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天部·卷一
- 天部·卷二
- 天部·卷三
- 天部·卷四
- 天部·卷五
- 天部·卷六
- 天部·卷七
- 天部·卷八
- 天部·卷九
- 天部·卷十
- 天部·卷十一
- 天部·卷十二
- 天部·卷十三
- 天部·卷十四
- 天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一
- 时序部·卷二
- 时序部·卷三
- 时序部·卷四
- 时序部·卷五
- 时序部·卷六
- 时序部·卷七
- 时序部·卷八
- 时序部·卷九
- 时序部·卷十
- 时序部·卷十一
- 时序部·卷十二
- 时序部·卷十三
- 时序部·卷十四
- 时序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十六
- 时序部·卷十七
- 时序部·卷十八
- 时序部·卷十九
- 时序部·卷二十
- 地部·卷一
- 地部·卷二
- 地部·卷三
- 地部·卷四
- 地部·卷五
- 地部·卷六
- 地部·卷七
- 地部·卷八
- 地部·卷九
- 地部·卷十
- 地部·卷十一
- 地部·卷十二
- 地部·卷十三
- 地部·卷十四
- 地部·卷十五
- 地部·卷十六
- 地部·卷十七
- 地部·卷十八
- 地部·卷十九
- 地部·卷二十
- 地部·卷二十一
- 地部·卷二十二
- 地部·卷二十三
- 地部·卷二十四
- 地部·卷二十五
- 地部·卷二十六
- 地部·卷二十七
- 地部·卷二十八
- 地部·卷二十九
- 地部·卷三十
- 地部·卷三十一
- 地部·卷三十二
- 地部·卷三十三
- 地部·卷三十四
- 地部·卷三十五
- 地部·卷三十六
- 地部·卷三十七
- 地部·卷三十八
- 地部·卷三十九
- 地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一
- 皇王部·卷二
- 皇王部·卷三
- 皇王部·卷四
- 皇王部·卷五
- 皇王部·卷六
- 皇王部·卷七
- 皇王部·卷八
- 皇王部·卷九
- 皇王部·卷十
- 皇王部·卷十一
- 皇王部·卷十二
- 皇王部·卷十三
- 皇王部·卷十四
- 皇王部·卷十五
- 皇王部·卷十六
- 皇王部·卷十七
- 皇王部·卷十八
- 皇王部·卷十九
- 皇王部·卷二十
- 皇王部·卷二十一
- 皇王部·卷二十二
- 皇王部·卷二十三
- 皇王部·卷二十四
- 皇王部·卷二十五
- 皇王部·卷二十六
- 皇王部·卷二十七
- 皇王部·卷二十八
- 皇王部·卷二十九
- 皇王部·卷三十
- 皇王部·卷三十一
- 皇王部·卷三十二
- 皇王部·卷三十三
- 皇王部·卷三十四
- 皇王部·卷三十五
- 皇王部·卷三十六
- 皇王部·卷三十七
- 皇王部·卷三十八
- 皇王部·卷三十九
- 皇王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四十一
- 偏霸部·卷一
- 偏霸部·卷二
- 偏霸部·卷三
- 偏霸部·卷四
- 偏霸部·卷五
- 偏霸部·卷六
- 偏霸部·卷七
- 偏霸部·卷八
- 偏霸部·卷九
- 偏霸部·卷十
- 偏霸部·卷十一
- 偏霸部·卷十二
- 偏霸部·卷十三
- 偏霸部·卷十四
- 偏霸部·卷十五
- 偏霸部·卷十六
- 偏霸部·卷十七
- 偏霸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一
- 皇亲部·卷二
- 皇亲部·卷三
- 皇亲部·卷四
- 皇亲部·卷五
- 皇亲部·卷六
- 皇亲部·卷七
- 皇亲部·卷八
- 皇亲部·卷九
- 皇亲部·卷十
- 皇亲部·卷十一
- 皇亲部·卷十二
- 皇亲部·卷十三
- 皇亲部·卷十四
- 皇亲部·卷十五
- 皇亲部·卷十六
- 皇亲部·卷十七
- 皇亲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十九
- 皇亲部·卷二十
- 周郡部·卷一
- 周郡部·卷二
- 周郡部·卷三
- 周郡部·卷四
- 周郡部·卷五
- 周郡部·卷六
- 周郡部·卷七
- 周郡部·卷八
- 周郡部·卷九
- 周郡部·卷十
- 周郡部·卷十一
- 周郡部·卷十二
- 周郡部·卷十三
- 周郡部·卷十四
- 周郡部·卷十五
- 周郡部·卷十六
- 周郡部·卷十七
- 周郡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一
- 居处部·卷二
- 居处部·卷三
- 居处部·卷四
- 居处部·卷五
- 居处部·卷六
- 居处部·卷七
- 居处部·卷八
- 居处部·卷九
- 居处部·卷十
- 居处部·卷十一
- 居处部·卷十二
- 居处部·卷十三
- 居处部·卷十四
- 居处部·卷十五
- 居处部·卷十六
- 居处部·卷十七
- 居处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十九
- 居处部·卷二十
- 居处部·卷二十一
- 居处部·卷二十二
- 居处部·卷二十三
- 居处部·卷二十四
- 居处部·卷二十五
- 封建部·卷一
- 封建部·卷二
- 封建部·卷三
- 封建部·卷四
- 封建部·卷五
- 职官部·卷一
- 职官部·卷二
- 职官部·卷三
- 职官部·卷四
- 职官部·卷五
- 职官部·卷六
- 职官部·卷七
- 职官部·卷八
- 职官部·卷九
- 职官部·卷十
- 职官部·卷十一
- 职官部·卷十二
- 职官部·卷十三
- 职官部·卷十四
- 职官部·卷十五
- 职官部·卷十六
- 职官部·卷十七
- 职官部·卷十八
- 职官部·卷十九
- 职官部·卷二十
- 职官部·卷二十一
- 职官部·卷二十二
- 职官部·卷二十三
- 职官部·卷二十四
- 职官部·卷二十五
- 职官部·卷二十六
- 职官部·卷二十七
- 职官部·卷二十八
- 职官部·卷二十九
- 职官部·卷三十
- 职官部·卷三十一
- 职官部·卷三十二
- 职官部·卷三十三
- 职官部·卷三十四
- 职官部·卷三十五
- 职官部·卷三十六
- 职官部·卷三十七
- 职官部·卷三十八
- 职官部·卷三十九
- 职官部·卷四十
- 职官部·卷四十一
- 职官部·卷四十二
- 职官部·卷四十三
- 职官部·卷四十四
- 职官部·卷四十五
- 职官部·卷四十六
- 职官部·卷四十七
- 职官部·卷四十八
- 职官部·卷四十九
- 职官部·卷五十
- 职官部·卷五十一
- 职官部·卷五十二
- 职官部·卷五十三
- 职官部·卷五十四
- 职官部·卷五十五
- 职官部·卷五十六
- 职官部·卷五十七
- 职官部·卷五十八
- 职官部·卷五十九
- 职官部·卷六十
- 职官部·卷六十一
- 职官部·卷六十二
- 职官部·卷六十三
- 职官部·卷六十四
- 职官部·卷六十五
- 职官部·卷六十六
- 职官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一
- 兵部·卷二
- 兵部·卷三
- 兵部·卷四
- 兵部·卷五
- 兵部·卷六
- 兵部·卷七
- 兵部·卷八
- 兵部·卷九
- 兵部·卷十
- 兵部·卷十一
- 兵部·卷十二
- 兵部·卷十三
- 兵部·卷十四
- 兵部·卷十五
- 兵部·卷十六
- 兵部·卷十七
- 兵部·卷十八
- 兵部·卷十九
- 兵部·卷二十
- 兵部·卷二十一
- 兵部·卷二十二
- 兵部·卷二十三
- 兵部·卷二十四
- 兵部·卷二十五
- 兵部·卷二十六
- 兵部·卷二十七
- 兵部·卷二十八
- 兵部·卷二十九
- 兵部·卷三十
- 兵部·卷三十一
- 兵部·卷三十二
- 兵部·卷三十三
- 兵部·卷三十四
- 兵部·卷三十五
- 兵部·卷三十六
- 兵部·卷三十七
- 兵部·卷三十八
- 兵部·卷三十九
- 兵部·卷四十
- 兵部·卷四十一
- 兵部·卷四十二
- 兵部·卷四十三
- 兵部·卷四十四
- 兵部·卷四十五
- 兵部·卷四十六
- 兵部·卷四十七
- 兵部·卷四十八
- 兵部·卷四十九
- 兵部·卷五十
- 兵部·卷五十一
- 兵部·卷五十二
- 兵部·卷五十三
- 兵部·卷五十四
- 兵部·卷五十五
- 兵部·卷五十六
- 兵部·卷五十七
- 兵部·卷五十八
- 兵部·卷五十九
- 兵部·卷六十
- 兵部·卷六十一
- 兵部·卷六十二
- 兵部·卷六十三
- 兵部·卷六十四
- 兵部·卷六十五
- 兵部·卷六十六
- 兵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六十八
- 兵部·卷六十九
- 兵部·卷七十
- 兵部·卷七十一
- 兵部·卷七十二
- 兵部·卷七十三
- 兵部·卷七十四
- 兵部·卷七十五
- 兵部·卷七十六
- 兵部·卷七十七
- 兵部·卷七十八
- 兵部·卷七十九
- 兵部·卷八十
- 兵部·卷八十一
- 兵部·卷八十二
- 兵部·卷八十三
- 兵部·卷八十四
- 兵部·卷八十五
- 兵部·卷八十六
- 兵部·卷八十七
- 兵部·卷八十八
- 兵部·卷八十九
- 兵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一
- 人事部·卷二
- 人事部·卷三
- 人事部·卷四
- 人事部·卷五
- 人事部·卷六
- 人事部·卷七
- 人事部·卷八
- 人事部·卷九
- 人事部·卷十
- 人事部·卷十一
- 人事部·卷十二
- 人事部·卷十三
- 人事部·卷十四
- 人事部·卷十五
- 人事部·卷十六
- 人事部·卷十七
- 人事部·卷十八
- 人事部·卷十九
- 人事部·卷二十
- 人事部·卷二十一
- 人事部·卷二十二
- 人事部·卷二十三
- 人事部·卷二十四
- 人事部·卷二十五
- 人事部·卷二十六
- 人事部·卷二十七
- 人事部·卷二十八
- 人事部·卷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三十
- 人事部·卷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三十九
- 人事部·卷四十
- 人事部·卷四十一
- 人事部·卷四十二
- 人事部·卷四十三
- 人事部·卷四十四
- 人事部·卷四十五
- 人事部·卷四十六
- 人事部·卷四十七
- 人事部·卷四十八
- 人事部·卷四十九
- 人事部·卷五十
- 人事部·卷五十一
- 人事部·卷五十二
- 人事部·卷五十三
- 人事部·卷五十四
- 人事部·卷五十五
- 人事部·卷五十六
- 人事部·卷五十七
- 人事部·卷五十八
- 人事部·卷五十九
- 人事部·卷六十
- 人事部·卷六十一
- 人事部·卷六十二
- 人事部·卷六十三
- 人事部·卷六十四
- 人事部·卷六十五
- 人事部·卷六十六
- 人事部·卷六十七
- 人事部·卷六十八
- 人事部·卷六十九
- 人事部·卷七十
- 人事部·卷七十一
- 人事部·卷七十二
- 人事部·卷七十三
- 人事部·卷七十四
- 人事部·卷七十五
- 人事部·卷七十六
- 人事部·卷七十七
- 人事部·卷七十八
- 人事部·卷七十九
- 人事部·卷八十
- 人事部·卷八十一
- 人事部·卷八十二
- 人事部·卷八十三
- 人事部·卷八十四
- 人事部·卷八十五
- 人事部·卷八十六
- 人事部·卷八十七
- 人事部·卷八十八
- 人事部·卷八十九
- 人事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九十一
- 人事部·卷九十二
- 人事部·卷九十三
- 人事部·卷九十四
- 人事部·卷九十五
- 人事部·卷九十六
- 人事部·卷九十七
- 人事部·卷九十八
- 人事部·卷九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
- 人事部·卷一百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
- 人事部·卷一百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五
- 人事部·卷一百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七
- 人事部·卷一百八
- 人事部·卷一百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一
- 逸民部·卷一
- 逸民部·卷二
- 逸民部·卷三
- 逸民部·卷四
- 逸民部·卷五
- 逸民部·卷六
- 逸民部·卷七
- 逸民部·卷八
- 逸民部·卷九
- 逸民部·卷十
- 宗亲部·卷一
- 宗亲部·卷二
- 宗亲部·卷三
- 宗亲部·卷四
- 宗亲部·卷五
- 宗亲部·卷六
- 宗亲部·卷七
- 宗亲部·卷八
- 宗亲部·卷九
- 宗亲部·卷十
- 宗亲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一
- 礼仪部·卷二
- 礼仪部·卷三
- 礼仪部·卷四
- 礼仪部·卷五
- 礼仪部·卷六
- 礼仪部·卷七
- 礼仪部·卷八
- 礼仪部·卷九
- 礼仪部·卷十
- 礼仪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十二
- 礼仪部·卷十三
- 礼仪部·卷十四
- 礼仪部·卷十五
- 礼仪部·卷十六
- 礼仪部·卷十七
- 礼仪部·卷十八
- 礼仪部·卷十九
- 礼仪部·卷二十
- 礼仪部·卷二十一
- 礼仪部·卷二十二
- 礼仪部·卷二十三
- 礼仪部·卷二十四
- 礼仪部·卷二十五
- 礼仪部·卷二十六
- 礼仪部·卷二十七
- 礼仪部·卷二十八
- 礼仪部·卷二十九
- 礼仪部·卷三十
- 礼仪部·卷三十一
- 礼仪部·卷三十二
- 礼仪部·卷三十三
- 礼仪部·卷三十四
- 礼仪部·卷三十五
- 礼仪部·卷三十六
- 礼仪部·卷三十七
- 礼仪部·卷三十八
- 礼仪部·卷三十九
- 礼仪部·卷四十
- 礼仪部·卷四十一
- 乐部·卷一
- 乐部·卷二
- 乐部·卷三
- 乐部·卷四
- 乐部·卷五
- 乐部·卷六
- 乐部·卷七
- 乐部·卷八
- 乐部·卷九
- 乐部·卷十
- 乐部·卷十一
- 乐部·卷十二
- 乐部·卷十三
- 乐部·卷十四
- 乐部·卷十五
- 乐部·卷十六
- 乐部·卷十七
- 乐部·卷十八
- 乐部·卷十九
- 乐部·卷二十
- 乐部·卷二十一
- 乐部·卷二十二
- 文部·卷一
- 文部·卷二
- 文部·卷三
- 文部·卷四
- 文部·卷五
- 文部·卷六
- 文部·卷七
- 文部·卷八
- 文部·卷九
- 文部·卷十
- 文部·卷十一
- 文部·卷十二
- 文部·卷十三
- 文部·卷十四
- 文部·卷十五
- 文部·卷十六
- 文部·卷十七
- 文部·卷十八
- 文部·卷十九
- 文部·卷二十
- 文部·卷二十一
- 文部·卷二十二
- 学部·卷一
- 学部·卷二
- 学部·卷三
- 学部·卷四
- 学部·卷五
- 学部·卷六
- 学部·卷七
- 学部·卷八
- 学部·卷九
- 学部·卷十
- 学部·卷十一
- 学部·卷十二
- 学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一
- 治道部·卷二
- 治道部·卷三
- 治道部·卷四
- 治道部·卷五
- 治道部·卷六
- 治道部·卷七
- 治道部·卷八
- 治道部·卷九
- 治道部·卷十
- 治道部·卷十一
- 治道部·卷十二
- 治道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十四
- 治道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一
- 刑法部·卷二
- 刑法部·卷三
- 刑法部·卷四
- 刑法部·卷五
- 刑法部·卷六
- 刑法部·卷七
- 刑法部·卷八
- 刑法部·卷九
- 刑法部·卷十
- 刑法部·卷十一
- 刑法部·卷十二
- 刑法部·卷十三
- 刑法部·卷十四
- 刑法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十六
- 刑法部·卷十七
- 刑法部·卷十八
- 释部·卷一
- 释部·卷二
- 释部·卷三
- 释部·卷四
- 释部·卷五
- 释部·卷六
- 道部·卷一
- 道部·卷二
- 道部·卷三
- 道部·卷四
- 道部·卷五
- 道部·卷六
- 道部·卷七
- 道部·卷八
- 道部·卷九
- 道部·卷十
- 道部·卷十一
- 道部·卷十二
- 道部·卷十三
- 道部·卷十四
- 道部·卷十五
- 道部·卷十六
- 道部·卷十七
- 道部·卷十八
- 道部·卷十九
- 道部·卷二十
- 道部·卷二十一
- 仪式部·卷一
- 仪式部·卷二
- 仪式部·卷三
- 仪式部·卷四
- 服章部·卷一
- 服章部·卷二
- 服章部·卷三
- 服章部·卷四
- 服章部·卷五
- 服章部·卷六
- 服章部·卷七
- 服章部·卷八
- 服章部·卷九
- 服章部·卷十
- 服章部·卷十一
- 服章部·卷十二
- 服章部·卷十三
- 服章部·卷十四
- 服章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一
- 服用部·卷二
- 服用部·卷三
- 服用部·卷四
- 服用部·卷五
- 服用部·卷六
- 服用部·卷七
- 服用部·卷八
- 服用部·卷九
- 服用部·卷十
- 服用部·卷十一
- 服用部·卷十二
- 服用部·卷十三
- 服用部·卷十四
- 服用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十六
- 服用部·卷十七
- 服用部·卷十八
- 服用部·卷十九
- 服用部·卷二十
- 服用部·卷二十一
- 方术部·卷一
- 方术部·卷二
- 方术部·卷三
- 方术部·卷四
- 方术部·卷五
- 方术部·卷六
- 方术部·卷七
- 方术部·卷八
- 方术部·卷九
- 方术部·卷十
- 方术部·卷十一
- 方术部·卷十二
- 方术部·卷十三
- 方术部·卷十四
- 方术部·卷十五
- 方术部·卷十六
- 方术部·卷十七
- 方术部·卷十八
- 疾病部·卷一
- 疾病部·卷二
- 疾病部·卷三
- 疾病部·卷四
- 疾病部·卷五
- 疾病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一
- 工艺部·卷二
- 工艺部·卷三
- 工艺部·卷四
- 工艺部·卷五
- 工艺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七
- 工艺部·卷八
- 工艺部·卷九
- 工艺部·卷十
- 工艺部·卷十一
- 工艺部·卷十二
- 器物部·卷一
- 器物部·卷二
- 器物部·卷三
- 器物部·卷四
- 器物部·卷五
- 器物部·卷六
- 器物部·卷七
- 器物部·卷八
- 器物部·卷九
- 器物部·卷十
- 杂物部·卷一
- 杂物部·卷二
- 舟部·卷一
- 舟部·卷二
- 舟部·卷三
- 舟部·卷四
- 车部·卷一
- 车部·卷二
- 车部·卷三
- 车部·卷四
- 车部·卷五
- 奉使部·卷一
- 奉使部·卷二
- 奉使部·卷三
- 四夷部·卷一·东夷一
- 四夷部·卷二·东夷二
- 四夷部·卷三·东夷三
- 四夷部·卷四·东夷四
- 四夷部·卷五·东夷五
- 四夷部·卷六·南蛮一
- 四夷部·卷七·南蛮二
- 四夷部·卷八·南蛮三
- 四夷部·卷九·南蛮四
- 四夷部·卷十·南蛮五
- 四夷部·卷十一·南蛮六
- 四夷部·卷十二·南蛮七
- 四夷部·卷十三·西戎一
- 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
- 四夷部·卷十五·西戎三
- 四夷部·卷十六·西戎四
- 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
- 四夷部·卷十八·西戎六
- 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
- 四夷部·卷二十·北狄一
- 四夷部·卷二十一·北狄二
- 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
- 珍宝部·卷一
- 珍宝部·卷二
- 珍宝部·卷三
- 珍宝部·卷四
- 珍宝部·卷五
- 珍宝部·卷六
- 珍宝部·卷七
- 珍宝部·卷八
- 珍宝部·卷九
- 珍宝部·卷十
- 珍宝部·卷十一
- 珍宝部·卷十二
- 布帛部·卷一
- 布帛部·卷二
- 布帛部·卷三
- 布帛部·卷四
- 布帛部·卷五
- 布帛部·卷六
- 布帛部·卷七
- 资产部·卷一
- 资产部·卷二
- 资产部·卷三
- 资产部·卷四
- 资产部·卷五
- 资产部·卷六
- 资产部·卷七
- 资产部·卷八
- 资产部·卷九
- 资产部·卷十
- 资产部·卷十一
- 资产部·卷十二
- 资产部·卷十三
- 资产部·卷十四
- 资产部·卷十五
- 资产部·卷十六
- 百谷部·卷一
- 百谷部·卷二
- 百谷部·卷三
- 百谷部·卷四
- 百谷部·卷五
- 百谷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一
- 饮食部·卷二
- 饮食部·卷三
- 饮食部·卷四
- 饮食部·卷五
- 饮食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七
- 饮食部·卷八
- 饮食部·卷九
- 饮食部·卷十
- 饮食部·卷十一
- 饮食部·卷十二
- 饮食部·卷十三
- 饮食部·卷十四
- 饮食部·卷十五
- 饮食部·卷十六
- 饮食部·卷十七
- 饮食部·卷十八
- 饮食部·卷十九
- 饮食部·卷二十
- 饮食部·卷二十一
- 饮食部·卷二十二
- 饮食部·卷二十三
- 饮食部·卷二十四
- 饮食部·卷二十五
- 火部·卷一
- 火部·卷二
- 火部·卷三
- 火部·卷四
- 休征部·卷一
- 休征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一
- 咎徵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三
- 咎徵部·卷四
- 咎徵部·卷五
- 咎徵部·卷六
- 咎徵部·卷七
- 神鬼部·卷一
- 神鬼部·卷二
- 神鬼部·卷三
- 神鬼部·卷四
- 妖异部·卷一
- 妖异部·卷二
- 妖异部·卷三
- 妖异部·卷四
- 兽部·卷一
- 兽部·卷二
- 兽部·卷三
- 兽部·卷四
- 兽部·卷五
- 兽部·卷六
- 兽部·卷七
- 兽部·卷八
- 兽部·卷九
- 兽部·卷十
- 兽部·卷十一
- 兽部·卷十二
- 兽部·卷十三
- 兽部·卷十四
- 兽部·卷十五
- 兽部·卷十六
- 兽部·卷十七
- 兽部·卷十八
- 兽部·卷十九
- 兽部·卷二十
- 兽部·卷二十一
- 兽部·卷二十二
- 兽部·卷二十三
- 兽部·卷二十四
- 兽部·卷二十五
- 羽族部·卷一
- 羽族部·卷二
- 羽族部·卷三
- 羽族部·卷四
- 羽族部·卷五
- 羽族部·卷六
- 羽族部·卷七
- 羽族部·卷八
- 羽族部·卷九
- 羽族部·卷十
- 羽族部·卷十一
- 羽族部·卷十二
- 羽族部·卷十三
- 羽族部·卷十四
- 羽族部·卷十五
- 鳞介部·卷一
- 鳞介部·卷二
- 鳞介部·卷三
- 鳞介部·卷四
- 鳞介部·卷五
- 鳞介部·卷六
- 鳞介部·卷七
- 鳞介部·卷八
- 鳞介部·卷九
- 鳞介部·卷十
- 鳞介部·卷十一
- 鳞介部·卷十二
- 鳞介部·卷十三
- 鳞介部·卷十四
- 鳞介部·卷十五
- 虫豸部·卷一
- 虫豸部·卷二
- 虫豸部·卷三
- 虫豸部·卷四
- 虫豸部·卷五
- 虫豸部·卷六
- 虫豸部·卷七
- 虫豸部·卷八
- 木部·卷一
- 木部·卷二
- 木部·卷三
- 木部·卷四
- 木部·卷五
- 木部·卷六
- 木部·卷七
- 木部·卷八
- 木部·卷九
- 木部·卷十一
- 竹部·卷一
- 竹部·卷二
- 果部·卷一
- 果部·卷二
- 果部·卷三
- 果部·卷四
- 果部·卷五
- 果部·卷六
- 果部·卷七
- 果部·卷八
- 果部·卷九
- 果部·卷十
- 果部·卷十一
- 果部·卷十二
- 菜茹部·卷一
- 菜茹部·卷二
- 菜茹部·卷三
- 菜茹部·卷四
- 菜茹部·卷五
- 香部·卷一
- 香部·卷二
- 香部·卷三
- 药部·卷一
- 药部·卷二
- 药部·卷三
- 药部·卷四
- 药部·卷五
- 药部·卷六
- 药部·卷七
- 药部·卷八
- 药部·卷九
- 药部·卷十
- 百卉部·卷一
- 百卉部·卷二
- 百卉部·卷三
- 百卉部·卷四
- 百卉部·卷五
- 百卉部·卷六
- 百卉部·卷七
『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一
- 本章共 6.0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仪同
《东观汉记》曰:邓骘字昭伯,延平元年拜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骘也。
《蜀志》曰:黄权降,魏文帝善之,景初三年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王隐《晋书》曰:太始七年,以郑袤为司空。天子临轩,遣使就第拜授。袤遣息称疾,上送印绶,至于十数。久之见许,以疾就第,拜仪同三司,置舍人官骑,赐床帐、簟褥、钱五十万。
又曰:华廙为太子少傅,甚得辅导之义。河南尹韩寿,贾后之妹夫,欲以女配廙,不许,由是有恨,故不正三司。疾笃,乃拜仪同三司。
《晋起居注》曰:太始八年诏曰:"卫将军羊祜,历文、武,有佐命之勋,其为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
又曰:元年诏曰:"中书监光禄大夫张华,历世腹心,情所凭赖,故畴其勋绩,使仪同三司而虚冲挹损,难违高尚。其以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本职如故。又给亲信满百人。
又曰:元康元年诏曰:"光禄大夫王戎、光禄大夫裴楷,开府辟召,仪同三司。
《晋中兴书》曰:郗愔,咸安元年拜都督浙江东五都诸军事,进位镇军,开府仪同三司,辞不受。
又曰:蔡谟免,皇太后诏以谟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遣谒者孟洪就加册命。谟上疏陈谢,遂以疾笃不朝。赐几杖,门施行马。
《齐书》曰:徐孝嗣加开府仪同三司。孝嗣闻有诏,敛容谓左右曰:"吾德惭古人,位登衮职,将何以堪之?明君可以理夺,必当死请。若不获命,正当角巾丘园,待罪家巷耳。"故让不受。
《齐职仪》曰:开府仪同三司,置舍人官骑。建初三年,马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魏以黄权为车骑开府,此后甚众,将军开府,依大司马,朱服;光禄大夫开府,依司徒,皂服。
《北史》曰:裴文举,武成二年就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蜀土沃饶,商贩百倍,或有劝文举规利。文举答之曰:"利之为贵,莫若安身,身安道隆,非货之谓。是以不为,非恶财也。"
《后周书》曰:李贤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祖之奉魏太子西巡也,至原州遂幸贤第,让齿而坐,行乡饮酒礼焉。其后太祖又至原州,令贤乘辂备仪服,以诸侯会遇礼相见。然后幸贤第,欢宴终日,凡是亲族,颁赐有差。
《陈书》:章昭达以平留异功授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初,文帝尝梦昭达升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酒酣,顾昭达曰:"卿忆梦不?何以偿梦?"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馀无以奉偿。"
《隋书》曰:何稠安集岭南,有钦州刺史宁猛力帅众迎军。初,猛力掘山洞,欲图为逆,至是惶惧,请身入朝。稠以其疾笃,因示无猜贰,遂放还州,与之约曰:"八九月间,可诣师京相见。"稠还奏状,上意不怿。其年十月,猛力卒。上谓稠曰:"汝前不将猛力来,今竟死矣。"稠曰:"猛力共臣为约,假令身死,当遣子入侍。越人性直,其子必来。"初,猛力临终,诫其子长真曰:"我与天使为约,不可失信於国士。汝葬我讫,即宜上路。"长真如言入朝,上大悦,曰:"何稠著信蛮夷,乃至於此。"以勋授开府。
齐王俭《拜仪同三司章》曰:臣闻日中则昃,盈虚之定分;器满必倾,往覆之常理。遂乃班同衮章,燮和台曜,外参论道,内总百司,物议惟尘,自识非据。
梁庾肩吾《为武陵王拜仪同章》曰:臣宅庆紫霄,联休皇极,地均西月。既无迹而成高仕,若乘风故不行而自远。今者四郊无垒,天下同文。都尉春田,犹居塞外;单于冬猎,不入渔阳。臣坐牧三边,非劳七战,岂能屯兵大夏,封万里之侯;飞箭聊城,受千金之寿?论其才望,有惧茂弘;先佩印绶,常羞叔度。
隋江总太保萧公《谢仪同三司表》曰:阪泉野战,曾无汗马之劳;代邸运筹,又阙前驱之勇。薄伐专征,早游边外。执玉奉酎,又亏朝则。王人降止,朝册远临。奉述敕书,曲停表奏。沧波阻敻,既杜敬仲之辞;关路攸长,致绝赵衰之让。心驰紫路,登文石而莫由;目送白云,拜承明之未果。
○特进
《东观汉记》曰:邓禹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
《汉杂事》曰:诸侯公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在三公上,无秩。
《后汉书》曰:梁商以女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加商位特进,更增国土,赐安车驷马。
谢承《后汉书》曰:赵典道懿,尊为国师,位特进,七为列卿,寝布被,瓦器食也。
《晋书·百官表》曰:特进,官品第二。汉制,皇后之父率为此官。
傅咸奏曰:公,品第一,执珪坐侍臣之上;特进,品第二,执皮帛坐侍臣之下,今启特进宜执璧继公。
沈约《宋书》曰:特进。魏世骠骑将军刘放、卫将军孙资等逊位,以侯就第,并位特进。其诸官加特进者,从本官供给。特进但为班位而已,不别有吏、卒、车、服也。
《齐职仪》曰:特进,以功德特进见之。
《后魏书》曰:刁雍拜特进。皇兴中,雍与陇西王源贺及中书监高允等,并以耆年特见优礼,锡雍几杖、剑履上殿,日致珍羞焉。
《北史》曰:穆绍加特进。时侍中元顺与绍同官,顺尝因醉入寝所,绍拥被而起,正色让顺曰:"老身二十年侍中,与卿先君亟连职事,纵卿后进,何置相排突也。"遂谢事还家,诏谕乃起。
《唐书·官品志》曰:特进、左右光禄、金紫、银青等光禄大夫。用人俱以旧德,就闲者居之。
○总叙大夫
《白虎通》曰:大夫,为言大扶进人也。
《毛诗·卫·硕人》曰: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大夫未退,君听朝于路寝,夫人听内事于正寝。大夫退,然后罢也。笺云:庄姜始来,时卫诸大夫朝夕者皆早退,无使我君之劳倦,以君夫人新为配偶,宜亲亲之也。)
《毛诗·雨无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则,劳也。笺云:正,长也。官长之大夫。厉王流于彘而皆散处,无复知我民之见疲劳也。)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笺云:王流在外,三公及诸侯随而行者,皆无君臣之礼,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
《周礼·秋官下》:朝大夫掌邦家之国治。(邦家,王子弟公聊及大夫之采地也。)凡邦家之治於国者,必因其朝大夫,然后听之。
《礼记·曲礼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谢,去也。君贪其德而留之。)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於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他国问其老者,必以制度告之。)
○金紫光禄大夫
干宝《晋书》曰:尚书仆谢李胤母丧,拜金紫光禄大夫,给吏卒,门施行马。
《三国典略》曰:房谟本姓屋氏高。渤海王入洛,授金紫光禄大夫。累赐奴婢,率多放免。王后赐生口,黥面为"房"字而付之。
○光禄大夫
《汉书·百官表》曰:光禄勋属官有大夫,掌议论。
《汉书》曰:谷永既为大将军王凤擢为光禄大夫。永奏书谢凤曰:"永,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方,将军悦其狂言,擢之皂衣之吏,厕之争臣之末。"
又曰:金日磾为光禄大夫,亲近未尝有过,上信爱之。
又曰:贡禹上书云:"贫老,家资不满万钱,拜光禄大夫,赐益多,家益富。伏自念无报厚德,日夜惭愧。"
又曰:杜陵王仲翁,霍光以为光禄大夫。仲翁出入,苍头庐儿传呼,甚尊宠。
又曰:蔡义上书曰:"臣山东草莱之人,行能无所比,容貌不及众,然而不弃人伦者,以闻道於先师。愿赐清闲之宴,得舒精思於前。"上即见,说《诗》,甚悦,擢为光禄大夫。"
《东观汉记》曰:张堪字子孝,为光禄大夫。数谏。堪常乘白马,光武每有异政,辄曰:"白马生且复谏矣。"
又曰:樊宏字靡卿,为光禄大夫。为人谦素畏慎,每朝会,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敕临朝乃告,勿令豫到。
《后汉书》曰:邓太后从樊准议,悉以公田赋与贫人,即擢准与议郎吕仓并守光禄大夫。准使冀州,仓使兖州。准到部开仓廪食,(禀给。)慰安生业,流人咸得苏息。
又曰:魏文帝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代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华峤《后汉书》曰:邓彪遭后母忧,毁瘠过礼,因疾乞身,以光禄大夫行服。
《汉书解诂》曰:武帝以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与博士俱以儒雅之选。异官通职,《周官》所谓官联者也。温故知新,率由旧章,皆能明古今、辨章旧闻者也。
《汉书·百官表》注曰:光禄大夫,古官也。银章、青绶。
《汉官仪》曰: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议论,属光禄勋,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别之。
《魏志》曰: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时论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
又曰:黄初四年,诏给光禄大夫杨彪吏卒,门施行马。
《吴志》曰:八月,遣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行风俗,察将吏清浊、民所疾苦,为黜陟之诏。
王隐《晋书》曰:刘毅字仲雄,年七十告老,以光禄大夫致仕,门施行马,赐钱百三十万。
《晋书》曰:王览为宗正卿致仕,诏遣殿中医疗疾给药,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又曰:郑褒,魏景元初,疾病失明,屡乞骸骨,不许,拜光禄大夫。
又曰:华表字伟容,歆子也。太始中为太中大夫,禄赐与聊同,门施行马。
《晋阳秋》曰:李喜乞老,以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晋中兴书》曰:王蕴字叔仁修。烈宗将纳后,访於公卿,仆射谢安曰:"王蕴地望,可与国婚。"定后既立,征拜金紫光禄大夫。
又曰:祖纳字士言。少持操行,能言名理,迁右光禄大夫。
又曰:荀组字太章,颍川人也。弱冠,太尉王夷甫见而称之,为光禄大夫。
又曰:荀松字景猷,组族子也。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拜右光禄大夫。
又曰:贺循字彦士,会稽人也。节操尚厉,童龀不群;言行举动,必以礼让。行有馀力则精书学。由是博览群书,尤明《三礼》,为江表儒宗,拜右光禄大夫。
又曰:顾和字君季,荣族子也。和二岁失父,总角便有清操,弱冠知名。族父荣雅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兴吾宗者,必此子矣。"康帝即位,为尚书仆射,更拜银青光禄大夫,又迁左光禄大夫。
《晋诸公赞》:卫尉傅祗以风疾逊位,加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齐书》云:周盘龙,世祖讲武,令盘龙领军校尉,骋槊,后以疾为光禄大夫。
《后魏书》曰:李茂字中宗,为光禄大夫。茂性谦慎,以弟仲宠盛,惧于盈满,遂托以老疾固请逊位,高祖从之,听食大夫禄,还私第。
《汝南先贤传》曰:郭宪为光禄大夫。上欲到三辅,宪谏曰:"天下初定,车驾未可以巡。"上遂行,宪当车,拔佩刀以断车靷。上不止,到弘农,兵起颍川,上曰:"恨不用光禄之言。"於是乃还。
《樊英别传》曰:诏书告南阳太守、五官中郎将樊英委荣辞禄,不降其节,志不可夺。今以英为光禄,赐还家,在所县给穀千斛,常以八月存高年,给羊一头,酒三斛。
《荀氏家传》曰:闿字道明,性清净,善谈论,迁光禄大夫。以君面似胡,明帝谓为神明胡子。
○太中大夫
韦昭《辨释名》曰:太中大夫,大夫之中最高大也。
《汉书》曰:陆贾,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又以口辨居左右,常使诸侯。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贾赐佗印,为南越王。贾说佗,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帝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又曰: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拜太中大夫,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东观汉记》曰: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歙有大志,慷慨,治《春秋左氏》。东诣洛阳,见上,大喜曰:"君叔独劳苦。"即解被襜襦以衣歙,拜太中大夫。
《后汉书》:征郭伋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穀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馀。
司马彪《续汉书》曰:张湛拜太中大夫。病居东门候舍,故时人号之为中东门君。上数存问、赏赐。
《魏志》曰: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赙,悉辞不受。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又曰:韩暨字公至。明帝诏曰:"太中大夫暨,澡身浴德,志节高洁,年逾七十,守道弥固,可谓纯笃老而益劭者也,其以暨为司徒。"
《吴志》曰:裴玄字彦黄,下邳人也。少有学行,官至太中太夫。
《梁书》曰:顾宪之字士思。风疾求还,吴天监二年,授太中大夫。虽累年宰郡,资无担石,及归环堵,不免饥寒。
○中大夫
《汉书》曰:晁错对策,书百余人,惟错为高最,乃迁为中大夫。
又曰:倪宽以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
○中散大夫
《东观汉记》曰:牟长字君高。少笃学,治《欧阳尚书》,诸生著录,前后万人。建武十四年,征为中散大夫。
《后汉书》曰:鲁丕字叔陵,迁中散大夫。时贾逵荐丕,道艺深明,宜见任因和帝朝会,召见诸儒,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善丕说,置朝,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
《续汉书》曰:谯玄字君黄,能说《春秋》,迁中散大夫。
○柱国
《北史》曰:李敏,美姿容,善骑射。开皇初,周宣后乐平公主有女娥英,妙择婚对,敕贵公子弟集弘圣宫者,日以百数。公主选取敏,礼仪如尚帝女。后将侍宴,公主谓敏曰:"我以天下与至尊惟一女夫,当为汝求柱国,若授馀官慎无谢。"及进见,上亲御琵琶,敏舞,大悦,谓公主曰:"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上谓敏可授仪同,敏不答。上曰:"不满尔意耶?"令授开府,又不谢。上曰:"公主有大功於我,今授卿柱国。"敏乃拜,蹈舞。遂於坐发诏授柱国。
《五代史》:后唐天成三年五月诏曰:"开府仪同三司,阶之极;太师,官之极;封王,爵之极;上柱国,勋之极。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不计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等差,宜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凡是加勋,先自武骑尉经十二转,乃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虽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奉朝请
《汉书》曰:王陵为太傅,杜门谢疾,竟不朝请。
《续汉书》曰:前汉列侯,奉朝请在长安,位次三公。汉武时,宣帝为皇曾孙,令奉朝请。
《东观汉记》曰:建武中,邓禹失司徒,特进奉朝请。
《汉官解诂》曰:三辅职如郡守,独奉朝请。成帝丞相张禹逊位,特进奉朝请。又以关内侯萧望之奉朝请。奉朝请之号则非为官。如淳曰:"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请。虽国戚及勋门子弟为之,但预朝请会而已。"
《晋起居注》曰:孝武宁康三年,诏陇西王世子越、驸马都尉杨邈并可奉朝请,侍从左右,与太子游处。
沈约《宋书》曰:奉朝请,无员外,本不为官。汉东京罢省三公,外戚、宗室,多奉朝请。奉朝请者,奉会朝请召而已。
又曰:王敬弘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求为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於不竞之地。"太祖嘉而许之。
《北齐书》曰:祖鸿勋为州主簿,仆射临淮王彧表荐鸿勋有文学,宜试以一官,敕除奉朝请。人谓之曰:"临淮举卿,便以得调,竟不相谢,恐非其宜。"鸿勋曰:"为国举才,临淮之务,祖鸿勋何事从而谢之?"彧闻而喜曰:"吾得其人矣。"
《后魏书》曰:崔光韶事亲以孝闻,初除奉朝请。光韶与弟光伯双生,操业相侔,特相友爱。遂经吏部尚书李冲,让官於光伯,辞色恳至。冲为奏闻,高祖嘉而许之。
又曰:裴询字敬叔。美仪貌,多艺能,音律博奕,咸所开解。起家奉朝请。
又曰:梁景伯生於桑乾,少丧父,以孝闻。家贫,佣书自给,养母甚谨。尚书卢渊称之於李冲,冲时典选,拔为奉朝请。
○致仕官
《晋书》曰:王祥致仕,诏赐几杖、床帐、簟蓐,以舍人六人为睢陵公舍人。
又曰:郑冲致仕,诏赐安车、驷马、床帐、簟蓐。
《五代史》曰:郑韬以户部尚书致仕,自襁褓迨於悬车,事真伪十一君,凡七十载,所任无官谤,无私过,三持使节,不辱君命。士无贤不肖皆恭已接纳。晚年背伛,时人咸曰郑伛不迂。平生交友之中无隙怨,亲族之间无爱僧,恬和自如,性尚闲简。及致政归洛,甚惬终焉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