兵部·卷十六
- 兵部·卷十七
- 兵部·卷十八
- 兵部·卷十九
- 兵部·卷二十
- 兵部·卷二十一
- 兵部·卷二十二
- 兵部·卷二十三
- 兵部·卷二十四
- 兵部·卷二十五
- 兵部·卷二十六
- 兵部·卷二十七
- 兵部·卷二十八
- 兵部·卷二十九
- 兵部·卷三十
- 兵部·卷三十一
- 兵部·卷三十二
- 兵部·卷三十三
- 兵部·卷三十四
- 兵部·卷三十五
- 兵部·卷三十六
- 兵部·卷三十七
- 兵部·卷三十八
- 兵部·卷三十九
- 兵部·卷四十
- 兵部·卷四十一
- 兵部·卷四十二
- 兵部·卷四十三
- 兵部·卷四十四
- 兵部·卷四十五
- 兵部·卷四十六
- 兵部·卷四十七
- 兵部·卷四十八
- 兵部·卷四十九
- 兵部·卷五十
- 兵部·卷五十一
- 兵部·卷五十二
- 兵部·卷五十三
- 兵部·卷五十四
- 兵部·卷五十五
- 兵部·卷五十六
- 兵部·卷五十七
- 兵部·卷五十八
- 兵部·卷五十九
- 兵部·卷六十
- 兵部·卷六十一
- 兵部·卷六十二
- 兵部·卷六十三
- 兵部·卷六十四
- 兵部·卷六十五
- 兵部·卷六十六
- 兵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六十八
- 兵部·卷六十九
- 兵部·卷七十
- 兵部·卷七十一
- 兵部·卷七十二
- 兵部·卷七十三
- 兵部·卷七十四
- 兵部·卷七十五
- 兵部·卷七十六
- 兵部·卷七十七
- 兵部·卷七十八
- 兵部·卷七十九
- 兵部·卷八十
- 兵部·卷八十一
- 兵部·卷八十二
- 兵部·卷八十三
- 兵部·卷八十四
- 兵部·卷八十五
- 兵部·卷八十六
- 兵部·卷八十七
- 兵部·卷八十八
- 兵部·卷八十九
- 兵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一
- 人事部·卷二
- 人事部·卷三
- 人事部·卷四
- 人事部·卷五
- 人事部·卷六
- 人事部·卷七
- 人事部·卷八
- 人事部·卷九
- 人事部·卷十
- 人事部·卷十一
- 人事部·卷十二
- 人事部·卷十三
- 人事部·卷十四
- 人事部·卷十五
- 人事部·卷十六
- 人事部·卷十七
- 人事部·卷十八
- 人事部·卷十九
- 人事部·卷二十
- 人事部·卷二十一
- 人事部·卷二十二
- 人事部·卷二十三
- 人事部·卷二十四
- 人事部·卷二十五
- 人事部·卷二十六
- 人事部·卷二十七
- 人事部·卷二十八
- 人事部·卷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三十
- 人事部·卷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三十九
- 人事部·卷四十
- 人事部·卷四十一
- 人事部·卷四十二
- 人事部·卷四十三
- 人事部·卷四十四
- 人事部·卷四十五
- 人事部·卷四十六
- 人事部·卷四十七
- 人事部·卷四十八
- 人事部·卷四十九
- 人事部·卷五十
- 人事部·卷五十一
- 人事部·卷五十二
- 人事部·卷五十三
- 人事部·卷五十四
- 人事部·卷五十五
- 人事部·卷五十六
- 人事部·卷五十七
- 人事部·卷五十八
- 人事部·卷五十九
- 人事部·卷六十
- 人事部·卷六十一
- 人事部·卷六十二
- 人事部·卷六十三
- 人事部·卷六十四
- 人事部·卷六十五
- 人事部·卷六十六
- 人事部·卷六十七
- 人事部·卷六十八
- 人事部·卷六十九
- 人事部·卷七十
- 人事部·卷七十一
- 人事部·卷七十二
- 人事部·卷七十三
- 人事部·卷七十四
- 人事部·卷七十五
- 人事部·卷七十六
- 人事部·卷七十七
- 人事部·卷七十八
- 人事部·卷七十九
- 人事部·卷八十
- 人事部·卷八十一
- 人事部·卷八十二
- 人事部·卷八十三
- 人事部·卷八十四
- 人事部·卷八十五
- 人事部·卷八十六
- 人事部·卷八十七
- 人事部·卷八十八
- 人事部·卷八十九
- 人事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九十一
- 人事部·卷九十二
- 人事部·卷九十三
- 人事部·卷九十四
- 人事部·卷九十五
- 人事部·卷九十六
- 人事部·卷九十七
- 人事部·卷九十八
- 人事部·卷九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
- 人事部·卷一百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
- 人事部·卷一百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五
- 人事部·卷一百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七
- 人事部·卷一百八
- 人事部·卷一百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一
- 逸民部·卷一
- 逸民部·卷二
- 逸民部·卷三
- 逸民部·卷四
- 逸民部·卷五
- 逸民部·卷六
- 逸民部·卷七
- 逸民部·卷八
- 逸民部·卷九
- 逸民部·卷十
- 宗亲部·卷一
- 宗亲部·卷二
- 宗亲部·卷三
- 宗亲部·卷四
- 宗亲部·卷五
- 宗亲部·卷六
- 宗亲部·卷七
- 宗亲部·卷八
- 宗亲部·卷九
- 宗亲部·卷十
- 宗亲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一
- 礼仪部·卷二
- 礼仪部·卷三
- 礼仪部·卷四
- 礼仪部·卷五
- 礼仪部·卷六
- 礼仪部·卷七
- 礼仪部·卷八
- 礼仪部·卷九
- 礼仪部·卷十
- 礼仪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十二
- 礼仪部·卷十三
- 礼仪部·卷十四
- 礼仪部·卷十五
- 礼仪部·卷十六
- 礼仪部·卷十七
- 礼仪部·卷十八
- 礼仪部·卷十九
- 礼仪部·卷二十
- 礼仪部·卷二十一
- 礼仪部·卷二十二
- 礼仪部·卷二十三
- 礼仪部·卷二十四
- 礼仪部·卷二十五
- 礼仪部·卷二十六
- 礼仪部·卷二十七
- 礼仪部·卷二十八
- 礼仪部·卷二十九
- 礼仪部·卷三十
- 礼仪部·卷三十一
- 礼仪部·卷三十二
- 礼仪部·卷三十三
- 礼仪部·卷三十四
- 礼仪部·卷三十五
- 礼仪部·卷三十六
- 礼仪部·卷三十七
- 礼仪部·卷三十八
- 礼仪部·卷三十九
- 礼仪部·卷四十
- 礼仪部·卷四十一
- 乐部·卷一
- 乐部·卷二
- 乐部·卷三
- 乐部·卷四
- 乐部·卷五
- 乐部·卷六
- 乐部·卷七
- 乐部·卷八
- 乐部·卷九
- 乐部·卷十
- 乐部·卷十一
- 乐部·卷十二
- 乐部·卷十三
- 乐部·卷十四
- 乐部·卷十五
- 乐部·卷十六
- 乐部·卷十七
- 乐部·卷十八
- 乐部·卷十九
- 乐部·卷二十
- 乐部·卷二十一
- 乐部·卷二十二
- 文部·卷一
- 文部·卷二
- 文部·卷三
- 文部·卷四
- 文部·卷五
- 文部·卷六
- 文部·卷七
- 文部·卷八
- 文部·卷九
- 文部·卷十
- 文部·卷十一
- 文部·卷十二
- 文部·卷十三
- 文部·卷十四
- 文部·卷十五
- 文部·卷十六
- 文部·卷十七
- 文部·卷十八
- 文部·卷十九
- 文部·卷二十
- 文部·卷二十一
- 文部·卷二十二
- 学部·卷一
- 学部·卷二
- 学部·卷三
- 学部·卷四
- 学部·卷五
- 学部·卷六
- 学部·卷七
- 学部·卷八
- 学部·卷九
- 学部·卷十
- 学部·卷十一
- 学部·卷十二
- 学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一
- 治道部·卷二
- 治道部·卷三
- 治道部·卷四
- 治道部·卷五
- 治道部·卷六
- 治道部·卷七
- 治道部·卷八
- 治道部·卷九
- 治道部·卷十
- 治道部·卷十一
- 治道部·卷十二
- 治道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十四
- 治道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一
- 刑法部·卷二
- 刑法部·卷三
- 刑法部·卷四
- 刑法部·卷五
- 刑法部·卷六
- 刑法部·卷七
- 刑法部·卷八
- 刑法部·卷九
- 刑法部·卷十
- 刑法部·卷十一
- 刑法部·卷十二
- 刑法部·卷十三
- 刑法部·卷十四
- 刑法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十六
- 刑法部·卷十七
- 刑法部·卷十八
- 释部·卷一
- 释部·卷二
- 释部·卷三
- 释部·卷四
- 释部·卷五
- 释部·卷六
- 道部·卷一
- 道部·卷二
- 道部·卷三
- 道部·卷四
- 道部·卷五
- 道部·卷六
- 道部·卷七
- 道部·卷八
- 道部·卷九
- 道部·卷十
- 道部·卷十一
- 道部·卷十二
- 道部·卷十三
- 道部·卷十四
- 道部·卷十五
- 道部·卷十六
- 道部·卷十七
- 道部·卷十八
- 道部·卷十九
- 道部·卷二十
- 道部·卷二十一
- 仪式部·卷一
- 仪式部·卷二
- 仪式部·卷三
- 仪式部·卷四
- 服章部·卷一
- 服章部·卷二
- 服章部·卷三
- 服章部·卷四
- 服章部·卷五
- 服章部·卷六
- 服章部·卷七
- 服章部·卷八
- 服章部·卷九
- 服章部·卷十
- 服章部·卷十一
- 服章部·卷十二
- 服章部·卷十三
- 服章部·卷十四
- 服章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一
- 服用部·卷二
- 服用部·卷三
- 服用部·卷四
- 服用部·卷五
- 服用部·卷六
- 服用部·卷七
- 服用部·卷八
- 服用部·卷九
- 服用部·卷十
- 服用部·卷十一
- 服用部·卷十二
- 服用部·卷十三
- 服用部·卷十四
- 服用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十六
- 服用部·卷十七
- 服用部·卷十八
- 服用部·卷十九
- 服用部·卷二十
- 服用部·卷二十一
- 方术部·卷一
- 方术部·卷二
- 方术部·卷三
- 方术部·卷四
- 方术部·卷五
- 方术部·卷六
- 方术部·卷七
- 方术部·卷八
- 方术部·卷九
- 方术部·卷十
- 方术部·卷十一
- 方术部·卷十二
- 方术部·卷十三
- 方术部·卷十四
- 方术部·卷十五
- 方术部·卷十六
- 方术部·卷十七
- 方术部·卷十八
- 疾病部·卷一
- 疾病部·卷二
- 疾病部·卷三
- 疾病部·卷四
- 疾病部·卷五
- 疾病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一
- 工艺部·卷二
- 工艺部·卷三
- 工艺部·卷四
- 工艺部·卷五
- 工艺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七
- 工艺部·卷八
- 工艺部·卷九
- 工艺部·卷十
- 工艺部·卷十一
- 工艺部·卷十二
- 器物部·卷一
- 器物部·卷二
- 器物部·卷三
- 器物部·卷四
- 器物部·卷五
- 器物部·卷六
- 器物部·卷七
- 器物部·卷八
- 器物部·卷九
- 器物部·卷十
- 杂物部·卷一
- 杂物部·卷二
- 舟部·卷一
- 舟部·卷二
- 舟部·卷三
- 舟部·卷四
- 车部·卷一
- 车部·卷二
- 车部·卷三
- 车部·卷四
- 车部·卷五
- 奉使部·卷一
- 奉使部·卷二
- 奉使部·卷三
- 四夷部·卷一·东夷一
- 四夷部·卷二·东夷二
- 四夷部·卷三·东夷三
- 四夷部·卷四·东夷四
- 四夷部·卷五·东夷五
- 四夷部·卷六·南蛮一
- 四夷部·卷七·南蛮二
- 四夷部·卷八·南蛮三
- 四夷部·卷九·南蛮四
- 四夷部·卷十·南蛮五
- 四夷部·卷十一·南蛮六
- 四夷部·卷十二·南蛮七
- 四夷部·卷十三·西戎一
- 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
- 四夷部·卷十五·西戎三
- 四夷部·卷十六·西戎四
- 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
- 四夷部·卷十八·西戎六
- 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
- 四夷部·卷二十·北狄一
- 四夷部·卷二十一·北狄二
- 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
- 珍宝部·卷一
- 珍宝部·卷二
- 珍宝部·卷三
- 珍宝部·卷四
- 珍宝部·卷五
- 珍宝部·卷六
- 珍宝部·卷七
- 珍宝部·卷八
- 珍宝部·卷九
- 珍宝部·卷十
- 珍宝部·卷十一
- 珍宝部·卷十二
- 布帛部·卷一
- 布帛部·卷二
- 布帛部·卷三
- 布帛部·卷四
- 布帛部·卷五
- 布帛部·卷六
- 布帛部·卷七
- 资产部·卷一
- 资产部·卷二
- 资产部·卷三
- 资产部·卷四
- 资产部·卷五
- 资产部·卷六
- 资产部·卷七
- 资产部·卷八
- 资产部·卷九
- 资产部·卷十
- 资产部·卷十一
- 资产部·卷十二
- 资产部·卷十三
- 资产部·卷十四
- 资产部·卷十五
- 资产部·卷十六
- 百谷部·卷一
- 百谷部·卷二
- 百谷部·卷三
- 百谷部·卷四
- 百谷部·卷五
- 百谷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一
- 饮食部·卷二
- 饮食部·卷三
- 饮食部·卷四
- 饮食部·卷五
- 饮食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七
- 饮食部·卷八
- 饮食部·卷九
- 饮食部·卷十
- 饮食部·卷十一
- 饮食部·卷十二
- 饮食部·卷十三
- 饮食部·卷十四
- 饮食部·卷十五
- 饮食部·卷十六
- 饮食部·卷十七
- 饮食部·卷十八
- 饮食部·卷十九
- 饮食部·卷二十
- 饮食部·卷二十一
- 饮食部·卷二十二
- 饮食部·卷二十三
- 饮食部·卷二十四
- 饮食部·卷二十五
- 火部·卷一
- 火部·卷二
- 火部·卷三
- 火部·卷四
- 休征部·卷一
- 休征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一
- 咎徵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三
- 咎徵部·卷四
- 咎徵部·卷五
- 咎徵部·卷六
- 咎徵部·卷七
- 神鬼部·卷一
- 神鬼部·卷二
- 神鬼部·卷三
- 神鬼部·卷四
- 妖异部·卷一
- 妖异部·卷二
- 妖异部·卷三
- 妖异部·卷四
- 兽部·卷一
- 兽部·卷二
- 兽部·卷三
- 兽部·卷四
- 兽部·卷五
- 兽部·卷六
- 兽部·卷七
- 兽部·卷八
- 兽部·卷九
- 兽部·卷十
- 兽部·卷十一
- 兽部·卷十二
- 兽部·卷十三
- 兽部·卷十四
- 兽部·卷十五
- 兽部·卷十六
- 兽部·卷十七
- 兽部·卷十八
- 兽部·卷十九
- 兽部·卷二十
- 兽部·卷二十一
- 兽部·卷二十二
- 兽部·卷二十三
- 兽部·卷二十四
- 兽部·卷二十五
- 羽族部·卷一
- 羽族部·卷二
- 羽族部·卷三
- 羽族部·卷四
- 羽族部·卷五
- 羽族部·卷六
- 羽族部·卷七
- 羽族部·卷八
- 羽族部·卷九
- 羽族部·卷十
- 羽族部·卷十一
- 羽族部·卷十二
- 羽族部·卷十三
- 羽族部·卷十四
- 羽族部·卷十五
- 鳞介部·卷一
- 鳞介部·卷二
- 鳞介部·卷三
- 鳞介部·卷四
- 鳞介部·卷五
- 鳞介部·卷六
- 鳞介部·卷七
- 鳞介部·卷八
- 鳞介部·卷九
- 鳞介部·卷十
- 鳞介部·卷十一
- 鳞介部·卷十二
- 鳞介部·卷十三
- 鳞介部·卷十四
- 鳞介部·卷十五
- 虫豸部·卷一
- 虫豸部·卷二
- 虫豸部·卷三
- 虫豸部·卷四
- 虫豸部·卷五
- 虫豸部·卷六
- 虫豸部·卷七
- 虫豸部·卷八
- 木部·卷一
- 木部·卷二
- 木部·卷三
- 木部·卷四
- 木部·卷五
- 木部·卷六
- 木部·卷七
- 木部·卷八
- 木部·卷九
- 木部·卷十一
- 竹部·卷一
- 竹部·卷二
- 果部·卷一
- 果部·卷二
- 果部·卷三
- 果部·卷四
- 果部·卷五
- 果部·卷六
- 果部·卷七
- 果部·卷八
- 果部·卷九
- 果部·卷十
- 果部·卷十一
- 果部·卷十二
- 菜茹部·卷一
- 菜茹部·卷二
- 菜茹部·卷三
- 菜茹部·卷四
- 菜茹部·卷五
- 香部·卷一
- 香部·卷二
- 香部·卷三
- 药部·卷一
- 药部·卷二
- 药部·卷三
- 药部·卷四
- 药部·卷五
- 药部·卷六
- 药部·卷七
- 药部·卷八
- 药部·卷九
- 药部·卷十
- 百卉部·卷一
- 百卉部·卷二
- 百卉部·卷三
- 百卉部·卷四
- 百卉部·卷五
- 百卉部·卷六
- 百卉部·卷七
『太平御览』天部·卷十三
- 本章共 4.8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雷
《释名》曰:雷者,如转物有所硠(音郎)雷之声也。
《说文》曰:霆,雷余声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易》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又曰:震为雷。
又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又曰:鼓之以雷霆。
又曰:洊(慈见反。)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又曰:震来虩虩。(诈逆反。)
又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又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又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又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又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又曰:"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又曰:雷以动之。
又曰:雷雨之动满盈。
又曰:雷风不相悖。
又曰:雷风相薄。
又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书》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又曰:虺虺其雷。
《礼》曰:仲春,日夜分,雷乃发声,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主戒妇人有娠者,止犹动静。)
又曰:君子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谓敬天之怒。)
又曰:秋分之日,雷乃收声。
《传》曰:藏冰以时,则雷出不震;弃冰不用,则雷不发而震。
《穀梁传》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
《尔雅》曰:疾雷为霆。郭璞注曰:"疾雷谓雷之急激者。"
《论语》曰:迅雷风烈必变。
京房《易传》曰:当雷不雷,阳德弱也。
又曰:五星占雷电杀人何?雷,天拒难折冲之臣也。君承用节度,即雷以节;暴人威福,则雷电杀人。
《易妖占》曰: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挠则冬雷,民饥。
《书·洪范》曰:雷於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出,出则万物亦出。此其常经也。
又曰: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雷,阳也;云,阴也。有云然后有雷,象君臣也。故云雷相讬,阴阳之合也。今二世不恤人,人臣叛之,故无云而雷也。
又曰:凡大风雷雨为不敬也。
又曰:春后十日,雷乃发声。
又曰:正月雷微动而雉雊。
又曰:夫雷,人君相也,入能除害,出能兴利。
《尚书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为白雀,衔丹书集公车。
《大戴礼·夏小正》曰:雷震雉鸣,雊,鼓其翼也。正月必雷,不必闻,惟雉必闻之。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合为雷。
《春秋合诚图》曰:轩辕星,主雷雨之神。
《论语讠韱》曰:雷震百里声相附。宋均注云:"雷动百里,故因以制国也。雷声,谓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
《史记》曰:高祖母刘媪常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娠,遂孕高祖。
《汉书》曰:迅雷妖风,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本在地而上发于天。
《续汉书》曰:桓帝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雷震宪陵寝屋。是时,梁太后听兄冀诛李固、杜乔。
《晋书》曰:晋人王褒母生时畏雷,至母终后,天雷,辄绕墓曰:"褒在此,褒在此!"
《齐书》曰:永明八年六月十日晡时,雷有黄光照地,状如金色,占曰:"人君有德,"或谓之荣光。
周裴《汝南先贤传》曰:蔡顺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辄环冢泣曰:"顺在此。"
《韩诗外诗》曰:东海之上有勇士,曰菑丘,以勇游于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沉,去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神随而击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
王歆《孝子传》曰:竺弥,字道纶。父生时畏雷,每至天阴,辄驰至墓,伏坟哭,有白兔在其左右。
《搜神记》曰:义兴人周永和出行,因日暮,路旁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后,有唤阿香,女应诺,"官唤女推雷车"。女遂辞周云:"有官事须去。"俄而大雷。既明,周自异其处,返寻,惟见一新冢,冢上有马迹。
东方朔《神异经》曰: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为喜怒之威
盛弘之《荆州记》曰:朝阳县樊重母畏雷,重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孟奥《北征记》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曰:临贺有石方二丈,石有磨刀斧迹,春夏常明净,其迹甚新。秋冬则苔秽,故为雷公磨石。
《庄子》曰:阴阳交争为雷。
《文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石之音,目不见太山之形。小有所志,必大有所忘。
《曾子》曰:阴阳之气俱,则为雷。
《淮南子》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
又曰:荫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扑。
又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殒,支体伤折,海水大出。(庶贱之女,齐之少寡妇人也。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终不肯。女杀母以诬寡妇,妇不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作雷电下击景公之台。殒,坏之也。伤毁景公支体,水为之溢。)
又曰:雷霆之声可以钟鼓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也。
《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
《鹖冠子》曰:昔者有道之君取政,非取于耳目也。夫耳之生聪,目之生明。两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孙子》曰:击电无停光,疾雷无余声。
《河图帝通纪》曰:雷,天地之鼓。
《河图》曰:玉虎晨鸣,雷声也。
又曰:黄帝以雷精起。
《六韬》曰:武王伐纣,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祐周矣!"。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四年,无云而风,天雷如击连鼓,音可四五刻,隆隆如车声。
《山海经》曰:羭(音榆)次之山有凫名橐{非巴},服之不畏电。({非巴}音肥、匪、备三音。)
又曰:飞鱼如豚,赤文无羽,食之辟兵,不畏雷。
《师旷占》曰:春雨初起,其音恪恪,霹雳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其鸣依依,音不大,霹雳者,谓之雌雷,水气也。
又曰:春分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主,无云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国亡。
又曰:初,雷从金门起,上旬旱,下田熟,一曰岁中兵革起也。
《风俗通》曰:雷不盖酱。俗说令人腹中雷鸣。
《世说》曰:曹爽将诛,梦二虎衔雷公,若二升碗放着庭中。
《华阳国志》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尖匕箸。会雷大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
《郦炎对事》曰:或曰:"雷震惊百里,何以知之?"炎曰:"以其数知之:夫阳动为九,其数三十六;阴静为八,其数三十二。一阳动二阴,故曰百里雷。"
《杂兵书》曰:雷电霹雳,破军中树木屋舍者,徙去,吉也。雷电风所从来不可逆而相代,宜慎之也。
《物理论》曰:积风成雷。
王充《论衡》曰: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刚好勇,亲涉卫难,结缨而死,孔子闻而覆醢,每闻雷鸣乃中心恻怛,亦复如之。故后人忌焉,以为常也。
又曰:盛夏之时,雷电疾击杀人,谓之有阴过;饮食不洁则天怒,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也。此虚言也。道士刘春,楚王英使食不洁,春死,未必遇雷也。建武四年六月夏,雷击会稽鄞县羊五头,羊有何阴过而雷击之乎?俗以为天取龙杀人,罚阴过,与取吉凶不同,非实道也。
又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形。
又曰: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椎之。世人信之,莫不谓然。始复原之,虚妄之象也。
○霹雳
《释名》曰:霹雳,折也。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
《说文》曰:震,霹雳折物也。
《穀梁传》曰:震雷为。
《尔雅》曰:疾雷为霆霓。(郭璞曰:雷之急激者为霹雳。)
《春秋繁露》曰:王言下不从,则金不从革,而秋多霹雳。霹雳者,金气,其音商,故应霹雳。
《五经通义》曰:震与霆,皆霹雳也。
《晋安帝纪》曰:义熙二年六月,震太庙鸮尾,彻壁柱,若有文字。
《晋朝杂事》曰:元康七年,霹雳破城南高禖石。高禖,中宫求子象也。贾后将诛之应。
曹嘉之《晋纪》曰:诸葛诞以气迈称,常倚柱读书。霹雳震其柱,诞自若。
《列女后传》曰:河南李叔卿为功曹,应举孝廉。同时应人害之,使婢宣言叔卿淫其寡妹。同举人诣尹,以骨肉相奸,不合应孝廉。叔卿杜门自绝,女妹伤被淫之名,遂到府门自杀,叔卿亦自杀,明已无愆也。后三年,霹雳杀害叔卿者,以其死尸置叔卿冢前。其家收而葬之,秋又雷发其冢。
《玄中记》曰:玉门之西有一国,国中有山,山上有人,岁岁出石〈石朁〉(子林反)数千输庙中,名曰霹雳〈石朁〉。给霹雳用,从春雷出,砧日减,至秋而尽。
《搜神记》曰:扶风杨道和,夏于田中值雨,霹雳下击之,道和以锄格,折其左肱,遂落地,不得去。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猕猴。
《续搜神记》曰:吴兴人章荀者,五月中于田耕,以饭萝置菰里。晚于菰中伺之,见一大蛇偷其食。荀即以鉟(步悲反)叉之,蛇便走,去。荀乘船逐之,至一坂,有穴,蛇便入穴,但闻号哭,云人斫伤某甲,或云当如何,或云付雷公,令霹雳杀奴。须臾,云雨冥合,震电伤荀。荀于是跳梁大骂云:"天公!我贫穷展力耕垦,蛇来偷食我饭,罪在蛇,反来霹雳我,是无知!雷公若来,今当以鉟斫汝腹破。"须臾,云雨辄开,乃更霹雳向穴中,诸蛇死者数十。
《庄子》曰:阴阳错行,天地大骇。於是有雷有霆。
刘义庆《世说》曰:夏侯玄,字太初,尝倚柱读书。时暴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玄神色无变,读书如故。
《异苑》曰:佛佛虏凶虐暴忍,常自言,国名佛佛,则是狒中之佛。寻被震而死,既葬,而后就冢中,霹雳其柩,引身出外,题背四字,表其凶逆之国也。
又曰:滕放,太元初,夏枕文石枕卧,忽暴雨雷震其枕,枕四解,傍人莫不怖慑。而放微觉有声,不足为惊。
又曰:元嘉十九年,京口霹雳杀人,亦自题背。
《世说》曰:王丞相见郭景纯:"君可试为作一卦。"卦成,郭意恶,云:"公有震厄。"王问:"可有消伏理否?"郭曰:"公能命驾西出数里,得一柏树,截短如公长,置寝处,灾可消。"王悉依其言。数日中果震,柏树碎门内,子弟皆称庆。
桓谭《新论》曰:天下有鹳鸟,群国皆食之,三辅俗独不敢取之。或取即雷霹雳起,原夫天不独左彼而右此,杀鸟适与雷遇耳。
《博物志》曰:九真有狸牛出谿上,或斗岸上家牛,皆怖。或遮捕,即霹雳,号曰"神牛"。
《山海经》曰:半石之山有草,名曰嘉荣,服之不畏霆。(不畏霹雳。)
《琴操》曰:楚高膏粱子出游九皋之泽,览渐水之台,张罛置罟于荆山,临曲池而渔。而疾风霣(于敏反)。雹,雷电奄冥,天火四起,霹雳下臻。玄鹤翔其前,白虎吟其后。乃援琴而歌叹,作《霹雳引》。
《正论》曰:里语云:州县符,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电
《释名》曰:电,殄也,乍见则殄灭也。
《说文》曰:电,阴阳激耀也。从雨,甲声。
《易》曰:离为电。
又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诗》曰:烨烨震电。
《礼记·月令》曰:春分之日玄鸟至,后五日,雷乃发声,后五日始电。
《传》曰: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易稽览图》曰:阴阳和合,为电辉辉也。其光长。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激为电。
《史记·天官书》曰:电者,阴阳之动也。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母曰附宝,有蟜氏之女也。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孕。
《汉书·李寻传》曰:寻说王根曰:"窃见往者盛冬雷电,潜龙为孽。"
《晋书》曰:王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神异传》曰:东王公与玉女投壶,误而不接,天为之笑,开口流光,今电是也。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曰:"东方朔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朔但务山水游戏,擅弄雷电,激波扬风,风雨失时。"
《西京杂记》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电不眴目,宣示光辉而已。"
《庄子》曰:阴气伏于黄泉,阳气上通于天,阴阳分争,故为电。
《文子》曰:肾为电,主鼻。
《曾子》曰:阴阳交则电。
《抱朴子》曰:良将去如收电,可见不可追;立如丘山,可瞻不可动。
《淮南子》曰:电以为鞭策。(电击反也。)
《物理论》曰:风清热之气,散为电。
《楚辞》曰:凌惊雷,轶骇电。
扬雄《河东赋》曰:奋电鞭,骖雷辎,鸣洪钟,建五旗。
张衡《思玄赋》曰:凌惊雷之砊(苦浪反。)礚(苦大反。)兮,弄狂电之淫裔。
傅玄诗曰:童女掣电。
夏侯孝若《电赋》曰:攒云间而飞火,绛烟起於云中。
曹毗《霖雨诗》曰:紫电光牖飞,迅雷中天奔。
顾恺之《电赋》曰:天怒行凌,云赤光发。
李颙诗曰:黮(徒感反。)(徒对反。)重云阴,碎棱震电〈口宅〉。(陟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