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食貨典
- ├ 通典卷第一 食貨一
- ├ 通典卷第二 食貨二
- ├ 通典卷第三 食貨三
- ├ 通典卷第四 食貨四
- ├ 通典卷第五 食貨五
- ├ 通典卷第六 食貨六
- ├ 通典卷第七 食貨七
- ├ 通典卷第八 食貨八
- ├ 通典卷第九 食貨九
- ├ 通典卷第十 食貨十
- ├ 通典卷第十一 食貨十一
- └ 通典卷第十二 食貨十二
- 選舉典
- ├ 通典卷第十三 選舉一
- ├ 通典卷第十四 選舉二
- ├ 通典卷第十五 選舉三
- ├ 通典卷第十六 選舉四
- ├ 通典卷第十七 選舉五
- └ 通典卷第十八 選舉六
- 職官典
- ├ 通典職官典通典卷第十九 職官一
- ├ 通典卷第二十 職官二
- ├ 通典卷第二十一 職官三
- ├ 通典卷第二十二 職官四
- ├ 通典卷第二十三 職官五
- ├ 通典卷第二十四 職官六
- ├ 通典卷第二十五 職官七
- ├ 通典卷第二十六 職官八
- ├ 通典卷第二十七 職官九
- ├ 通典卷第二十八 職官十
- ├ 通典卷第二十九 職官十一
- ├ 通典卷第三十 職官十二
- ├ 通典卷第三十一 職官十三
- ├ 通典卷第三十二 職官十四
- ├ 通典卷第三十三 職官十五
- ├ 通典卷第三十四 職官十六
- ├ 通典卷第三十五 職官十七
- ├ 通典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 ├ 通典卷第三十七 職官十九
- ├ 通典卷第三十八 職官二十
- ├ 通典卷第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 └ 通典卷第四十 職官二十二
- 禮典
-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 樂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一 樂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二 樂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三 樂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 樂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五 樂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六 樂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七 樂七
- 兵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八 兵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九 兵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 兵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一 兵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二 兵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三 兵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四 兵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五 兵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六 兵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七 兵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八 兵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九 兵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 兵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一 兵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二 兵十五
- 刑法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五 刑法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六 刑法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七 刑法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八 刑法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九 刑法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 刑法八
- 州郡典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 州郡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 邊防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六 邊防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七 邊防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八 邊防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九 邊防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 邊防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一 邊防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二 邊防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 邊防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四 邊防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五 邊防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六 邊防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八 邊防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 └ 通典卷第二百 邊防十六
- 附錄
- ├ 附錄一 御製重刻通典序
- ├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 ├ 附錄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 附錄四 通典考證覈實 王文錦
『通典』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本章共 4.6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蕃主來朝以束帛迎勞 遣使戒蕃主見日
蕃主奉見奉辭禮同 受蕃國使表及幣
皇帝宴蕃國主 皇帝宴蕃國使
蕃主來朝以束帛迎勞
前一日,守宮設次於候館門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蕃主服其國服,所司引立於東階下,西面。凡蕃主進止皆所司先引,制使皆謁者前導。使者朝服出次,立於門西,東面,從者執束帛立於使者之南。蕃主有司出門東,西面曰:「敢請事。」使者曰:「奉制勞某主。」稱其國名。有司入告。蕃主迎於館門外之東,西面再拜。使者與蕃主俱入。使者先升立於西階上,執束帛者從升,立於使者之北,俱東面。蕃主升立於東階上,西面。使者執幣稱:「有制。」蕃主將下拜,使者曰:「有後制,無下拜。」蕃主旋,北面再拜稽首。使者宣制訖,蕃主進受幣,采五疋為一束。其蕃主答勞使,各以土物,其多少相准,不得過勞幣。勞於遠郊,其禮同。蕃主還,遺贈於遠郊亦如之。勞蕃使即無束帛也。退復位,以幣授左右,又再拜稽首。使者降出,立於館門外之西,東面。蕃主送於館門之外,西面,止使者。蕃主揖使者俱入,揖讓升,蕃主先升東階上,西面;使者升西階上,東面。蕃主以土物儐使者,使者再拜受,蕃主再拜送物。使者降出,蕃主從出門外皆如初。蕃主再拜送,使者還,蕃主入。鴻臚迎引詣朝堂,依方北面立。所司奏聞,舍人承敕出稱:「有敕。」蕃主再拜,宣勞訖,又再拜,所司引就館如常儀。
遣使戒蕃主見日
前一日,守宮設次於館門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至,掌次者引就次。蕃主服其國服降立於東階下,西面,蕃國諸官立於蕃主之後,西面北上。使者服朝服出次,立於門西,東面。蕃主有司出門東,西面曰:「敢請事。」使者曰:「奉制戒某主見日。」有司入告。蕃主迎於館門外之東,西面再拜。使者與蕃主俱入。使者升自西階,東面;蕃主升自東階,西面。使者稱:「有制。」蕃主再拜。宣制曰:「某日某主見。」蕃主又再拜,稽首。使者降出,蕃主送於館門之外,西面再拜。使者還,蕃主入。
蕃主奉見奉辭禮同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幄於太極殿北壁,南向。守宮設次,太樂令展宮懸,設舉麾位於上下,鼓吹令設十二案,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尚舍奉御鋪蕃主床座於御座西南東向,並如常儀。
其日,典儀設蕃主版位於懸南道西,北面。又設蕃國諸官之位於蕃主位後,各依其班重行北面,以西為上。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諸衛各勒所部,列黃麾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所司迎引蕃主至承天門外,通事舍人引就次。本司入奏,鈒戟近仗入陳如常。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侍中版奏:「請中嚴。」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蕃主服其國服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若更有諸蕃,以國大小為序。蕃國諸官各服其服,立於蕃主之後,俱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舉麾,鼓柷,奏太和之樂以姑洗之均。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寶郎奉寶置於御座,侍衛如常,偃麾,戛敔,樂止。通事舍人引蕃主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主再拜稽首。侍中承制降詣蕃主西北,東面稱:「有制。」蕃主再拜稽首,宣制訖,蕃主又再拜稽首。侍中迴奏,又承制降勞,敕命升坐,蕃主再拜稽首。舍人引蕃主,樂作,蕃主至階,樂止。舍人接引升,至座後,蕃主就座,俛伏,坐。侍中承制勞問,蕃主俛伏,避席將下拜,侍中承制曰:「無下拜。」蕃主復位,拜對如常。侍中迴奏,又承制勞還館。舍人引蕃主降自西階,典謁者承引,樂作,復懸南位,樂止。蕃主再拜稽首訖,舍人引蕃主,樂作,蕃主出門,樂止。
初蕃主升坐,舍人引蕃國諸官以次入就位。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舍人承敕,降自西階,詣蕃國諸官西北,東面稱:「敕旨。」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宣敕訖,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對訖,又再拜稽首。舍人迴奏,又承敕降勞還館,蕃國諸官俱再拜稽首。於蕃主出,舍人引蕃國諸官以次出。
訖,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鼓柷,奏太和之樂;皇帝降座,乘輿入自東房,侍衛警蹕如常儀,侍臣從至閤,樂止。
受蕃國使表及幣其勞及戒見日如上儀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幄於所御之殿北壁,南向。守宮設使者次,太樂令展宮懸,舉麾位於上下,並如常儀。
其日,典儀設使者位於懸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庭實位於客前。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諸衛勒所部列黃麾半仗屯門及入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入就位如上儀。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使者服其國服,奉書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從者執幣及庭實立於後,俱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乘輿以出,典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鐘如上儀,符寶郎置寶於御座,侍衛如常儀,樂止。中書侍郎一人令史二人持案先俟於西階下,東面北上。舍人引使者及庭實入就懸南位。使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立定樂止。大蕃大使為設樂,次蕃大使及大蕃中使以下皆不設樂懸及黃麾仗。中書侍郎帥持案者進詣使者前,東面。侍郎受書置於案,迴詣西階。侍郎取書升奏,侍案者退。初侍郎奏書,有司各帥其屬受幣馬於庭。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前承制,降詣使者前,問蕃國主,使者再拜,對訖,又再拜。舍人迴奏,又承敕問其臣下,使者再拜對。又勞使者以下,對拜及舍人迴奏並如常儀。舍人承制敕勞還館,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引使者以下出,樂作止如常儀。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鐘如上儀,侍臣從至閤,樂止。
皇帝宴蕃國主
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設御幄於御殿之北壁,南向。尚食奉御、太官令命各具饌,守宮設次,太樂令設登歌位於殿上,展宮懸於殿庭,設舉麾位於上下,鼓吹令設十二案,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並如常儀。
其日,尚舍奉御鋪蕃主床座於御座西南,蕃國諸官應升殿者座於蕃主之後,設不升殿者坐席於西廊下,俱東面北上。尚食奉御設御酒樽,太官令設蕃主以下酒樽,並如常儀。典儀設蕃主版位於懸南。又設蕃國諸官之位於蕃主之後,俱重行,北面西上。設典儀位於懸之東北如常儀。諸衛各勒所部列黃麾仗屯門及陳於殿庭。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入就位,協律郎入就舉麾位。所司迎引蕃主至承天門外,通事舍人引之次。凡蕃客出入升降,皆掌客監引。所司入奏,鈒戟近仗入陳如常。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侍中版奏:「請中嚴。」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符寶郎奉寶,俱詣閤奉迎。蕃主服其國服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蕃國諸官各服其國服,立於蕃主之後,俱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並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太樂令令撞黃鐘如上儀。典儀一人升立於東階上,贊者二人立於階下,俱西面。通事舍人引蕃主入,蕃國諸官從入。蕃主入門,舒和之樂作,蕃主至位,樂止。其有獻物則從之入,陳於蕃主之前,以西為上。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主及蕃國諸官皆再拜。侍中承旨降,敕蕃主升座,蕃主再拜。蕃主奉贄其贄隨其國所有,一以輕者為之。曰:「某國蕃臣某,敢獻壤奠。」侍中升奏。又侍中承旨曰:「朕其受之。」侍中降於蕃主東北,西面稱:「有制。」蕃主再拜。宣制訖,蕃主又再拜訖,以贄授侍中。侍中以贄授所司,又所司受其餘幣俱以東。
舍人承旨降,敕蕃國諸官等坐,蕃國諸官俱再拜。通事舍人引蕃主,又通事舍人引蕃國諸官應升殿者詣西階。蕃主初行樂作,至階樂止。通事舍人各引升立於座後。初蕃國諸官詣西階,其不升殿者通事舍人分引立於廊下席後。立定,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就座,俛伏,坐。太樂令引歌者及琴瑟至階,脫履於下,升就位坐。笙管者就階閒北面立。
尚食奉御進酒,至階,殿上典儀唱:「酒至,興。」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俛伏,興,立座後。殿中監到階省酒,尚食奉御奉酒進,皇帝舉酒,良醞令又行酒殿上。典儀唱:「再拜。」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再拜訖,搢笏,受觶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就座,俛伏,坐飲。皇帝初舉酒,登歌作昭和三終。尚食奉御進受虛觶,奠於坫。登歌訖,降復位。
觴行三周,尚食奉御進食。食升階,殿上典儀唱:「食至,興。」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執笏,俛伏,興,立座後。殿中監到階省案,尚食奉御品嘗食訖,以次進置御前。太官令又行蕃主以下食案。設訖,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就座,俛伏,坐。皇帝乃飯,休和之樂作,蕃主以下皆飯,御食畢,樂止。蕃主以下食訖,尚食太官俱徹案。
又行酒,遂設庶羞,二舞以次入作。若賜酒,舍人前承旨,詣受賜者前,蒙賜者執笏,俛伏,起,立座後。舍人稱「賜酒」,蒙賜者再拜。酒至,蒙賜者搢笏,受觶,就席,俛伏,坐飲,卒觶,俛伏,起,立授虛觶,又再拜,就席,俛伏,坐。
會畢,通事舍人贊蕃主以下興,蕃主以下皆俛伏,興,立座後。通事舍人引降,樂作,復懸南位。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蕃主以下皆再拜。若有筐篚,舍人前承旨,降宣敕,蕃主以下皆再拜。太府帥其屬以衣物以次授之訖,蕃主以下又再拜。通事舍人引出,樂作,至門樂止。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還侍位。皇帝興,太樂令令撞蕤賓之鐘如常儀。
皇帝宴蕃國使
前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幄於所御之殿北壁,南向。太官令具饌,守宮設使者次,太樂令展宮懸於殿庭,設舉麾位於上下並如常儀。若大蕃中使及中蕃大使以下,則不設樂及黃麾仗。
其日,尚舍奉御鋪使者床座於御座西南,設不升殿者坐席於西廊下,俱東面北上。典儀設使者位於懸南,重行,北面東上。設典儀贊者位於懸之東北如常儀。諸衛各勒所部列黃麾半仗,皆與上儀同。蕃使以下服其國服出次,通事舍人引立於閤外西廂,東面,從者立於使者之後,重行,東面北上。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與上儀同。典儀一人升立東階上,贊者二人立於階下,俱西面。典儀引使者以下入就懸南位,使者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立定,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前承旨,降敕使者升座,使者以下皆再拜。通事舍人引應升殿者詣西階,樂作止如常。通事舍人引升,立於座後;其不升殿者,分引詣廊下席後。上下立定,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就座,俛伏,坐。
酒至階,殿上典儀唱:「酒至,興。」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俛伏,興,立座後。太官行酒殿上,典儀唱:「再拜。」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再拜,搢笏,受觶。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蕃使以下諸客皆就座,俛伏,坐飲。觴行三周,食升階,殿上典儀唱:「食至,興。」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執笏,俛伏,興,立座後。太官令行諸客案。設食訖,殿上典儀唱:「就座。」階下贊者承傳,上下諸客皆就座,俛伏,坐。上下諸客皆飯。諸客食訖,太官令俱徹案。又行酒,遂設庶羞,二舞以次入作。若賜酒,舍人前承旨,詣受賜者前,蒙賜者執笏,俛伏,起,立座後。舍人稱「賜酒」,蒙賜者再拜。餘與宴蕃國主禮同,皆倣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