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天部·卷一
- 天部·卷二
- 天部·卷三
- 天部·卷四
- 天部·卷五
- 天部·卷六
- 天部·卷七
- 天部·卷八
- 天部·卷九
- 天部·卷十
- 天部·卷十一
- 天部·卷十二
- 天部·卷十三
- 天部·卷十四
- 天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一
- 时序部·卷二
- 时序部·卷三
- 时序部·卷四
- 时序部·卷五
- 时序部·卷六
- 时序部·卷七
- 时序部·卷八
- 时序部·卷九
- 时序部·卷十
- 时序部·卷十一
- 时序部·卷十二
- 时序部·卷十三
- 时序部·卷十四
- 时序部·卷十五
- 时序部·卷十六
- 时序部·卷十七
- 时序部·卷十八
- 时序部·卷十九
- 时序部·卷二十
- 地部·卷一
- 地部·卷二
- 地部·卷三
- 地部·卷四
- 地部·卷五
- 地部·卷六
- 地部·卷七
- 地部·卷八
- 地部·卷九
- 地部·卷十
- 地部·卷十一
- 地部·卷十二
- 地部·卷十三
- 地部·卷十四
- 地部·卷十五
- 地部·卷十六
- 地部·卷十七
- 地部·卷十八
- 地部·卷十九
- 地部·卷二十
- 地部·卷二十一
- 地部·卷二十二
- 地部·卷二十三
- 地部·卷二十四
- 地部·卷二十五
- 地部·卷二十六
- 地部·卷二十七
- 地部·卷二十八
- 地部·卷二十九
- 地部·卷三十
- 地部·卷三十一
- 地部·卷三十二
- 地部·卷三十三
- 地部·卷三十四
- 地部·卷三十五
- 地部·卷三十六
- 地部·卷三十七
- 地部·卷三十八
- 地部·卷三十九
- 地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一
- 皇王部·卷二
- 皇王部·卷三
- 皇王部·卷四
- 皇王部·卷五
- 皇王部·卷六
- 皇王部·卷七
- 皇王部·卷八
- 皇王部·卷九
- 皇王部·卷十
- 皇王部·卷十一
- 皇王部·卷十二
- 皇王部·卷十三
- 皇王部·卷十四
- 皇王部·卷十五
- 皇王部·卷十六
- 皇王部·卷十七
- 皇王部·卷十八
- 皇王部·卷十九
- 皇王部·卷二十
- 皇王部·卷二十一
- 皇王部·卷二十二
- 皇王部·卷二十三
- 皇王部·卷二十四
- 皇王部·卷二十五
- 皇王部·卷二十六
- 皇王部·卷二十七
- 皇王部·卷二十八
- 皇王部·卷二十九
- 皇王部·卷三十
- 皇王部·卷三十一
- 皇王部·卷三十二
- 皇王部·卷三十三
- 皇王部·卷三十四
- 皇王部·卷三十五
- 皇王部·卷三十六
- 皇王部·卷三十七
- 皇王部·卷三十八
- 皇王部·卷三十九
- 皇王部·卷四十
- 皇王部·卷四十一
- 偏霸部·卷一
- 偏霸部·卷二
- 偏霸部·卷三
- 偏霸部·卷四
- 偏霸部·卷五
- 偏霸部·卷六
- 偏霸部·卷七
- 偏霸部·卷八
- 偏霸部·卷九
- 偏霸部·卷十
- 偏霸部·卷十一
- 偏霸部·卷十二
- 偏霸部·卷十三
- 偏霸部·卷十四
- 偏霸部·卷十五
- 偏霸部·卷十六
- 偏霸部·卷十七
- 偏霸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一
- 皇亲部·卷二
- 皇亲部·卷三
- 皇亲部·卷四
- 皇亲部·卷五
- 皇亲部·卷六
- 皇亲部·卷七
- 皇亲部·卷八
- 皇亲部·卷九
- 皇亲部·卷十
- 皇亲部·卷十一
- 皇亲部·卷十二
- 皇亲部·卷十三
- 皇亲部·卷十四
- 皇亲部·卷十五
- 皇亲部·卷十六
- 皇亲部·卷十七
- 皇亲部·卷十八
- 皇亲部·卷十九
- 皇亲部·卷二十
- 周郡部·卷一
- 周郡部·卷二
- 周郡部·卷三
- 周郡部·卷四
- 周郡部·卷五
- 周郡部·卷六
- 周郡部·卷七
- 周郡部·卷八
- 周郡部·卷九
- 周郡部·卷十
- 周郡部·卷十一
- 周郡部·卷十二
- 周郡部·卷十三
- 周郡部·卷十四
- 周郡部·卷十五
- 周郡部·卷十六
- 周郡部·卷十七
- 周郡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一
- 居处部·卷二
- 居处部·卷三
- 居处部·卷四
- 居处部·卷五
- 居处部·卷六
- 居处部·卷七
- 居处部·卷八
- 居处部·卷九
- 居处部·卷十
- 居处部·卷十一
- 居处部·卷十二
- 居处部·卷十三
- 居处部·卷十四
- 居处部·卷十五
- 居处部·卷十六
- 居处部·卷十七
- 居处部·卷十八
- 居处部·卷十九
- 居处部·卷二十
- 居处部·卷二十一
- 居处部·卷二十二
- 居处部·卷二十三
- 居处部·卷二十四
- 居处部·卷二十五
- 封建部·卷一
- 封建部·卷二
- 封建部·卷三
- 封建部·卷四
- 封建部·卷五
- 职官部·卷一
- 职官部·卷二
- 职官部·卷三
- 职官部·卷四
- 职官部·卷五
- 职官部·卷六
- 职官部·卷七
- 职官部·卷八
- 职官部·卷九
- 职官部·卷十
- 职官部·卷十一
- 职官部·卷十二
- 职官部·卷十三
- 职官部·卷十四
- 职官部·卷十五
- 职官部·卷十六
- 职官部·卷十七
- 职官部·卷十八
- 职官部·卷十九
- 职官部·卷二十
- 职官部·卷二十一
- 职官部·卷二十二
- 职官部·卷二十三
- 职官部·卷二十四
- 职官部·卷二十五
- 职官部·卷二十六
- 职官部·卷二十七
- 职官部·卷二十八
- 职官部·卷二十九
- 职官部·卷三十
- 职官部·卷三十一
- 职官部·卷三十二
- 职官部·卷三十三
- 职官部·卷三十四
- 职官部·卷三十五
- 职官部·卷三十六
- 职官部·卷三十七
- 职官部·卷三十八
- 职官部·卷三十九
- 职官部·卷四十
- 职官部·卷四十一
- 职官部·卷四十二
- 职官部·卷四十三
- 职官部·卷四十四
- 职官部·卷四十五
- 职官部·卷四十六
- 职官部·卷四十七
- 职官部·卷四十八
- 职官部·卷四十九
- 职官部·卷五十
- 职官部·卷五十一
- 职官部·卷五十二
- 职官部·卷五十三
- 职官部·卷五十四
- 职官部·卷五十五
- 职官部·卷五十六
- 职官部·卷五十七
- 职官部·卷五十八
- 职官部·卷五十九
- 职官部·卷六十
- 职官部·卷六十一
- 职官部·卷六十二
- 职官部·卷六十三
- 职官部·卷六十四
- 职官部·卷六十五
- 职官部·卷六十六
- 职官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一
- 兵部·卷二
- 兵部·卷三
- 兵部·卷四
- 兵部·卷五
- 兵部·卷六
- 兵部·卷七
- 兵部·卷八
- 兵部·卷九
- 兵部·卷十
- 兵部·卷十一
- 兵部·卷十二
- 兵部·卷十三
- 兵部·卷十四
- 兵部·卷十五
- 兵部·卷十六
- 兵部·卷十七
- 兵部·卷十八
- 兵部·卷十九
- 兵部·卷二十
- 兵部·卷二十一
- 兵部·卷二十二
- 兵部·卷二十三
- 兵部·卷二十四
- 兵部·卷二十五
- 兵部·卷二十六
- 兵部·卷二十七
- 兵部·卷二十八
- 兵部·卷二十九
- 兵部·卷三十
- 兵部·卷三十一
- 兵部·卷三十二
- 兵部·卷三十三
- 兵部·卷三十四
- 兵部·卷三十五
- 兵部·卷三十六
- 兵部·卷三十七
- 兵部·卷三十八
- 兵部·卷三十九
- 兵部·卷四十
- 兵部·卷四十一
- 兵部·卷四十二
- 兵部·卷四十三
- 兵部·卷四十四
- 兵部·卷四十五
- 兵部·卷四十六
- 兵部·卷四十七
- 兵部·卷四十八
- 兵部·卷四十九
- 兵部·卷五十
- 兵部·卷五十一
- 兵部·卷五十二
- 兵部·卷五十三
- 兵部·卷五十四
- 兵部·卷五十五
- 兵部·卷五十六
- 兵部·卷五十七
- 兵部·卷五十八
- 兵部·卷五十九
- 兵部·卷六十
- 兵部·卷六十一
- 兵部·卷六十二
- 兵部·卷六十三
- 兵部·卷六十四
- 兵部·卷六十五
- 兵部·卷六十六
- 兵部·卷六十七
- 兵部·卷六十八
- 兵部·卷六十九
- 兵部·卷七十
- 兵部·卷七十一
- 兵部·卷七十二
- 兵部·卷七十三
- 兵部·卷七十四
- 兵部·卷七十五
- 兵部·卷七十六
- 兵部·卷七十七
- 兵部·卷七十八
- 兵部·卷七十九
- 兵部·卷八十
- 兵部·卷八十一
- 兵部·卷八十二
- 兵部·卷八十三
- 兵部·卷八十四
- 兵部·卷八十五
- 兵部·卷八十六
- 兵部·卷八十七
- 兵部·卷八十八
- 兵部·卷八十九
- 兵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一
- 人事部·卷二
- 人事部·卷三
- 人事部·卷四
- 人事部·卷五
- 人事部·卷六
- 人事部·卷七
- 人事部·卷八
- 人事部·卷九
- 人事部·卷十
- 人事部·卷十一
- 人事部·卷十二
- 人事部·卷十三
- 人事部·卷十四
- 人事部·卷十五
- 人事部·卷十六
- 人事部·卷十七
- 人事部·卷十八
- 人事部·卷十九
- 人事部·卷二十
- 人事部·卷二十一
- 人事部·卷二十二
- 人事部·卷二十三
- 人事部·卷二十四
- 人事部·卷二十五
- 人事部·卷二十六
- 人事部·卷二十七
- 人事部·卷二十八
- 人事部·卷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三十
- 人事部·卷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三十九
- 人事部·卷四十
- 人事部·卷四十一
- 人事部·卷四十二
- 人事部·卷四十三
- 人事部·卷四十四
- 人事部·卷四十五
- 人事部·卷四十六
- 人事部·卷四十七
- 人事部·卷四十八
- 人事部·卷四十九
- 人事部·卷五十
- 人事部·卷五十一
- 人事部·卷五十二
- 人事部·卷五十三
- 人事部·卷五十四
- 人事部·卷五十五
- 人事部·卷五十六
- 人事部·卷五十七
- 人事部·卷五十八
- 人事部·卷五十九
- 人事部·卷六十
- 人事部·卷六十一
- 人事部·卷六十二
- 人事部·卷六十三
- 人事部·卷六十四
- 人事部·卷六十五
- 人事部·卷六十六
- 人事部·卷六十七
- 人事部·卷六十八
- 人事部·卷六十九
- 人事部·卷七十
- 人事部·卷七十一
- 人事部·卷七十二
- 人事部·卷七十三
- 人事部·卷七十四
- 人事部·卷七十五
- 人事部·卷七十六
- 人事部·卷七十七
- 人事部·卷七十八
- 人事部·卷七十九
- 人事部·卷八十
- 人事部·卷八十一
- 人事部·卷八十二
- 人事部·卷八十三
- 人事部·卷八十四
- 人事部·卷八十五
- 人事部·卷八十六
- 人事部·卷八十七
- 人事部·卷八十八
- 人事部·卷八十九
- 人事部·卷九十
- 人事部·卷九十一
- 人事部·卷九十二
- 人事部·卷九十三
- 人事部·卷九十四
- 人事部·卷九十五
- 人事部·卷九十六
- 人事部·卷九十七
- 人事部·卷九十八
- 人事部·卷九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
- 人事部·卷一百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
- 人事部·卷一百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五
- 人事部·卷一百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七
- 人事部·卷一百八
- 人事部·卷一百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一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二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三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四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五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六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七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八
- 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九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
- 人事部·卷一百四十一
- 逸民部·卷一
- 逸民部·卷二
- 逸民部·卷三
- 逸民部·卷四
- 逸民部·卷五
- 逸民部·卷六
- 逸民部·卷七
- 逸民部·卷八
- 逸民部·卷九
- 逸民部·卷十
- 宗亲部·卷一
- 宗亲部·卷二
- 宗亲部·卷三
- 宗亲部·卷四
- 宗亲部·卷五
- 宗亲部·卷六
- 宗亲部·卷七
- 宗亲部·卷八
- 宗亲部·卷九
- 宗亲部·卷十
- 宗亲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一
- 礼仪部·卷二
- 礼仪部·卷三
- 礼仪部·卷四
- 礼仪部·卷五
- 礼仪部·卷六
- 礼仪部·卷七
- 礼仪部·卷八
- 礼仪部·卷九
- 礼仪部·卷十
- 礼仪部·卷十一
- 礼仪部·卷十二
- 礼仪部·卷十三
- 礼仪部·卷十四
- 礼仪部·卷十五
- 礼仪部·卷十六
- 礼仪部·卷十七
- 礼仪部·卷十八
- 礼仪部·卷十九
- 礼仪部·卷二十
- 礼仪部·卷二十一
- 礼仪部·卷二十二
- 礼仪部·卷二十三
- 礼仪部·卷二十四
- 礼仪部·卷二十五
- 礼仪部·卷二十六
- 礼仪部·卷二十七
- 礼仪部·卷二十八
- 礼仪部·卷二十九
- 礼仪部·卷三十
- 礼仪部·卷三十一
- 礼仪部·卷三十二
- 礼仪部·卷三十三
- 礼仪部·卷三十四
- 礼仪部·卷三十五
- 礼仪部·卷三十六
- 礼仪部·卷三十七
- 礼仪部·卷三十八
- 礼仪部·卷三十九
- 礼仪部·卷四十
- 礼仪部·卷四十一
- 乐部·卷一
- 乐部·卷二
- 乐部·卷三
- 乐部·卷四
- 乐部·卷五
- 乐部·卷六
- 乐部·卷七
- 乐部·卷八
- 乐部·卷九
- 乐部·卷十
- 乐部·卷十一
- 乐部·卷十二
- 乐部·卷十三
- 乐部·卷十四
- 乐部·卷十五
- 乐部·卷十六
- 乐部·卷十七
- 乐部·卷十八
- 乐部·卷十九
- 乐部·卷二十
- 乐部·卷二十一
- 乐部·卷二十二
- 文部·卷一
- 文部·卷二
- 文部·卷三
- 文部·卷四
- 文部·卷五
- 文部·卷六
- 文部·卷七
- 文部·卷八
- 文部·卷九
- 文部·卷十
- 文部·卷十一
- 文部·卷十二
- 文部·卷十三
- 文部·卷十四
- 文部·卷十五
- 文部·卷十六
- 文部·卷十七
- 文部·卷十八
- 文部·卷十九
- 文部·卷二十
- 文部·卷二十一
- 文部·卷二十二
- 学部·卷一
- 学部·卷二
- 学部·卷三
- 学部·卷四
- 学部·卷五
- 学部·卷六
- 学部·卷七
- 学部·卷八
- 学部·卷九
- 学部·卷十
- 学部·卷十一
- 学部·卷十二
- 学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一
- 治道部·卷二
- 治道部·卷三
- 治道部·卷四
- 治道部·卷五
- 治道部·卷六
- 治道部·卷七
- 治道部·卷八
- 治道部·卷九
- 治道部·卷十
- 治道部·卷十一
- 治道部·卷十二
- 治道部·卷十三
- 治道部·卷十四
- 治道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一
- 刑法部·卷二
- 刑法部·卷三
- 刑法部·卷四
- 刑法部·卷五
- 刑法部·卷六
- 刑法部·卷七
- 刑法部·卷八
- 刑法部·卷九
- 刑法部·卷十
- 刑法部·卷十一
- 刑法部·卷十二
- 刑法部·卷十三
- 刑法部·卷十四
- 刑法部·卷十五
- 刑法部·卷十六
- 刑法部·卷十七
- 刑法部·卷十八
- 释部·卷一
- 释部·卷二
- 释部·卷三
- 释部·卷四
- 释部·卷五
- 释部·卷六
- 道部·卷一
- 道部·卷二
- 道部·卷三
- 道部·卷四
- 道部·卷五
- 道部·卷六
- 道部·卷七
- 道部·卷八
- 道部·卷九
- 道部·卷十
- 道部·卷十一
- 道部·卷十二
- 道部·卷十三
- 道部·卷十四
- 道部·卷十五
- 道部·卷十六
- 道部·卷十七
- 道部·卷十八
- 道部·卷十九
- 道部·卷二十
- 道部·卷二十一
- 仪式部·卷一
- 仪式部·卷二
- 仪式部·卷三
- 仪式部·卷四
- 服章部·卷一
- 服章部·卷二
- 服章部·卷三
- 服章部·卷四
- 服章部·卷五
- 服章部·卷六
- 服章部·卷七
- 服章部·卷八
- 服章部·卷九
- 服章部·卷十
- 服章部·卷十一
- 服章部·卷十二
- 服章部·卷十三
- 服章部·卷十四
- 服章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一
- 服用部·卷二
- 服用部·卷三
- 服用部·卷四
- 服用部·卷五
- 服用部·卷六
- 服用部·卷七
- 服用部·卷八
- 服用部·卷九
- 服用部·卷十
- 服用部·卷十一
- 服用部·卷十二
- 服用部·卷十三
- 服用部·卷十四
- 服用部·卷十五
- 服用部·卷十六
- 服用部·卷十七
- 服用部·卷十八
- 服用部·卷十九
- 服用部·卷二十
- 服用部·卷二十一
- 方术部·卷一
- 方术部·卷二
- 方术部·卷三
- 方术部·卷四
- 方术部·卷五
- 方术部·卷六
- 方术部·卷七
- 方术部·卷八
- 方术部·卷九
- 方术部·卷十
- 方术部·卷十一
- 方术部·卷十二
- 方术部·卷十三
- 方术部·卷十四
- 方术部·卷十五
- 方术部·卷十六
- 方术部·卷十七
- 方术部·卷十八
- 疾病部·卷一
- 疾病部·卷二
- 疾病部·卷三
- 疾病部·卷四
- 疾病部·卷五
- 疾病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一
- 工艺部·卷二
- 工艺部·卷三
- 工艺部·卷四
- 工艺部·卷五
- 工艺部·卷六
- 工艺部·卷七
- 工艺部·卷八
- 工艺部·卷九
- 工艺部·卷十
- 工艺部·卷十一
- 工艺部·卷十二
- 器物部·卷一
- 器物部·卷二
- 器物部·卷三
- 器物部·卷四
- 器物部·卷五
- 器物部·卷六
- 器物部·卷七
- 器物部·卷八
- 器物部·卷九
- 器物部·卷十
- 杂物部·卷一
- 杂物部·卷二
- 舟部·卷一
- 舟部·卷二
- 舟部·卷三
- 舟部·卷四
- 车部·卷一
- 车部·卷二
- 车部·卷三
- 车部·卷四
- 车部·卷五
- 奉使部·卷一
- 奉使部·卷二
- 奉使部·卷三
- 四夷部·卷一·东夷一
- 四夷部·卷二·东夷二
- 四夷部·卷三·东夷三
- 四夷部·卷四·东夷四
- 四夷部·卷五·东夷五
- 四夷部·卷六·南蛮一
- 四夷部·卷七·南蛮二
- 四夷部·卷八·南蛮三
- 四夷部·卷九·南蛮四
- 四夷部·卷十·南蛮五
- 四夷部·卷十一·南蛮六
- 四夷部·卷十二·南蛮七
- 四夷部·卷十三·西戎一
- 四夷部·卷十四·西戎二
- 四夷部·卷十五·西戎三
- 四夷部·卷十六·西戎四
- 四夷部·卷十七·西戎五
- 四夷部·卷十八·西戎六
- 四夷部·卷十九·西戎七
- 四夷部·卷二十·北狄一
- 四夷部·卷二十一·北狄二
- 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
- 珍宝部·卷一
- 珍宝部·卷二
- 珍宝部·卷三
- 珍宝部·卷四
- 珍宝部·卷五
- 珍宝部·卷六
- 珍宝部·卷七
- 珍宝部·卷八
- 珍宝部·卷九
- 珍宝部·卷十
- 珍宝部·卷十一
- 珍宝部·卷十二
- 布帛部·卷一
- 布帛部·卷二
- 布帛部·卷三
- 布帛部·卷四
- 布帛部·卷五
- 布帛部·卷六
- 布帛部·卷七
- 资产部·卷一
- 资产部·卷二
- 资产部·卷三
- 资产部·卷四
- 资产部·卷五
- 资产部·卷六
- 资产部·卷七
- 资产部·卷八
- 资产部·卷九
- 资产部·卷十
- 资产部·卷十一
- 资产部·卷十二
- 资产部·卷十三
- 资产部·卷十四
- 资产部·卷十五
- 资产部·卷十六
- 百谷部·卷一
- 百谷部·卷二
- 百谷部·卷三
- 百谷部·卷四
- 百谷部·卷五
- 百谷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一
- 饮食部·卷二
- 饮食部·卷三
- 饮食部·卷四
- 饮食部·卷五
- 饮食部·卷六
- 饮食部·卷七
- 饮食部·卷八
- 饮食部·卷九
- 饮食部·卷十
- 饮食部·卷十一
- 饮食部·卷十二
- 饮食部·卷十三
- 饮食部·卷十四
- 饮食部·卷十五
- 饮食部·卷十六
- 饮食部·卷十七
- 饮食部·卷十八
- 饮食部·卷十九
- 饮食部·卷二十
- 饮食部·卷二十一
- 饮食部·卷二十二
- 饮食部·卷二十三
- 饮食部·卷二十四
- 饮食部·卷二十五
- 火部·卷一
- 火部·卷二
- 火部·卷三
- 火部·卷四
- 休征部·卷一
- 休征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一
- 咎徵部·卷二
- 咎徵部·卷三
- 咎徵部·卷四
- 咎徵部·卷五
- 咎徵部·卷六
- 咎徵部·卷七
- 神鬼部·卷一
- 神鬼部·卷二
- 神鬼部·卷三
- 神鬼部·卷四
- 妖异部·卷一
- 妖异部·卷二
- 妖异部·卷三
- 妖异部·卷四
- 兽部·卷一
- 兽部·卷二
- 兽部·卷三
- 兽部·卷四
- 兽部·卷五
- 兽部·卷六
- 兽部·卷七
- 兽部·卷八
- 兽部·卷九
- 兽部·卷十
- 兽部·卷十一
- 兽部·卷十二
- 兽部·卷十三
- 兽部·卷十四
- 兽部·卷十五
- 兽部·卷十六
- 兽部·卷十七
- 兽部·卷十八
- 兽部·卷十九
- 兽部·卷二十
- 兽部·卷二十一
- 兽部·卷二十二
- 兽部·卷二十三
- 兽部·卷二十四
- 兽部·卷二十五
- 羽族部·卷一
- 羽族部·卷二
- 羽族部·卷三
- 羽族部·卷四
- 羽族部·卷五
- 羽族部·卷六
- 羽族部·卷七
- 羽族部·卷八
- 羽族部·卷九
- 羽族部·卷十
- 羽族部·卷十一
- 羽族部·卷十二
- 羽族部·卷十三
- 羽族部·卷十四
- 羽族部·卷十五
- 鳞介部·卷一
- 鳞介部·卷二
- 鳞介部·卷三
- 鳞介部·卷四
- 鳞介部·卷五
- 鳞介部·卷六
- 鳞介部·卷七
- 鳞介部·卷八
- 鳞介部·卷九
- 鳞介部·卷十
- 鳞介部·卷十一
- 鳞介部·卷十二
- 鳞介部·卷十三
- 鳞介部·卷十四
- 鳞介部·卷十五
- 虫豸部·卷一
- 虫豸部·卷二
- 虫豸部·卷三
- 虫豸部·卷四
- 虫豸部·卷五
- 虫豸部·卷六
- 虫豸部·卷七
- 虫豸部·卷八
- 木部·卷一
- 木部·卷二
- 木部·卷三
- 木部·卷四
- 木部·卷五
- 木部·卷六
- 木部·卷七
- 木部·卷八
- 木部·卷九
- 木部·卷十一
- 竹部·卷一
- 竹部·卷二
- 果部·卷一
- 果部·卷二
- 果部·卷三
- 果部·卷四
- 果部·卷五
- 果部·卷六
- 果部·卷七
- 果部·卷八
- 果部·卷九
- 果部·卷十
- 果部·卷十一
- 果部·卷十二
- 菜茹部·卷一
- 菜茹部·卷二
- 菜茹部·卷三
- 菜茹部·卷四
- 菜茹部·卷五
- 香部·卷一
- 香部·卷二
- 香部·卷三
- 药部·卷一
- 药部·卷二
- 药部·卷三
- 药部·卷四
- 药部·卷五
- 药部·卷六
- 药部·卷七
- 药部·卷八
- 药部·卷九
- 药部·卷十
- 百卉部·卷一
- 百卉部·卷二
- 百卉部·卷三
- 百卉部·卷四
- 百卉部·卷五
- 百卉部·卷六
- 百卉部·卷七
『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
- 本章共 4.9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丞相上
《尚书》曰:成汤居毫,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
又《君奭》曰: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则有伊尹格于皇天。又《说命》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说筑傅岩之野。爰立作相,置诸左右。命之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韩诗外传》曰: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田饶谓哀公曰:"臣将去,若黄鹄举矣。"哀公曰:"何谓也?"饶曰:"君独不见鸡乎?虽有五德,君犹日满而食之者何?以其所从来者近也。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黍梁,无此五德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者远也。臣将去,若黄鹄举矣。"哀公曰:"止!吾将书子之言也。"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书其言!"遂去,之燕,燕用为相。三年,燕政大治,哀公喟然太息,为之避寝。
《左传》曰:仲虺居薛,为汤左相。
又曰: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国语》曰:季文子相宣公、成公,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他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无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之以德荣为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饩,米也。稂,童粮。)
《史记》曰: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利,得奢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又曰:尧举八凯,(仓舒、隤敳、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为八凯。即垂盖禹皋陶之伦也。庭坚即皋陶也。)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以揆厘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揆,度。成,亦平也。)举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为八元也。)使布五教于四方,内平外成。(内诸夏,外夷狄。)谓之十六相。(亦曰十六族。)
又曰: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又曰:郑以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童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土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又曰:公仪休为鲁相,客有遗鱼者,不受。客曰:"闻君嗜鱼,何故不受?"相曰:"以嗜鱼故,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而鱼,谁复给我鱼?故不受。"食茹,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布好而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其所,岂可害其货乎!"
又曰:石奢,楚昭王相也,坚直廉士,无所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自系,使人言之于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奉王法非忠也。王赦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又曰: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国中不驱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后世。五羖大夫死,国中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又曰:秦庄襄王薨,太子政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又曰:二世亡,诛李斯,乃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之。
又曰:赵高为丞相,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又曰:韦丞相贤者,鲁人,以读书术为吏,至大鸿胪。有相工相之,当至丞相。有男四人,相之至第二子,名玄成,相工曰:"此子贵,当封侯。"丞相曰:"我为丞相,有长子,是安从得之?"后贤竟为丞相,病死。而长子有罪,论不得嗣,而立玄成。
又曰:魏相者,济阴人,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令诸吏带剑前奏事。或有不带剑者,当入奏事,乃借剑而敢入。
又曰:匡衡为御史大夫,岁馀,韦丞相死,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衡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合也。
《汉书》曰:陈平,阳武人;周勃,沛人。高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以平为左丞相。帝问勃曰:"一岁决狱,钱穀出入几何?"勃不知,汗出浃背。上问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谁?"曰:"决狱责廷尉,钱穀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何事?"平曰:"臣主佐天子,理阴阳,调四时,理万物,抚四夷。"上曰:"善!"於是出,勃语平曰:"君独不早教我乎?"
又曰:萧何,沛人。陈豨反,上自将。闻吕后用何计诛韩信,拜何相国。何病,惠帝自临视何疾,因问:"君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何曰:"帝得之矣。臣虽死无恨矣。"
又曰:曹参,沛人。闻萧何薨,告舍人:"趋治装,吾当入相。"使者果召参为相。择郡国长史,讷文辞谨厚者为丞相史。参日夜饮酒,宾客见参不事事,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
又曰:萧何拜相国,益封五千户,卒五百人为卫。众人皆贺,邵平独吊,谓何曰:"祸自此始也。"何乃让封,悉以家财佐军,上喜。
又曰:张苍免相,文帝以皇后弟窦广国贤有行,欲相之,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不可。而高帝时,大臣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时大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钜万,文帝常燕饮通家。是时,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其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朝罢,嘉为檄召通,通至,诣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使吏令行斩之。(如淳曰:嘉语其吏曰:"今便行斩之。")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吾弄臣,君释之。"
又曰:公孙弘,颍川人。武帝以弘为丞相,掌列侯,惟弘无爵。诏封平津乡侯,六百五十户。丞相封侯,自弘始也。弘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家无馀财。
又曰: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泣涕曰:"臣本边鄙鞍马骑射,不任宰相。"
又曰:车千秋,本姓田,为高寝郎,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何罪哉!臣尝梦见白头公教臣言。"於是上召见千秋,千秋体貌甚严,帝说之,曰:"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相。"数月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一言寤主,旬月至宰相,世未尝有。
又曰:蔡义,河内人。诏求能为韩诗者,征义。待诏,久不进见,义上疏曰:"臣行能无所比,容貌不及众,而不弃人伦者,窃以闻於先师,自托於经术,愿赐清间之燕,尽精思於前。"上召见,说诗,悦之,擢为光禄大夫,代杨敞为丞相。时年八十馀,短小无须眉,貌类老妪,行步伛偻,常两吏扶乃能行。
又曰:邴吉为丞相,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辄予长休。吉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也。吉驭吏嗜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茵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茵耳。"遂不去也。
又曰:王商,字子威,涿郡人,为丞相有威重,长八尺馀,身体鸿大,容貌过人。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商坐未央庭中,单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天子闻而叹曰:"此真汉相也!"
又曰:邴吉为丞相,常出,逢斗者,死伤横道,吉不问。又逢人逐牛,牛喘息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吏怪之。吉曰:"人斗杀伤,长安令、京兆尹所当禁,吾备宰相,不亲小事。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此时气失节,三公典调阴阳,职所忧也。"
又曰:薛宣为丞相,相府辞讼,例不满万钱不为移书。后皆遵用薛侯故事,然官属讥其烦碎,无大体,不称贤相也。
又曰:韦贤,字长孺。为丞相,年七十馀,乞罢归,赐第。丞相致仕,自贤始也。
又曰: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儒由是兴。
又曰: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及瘳视事,则赐以养牛上尊酒。(如淳曰:律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师古曰:稷即粟也。中尊者宜为黍米,不当言稷。且作酒自有淳浇异,为上中下耳,非必系於米也。)
又曰: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追上病。使者还,未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若丞相不胜任,使者策书驾骆马,免为庶人。若丞相有他过,使者奉策书骓騩马,即时布衣步出府,乘栈车牝马,归田里思过。
又曰:大司空朱博奏曰:"帝王之道,不必相袭。高帝置御史大夫,次丞相,典政度,以职相参,历载二百,天下安宁。今更大司空与丞相同。故事,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叙,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而为丞相,非所以重国政也。臣愿罢大司空,以御史大夫为百僚师。"哀帝从之。
又曰: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丞相,高帝更名相国,萧何、曹参并为之,哀帝更名大司徒。
《后汉书》曰:李通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
《汉旧仪》曰:丞相车两黑轓骑者,戈绛,掾史见礼如师,白录不拜朝,示不臣也。听事〈门台〉,曰黄〈门台〉,无锺铃。
《汉杂事》曰:田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拜谒,蚡不为礼。汲黯为主爵都尉,见蚡,未尝拜,揖之而已。
《汉旧仪》曰: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薨,即移于第中,赐棺赙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送。
应劭《汉官》曰:丞相有疾,御史大夫日一问起居,百官亦如之。
《魏志》曰:曹公初平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又曰:锺繇,字元常。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为之铭曰:"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锺,实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僚师师,楷兹度矩。"
《蜀志》曰:诸葛亮率诸军攻祁山,魏明帝使张郃距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马谡违亮节度,为所破,戮谡以谢众,上疏自贬,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吴志》曰:张昭,字子布。初,孙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事职冗者,贵重非所以优也。"后孙劭卒,百僚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爱乎?顾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至,非所以益之。"
又曰:顾雍为丞相,孙权常遣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雍即与相反复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有不合,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即退告权。权曰:"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意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其见敬信如此。
又曰:万彧为右丞相,王蕃啁彧曰:"鱼潜於渊,出水吹沫,何则?物有本性,不可横处非分也。彧出自溪谷,羊质虎皮,虚受光赫之宠,跨越三九之位,犬马犹能识养,将何以报厚施乎?"彧曰:"唐虞之朝无谬举之才,造父之门无驽蹇之质。蕃上诬明选,下讪桢幹,亦何伤於日月?多见其不知量耳。"
又曰:顾雍,字元欢,吴郡人也。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随能所任,心无适莫。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於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
又曰:步骘,字子山。代陆逊为丞相,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然门内妻妾服饰奢绮,颇以此见讥。
又曰:陆凯迁丞相。孙皓性不好人视已,群臣侍见,睛莫敢迕。凯说皓曰:"夫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卒有不虞,不知所赴。"皓听凯自视。
《晋书》曰:东海王越为太傅,问王尼何以独不拜?尼数越事,事非宰相,以是不拜。
又曰:山涛薨,魏舒领司徒,有顷即真。舒居位持重,为任职,不显人之短。咸推有宰相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馀财。
《齐书》曰:褚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盛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常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
又曰:明帝顾命江佑兄弟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皆宰相也。"
《齐职仪》曰:相国绿綟绶衮冕服,汤以伊尹为宰相,仲虺为右相,高宗得傅说,立为相,魏襄王以公孙衍为相邦,赵孝成王以廉颇为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