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食貨典
- ├ 通典卷第一 食貨一
- ├ 通典卷第二 食貨二
- ├ 通典卷第三 食貨三
- ├ 通典卷第四 食貨四
- ├ 通典卷第五 食貨五
- ├ 通典卷第六 食貨六
- ├ 通典卷第七 食貨七
- ├ 通典卷第八 食貨八
- ├ 通典卷第九 食貨九
- ├ 通典卷第十 食貨十
- ├ 通典卷第十一 食貨十一
- └ 通典卷第十二 食貨十二
- 選舉典
- ├ 通典卷第十三 選舉一
- ├ 通典卷第十四 選舉二
- ├ 通典卷第十五 選舉三
- ├ 通典卷第十六 選舉四
- ├ 通典卷第十七 選舉五
- └ 通典卷第十八 選舉六
- 職官典
- ├ 通典職官典通典卷第十九 職官一
- ├ 通典卷第二十 職官二
- ├ 通典卷第二十一 職官三
- ├ 通典卷第二十二 職官四
- ├ 通典卷第二十三 職官五
- ├ 通典卷第二十四 職官六
- ├ 通典卷第二十五 職官七
- ├ 通典卷第二十六 職官八
- ├ 通典卷第二十七 職官九
- ├ 通典卷第二十八 職官十
- ├ 通典卷第二十九 職官十一
- ├ 通典卷第三十 職官十二
- ├ 通典卷第三十一 職官十三
- ├ 通典卷第三十二 職官十四
- ├ 通典卷第三十三 職官十五
- ├ 通典卷第三十四 職官十六
- ├ 通典卷第三十五 職官十七
- ├ 通典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 ├ 通典卷第三十七 職官十九
- ├ 通典卷第三十八 職官二十
- ├ 通典卷第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 └ 通典卷第四十 職官二十二
- 禮典
-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 樂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一 樂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二 樂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三 樂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 樂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五 樂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六 樂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七 樂七
- 兵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八 兵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九 兵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 兵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一 兵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二 兵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三 兵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四 兵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五 兵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六 兵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七 兵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八 兵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九 兵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 兵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一 兵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二 兵十五
- 刑法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五 刑法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六 刑法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七 刑法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八 刑法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九 刑法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 刑法八
- 州郡典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 州郡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 邊防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六 邊防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七 邊防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八 邊防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九 邊防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 邊防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一 邊防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二 邊防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 邊防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四 邊防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五 邊防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六 邊防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八 邊防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 └ 通典卷第二百 邊防十六
- 附錄
- ├ 附錄一 御製重刻通典序
- ├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 ├ 附錄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 附錄四 通典考證覈實 王文錦
『通典』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本章共 1.29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諸州祭社稷諸縣祭社稷附 諸州釋奠於孔宣父縣釋奠附
州學生束脩縣禮同 諸里祭社稷
諸太子廟時享
齋戒 陳設 晨祼 饋食
三品以上時享其廟四品五品六品以下附
三品以上祫享其廟禘享附 王公以下拜掃寒食附
諸州祭社稷諸縣祭社稷附
前三日,刺史縣則縣令,下倣此。散齋於別寢二日,致齋於廳事一日。亞獻以下應祭之官,散齋二日各於正寢,致齋一日皆於壇所。上佐為亞獻,錄事參軍及判司為終獻。若刺史及上佐有故,並次差攝之。縣則丞為亞獻,主簿及尉通為終獻。若縣令以下有故,並以次差,不足則州官及比縣充。諸從祭之官,各清齋於公館一日。從祭官,刺史未出之前,先赴祭所。齋皆如別儀。
前二日,本司先修除壇之內外,其壇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階,三等。為瘞埳二於壇西門之外道北,南向。縣埳於壇北,方深足容物。設刺史次於社壇西門之外道北,南向。縣令同。諸祭官以下次於刺史次西北,俱南向,以東為上。
前一日晡後,本司帥其屬守社稷壇四門,去壝九十步所縣七十步。禁止行人。本司設刺史位於北門之內道西,南向。若刺史有故,攝祭初獻位於亞獻之前,東面。縣令位同。設亞獻、終獻位於社稷壇西北。設掌事者位於西門之內道北,俱每等異位,東向南上。設贊唱者位於終獻東北,東面南上。設州官位於祭官掌事者之北,東面。縣從祭官位同。府官位於東方,當州官,西面,俱重行南上。縣無府官以下至此。設望瘞位於埳北,南向東上。設門外位:祭官以下於西門之外道南,州官於祭官之南,俱重行北面,以東為上。縣從祭官位同。府官於東門之外道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祭器之數,每座樽二、籩八、豆八、簋二、簠二、俎三,羊豕及腊各一俎。縣同。掌事者以樽坫升自西階,各設於壇上西北隅,配座之樽在西,俱南向東上,皆加勺幂。社稷皆爵一,配座皆爵四,各置於坫。設洗於社壇北陛之西,去壇三步所,南向;罍水在洗西,加勺幂,篚在洗東,北肆,實爵六、巾二,加幂;執樽罍洗篚者各位於樽罍洗篚之後。
祭日未明,烹牲於廚。祝以豆二取牲血。夙興,掌饌者實以祭器。牲體羊豕皆載右胖。前腳三節肩臂臑,節一段,皆載之。後腳三節,節一段,去下一節,載上肫胳二節。又取正脊、脡脊、橫脊、短脅、正脅、代脅各二骨以並。餘皆不設。簋實黍稷,簠實稻粱。籩實石鹽、乾魚、棗、栗、榛、菱、芡、鹿脯。豆實、韭葅、醓醢,菁葅、鹿醢,芹葅、兔醢,笋葅、魚醢。若土無者,各以其類充之。本司帥掌事者以席入自西門,詣壇西階升,設社稷神座各於壇上近南,北向。又設后土氏神座於社神之左,后稷氏神座於稷神之左,俱東向,席皆以莞。
質明,諸祭官及從祭之官各服其服。祭官服祭服。從祭之官應公服者公服,非公服者常服。本司帥掌事者入實樽罍。每座樽二,一實玄酒為上,一實醴齊次之。祝版各置於坫。祝以幣各置於篚,與血豆俱設於饌所。社稷之幣皆用黑,各長丈八尺。贊唱者先入就位。祝與執樽罍篚者入自西門,當社壇北重行南向,以東為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執樽者升自西階,立於樽所。執罍篚者各就位。諸祝詣社壇,升自西階,行掃除訖,降,詣稷壇,升,行掃除如社壇之儀,降,行掃除於下訖,皆就位。
刺史將至,縣則縣令將至。下倣此。贊禮者引祭官及從祭之官與掌事者俱就門外位。刺史至,參軍事引之次。贊唱者先入就位。縣令,贊禮者引。下倣此。刺史停於次少頃,服祭服出次,參軍事引刺史入自西門,就位南向;參軍事立於刺史之東,少退,南向。贊禮者引祭官以下及從祭之官以次入就位。凡導引者,每曲一逡巡。立定,贊唱者曰:「再拜。」刺史以下皆再拜。
參軍事少進刺史之左,西面白:「請行事。」退復位。本司帥執饌者奉饌陳於西門之外。祝以幣授刺史,參軍事引刺史自北階升社壇,南向跪奠幣於社神座前訖,興,少退,再拜。祝又以幣授刺史,參軍事引刺史升稷壇,南向跪奠幣於稷神座如社壇之儀訖,參軍事引刺史降復位。
本司引饌入,社稷之饌升自北階,配座之饌升自西階,諸祝迎引於壇上,設於神座前。籩豆,蓋幂先徹乃升;簋簠既奠,卻其蓋於下。籩居右,豆居左,簋簠居其閒。羊豕二俎橫而重於右,腊特於左。本司與執饌者降自西階,復位,諸祝各還樽所。
參軍事引刺史縣,贊禮者引縣令。下同。詣罍洗,執罍者酌水,執洗者跪取盤,興,承水,刺史盥手,執篚者跪取巾於篚,興,進,刺史帨手訖,執篚者受巾,跪奠於篚;遂取爵興以進,刺史受爵,執罍者酌水,刺史洗爵,執篚者又取巾於篚,興,進,刺史拭爵訖,受巾,奠於篚,奉盤者跪奠盤,興。參軍事引刺史自社壇北階升,詣社神酒樽所,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社神座前,南向跪奠爵,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西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某官姓名敢昭告於社神:惟神德兼博厚,道著方直,載生品物,含養庶類。謹因仲春,仲秋。祗率常禮,恭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備茲明薦,用申報本,以后土句龍氏配神作主,尚饗。」縣祝文以下並同。訖,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配座酒樽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詣后土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南面跪讀祝文曰:「爰茲仲春,仲秋。厥日惟戊,敬修常事,薦於社神。惟神功著水土,平易九州,昭配之義,實通祀典。謹以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作主侑神,尚饗。」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進當社神座前,南向立。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祝持爵進於刺史之右,東向立。刺史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祝帥執饌者以俎進,跪減社神座前胙肉,各取前腳第二骨。共置一俎上,興。祝持俎東向進,刺史受以授左右。刺史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復於坫。刺史興,再拜。
參軍事引刺史降自北階,詣罍洗盥手洗爵,自稷壇北階升,詣稷神酒樽所,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稷神座前,南向跪奠爵,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西面跪讀祝文曰:「敢昭告於稷神:惟神播生百穀,首茲八政,用而不匱,功濟萌黎。恭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備茲瘞禮,以后稷棄配神作主,尚饗。」訖,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配座酒樽所,刺史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后稷氏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南面跪讀祝文曰:「敢昭告於后稷氏:爰以仲春,仲秋。恭修常禮,薦於稷神。惟神功協稼穡,闡修農政,允茲從祀,用率舊章。謹以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作主配神,尚饗。」訖,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稷神座前,南向立,飲福受胙如社壇之儀訖,參軍事引刺史降自本階,還本位。
初刺史獻將畢,贊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獻如刺史之儀。唯不讀祝文,不受胙。亞獻將畢,贊禮者引終獻詣罍洗盥洗,升酌終獻如亞獻之儀訖,降復位。
諸祝各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樽所。贊唱者曰:「賜胙,再拜。」非飲福受胙者皆再拜。贊唱者又曰:「再拜。」刺史以下皆再拜。
參軍事少進刺史之左,西面白:「請就望瘞位。」參軍事引刺史就望瘞位,南向立。祝於神前取幣及血寘於埳,贊唱者曰:「可瘞。」埳東西面各二人窴土。半埳,參軍事進刺史左白:「禮畢。」遂引刺史出還次,贊禮者引祭官以下次出。諸祝及執樽罍篚者降復掌事位。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以出。其祝版燔於齋所。
諸州釋奠於孔宣父縣釋奠附
前享三日,刺史縣則縣令,下倣此。散齋於別寢二日,致齋於廳事一日。亞獻以下應享之官,散齋二日各於正寢,致齋一日於享所。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若刺史、上佐有故,並以次差攝;博士有故,取參軍以上攝。縣丞為亞獻,主簿及尉通為終獻。縣令有故,並以次差充當。縣闕則差比縣及州官替充。其日,助教及諸學生皆清齋於學館一宿。
前享二日,本司掃除內外。又為瘞埳於院內堂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階。本司設刺史以下次於門外,隨地之宜。
前享一日晡後,本司帥其屬守門。本司設三獻位於東階東南,每等異位,俱西面;設掌事位於三獻東南,西面北上。設望瘞位於堂之東北,當瘞埳西向。設助教位縣學官位,下倣此。於西階西南,當掌事位;學生位於助教之後,俱東面北上。設贊唱者位於三獻西南,西面北上。又設贊唱者位於瘞埳東北,南向東上。設三獻門外位於道東,每等異位,俱西面;掌事位於終獻之後,北上。祭器之數與祭社同。掌事者以樽坫升設於堂上前楹閒,北向;先聖之樽在西,先師之樽在東,俱西上,皆加勺幂;先聖爵一,配座爵四,各置於坫。設幣篚於樽所。設洗直東榮,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加勺幂;篚在洗西,南肆,實爵三巾二於篚,加幂;執樽罍洗篚者各位於樽罍洗篚之後。
享日未明,烹牲於廚。夙興,掌饌者實祭器。其實與祭社同。本司帥掌事者設先聖神座於堂上西楹閒,東向,設先師神席於先聖神座東北,南向,席皆以莞。
質明,諸享官各服祭服,助教儒服,學生青衿服。本司帥掌事者入實樽罍及幣,每座樽二,一實玄酒為上,一實醴齊次之。禮神之幣用白,各長丈八尺。祝版各置於坫。贊唱者先入就位。祝二人與執樽罍篚者入立於庭,重行,北面西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執樽罍篚者各就位。祝升自東階,行掃除訖,降自東階,各還齋所。
刺史將至,贊禮者引享官以下俱就門外位,助教、學生並入就門內位。刺史至,參軍事引之次。縣令,贊禮者引,下倣此。贊唱者先入就位。祝入升自東階,各立於樽後。刺史停於次少頃,服祭服出次,參軍事引刺史入就位,西向立,參軍事退立於左。贊禮者引享官以下次入就位。凡導引者每曲一逡巡。立定,贊唱者曰:「再拜。」刺史以下皆再拜。
參軍事少進刺史之左,北面白:「請行事。」退復位。祝俱跪取幣於篚,興,各立於樽所。凡取物者皆跪俛伏而取以興;奠物則跪奠訖,俛伏而後興。本司帥執饌者奉饌陳於門外。參軍事引刺史升自東階,進先聖神座前,西向立;祝以幣北向授,刺史受幣,參軍事引刺史進,西向跪奠於先聖神座前,興,少退,西向再拜。訖,參軍事引刺史當先師神座前,北向立;祝又以幣西向授,刺史受幣,參軍事引刺史進,北向跪奠於先師神座,興,少退,北向再拜。參軍事引刺史降復位。
本司引饌入,升自東階,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籩豆,蓋幂先徹乃升;簋簠既奠,卻其蓋於下。籩居右,豆居左,簋簠居其閒。羊豕二俎橫而重於右,腊特陳於左。設訖,本司與執饌者降出,祝還樽所。
參軍事引刺史詣罍洗,執罍者酌水,執洗者跪取盤,興,承水,刺史盥手,執篚者跪取巾於篚,興,進,剌史帨手訖,執篚者受巾,跪奠於篚;遂取爵興以進,刺史受爵,執罍者酌水,刺史洗爵,執篚者又跪取巾於篚,興,進,刺史拭爵訖,受巾,跪奠於篚,奉盤者跪奠盤,興。參軍事引刺史升自東階,詣先聖酒樽所,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先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北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刺史縣令,下倣此。具官姓名敢昭告於先聖孔宣父:惟夫子固天攸縱,誕降生知,經緯禮樂,闡揚文教,餘烈遺風,千載是仰,俾茲末學,依仁游藝。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先師顏子配,尚饗。」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
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先師酒樽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參軍事引刺史詣先師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西向跪讀祝文曰:「敢昭告於先師顏子: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實,敬修釋奠於先聖孔宣父,惟子庶幾具體,德冠四科,服道聖門,實臻壼奧。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獻,從祀配神,尚饗。」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
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東序,西向立。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一祝持爵進刺史之左,北面立。刺史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俛伏,興。祝各帥執饌者進俎,跪減先聖神座前胙肉,各取前腳第二骨。共置一俎上。又以籩取稷黍飯,共置一籩。興,祝先以飯進,刺史受以授執饌者,又以俎進,刺史受以授執饌者。刺史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復於坫。刺史興,再拜,參軍事引刺史降復位。
初刺史獻將畢,贊禮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獻飲福如刺史之儀。唯不讀祝文,亦不受胙。訖,降復位。初亞獻將畢,贊禮者引終獻詣罍洗盥洗,升獻飲福如亞獻之儀。訖,復位。自此下至燔祝版,如祭社儀,唯祝取幣降西階為異。
州學生束脩束帛一篚,一疋;酒一壺,二斗;脯一案,五脡。縣禮同。
其日平明,學生青衿服至學門,博士公服若儒服立於學堂東階上,西面。贊禮者引學生立於門東,西面。不自同於賓客。陳束帛篚、酒壺、脯案於學生西南,當門北向,重行西上。將命者出,立於門西,東面白:「敢請行事。」學生少進曰:「某方受業於先生,敢請見。」將命者入告。博士曰:「某也不德,請子無辱。」將命者出告。學生曰:「某不敢為儀,敢固以請。」將命者入告。博士曰:「請子就位,某敢見。」將命者出告。學生曰:「某不敢以視賓客,請終賜見。」將命者入告。博士曰:「某辭不得命,敢不從。」將命者出告。執篚者以篚東面授學生。博士降俟於東階下,西面。贊禮者引學生,執酒脯者從之。學生入門而左,立於西階之南,東面。執酒脯者立於學生西南,東面北上。學生跪奠篚,再拜。博士答拜,學生還避,遂進,跪取篚。贊禮者引學生進博士前,東面授幣,執酒脯者從奠於博士前。博士受幣,贊者取酒脯幣以東。執酒脯者出。贊禮者引學生立於階閒近南,北面再拜訖,引出。
諸里祭社稷
前一日,社正及諸社人應祭者各清齋一日於家正寢。正寢者,謂人家前堂待賓之所。應設饌之家先修治神樹之下。又為瘞埳於神樹之北,方深取足容物。掌事者設社正位於稷座西北十步所,東面;諸社人位於其後,東面南上。設祝奉血豆位於瘞埳之北,南向。祭器之數,每座樽酒二并勺一,以巾覆之,俎一,籩二,豆二,爵二,簋二,簠二。無禮器者,量以餘器充之。
祭日未明,烹牲於廚。唯以特豕,祝以豆取牲血,置於饌所。夙興,掌饌者實祭器。牲體載右胖,折節如州縣制,分載二俎。其樽,一實玄酒為上,一實清酒次之。籩實棗栗,豆實葅醢,簋實稷黍,簠實稻粱。掌事者以席入,社神之席設於神樹下,稷神之席設於神樹西,俱北向。
質明,社正以下各服其服。掌事者以盥水器入,設於神樹北十步所,加勺巾二爵一於其下,盛以箱。又以酒樽入,設於神樹北近西,社神之樽在東,稷神之樽在西,俱東上南向,置爵二及祝版於樽下。執樽者立於樽後。掌事者入實樽酒訖,祝及執樽者其祝以社人有學識者充之。入當社神北,南向,以東為上,皆再拜。執酒樽者就樽後立,其執盥者就盥器後立。
贊禮者引社正以下俱就位,立定,贊禮者贊再拜,社正以下皆再拜,祝詣樽所。贊禮者贊再拜,社正以下皆再拜,掌事者以饌入,各設於神座前。葅醢居前左右箱,黍稷在其閒,俎居其外。訖,掌事者出。
贊禮者引社正詣盥器所,執盥者酌水,社正洗手,取巾拭手訖,洗爵,拭爵訖,贊禮者引社正詣社神酒樽所,酌酒訖,贊禮者引社正詣社神座前,跪奠爵於饌右,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社神座東,西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某坊村則云某村,以下準此。社正姓名合社若干人等,敢昭告於社神:惟神載育黎元,長茲庶物,時屬仲春,仲秋。日惟吉戊,謹率常禮,恭用特牲清酌,粢盛庶品,祗薦於社神,尚饗。」祝興,社正以下及社人等俱再拜。
贊禮者引社正詣稷神酒樽所,取爵酌酒訖,贊禮者引社正詣稷神饌前,南向跪奠酒於饌右,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於稷神座西,東向跪讀祝文曰:「若干人等敢昭告於稷神:惟神主茲百穀,粒此群黎,今仲春吉戊,秋云仲秋。謹率常禮,恭以特牲清酌,粢盛庶品,祗薦於稷神,尚饗。」祝興,社正以下及社人俱再拜。
贊禮者引社正立於社神座前,南向立。祝以爵酌社稷神福酒,合置一爵,進社正之右,社正再拜受酒訖,跪祭酒,遂飲卒爵,祝受爵還樽所,社正興,再拜。
贊禮者引社正還本位,立定,贊禮者贊再拜,社正及社人俱再拜。訖,祝以血置於埳,埳東西各一人窴土。半埳,贊禮者少前,白:「禮畢。」遂引社正等出。祝與執樽者復當社神位再拜。訖,出其餘饌,社人等俱於此餕,如常會之儀。其祝版燔於祭所。
諸太子廟時享
齋戒
將享,有司卜日如別儀。凡應享之官,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太樂工人等清齋,並如別儀。
陳設
前享三日,右校清掃內外,守宮設享官以下次於齋坊之內。
前享二日,太樂令設軒懸之樂於廟庭如式。前享一日,奉禮設享官以下位於東門之內道北,執事位於道南,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以北為上。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一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設協律郎位於廟堂之上前楹閒近西,東向。設太樂令位於樂懸之閒,北向。設門外位:享官以下皆於東門外道南,每等異位,北向西上。
前享一日,晡前三刻,廟令帥府史齋郎以樽坫罍洗篚幂入設於位,其籩豆鉶〈登瓦〉陳於廟座之東,加以巾蓋。籩豆各十,〈登瓦〉四,俎二,瓚一,簋簠各二,蕭蒿坫盤各一,罍洗各一。設器物者皆濯而陳之。晡後三刻,贊引引博士詣廚省視濯溉,還齋所。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取膟膋共實一豆,置於饌所。
晨祼
享日未明四刻,諸享官各服朝服,廟令、良醞令各率其屬入實樽罍,犧樽實以醴齊,象樽實以盎齊,罍樽實以清酒。其三樽之上樽實以玄酒。爵七、勺二、篚一,并設洗於堂下。其器並以烏漆。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
未明三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博士、宮闈令及執樽罍篚幂者入自東門,當階閒重行,北面西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引引博士升堂上,各就位。宮闈令開埳室,出神主置於座訖,還執事位。
未明二刻,謁者引享官俱就東門外位。太樂令引工人入訖,贊引引亞獻先入就位,再拜訖,行掃除,復位。
謁者引享官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享官等再拜訖,謁者進初獻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協律郎俛伏,舉麾,工鼓柷,奏肅和之樂,三成,偃麾,戛敔,樂止。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引初獻詣罍洗,盥手洗瓚訖,謁者引初獻升自東階,詣
饋食
取爵飲以授齋郎虛爵,俛伏,興,再拜訖,贊引引復位。
贊引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堂詣樽所,酌酒,入奠於神座前,興,退戶外,再拜訖,少退立。齋郎酌酒兩爵合置一爵,亞獻再拜,跪受爵,啐酒,遂飲卒爵,以爵授齋郎,俛伏,興,再拜訖,引復位。次引終獻如亞獻之儀。
引復位訖,奉禮曰:「賜胙。」贊者曰:「再拜。」飲福酒者不拜。奏肅和之樂,一成止。贊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訖,贊引進初獻之左,白:「禮畢。」贊引各引享官以次出。贊引引博士以下俱就執事位。奉禮曰:「再拜。」博士以下皆再拜,引出。宮闈令納神主如常儀。其祝版燔於齋坊。
三品以上時享其廟四品五品六品以下附
前享五日,筮於廟門之外。主人公服立於門東,西面;掌事者各服其服立於門西,東面北上。設筮席於闑西閾外,西面。筮者開韇出冊,兼執之,東面受命於主人。主人曰:「孝曾孫某來日丁亥祗享於廟,尚饗。」丁未必亥也,直舉一日以言之,則己亥、辛亥,苟有亥焉可也。筮者曰:「諾。」進就筮席,西面,以韇擊冊,遂述曰:「假爾太筮有常,孝曾孫某,來日丁亥祗享於廟,尚饗。」乃釋韇,坐筮訖,興,降席,東面稱:「占曰從。」筮吉退;若不吉即筮遠日,還如初儀。贊禮者進主人之左,告禮畢,掌事者徹筮席。
先享三日,主人及亞獻、終獻并執事者,各散齋二日於正寢,致齋一日於廟所。同官僚佐之長為亞獻,其次為終獻,無則親賓為之。子孫及凡入廟者,各於其家清齋,皆一宿。四品五品以上同。六品以下若有廟者,如五品以上之儀。無廟者筮於正寢之堂,主人公服立於堂上楹閒近東,西面。掌事者近西,東面北上。設筮席於主人之西,筮者開韇出冊兼執之,東面受命於主人。主人曰「孝孫某來日丁亥春祠」,其餘並同五品以上儀。亞獻終獻親賓為之。
前一日之夕,清掃內外,掌廟者整拂神幄。六品以下無廟者,但清掃內外。贊禮者設主人之位於東階東南,西面,亞獻、終獻位於主人東南,掌事者位於終獻東南,俱重行,西向北上。設子孫之位於庭,重行,北面西上。設贊唱者位於終獻西南,西面。又設亞獻以下位於門外之東,執事者在南差退,俱西向。設牲牓於南門之外,當門北面,以西為上;掌牲者位於牲西北,東面;諸祝位於牲後,俱北向;設亞獻省牲位於牲前近東,西向。設祭器之數,每室樽二、簋二、簠二、〈登瓦〉二、鉶二、俎三;籩豆,一品二品各十,三品八。四品五品各六。六品以下簋簠鉶〈登瓦〉俎各一,籩豆各二。掌事者以樽入設前楹下,各於室戶六品以下無廟者不言室戶。之東,北面西上,皆加勺幂。首座爵一,餘座皆爵四,置於坫。四品、五品、六品以下皆置於樽下,加勺幂。設祭器於序東,西向。每座簋在前,簠次之,〈登瓦〉次之,鉶次之,籩次之,豆次之,俎在後;每座異之,皆以南為上,屈陳而下。設洗於東階東南,東西當東霤,五品以上同,六品以下當東榮,餘同。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加勺幂;篚在洗西,南肆,實爵三巾二於篚,加幂;凡器物皆濯而陳之。執樽罍洗篚者各於樽罍洗篚之後。掌牲者以牲就牓位。贊禮者引亞獻入,詣東階升堂,遍視滌濯於視濯,執樽者皆舉幂告潔。訖,引降就省牲位。亞獻省牲,掌牲者前,東面舉手曰:「腯。」還本位。諸祝各循牲一匝,北面舉手曰:「充。」俱還本位。祝引掌牲者以次牽牲付廚。贊禮者引終獻詣廚,省鼎鑊,視濯溉。亞獻以下每事訖,各還齋所。執饌者入徹簋簠籩豆俎鉶以出。
享日未明,烹牲於廚。夙興,掌饌者實祭器。牲體皆載右胖。前腳三節,節一段,肩臂臑皆載之;後腳三節,節一段,去下一節,載上肫胳二節;又取正脊、脡脊、橫脊、短脇、正脇、代脇各二骨以並,餘皆不設。簋實稷黍,簠實稻粱,籩實石鹽、乾脯、棗栗之屬,豆實醢醬齏菹之類。六品以下簋實稷,簠實黍,籩實脯棗,豆實菹醢,餘同五品以上。主人以下各服其服,掌事者入實樽罍,每室二樽,一實玄酒為上,一實醴齊次之。祝版各置於坫。四品五品六品於樽所。諸祝與奄人四品五品無奄人,六品以下於正寢室內。入立於庭,北面西上,立定,皆再拜訖,升自東階,以次出神主,各置於座。夫人之主,奄人奉出,俱並席處右。四品五品祝拜訖,升,整拂几筵。六品以下祝設神座於正寢室內,祖在西,東向,禰在祖東北,南向,皆有几筵。
質明,贊禮者引亞獻以下及子孫俱就門外位。贊唱者先入就位。諸祝與執樽罍者入立於庭,北面西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俱再拜,各就位。掌饌者奉饌陳於門外。贊禮者引主人入就位,又贊禮者引亞獻以下及子孫以次入就位。立定,贊唱者曰:「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贊禮者進主人之左,白:「請行事。」退復位。掌饌者引饌入,升自東階,諸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籩居右,豆居左,簋簠〈登瓦〉鉶居其閒,羊豕二俎橫陳重於右,腊俎特於左。四品五品同。六品特牲俎橫於前。執爐炭、蕭稷、膟膋者,各從其俎升,置於室戶外之左。六品無廟則設於堂戶外之左,餘同。其蕭稷各置於爐炭下,施設訖,掌饌以下降出。諸祝各取蕭稷擩而專反於脂,燔於爐炭,還樽所。
贊禮者引主人詣罍洗,執罍者酌水,執洗者跪取盤,興,承水,主人盥手,執篚者跪取巾於篚,興,進,主人拭手,執篚者受巾,跪奠於篚;遂取爵,興以進,主人受爵,執罍者酌水,主人洗爵,執篚者又跪取巾於篚,興,進,主人拭爵訖,受巾,跪奠於篚,奉盤者跪奠盤,興。凡取物者,跪俛伏而取以興,奠物則奠訖俛伏而後興。贊禮者引主人自東階升堂,詣某祖酒樽所,六品以下詣祖,下倣此。執樽者舉幂,主人酌酒。贊禮者引主人進詣某祖神座前,北面跪奠爵,興,出戶北面立。四品五品同。六品以下西向奠爵,興,少退西向立。祝持版進於室戶外之右,東面四品五品同。六品以下祝持版進祖座之右,北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孝曾孫某官封某,無封者單稱官。六品以下稱孝孫,餘同。無官者稱名。敢昭告於某祖考某諡、封祖妣某邑夫人某氏:時惟仲春,夏云仲夏,秋云仲秋,冬云仲冬。伏增遠感。謹以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四品五品云柔毛、剛鬣、嘉薦、普淖。六品以下無柔毛,餘同五品。醴齊,恭薦祠享春云祠,夏云礿,秋云嘗,冬云烝。於某祖考某諡,封某祖妣夫人某氏配,尚饗。」祖考及孫各依尊卑稱號。其祝文,四品以下同。訖,興,主人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贊禮者引主人以次酌獻如上儀。唯不盥洗。訖,贊禮者引主人詣東序,西向立。四品五品同。六品以下詣先祖座前近東,西向立,餘同。
諸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一祝持爵進主人之左,北向立。主人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諸祝各帥執饌者以俎入減神前胙肉,共置一俎上;又以籩遍取稷黍飯共置一籩。祝先以飯籩進,主人受以授左右;祝又以俎次授,主人每受以授左右。訖,主人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復於坫,四品五品六品復於樽所,下倣此。主人興,再拜。贊禮者引主人降自東階,還本位,西向立。
主人獻將畢,贊禮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階,詣某祖酒樽所,執樽者舉幂,亞獻酌清酒。贊禮者引亞獻進詣某祖神座前,北向跪五品以上同。六品以下詣先祖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再拜。奠爵,興,出戶北向再拜。贊禮者引亞獻以次酌獻如上儀訖,贊禮者引亞獻詣東序,西向立。五品以上同。六品詣祖座近東,西向立。諸祝各以爵酌福酒如初獻儀。唯不受胙。又贊禮者引終獻亦如初獻儀,訖,降復位。
諸祝皆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樽所。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贊唱者曰:「再拜。」非飲福受胙者皆再拜。贊唱者又曰:「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贊禮者進主人之左,白:「禮畢。」遂引主人出,贊禮者引亞獻以下出,子孫以次出。諸祝及執樽罍篚者俱復執事位,立定,贊唱者曰:「再拜。」諸祝以下皆再拜。執樽罍篚者出。諸祝與奄人匵神主納於埳室如常儀訖,祝版焚於齋所。四品五品以下無匵神主。
褒聖侯祀孔宣父廟及王公以下皆用此禮,唯祝文別。
三品以上祫享其廟禘享附
前享五日筮於廟門之外。齋及設位、牲牓、祭器、省牲皆如時享之儀。掌事者以樽坫入設於廟堂上,皆於神座左。昭座之樽在前楹閒,北向,始祖及穆座之樽在戶外,南向,俱以近神為上,皆加勺幂。若始祖在曾祖以下,則設樽依親廟之式,其首座爵一,餘座爵四,各置於坫。禘享,其未毀廟之樽坫於前楹下,各於室戶之東,皆北向西上。設祭器於序東,西向。每座簋在前,簠次之,〈登瓦〉次之,鉶次之,籩次之,豆次之,俎在後;每座異之,皆以南為上,屈陳而下。設洗於東階東南,東西當東霤,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加勺幂;篚在洗西,南肆,實爵三巾二於篚,加幂;凡器皆濯而陳之。執樽罍篚幂者各位於樽罍篚幂之後。
享日未明,烹牲於廚。夙興,掌饌者實祭器。牲體折節所載及諸祭器所實如時享。掌廟者設神座於廟堂之上,自西序以東。始祖座於西序,東向。昭座於始祖座東北,南向;穆座於東南,北向:俱西上。若始封者仍在曾祖以下,則空東面之座,依昭穆南北設之。每座皆有屏風几席,設趺匵如式。禘又設未毀廟主各於其室,如時享。主人以下各服其服。掌事者入實樽罍。每室四樽:一實醴齊為上,一實盎齊次之,玄酒各實於上樽。設玄酒者,重古,陳而不酌。祝版各置於坫。諸祝與奄者入立於庭,北面西上;掌事者持腰輿從入,立於東階下,西面北上。立定,祝與奄者皆再拜訖,帥腰輿升自東階,詣始祖廟,入開埳室,出神主置於輿,出詣座前,以主置於座。以次出神主如上儀訖,還齋所。夫人之主,奄人奉出,俱並而出,處右。禘又以次出毀廟主如上,未毀廟主出置於室內之座如時享。
質明,贊禮者引亞獻以下及子孫俱就門外位。贊唱者先入就位。諸祝與執樽罍者入立於庭,北面西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各就位。掌饌者帥執饌者奉饌陳於門外。
贊禮者引主人入就位,又贊禮者引亞獻以下及子孫以次入就位,立定,贊唱者曰:「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贊禮者進主人之左,白:「請行事。」退復位。掌饌者引饌入,升自東階,諸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籩居右,豆居左,簋簠〈登瓦〉鉶居其閒,羊豕二俎橫陳重於右,腊俎特於左。執爐炭、蕭稷、膟膋者從其俎升設於神座之左少後,其蕭稷各置於爐炭下,施設訖,掌饌者以下降出;諸祝各取蕭稷擩於脂,燔於爐炭,還樽所。
贊禮者引主人詣罍洗,執罍者酌水,執洗者跪取盤,興,承水,主人盥手,執篚者跪取巾於篚,興,進,主人拭手,執篚者受巾,跪奠於篚;遂取爵興以進,主人受爵,執罍者酌水,主人洗爵,執篚者又跪取巾於篚,興,進,主人拭爵訖,受巾,跪奠於篚,奉盤者跪奠盤,興。贊禮者引主人自東階升堂,詣始祖酒樽所,執樽者舉幂,主人酌醴齊。贊禮者引主人進詣始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 祝持版進神座之右,北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孝曾孫某官封某敢昭告於始祖考某諡、封祖妣夫人某氏:歲序推遷,伏增遠感。謹以柔毛、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恭薦祫事禘云禘事。於始祖考某諡,封始祖妣夫人某氏配,尚饗。」祖考及子孫各依尊卑稱號,其祝文同。訖,興,主人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贊禮者引主人依昭穆酌獻如上儀。唯不盥洗。訖,贊禮者引主人詣東序,西向立。 諸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一祝持爵進主人之左,北向立。主人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諸祝各帥執饌者以俎進,減神座前胙肉,共置一俎上;又以籩遍取稷黍飯,共置一籩。祝先以飯籩進,主人受以授左右;祝又以俎以次進,主人每受以授左右。訖,主人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復於坫,主人興,再拜。贊禮者引主人降自東階,還本位,西向立。
主人獻將畢,贊禮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階,詣始祖酒樽所,執樽者舉幂,亞獻酌盎齊。贊禮者引亞獻進詣始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再拜。贊禮者引亞獻以次酌獻如上儀。訖,贊禮者引亞獻詣東序,西向立。諸祝各以爵酌福酒如初獻之儀。唯不受胙。又贊禮者引終獻升獻飲福如亞獻之儀。訖,降復位。
諸祝皆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樽所。贊禮者曰:「再拜。」非飲福受胙者皆再拜。贊唱者又曰:「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贊禮者進主人之左,白:「禮畢。」遂引主人出,贊禮者引亞獻以下及子孫以次出。諸祝與執樽罍篚者俱復執事位,立定,贊唱者曰:「再拜。」諸祝以下皆再拜。執樽罍篚者出,諸祝與奄者匵神主置於輿,納於埳室如常儀。
王公以下拜掃寒食附
先期卜日如常。
前一日,掌事者設次於塋南百步道東,西向北上。備芟翦草木之器。贊禮者設主人以下位塋門外之東,西面,以北為上。
其日,主人到次,改服公服,無者常服。贊禮者曰:「再拜。」主人以下俱再拜。贊禮者引主人以下入,奉行墳塋,精靈感慕,有泣無哭。至於封樹內外,環繞哀省三周。其荊棘慮與荒草連接者,皆隨即芟翦,不令火田得及。掃除訖,贊禮者引主人以下復門外位。贊禮者曰:「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贊禮者引之次,遂還第。
若解滿或遠行辭墓,若外官解滿或京官辭墓,哭而後行。
其寒食上墓如前拜掃儀,唯不占日。古者宗子去他國,庶子無廟。孔子曰:「許向墓遙為壇,以時祭。」即今之上墓,義或有憑。然神道尚幽,不可逼黷塋域,宜於塋南山門之外,設淨席為位,遙祭以時饌,如平生所嗜。若一塋數墓,每墓各設位席,昭穆異列,以西為上。主人盥手奠爵,三獻而止。徹饌訖,主人以下泣辭塋。食餘饌者可於他僻處,不見墳所,孝子之情也。墓各設位席,昭穆異列,以西為上。主人盥手奠爵,三獻而止。徹饌訖,主人以下泣辭塋。食餘饌者可於他僻處,不見墳所,孝子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