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天部·卷一
- 天部·卷二
- 天部·卷三
- 天部·卷四
- 天部·卷五
- 天部·卷六
- 天部·卷七
- 天部·卷八
- 天部·卷九
- 天部·卷十
- 天部·卷十一
- 天部·卷十二
- 天部·卷十三
- 天部·卷十四
- 天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一
- 时序部·卷二
- 时序部·卷三
- 时序部·卷四
- 时序部·卷五
- 时序部·卷六
- 时序部·卷七
- 时序部·卷八
- 时序部·卷九
- 时序部·卷十
- 时序部·卷十一
- 时序部·卷十二
- 时序部·卷十三
- 时序部·卷十四
- 时序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十六
- 时序部·卷十七
- 时序部·卷十八
- 时序部·卷十九
- 时序部·卷二十
- 地部·卷一
- 地部·卷二
- 地部·卷三
- 地部·卷四
- 地部·卷五
- 地部·卷六
- 地部·卷七
- 地部·卷八
- 地部·卷九
- 地部·卷十
- 地部·卷十一
- 地部·卷十二
- 地部·卷十三
- 地部·卷十四
- 地部·卷十五
- 地部·卷十六
- 地部·卷十七
- 地部·卷十八
- 地部·卷十九
- 地部·卷二十
- 地部·卷二十一
- 地部·卷二十二
- 地部·卷二十三
- 地部·卷二十四
- 地部·卷二十五
- 地部·卷二十六
- 地部·卷二十七
- 地部·卷二十八
- 地部·卷二十九
- 地部·卷三十
- 地部·卷三十一
- 地部·卷三十二
- 地部·卷三十三
- 地部·卷三十四
- 地部·卷三十五
- 地部·卷三十六
- 地部·卷三十七
- 地部·卷三十八
- 地部·卷三十九
- 地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一
- 皇王部·卷二
- 皇王部·卷三
- 皇王部·卷四
- 皇王部·卷五
- 皇王部·卷六
- 皇王部·卷七
- 皇王部·卷八
- 皇王部·卷九
- 皇王部·卷十
- 皇王部·卷十一
- 皇王部·卷十二
- 皇王部·卷十三
- 皇王部·卷十四
- 皇王部·卷十五
- 皇王部·卷十六
- 皇王部·卷十七
- 皇王部·卷十八
- 皇王部·卷十九
- 皇王部·卷二十
- 皇王部·卷二十一
- 皇王部·卷二十二
- 皇王部·卷二十三
- 皇王部·卷二十四
- 皇王部·卷二十五
- 皇王部·卷二十六
- 皇王部·卷二十七
- 皇王部·卷二十八
- 皇王部·卷二十九
- 皇王部·卷三十
- 皇王部·卷三十一
- 皇王部·卷三十二
- 皇王部·卷三十三
- 皇王部·卷三十四
- 皇王部·卷三十五
- 皇王部·卷三十六
- 皇王部·卷三十七
- 皇王部·卷三十八
- 皇王部·卷三十九
- 皇王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四十一
- 偏霸部·卷一
- 偏霸部·卷二
- 偏霸部·卷三
- 偏霸部·卷四
- 偏霸部·卷五
- 偏霸部·卷六
- 偏霸部·卷七
- 偏霸部·卷八
- 偏霸部·卷九
- 偏霸部·卷十
- 偏霸部·卷十一
- 偏霸部·卷十二
- 偏霸部·卷十三
- 偏霸部·卷十四
- 偏霸部·卷十五
- 偏霸部·卷十六
- 偏霸部·卷十七
- 偏霸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一
- 皇亲部·卷二
- 皇亲部·卷三
- 皇亲部·卷四
- 皇亲部·卷五
- 皇亲部·卷六
- 皇亲部·卷七
- 皇亲部·卷八
- 皇亲部·卷九
- 皇亲部·卷十
- 皇亲部·卷十一
- 皇亲部·卷十二
- 皇亲部·卷十三
- 皇亲部·卷十四
- 皇亲部·卷十五
- 皇亲部·卷十六
- 皇亲部·卷十七
- 皇亲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十九
- 皇亲部·卷二十
- 周郡部·卷一
- 周郡部·卷二
- 周郡部·卷三
- 周郡部·卷四
- 周郡部·卷五
- 周郡部·卷六
- 周郡部·卷七
- 周郡部·卷八
- 周郡部·卷九
- 周郡部·卷十
- 周郡部·卷十一
- 周郡部·卷十二
- 周郡部·卷十三
- 周郡部·卷十四
- 周郡部·卷十五
- 周郡部·卷十六
- 周郡部·卷十七
- 周郡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一
- 居处部·卷二
- 居处部·卷三
- 居处部·卷四
- 居处部·卷五
- 居处部·卷六
- 居处部·卷七
- 居处部·卷八
- 居处部·卷九
- 居处部·卷十
- 居处部·卷十一
- 居处部·卷十二
- 居处部·卷十三
- 居处部·卷十四
- 居处部·卷十五
- 居处部·卷十六
- 居处部·卷十七
- 居处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十九
- 居处部·卷二十
- 居处部·卷二十一
- 居处部·卷二十二
- 居处部·卷二十三
- 居处部·卷二十四
- 居处部·卷二十五
- 封建部·卷一
- 封建部·卷二
- 封建部·卷三
- 封建部·卷四
- 封建部·卷五
- 职官部·卷一
- 职官部·卷二
- 职官部·卷三
- 职官部·卷四
- 职官部·卷五
- 职官部·卷六
- 职官部·卷七
- 职官部·卷八
- 职官部·卷九
- 职官部·卷十
- 职官部·卷十一
- 职官部·卷十二
- 职官部·卷十三
- 职官部·卷十四
- 职官部·卷十五
- 职官部·卷十六
- 职官部·卷十七
- 职官部·卷十八
- 职官部·卷十九
- 职官部·卷二十
- 职官部·卷二十一
- 职官部·卷二十二
- 职官部·卷二十三
- 职官部·卷二十四
- 职官部·卷二十五
- 职官部·卷二十六
- 职官部·卷二十七
- 职官部·卷二十八
- 职官部·卷二十九
- 职官部·卷三十
- 职官部·卷三十一
- 职官部·卷三十二
- 职官部·卷三十三
- 职官部·卷三十四
- 职官部·卷三十五
- 职官部·卷三十六
- 职官部·卷三十七
- 职官部·卷三十八
- 职官部·卷三十九
- 职官部·卷四十
- 职官部·卷四十一
- 职官部·卷四十二
- 职官部·卷四十三
- 职官部·卷四十四
- 职官部·卷四十五
- 职官部·卷四十六
- 职官部·卷四十七
- 职官部·卷四十八
- 职官部·卷四十九
- 职官部·卷五十
- 职官部·卷五十一
- 职官部·卷五十二
- 职官部·卷五十三
- 职官部·卷五十四
- 职官部·卷五十五
- 职官部·卷五十六
- 职官部·卷五十七
- 职官部·卷五十八
- 职官部·卷五十九
- 职官部·卷六十
- 职官部·卷六十一
- 职官部·卷六十二
- 职官部·卷六十三
- 职官部·卷六十四
- 职官部·卷六十五
- 职官部·卷六十六
- 职官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一
- 兵部·卷二
- 兵部·卷三
- 兵部·卷四
- 兵部·卷五
- 兵部·卷六
- 兵部·卷七
- 兵部·卷八
- 兵部·卷九
- 兵部·卷十
- 兵部·卷十一
- 兵部·卷十二
- 兵部·卷十三
- 兵部·卷十四
- 兵部·卷十五
- 兵部·卷十六
- 兵部·卷十七
- 兵部·卷十八
- 兵部·卷十九
- 兵部·卷二十
- 兵部·卷二十一
- 兵部·卷二十二
- 兵部·卷二十三
- 兵部·卷二十四
- 兵部·卷二十五
- 兵部·卷二十六
- 兵部·卷二十七
- 兵部·卷二十八
- 兵部·卷二十九
- 兵部·卷三十
- 兵部·卷三十一
- 兵部·卷三十二
- 兵部·卷三十三
- 兵部·卷三十四
- 兵部·卷三十五
- 兵部·卷三十六
- 兵部·卷三十七
- 兵部·卷三十八
- 兵部·卷三十九
- 兵部·卷四十
- 兵部·卷四十一
- 兵部·卷四十二
- 兵部·卷四十三
- 兵部·卷四十四
- 兵部·卷四十五
- 兵部·卷四十六
- 兵部·卷四十七
- 兵部·卷四十八
- 兵部·卷四十九
- 兵部·卷五十
- 兵部·卷五十一
- 兵部·卷五十二
- 兵部·卷五十三
- 兵部·卷五十四
- 兵部·卷五十五
- 兵部·卷五十六
- 兵部·卷五十七
- 兵部·卷五十八
- 兵部·卷五十九
- 兵部·卷六十
- 兵部·卷六十一
- 兵部·卷六十二
- 兵部·卷六十三
- 兵部·卷六十四
- 兵部·卷六十五
- 兵部·卷六十六
- 兵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六十八
- 兵部·卷六十九
- 兵部·卷七十
- 兵部·卷七十一
- 兵部·卷七十二
- 兵部·卷七十三
- 兵部·卷七十四
- 兵部·卷七十五
- 兵部·卷七十六
- 兵部·卷七十七
- 兵部·卷七十八
- 兵部·卷七十九
- 兵部·卷八十
- 兵部·卷八十一
- 兵部·卷八十二
- 兵部·卷八十三
- 兵部·卷八十四
- 兵部·卷八十五
- 兵部·卷八十六
- 兵部·卷八十七
- 兵部·卷八十八
- 兵部·卷八十九
- 兵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一
- 人事部·卷二
- 人事部·卷三
- 人事部·卷四
- 人事部·卷五
- 人事部·卷六
- 人事部·卷七
- 人事部·卷八
- 人事部·卷九
- 人事部·卷十
- 人事部·卷十一
- 人事部·卷十二
- 人事部·卷十三
- 人事部·卷十四
- 人事部·卷十五
- 人事部·卷十六
- 人事部·卷十七
- 人事部·卷十八
- 人事部·卷十九
- 人事部·卷二十
- 人事部·卷二十一
- 人事部·卷二十二
- 人事部·卷二十三
- 人事部·卷二十四
- 人事部·卷二十五
- 人事部·卷二十六
- 人事部·卷二十七
- 人事部·卷二十八
- 人事部·卷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三十
- 人事部·卷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三十九
- 人事部·卷四十
- 人事部·卷四十一
- 人事部·卷四十二
- 人事部·卷四十三
- 人事部·卷四十四
- 人事部·卷四十五
- 人事部·卷四十六
- 人事部·卷四十七
- 人事部·卷四十八
- 人事部·卷四十九
- 人事部·卷五十
- 人事部·卷五十一
- 人事部·卷五十二
- 人事部·卷五十三
- 人事部·卷五十四
- 人事部·卷五十五
- 人事部·卷五十六
- 人事部·卷五十七
- 人事部·卷五十八
- 人事部·卷五十九
- 人事部·卷六十
- 人事部·卷六十一
- 人事部·卷六十二
- 人事部·卷六十三
- 人事部·卷六十四
- 人事部·卷六十五
- 人事部·卷六十六
- 人事部·卷六十七
- 人事部·卷六十八
- 人事部·卷六十九
- 人事部·卷七十
- 人事部·卷七十一
- 人事部·卷七十二
- 人事部·卷七十三
- 人事部·卷七十四
- 人事部·卷七十五
- 人事部·卷七十六
- 人事部·卷七十七
- 人事部·卷七十八
- 人事部·卷七十九
- 人事部·卷八十
- 人事部·卷八十一
- 人事部·卷八十二
- 人事部·卷八十三
- 人事部·卷八十四
- 人事部·卷八十五
- 人事部·卷八十六
- 人事部·卷八十七
- 人事部·卷八十八
- 人事部·卷八十九
- 人事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九十一
- 人事部·卷九十二
- 人事部·卷九十三
- 人事部·卷九十四
- 人事部·卷九十五
- 人事部·卷九十六
- 人事部·卷九十七
- 人事部·卷九十八
- 人事部·卷九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
- 人事部·卷一百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
- 人事部·卷一百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五
- 人事部·卷一百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七
- 人事部·卷一百八
- 人事部·卷一百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一
- 逸民部·卷一
- 逸民部·卷二
- 逸民部·卷三
- 逸民部·卷四
- 逸民部·卷五
- 逸民部·卷六
- 逸民部·卷七
- 逸民部·卷八
- 逸民部·卷九
- 逸民部·卷十
- 宗亲部·卷一
- 宗亲部·卷二
- 宗亲部·卷三
- 宗亲部·卷四
- 宗亲部·卷五
- 宗亲部·卷六
- 宗亲部·卷七
- 宗亲部·卷八
- 宗亲部·卷九
- 宗亲部·卷十
- 宗亲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一
- 礼仪部·卷二
- 礼仪部·卷三
- 礼仪部·卷四
- 礼仪部·卷五
- 礼仪部·卷六
- 礼仪部·卷七
- 礼仪部·卷八
- 礼仪部·卷九
- 礼仪部·卷十
- 礼仪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十二
- 礼仪部·卷十三
- 礼仪部·卷十四
- 礼仪部·卷十五
- 礼仪部·卷十六
- 礼仪部·卷十七
- 礼仪部·卷十八
- 礼仪部·卷十九
- 礼仪部·卷二十
- 礼仪部·卷二十一
- 礼仪部·卷二十二
- 礼仪部·卷二十三
- 礼仪部·卷二十四
- 礼仪部·卷二十五
- 礼仪部·卷二十六
- 礼仪部·卷二十七
- 礼仪部·卷二十八
- 礼仪部·卷二十九
- 礼仪部·卷三十
- 礼仪部·卷三十一
- 礼仪部·卷三十二
- 礼仪部·卷三十三
- 礼仪部·卷三十四
- 礼仪部·卷三十五
- 礼仪部·卷三十六
- 礼仪部·卷三十七
- 礼仪部·卷三十八
- 礼仪部·卷三十九
- 礼仪部·卷四十
- 礼仪部·卷四十一
- 乐部·卷一
- 乐部·卷二
- 乐部·卷三
- 乐部·卷四
- 乐部·卷五
- 乐部·卷六
- 乐部·卷七
- 乐部·卷八
- 乐部·卷九
- 乐部·卷十
- 乐部·卷十一
- 乐部·卷十二
- 乐部·卷十三
- 乐部·卷十四
- 乐部·卷十五
- 乐部·卷十六
- 乐部·卷十七
- 乐部·卷十八
- 乐部·卷十九
- 乐部·卷二十
- 乐部·卷二十一
- 乐部·卷二十二
- 文部·卷一
- 文部·卷二
- 文部·卷三
- 文部·卷四
- 文部·卷五
- 文部·卷六
- 文部·卷七
- 文部·卷八
- 文部·卷九
- 文部·卷十
- 文部·卷十一
- 文部·卷十二
- 文部·卷十三
- 文部·卷十四
- 文部·卷十五
- 文部·卷十六
- 文部·卷十七
- 文部·卷十八
- 文部·卷十九
- 文部·卷二十
- 文部·卷二十一
- 文部·卷二十二
- 学部·卷一
- 学部·卷二
- 学部·卷三
- 学部·卷四
- 学部·卷五
- 学部·卷六
- 学部·卷七
- 学部·卷八
- 学部·卷九
- 学部·卷十
- 学部·卷十一
- 学部·卷十二
- 学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一
- 治道部·卷二
- 治道部·卷三
- 治道部·卷四
- 治道部·卷五
- 治道部·卷六
- 治道部·卷七
- 治道部·卷八
- 治道部·卷九
- 治道部·卷十
- 治道部·卷十一
- 治道部·卷十二
- 治道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十四
- 治道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一
- 刑法部·卷二
- 刑法部·卷三
- 刑法部·卷四
- 刑法部·卷五
- 刑法部·卷六
- 刑法部·卷七
- 刑法部·卷八
- 刑法部·卷九
- 刑法部·卷十
- 刑法部·卷十一
- 刑法部·卷十二
- 刑法部·卷十三
- 刑法部·卷十四
- 刑法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十六
- 刑法部·卷十七
- 刑法部·卷十八
- 释部·卷一
- 释部·卷二
- 释部·卷三
- 释部·卷四
- 释部·卷五
- 释部·卷六
- 道部·卷一
- 道部·卷二
- 道部·卷三
- 道部·卷四
- 道部·卷五
- 道部·卷六
- 道部·卷七
- 道部·卷八
- 道部·卷九
- 道部·卷十
- 道部·卷十一
- 道部·卷十二
- 道部·卷十三
- 道部·卷十四
- 道部·卷十五
- 道部·卷十六
- 道部·卷十七
- 道部·卷十八
- 道部·卷十九
- 道部·卷二十
- 道部·卷二十一
- 仪式部·卷一
- 仪式部·卷二
- 仪式部·卷三
- 仪式部·卷四
- 服章部·卷一
- 服章部·卷二
- 服章部·卷三
- 服章部·卷四
- 服章部·卷五
- 服章部·卷六
- 服章部·卷七
- 服章部·卷八
- 服章部·卷九
- 服章部·卷十
- 服章部·卷十一
- 服章部·卷十二
- 服章部·卷十三
- 服章部·卷十四
- 服章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一
- 服用部·卷二
- 服用部·卷三
- 服用部·卷四
- 服用部·卷五
- 服用部·卷六
- 服用部·卷七
- 服用部·卷八
- 服用部·卷九
- 服用部·卷十
- 服用部·卷十一
- 服用部·卷十二
- 服用部·卷十三
- 服用部·卷十四
- 服用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十六
- 服用部·卷十七
- 服用部·卷十八
- 服用部·卷十九
- 服用部·卷二十
- 服用部·卷二十一
- 方术部·卷一
- 方术部·卷二
- 方术部·卷三
- 方术部·卷四
- 方术部·卷五
- 方术部·卷六
- 方术部·卷七
- 方术部·卷八
- 方术部·卷九
- 方术部·卷十
- 方术部·卷十一
- 方术部·卷十二
- 方术部·卷十三
- 方术部·卷十四
- 方术部·卷十五
- 方术部·卷十六
- 方术部·卷十七
- 方术部·卷十八
- 疾病部·卷一
- 疾病部·卷二
- 疾病部·卷三
- 疾病部·卷四
- 疾病部·卷五
- 疾病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一
- 工艺部·卷二
- 工艺部·卷三
- 工艺部·卷四
- 工艺部·卷五
- 工艺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七
- 工艺部·卷八
- 工艺部·卷九
- 工艺部·卷十
- 工艺部·卷十一
- 工艺部·卷十二
- 器物部·卷一
- 器物部·卷二
- 器物部·卷三
- 器物部·卷四
- 器物部·卷五
- 器物部·卷六
- 器物部·卷七
- 器物部·卷八
- 器物部·卷九
- 器物部·卷十
- 杂物部·卷一
- 杂物部·卷二
- 舟部·卷一
- 舟部·卷二
- 舟部·卷三
- 舟部·卷四
- 车部·卷一
- 车部·卷二
- 车部·卷三
- 车部·卷四
- 车部·卷五
- 奉使部·卷一
- 奉使部·卷二
- 奉使部·卷三
- 四夷部·卷一·东夷一
- 四夷部·卷二·东夷二
- 四夷部·卷三·东夷三
- 四夷部·卷四·东夷四
- 四夷部·卷五·东夷五
- 四夷部·卷六·南蛮一
- 四夷部·卷七·南蛮二
- 四夷部·卷八·南蛮三
- 四夷部·卷九·南蛮四
- 四夷部·卷十·南蛮五
- 四夷部·卷十一·南蛮六
- 四夷部·卷十二·南蛮七
- 四夷部·卷十三·西戎一
- 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
- 四夷部·卷十五·西戎三
- 四夷部·卷十六·西戎四
- 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
- 四夷部·卷十八·西戎六
- 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
- 四夷部·卷二十·北狄一
- 四夷部·卷二十一·北狄二
- 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
- 珍宝部·卷一
- 珍宝部·卷二
- 珍宝部·卷三
- 珍宝部·卷四
- 珍宝部·卷五
- 珍宝部·卷六
- 珍宝部·卷七
- 珍宝部·卷八
- 珍宝部·卷九
- 珍宝部·卷十
- 珍宝部·卷十一
- 珍宝部·卷十二
- 布帛部·卷一
- 布帛部·卷二
- 布帛部·卷三
- 布帛部·卷四
- 布帛部·卷五
- 布帛部·卷六
- 布帛部·卷七
- 资产部·卷一
- 资产部·卷二
- 资产部·卷三
- 资产部·卷四
- 资产部·卷五
- 资产部·卷六
- 资产部·卷七
- 资产部·卷八
- 资产部·卷九
- 资产部·卷十
- 资产部·卷十一
- 资产部·卷十二
- 资产部·卷十三
- 资产部·卷十四
- 资产部·卷十五
- 资产部·卷十六
- 百谷部·卷一
- 百谷部·卷二
- 百谷部·卷三
- 百谷部·卷四
- 百谷部·卷五
- 百谷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一
- 饮食部·卷二
- 饮食部·卷三
- 饮食部·卷四
- 饮食部·卷五
- 饮食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七
- 饮食部·卷八
- 饮食部·卷九
- 饮食部·卷十
- 饮食部·卷十一
- 饮食部·卷十二
- 饮食部·卷十三
- 饮食部·卷十四
- 饮食部·卷十五
- 饮食部·卷十六
- 饮食部·卷十七
- 饮食部·卷十八
- 饮食部·卷十九
- 饮食部·卷二十
- 饮食部·卷二十一
- 饮食部·卷二十二
- 饮食部·卷二十三
- 饮食部·卷二十四
- 饮食部·卷二十五
- 火部·卷一
- 火部·卷二
- 火部·卷三
- 火部·卷四
- 休征部·卷一
- 休征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一
- 咎徵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三
- 咎徵部·卷四
- 咎徵部·卷五
- 咎徵部·卷六
- 咎徵部·卷七
- 神鬼部·卷一
- 神鬼部·卷二
- 神鬼部·卷三
- 神鬼部·卷四
- 妖异部·卷一
- 妖异部·卷二
- 妖异部·卷三
- 妖异部·卷四
- 兽部·卷一
- 兽部·卷二
- 兽部·卷三
- 兽部·卷四
- 兽部·卷五
- 兽部·卷六
- 兽部·卷七
- 兽部·卷八
- 兽部·卷九
- 兽部·卷十
- 兽部·卷十一
- 兽部·卷十二
- 兽部·卷十三
- 兽部·卷十四
- 兽部·卷十五
- 兽部·卷十六
- 兽部·卷十七
- 兽部·卷十八
- 兽部·卷十九
- 兽部·卷二十
- 兽部·卷二十一
- 兽部·卷二十二
- 兽部·卷二十三
- 兽部·卷二十四
- 兽部·卷二十五
- 羽族部·卷一
- 羽族部·卷二
- 羽族部·卷三
- 羽族部·卷四
- 羽族部·卷五
- 羽族部·卷六
- 羽族部·卷七
- 羽族部·卷八
- 羽族部·卷九
- 羽族部·卷十
- 羽族部·卷十一
- 羽族部·卷十二
- 羽族部·卷十三
- 羽族部·卷十四
- 羽族部·卷十五
- 鳞介部·卷一
- 鳞介部·卷二
- 鳞介部·卷三
- 鳞介部·卷四
- 鳞介部·卷五
- 鳞介部·卷六
- 鳞介部·卷七
- 鳞介部·卷八
- 鳞介部·卷九
- 鳞介部·卷十
- 鳞介部·卷十一
- 鳞介部·卷十二
- 鳞介部·卷十三
- 鳞介部·卷十四
- 鳞介部·卷十五
- 虫豸部·卷一
- 虫豸部·卷二
- 虫豸部·卷三
- 虫豸部·卷四
- 虫豸部·卷五
- 虫豸部·卷六
- 虫豸部·卷七
- 虫豸部·卷八
- 木部·卷一
- 木部·卷二
- 木部·卷三
- 木部·卷四
- 木部·卷五
- 木部·卷六
- 木部·卷七
- 木部·卷八
- 木部·卷九
- 木部·卷十一
- 竹部·卷一
- 竹部·卷二
- 果部·卷一
- 果部·卷二
- 果部·卷三
- 果部·卷四
- 果部·卷五
- 果部·卷六
- 果部·卷七
- 果部·卷八
- 果部·卷九
- 果部·卷十
- 果部·卷十一
- 果部·卷十二
- 菜茹部·卷一
- 菜茹部·卷二
- 菜茹部·卷三
- 菜茹部·卷四
- 菜茹部·卷五
- 香部·卷一
- 香部·卷二
- 香部·卷三
- 药部·卷一
- 药部·卷二
- 药部·卷三
- 药部·卷四
- 药部·卷五
- 药部·卷六
- 药部·卷七
- 药部·卷八
- 药部·卷九
- 药部·卷十
- 百卉部·卷一
- 百卉部·卷二
- 百卉部·卷三
- 百卉部·卷四
- 百卉部·卷五
- 百卉部·卷六
- 百卉部·卷七
『太平御览』乐部·卷二十
- 本章共 4.8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鼓
《风俗通》曰:鼓,不知谁所造。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万物皆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
《尔雅》曰: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徒击鼓谓之咢。(郭璞注曰:《诗》云:"或歌或咢"。鼖长八尺。应,在大鼓侧也。)
《周易通卦验》曰:冬至,鼓用马革,圆径八尺一寸。夏至,鼓用牛皮,围径五尺七寸。
《尚书》曰:周成王崩,鼖鼓在西方,长八尺。
《尚书·益稷》曰:下管鞀鼓。
《礼记》曰:庙堂之上,罍樽在阼,牺樽在西。庙堂之下,悬鼓在西,应鼓在东。
又曰:悬鼓,周鼓也。其小者曰胤,先击小鼓为大鼓导引,故曰胤。一名鞞。
又曰:《春官》小师掌教鼓。瞽矇掌播鼗。眂瞭掌播鼗。
又曰:王执路,侯执鼖,将军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
又曰:夏后足鼓,殷人置鼓,(置,植也。亦作树。)周人悬鼓。
又曰:龠章掌土鼓豳龠。(杜子春曰: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
又曰:除水虫以炮土之鼓,鼓之以焚石,投之狐蜮之属也。
又曰:《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音声,五声合和者也。)教为鼓,而辩其声用,(教为鼓,教击鼓者大小之数,又别其声所用之事。)以雷鼓鼓神祀,(雷鼓,八面鼓。神祀,祀天神。)以灵鼓鼓社祭,(灵鼓,六面鼓,社祭祭地祗也。)以路鼓鼓鬼享,(路鼓,四面鼓。鬼享,享宗庙。)以鼖鼓鼓军事,(大鼓谓之鼖,长八尺。鼖音扶云切。)以鼛鼓鼓役事,(鼛鼓长丈二尺。鼛音古刀切。)以晋鼓鼓金奏。(晋鼓长六尺六寸者是也。金奏谓乐作,击编锺。)
又《冬官·考工记》:韗人为皋陶。(郑司农曰:皋陶,鼓木也。玄谓者,以皋陶名官也。〈革匋〉则陶字从革。韗音况万切,又音运。〈革匋〉音陶,徒刀切。)长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广六寸,中尺厚三寸,(板中广头狭为穹隆也。郑众云:鼓木一判者,其两端广六寸而中央广尺,如此乃得有腹矣。)穹者三之一,(郑众云:穹读为志无空邪之空。谓鼓木腹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玄读如穹苍之穹。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则其鼓四尺者板穹一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倍之为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加鼓四尺,穹之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二也。此鼓合二十板。)上三正。(郑众云:谓两头一平,中央一平。郑玄读三当为参。正言直也。参直者。穹上一直,两端又直,各居二尺二寸,不弧曲也。此鼓两面,以六鼓差之,贾侍中云:晋鼓大而短,近晋鼓也。以晋鼓鼓金奏也。)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鼓。(中围加三之一者,加於面之围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围十二尺,加以三凤裥四尺,则中围十六尺,径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鼓亦合二十板,则板穹六寸三分寸之二。《尔雅》云:大鼓谓之鼖。以鼖鼓鼓军事。郑众云:鼓四尺谓革所蒙者广四尺也。)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勾磬折。(以皋鼓鼓役事。磬折,中曲之,不参正也。中围与鼖鼓同,以磬折为异也。)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启蛰,孟春之中也。蛰曰始闻雷声而动,鼓所以取象也。冒蒙鼓以革。)良鼓瑕如积环。(革谓急也。)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音问。下同。)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礼记·明堂位》曰:土鼓、篑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篑当为士。伊耆氏,古天子有天下之号也。令有伊耆氏者。)
《左传·成上》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又《僖中》曰: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又《昭三》曰:分唐叔以密须之鼓。注:密须,国名也。
《毛诗邶风》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又《采芑》曰: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又《灵台》曰:鼍鼓蓬蓬,矇瞍奏公。
又《执竞》曰:锺鼓喤々,磬管将将。
又《山有枢》曰:子有锺鼓,不击不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又《有瞽》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廷,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悬鼓。
又《那》曰:猗欤那欤,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又《甫田》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又《有駜》曰: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
又《宛丘》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论语》曰: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汉书》曰:李陵击匈奴,夜击鼓起,士鼓不鸣。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何耶?军中岂有女子乎?"搜军中,得卒妻,皆斩之。
又曰:元帝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殿下,天子自轩槛上隤铜丸以挝鼓,声中严鼓之节。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之。
《后汉书》曰:王乔为叶令,每当朝,邺门下鼓不击自鸣,闻於京。昭帝取置其都亭,无复有声。
又曰:祢衡字正平。孔融雅爱其才,数称赏於曹操。操欲见之,衡不肯往。操怀忿,而以其才,不欲杀之。闻衡善鼓,召为鼓吏。因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吏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方操挝,踊跃而前,吏呵之曰:"鼓吏何不改服而轻进?"衡於是先解褒衣,次释馀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复操挝,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衡对曰:"不敢以先王之法服为伶伦之衣。"
沈约《宋书》曰:萧思话年十许岁,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也。
《南史》曰:孙〈木邑〉为延陵县令。国子助教高爽诣之,〈木邑〉了无故人怀。爽出,从閤下过,取笔书鼓面云:"徒有此大腹,了自无肝肠。面皮如许厚,被打未遽央。"
《唐书张玄素传》曰:太子承乾又尝於宫中击鼓,声闻於外。玄素叩閤请见,极言切谏。承乾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
《唐书》曰:郑馀庆兼判太常卿事。初,德宗自山南还宫,关辅有怀光、吐蕃之虞,都下惊忧。遂诏太常习乐,去大鼓。至是,馀庆始奏复用大鼓。
《世说》曰: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之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之事,人人皆有所能,惟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解打鼓。帝即令取鼓,令击之。於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春秋孔演图》曰:有人金丰,击玉鼓,驾六龙。(鼓喻所行清严,人服其威势也。)
《古今注》曰:汉有黄门鼓吹,一名楼车。
《帝王世纪》曰: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后秦记》曰:姚泓,永和元年,天水冀石鼓鸣,闻数百里,野雉皆雊。
《神异经》曰:八方之荒有石鼓焉,蒙之以皮,其音如雷。
《韩子》曰:楚厉王有惊鼓,与百姓为戒。饮酒过之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君醉戏而击之。"民皆罢。居数月,警而击鼓,民不起也。
《穆天子传》曰:天子读书于梨丘,奏广乐,遗其灵鼓。
虞喜《志林》曰:建武二十四年,南郡男子献铜鼓,有铭。
《五经要义》曰:鼓所以检乐,为群音之长也。
《异苑》曰:晋武帝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问张华,华曰:"可取蜀人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其言,声闻数十里。
刘道民诗云:亦有远而合,蜀桐鸣吴石。
郭缘《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人、石鼓。齐世将乱,石人辄打鼓,闻数十里。
《罗浮山记》曰: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扣之清越,所谓神钲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始兴郡阳山县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名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颡成,忽自奔逸,北至桂阳。
又王韶之《始兴记》云:息於临武,遂之洛阳,因名圣鼓城。今在临武。
《临海记》曰:郡西有白鹄山,山上有石鼓。元嘉中,居人忘祭祀山神,乃推此鼓,数十里闻,如金石之响。相传云此山有鹄,飞入会稽郡雷门鼓中。打鼓声,洛阳闻之。后逆贼孙恩斫破此鼓,见一白鹄飞出去。
《通礼义纂》曰:建鼓,大鼓也。少昊氏作焉,为众乐之节。夏加四足,谓之节鼓;商人挂而贯之,谓之盈鼓;周人悬而击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建之,谓之建鼓。本出于商制也,唐礼设於四隅。
刘瓛定《军礼》曰:鼓吹,未知其始也。汉以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骚人曰:鸣篪笳竽鼓吹,楼车也。昔箫史吹箫於秦,秦人为之筑凤台。故鼓吹,陆则楼车,水则楼船。其在庭也,则以虡为楼。或曰:鹭,鼓精也。昔吴夫差启蛇门以厌越,越人雷为门以禳之,击大鼓於雷门之下,而蛇门闻焉。其后移鼓建康宫之端门,有双鹭咒鼓而飞乎云末。或曰皆非也。诗曰:"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古之君子仕於伶官,悲周道之为榛,伤颂之棳音,故饰鼓以鹭,欲其流风好焉。今有龙头大抗,中鼓独揭,小鼓随品秩焉。短箫铙歌,军乐也。帝歧伯所作,以建武扬德风,韶劝土地。
《古今乐录》曰:镈师掌金奏之鼓。(谓主击晋鼓以奏春锺镈。)又卒长执铙,(奴交切。)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音蜀)又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以金镯节鼓。以锺鼓者,前击锺次击鼓也。
《大周正乐》曰:刘贶曰:鼓,动也。冬至之音,万物合阳气而动。雷鼓八面,以祀天。灵鼓六面,以祀地。路鼓四面,以祀鬼神。夏后加之以足,谓之足鼓;殷人贯之以柱,谓之柱鼓;周之悬之,谓之悬鼓。后世复殷制建之,谓之建鼓;高六尺六寸,金奏则鼓之。傍有小鼓,谓之应鼓,以和大鼓。小鼓有柄曰鞉,摇以和鼓,大曰鼙也。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齐鼓如漆桶,大一头,设齐于鼓面,如麝齐,故曰齐鼓。
又曰:马上之鼓曰提鼓,有木可提执。施於朝,则登闻之鼓、敢谏之鼓是也。施於府寺曰朝鼓,在村墅曰枹鼓。枹,一作桴,调击鼓物也。在边徼曰警鼓。
又曰: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南蛮扶南、天竺类皆如此。岭南豪家则有之,大者广尺馀。
又曰:节鼓如博局,中开圆孔,适容其鼓,击之以节乐也。
又曰:毛员鼓似都昙而稍大。
又曰:有鼍鼓、节鼓,不知谁所造。
又曰:檐鼓如小瓮,先冒以革而漆之。
又曰:羯鼓正如漆桶,两手俱击。以其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两杖鼓板。
又曰:正鼓、和鼓,一以正而一以和,皆腰鼓也。
又曰: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小槌击之。
又曰:答腊鼓,制广於羯鼓,而鼓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又曰:鸡娄鼓,正而员,首尾可击之处平可数寸。
又曰:方鼓,大历元年司马滔进广平乐,兼此鼓,以应黄锺一均声。
《乐书》曰:雷鞉者,《周礼》"瞽矇掌播鞉"。鞉如鼓而小,以木贯之作柄,柄各四枚,为八面也。旁以结皮为耳,摇之还自击。礼书云:"掌之人左手播鞉,右手击鼓"之是也。
○柷敔
《释名》曰:柷,如物始见祝柷然也。敔,止也,所以止乐。
《尚书》夔曰:戛击鸣球,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孔安国曰:戛击,柷敔也。下管,堂下乐也。上下合心,乐名有柷敔也。)
《礼记》:德音之音控揭。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
《乐记》曰:圣人作控揭,壎篪则所起矣。柷,众也。立夏之音,万物众形皆成也。方面各二尺,傍开员孔,内手於孔击之,以举众乐也。
《尔雅》曰:所以鼓柷谓之止,所以鼓敔谓之甄。(郭璞注曰:柷如漆筩,方二尺四寸,深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甄者,其名也。)
《乐汁图》曰:乾主立冬,阴阳终始,故圣人象天以制柷、刑法,使死者不恨,生者不怨。(宋均曰:柷圉从中发声,人情死恨亦从中起。)
《尔雅》曰:敔谓之甄。注云: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甄者,其名也。
○筍虡
《尔雅》曰:木谓之虡。(郭璞注曰:悬磬之木曰虡。)
《方言》:几其高者,谓之虡。(郭璞注曰:筍虡也。)
《释名》曰:所以悬锺鼓者,横曰簨。簨,峻也,在上高峻也。纵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簨者也。
《毛诗》曰: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周礼·冬官》:梓人为笋虡,臝者、羽者、鳞者以为笋虡。外骨、内骨、却行、仄行、纡行、连行,以脰鸣、以翼鸣,以为雕琢。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耀后者,以为锺虡锐喙、决吻、小体、骞腹者,以为磬虡。小首而长、抟身而鸿者,以为筍。注曰:为锺虡者,有力而不走,宜於任重也。为磬虡者,其声清扬,宜远闻也。外骨龟,内骨鳖,却行蚓,仄行蟹,纡行蛇,连行鱼,脰鸣蛙黾,翼鸣发皇也。蚓蚰蜒皆以刻画彝器,抟庶物,贵野声。
《礼·明堂位》曰: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壁翣。注云:龙上刻画为重牙,周又画缯为翣,载之以壁,垂五羽於其下也。
贾谊《真虡赋》曰:樱挛拳以蟉虬,负大锺而欲飞。楚词曰:萧鼓兮瑶虡。
《说苑》曰:秦始皇建千石之锺,立万石之虡。
《三辅旧事》曰:秦始皇敛天下铜铁,皆著咸阳,铸作铜虡、高庙虡二枚。魏明帝徙诣洛阳,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