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食貨典
- ├ 通典卷第一 食貨一
- ├ 通典卷第二 食貨二
- ├ 通典卷第三 食貨三
- ├ 通典卷第四 食貨四
- ├ 通典卷第五 食貨五
- ├ 通典卷第六 食貨六
- ├ 通典卷第七 食貨七
- ├ 通典卷第八 食貨八
- ├ 通典卷第九 食貨九
- ├ 通典卷第十 食貨十
- ├ 通典卷第十一 食貨十一
- └ 通典卷第十二 食貨十二
- 選舉典
- ├ 通典卷第十三 選舉一
- ├ 通典卷第十四 選舉二
- ├ 通典卷第十五 選舉三
- ├ 通典卷第十六 選舉四
- ├ 通典卷第十七 選舉五
- └ 通典卷第十八 選舉六
- 職官典
- ├ 通典職官典通典卷第十九 職官一
- ├ 通典卷第二十 職官二
- ├ 通典卷第二十一 職官三
- ├ 通典卷第二十二 職官四
- ├ 通典卷第二十三 職官五
- ├ 通典卷第二十四 職官六
- ├ 通典卷第二十五 職官七
- ├ 通典卷第二十六 職官八
- ├ 通典卷第二十七 職官九
- ├ 通典卷第二十八 職官十
- ├ 通典卷第二十九 職官十一
- ├ 通典卷第三十 職官十二
- ├ 通典卷第三十一 職官十三
- ├ 通典卷第三十二 職官十四
- ├ 通典卷第三十三 職官十五
- ├ 通典卷第三十四 職官十六
- ├ 通典卷第三十五 職官十七
- ├ 通典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 ├ 通典卷第三十七 職官十九
- ├ 通典卷第三十八 職官二十
- ├ 通典卷第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 └ 通典卷第四十 職官二十二
- 禮典
-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 樂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一 樂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二 樂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三 樂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 樂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五 樂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六 樂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七 樂七
- 兵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八 兵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九 兵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 兵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一 兵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二 兵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三 兵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四 兵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五 兵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六 兵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七 兵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八 兵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九 兵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 兵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一 兵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二 兵十五
- 刑法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五 刑法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六 刑法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七 刑法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八 刑法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九 刑法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 刑法八
- 州郡典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 州郡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 邊防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六 邊防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七 邊防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八 邊防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九 邊防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 邊防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一 邊防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二 邊防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 邊防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四 邊防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五 邊防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六 邊防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八 邊防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 └ 通典卷第二百 邊防十六
- 附錄
- ├ 附錄一 御製重刻通典序
- ├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 ├ 附錄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 附錄四 通典考證覈實 王文錦
『通典』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本章共 5.6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改葬服議 嫡孫有父喪未練改葬祖服議 有小功喪及兄喪在殯改葬父母服議 改葬父母出適女服議 改葬前母及出母服議 母非罪被出父亡後改葬議 改葬反虞議 父母墓毀服議曾祖從祖墓毀附
改葬服議周 漢 魏 晉 東晉 宋 後魏
周制,喪服曰:「改葬緦。」馬融曰:「棺有弛壞,將亡尸柩,故制改葬。棺物敗者,設之如初,其奠如大斂時。不制斬者,禮已終也。從墓之墓,事已而除,不必三月。唯三年者服緦,周以下無服。」鄭玄曰:「云服緦者,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親見屍柩,不可無服,服緦三月而除之。」王肅云:「本有三年之服者,道有遠近,或有艱故,既葬而除,不得待有三月之限。」春秋穀梁傳:魯莊公三年,葬桓王。傳曰:「改葬也。范甯曰:「改葬,當言改以明之,猶郊牛之口傷,改卜牛是也。傳當以七年乃葬,故謂之改葬。」改葬之禮,緦,舉下緬也。」范甯曰:「緦者,五服最下。言舉下緬,上從緦,皆反其故服。因葬桓王記改葬之禮,不謂改葬桓王當服緦也。」江熙曰:「薨稱公,舉五等之上。改葬之禮緦,舉五服之下,以喪緬邈遠也。天子諸侯易服而葬之。禮以其為交神明者也,不可以純凶,況其緬者乎!是故改葬之禮,其服唯輕。言緬,所以釋緦。」
漢戴德云:「制緦麻具而葬,葬而除,謂子為父、妻妾為夫、臣為君、孫為祖後也。無遣奠之禮。其餘親皆弔服。」陳鑠問趙商云:「親見尸柩,不可吉服,既虞可除,何為乎三月?」商答曰:「經云『改葬緦』,三月而除。三月一時,無他變易。今既緦,無因便除,故待三月除,以順緦之數。」
魏王肅云:「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問服於子思。子思曰:『禮,父母改葬,緦而除,不忍無服送至親也。』」肅又云:「本有三年之服者,道有遠近,或有艱故,既葬而除,不待有三月之服也。非父母,無服,無服則弔服加麻。」吳徐整問射慈云:「改葬緦,其奠如大斂,從廟之廟,從墓至墓,禮宜同也。又此大斂,謂如始死之大斂邪?從廟悉謂何廟?牲物何用?」慈答:「奠如大斂奠,士大斂特豚。從禰廟朝祖廟,從故墓之新墓,皆用特豚。大夫以上,其禮亡。以此推之,大夫奠用特牲,天子太牢,諸侯少牢。」
晉袁準正論云:「喪無再服,然哀甚,不可無服。若終月數,是再服也。道遠則過之可也,道近旬月可也。或問何親服緦,大功以上可也。」
東晉賀循答傅純云:「鄭玄云三月者,以親睹尸柩,故三月以序其餘懷。但遲速不可限,故不在三月章也。王氏虞畢而除,且無正文。鄭得從重,故要記從之。」
殷仲堪問范甯曰:「從兄道林營遷改事,先儒並不疑緦服,代所多用,且當依行。至於釋除,王鄭不同,何者為允?」甯答曰:「改葬者非常,故不在五服之章。葬遲者自當以畢事為斷,亦猶久喪服踰三年。」又云:「父喪未葬,主喪者不除。當其為主,五服皆然。苟有事故,葬必踰期,此非常之通服也。」
成帝咸和四年,太尉庾亮改葬,服齊縗。咸康三年,司空何充改葬亦然。蔡謨以為改葬斬縗,禮言緦者,謂緦親以上皆反服也。
范汪與江惇書曰:「孝子重睹靈櫬,哀心慟踊,何以緦服臨至親之喪,三月而除。此乃儀禮數字,了無首尾,今人有疑。孫放改葬其祖,放開壙,服斬縗,一門反服。從行者待柩至,以縗絰迎於郊。二月事畢,放父四月晦除,放兄弟二月晦除,此皆反服。」孟陋難放曰:「未嘗有斬服旬月而除者。」放答曰:「禮亦有積年而無變,久喪是也。或再以表哀,親屬臨壙是也。或旬月而除,訖葬即吉是也。或服重而月促,齊縗三月是也。」
何琦云:「皇祖恩遠,猶不敢以輕服服之,況以緦臨父母之葬乎!若傳重之孫改葬其父,則為二斬,於禮亦違順。鄭玄三月之義,則進退有疑。從王肅虞除之文,則就吉倉卒。從蔡謨,則關於二斬。且喪服齊縗三月之例,而緦無異條也。」
王濛曰:「改葬緦,奪之以斬可也。今若極重制於旬日,同至痛於始哀,而就吉不漸,於禮有疑。」于濟答曰:「蔡謨云:傳云不以兄弟之服服至尊者,乃始喪正服耳。且斬縗之末,便自縞冠麻衣,乃輕於緦麻,然猶以服至尊矣。」
范宣曰:「斬縗,既葬則布同於齊縗,既練則同大功,大祥之後,略如緦麻,禮之次序也。安得反服始服不從其變?又改葬緦,服三月者非也,直訖葬為斷矣。若改葬不過一旬,安可便脫乎。禮云一時,時踰思變,故取節焉。若道遠艱故,不得時畢,則猶禮云久喪不葬,主喪者不除,可待葬訖而除。」
元帝建武初,以溫嶠為散騎侍郎,嶠以母亡值寇,不臨殯葬,欲營改葬,固讓不拜。詔曰:「溫嶠不拜,以未得改卜葬送,朝議又頗有異同。古人之制三年,非情之所盡,存亡有斷,不以死傷生耳。腰絰而服金革之役者,豈營官邪?隨王事之緩急也。今桀逆未梟,平陽道斷,奉迎諸軍猶未得徑進,嶠特一身,於何濟其私艱,而以理閡自疑,不服王命邪!其令三司八座詳議。」於是太宰、西陽王羕等議:「昔伍員挾弓去楚,為吳行人以謀楚,志在報讎,不苟滅身也。溫嶠遭難,昔在河朔,日尋干戈,志刷讎惡,萬里投身,歸赴朝廷,將欲因時竭力,憑賴王威,以展其情,此乃嶠之志也。」有司奏:「按去建武元年辛未詔書,依禮久喪未葬,唯喪主不除。以他故未葬,人子之情,不可居殯而除,故期於畢葬,無遠近之斷也。若亡遇賊難,喪靈無處,求索理絕,固應三年而除,不得固從未葬之例也。按辛未之制,已有成斷,皆不得復遂私情,不服王命,以虧法憲。參議可如前詔嶠受拜,重告中丞司徒,諸如嶠比者,依東關故事、辛未令書之制。」嶠不得已,乃拜。
宋庾蔚之謂:「改葬所以緦而不重者,當以送亡有已,復生有節。若用始亡之服,則是死其親,故制緦以示變吉。既有其服,若旬月而葬,則當如鄭玄說,卒緦之限,三月而除。若葬過三月者,須葬畢釋服,服為葬設故也。」
後魏明帝神龜元年,侍中、國子祭酒崔光上言:「被臺祠部曹符,文昭皇太后改葬,議至尊、皇太子、群臣服制輕重。四門博士劉季明議:按喪服記雖云『改葬緦』,文無指據,至於注解,乖異不同。又太常博士鄭六議云:『竊謂鄭玄得服緦之旨,謬三月之言。如臣所見,請依服緦,既葬為除。』實以為允。」詔可。
嫡孫有父喪未練改葬祖服議晉
晉段疑問:「嫡孫居父喪未練而改葬祖,當何服?又出養子居所生父喪齊縗,改葬合當何服?」荀訥云:「禮,父母喪偕,葬先輕後重。謂便當以重服而葬也。若服重可以臨葬,則為人後者亦當著齊縗耳。禮無的文,此意決耳。」
步熊問:「改葬但言臣、子、妻為君父夫三者,而孫為祖後亦宜緦,不審受重於祖,父亡後,祖墓崩,不知云何?」許猛云:「按經文以謂諸有三年者皆當緦,如注意舉此三者,明唯斬者耳。今父卒,孫為祖後而葬祖,雖不受重於祖,據為主,雖不為祖斬,亦制緦以葬也。」
有小功喪及兄喪在殯改葬父母服議魏 晉
魏荀俁云:「有小功喪服,改葬父母,服以重包輕,宜便服小功。」王肅以為宜服改葬緦,卒事反故服。
晉蔡謨答或問:「改葬服緦。今甲當遷葬,而先有兄喪在殯,為當何服?謨答:『亦應服緦。禮,三年之喪既練,而遭緦麻之喪,則服其服往哭之。凡喪相易,皆以重易輕。至於此事,則以輕易重。所以然者,臨其喪故也。卑者猶然,況至尊乎!謂甲臨葬,應改服緦麻。』」
改葬父母出適女服議晉
晉庾龢問:「女子適人,今改葬,兒既服緦,女子當有服不?」王翼答云:「按禮改葬緦,鄭氏以為臣、子、妻。以例推之,女子雖降父母,即亦子也。今男女皆緦,於義自通。」
改葬前母及出母服議晉
晉胡濟改葬前母服議云:「今禮無其章,不復特為之法。故取繼母以準事目下,得申孝養之情。推此所奉,前繼一也。以為前母改葬,宜從眾子之制。」
又劉鎮之問:「父尚在,母出嫁亡,今改葬,應有服不?」徐廣答云:「改葬服緦,唯施極重。此既出嫁,未聞兒有服之文。然緣情立禮,令制服奉臨,就從重之義,合即心之理,亦當無疑於不允也。」
母非罪被出父亡後改葬議晉
晉王澹、王沈與其叔征南將軍昶書曰:「亡母少修婦道,事慈姑二十餘年,不幸久寢篤疾,會東郡君按東郡君,沈父。初到官而李夫人亡。按李夫人,沈祖母。是時亡母所苦困劇,不任臨喪。東郡君自痛遠不得嘗藥,而婦宜親侍疾而不得臨終,手書責遣,載病大歸,按大歸謂被遣還本也。遂至殞亡。東郡君後深悼恨之。慈妣存無過行,沒荷出名。春秋之義,原心定罪。乞迎亡母神柩,改葬墓田。上當先姑慈愛之恩,次釋先君既往之恨,下蠲亡靈無負之恥。」
博士薛諝議以為:「春秋原心定罪,仲尼稱父有諍子,然則論罪不可以不原心,為子不可以不義諍。來書云尊親以不幸遘疾,不任理喪。禮,疾則飲酒食肉,蓋急於性命而權正禮也。夫厚養忘哀,禮之所許,況尊親嬰沉篤疾而被七出之罰乎!向使曩時家有壯子,明證本末,直道而爭,豈令慈母以非罪受不義哉!考諸典禮,稽之原情,其昭告先靈,先靈,東郡君。還安兆域,使嚴父無違理之舉,慈母雪沒代之恥,不亦可乎!」沈重與叔昶書述薛議,其叔答許之。
沈祭先考東郡君文云:「孝子沈敢昭告烈考東郡君:沈亡母郭氏,恪勤婦道,齊孝之節,克順於先姑。天降氛氣,鴈門太夫人遘疾歷旬,郭時又遇篤疾,弗獲嘗禱,夫人不幸,遂至殞沒。烈考卒承大變,憂慟荒迷,未詳聽察,謂郭供養有闕,遂載病大歸,尋便殞亡,烈考深用悼恨。澹及沈仰惟烈考舊心,鑒亡妣素行,不迎之議,考禮度哀,未及施行,澹不幸夭沒。沈敢述澹意,謀之通儒,咨之邦族,咸以為亡妣宜時改葬。沈輒受命於征南君,按謂叔王昶。謹詣鄴迎郭靈柩,以某月日安厝,庶順烈考之舊心,全祖親之慈愛者也。」
改葬反虞議晉 宋
晉尚書下問改葬應虞與不。按王肅喪服記云:「改葬緦,既虞而除之。」傅純難曰:「夫葬以藏形,廟以安神,改葬之神在廟久矣,安得退之於寢而虞之乎?若虞之於寢,則當復還祔於廟,不得但虞而已。」國子祭酒荀訥以為:「虞,安神之祭。神已在廟,改葬不應復虞,虞則有主。訥謂純言為當。」
韓虯問賀循曰:「按傅純曰問鄭氏改葬三月,又譏王氏以既虞為節,云『改葬之神在廟久矣,不應復虞』。見府君所答,唯云宜三月,謂王氏為短,鄭為長,而不答應虞之義,此為應虞否也?」循答曰:「凡移葬者,必先設祭告墓而開塚,從墓至墓皆設奠,如將葬朝廟之禮。意亦有疑。既設奠於墓,所以終其事,必爾者,雖非正虞,亦似虞之一隅也,但不得如常虞還祭殯宮耳。故不甚非王氏,但不許其便除。然禮無正文,是以不明言也。」
殷仲堪問范甯曰:「荀訥議太后改葬,既據言不虞,朝廷所用,賀要記云三月便止,何也?」甯答曰:「賀無此文,或好事者為之邪?不見馬、鄭、賀、范說改葬有虞。神已在廟,虞何為哉!」吳射慈答徐整問改葬虞曰:「不在殯宮,又不為位,何反虞之有。」
宋庾蔚之謂:「神已在廟,無所復虞。但先祭而開墓,將窆而奠,事畢而祭靈,遂毀靈座。若棺毀更斂,則宜有大斂之奠。若移喪遠葬,又有祖奠、遣奠也。」
父母墓毀服議曾祖從祖墓毀附○東晉 宋 梁
東晉大興二年,司徒荀組表言:「王路漸通,士人得視塚墓,多聞凶問,朝野所行不同,或有制重斬杖者,復有制齊縗三月、緦麻三月者,直素服盡哀者。人生不同,性有厚薄,是以聖人制禮居中,使賢者俯就,不肖者企及。臣謂墓毀之制,改葬緦麻,當包之矣。鄭康成、王子雍皆云棺毀見屍,痛之極也。今遇賊見毀,理無輕重也。以禮無明文,行者致異。臣以為宜使明禮大臣議為正制。」詔:「司徒表,禮雖無墳墓毀廢正文,然依附名例,不為無準。吾謂改葬緦,通制也。已修復,不臨尸柩,素服可也。而士大夫率意輕重不同,其下太常議定。」國子祭酒杜夷議:「墓既脩復而後聞問,宜依春秋新宮之災,哭而不服。」博士江淵議:「凡所以改葬者,必由丘墓崩壞露殯,其痛一也。愚以為發墓依改葬,服緦三月。漢時有盜高廟寶器者,達理之士以為其罪輕於長陵之土。雖同至於敬,事實有異。愚以為墓毀更復不應比廟災而不行服也。」侍中黃門侍郎江啟表:「按鄭玄云:『親見尸柩,不可無服。』如鄭義以見而服,不見不服也。司徒臨潁前表改葬之緦,不以吉臨凶。今聽其墳墓毀發,依改葬服緦麻,不得奔赴。及已修復者,唯心喪縞素,深衣白幘,哭臨三月。」
孔仰墓毀論曰:「按禮,聖人制殯葬之意,蓋以死者不可復存,而孝子不忍棄其親,故為棺槨葬埋。推其本心,固在棄之,棄之中為禮節以順孝子情耳。原聖人之意,蓋以無知處之形骸,故以幽閉長久為安;以有知為神靈,故以清陽博廟尊嚴為顯。尊嚴故可修,潛隱故不犯,比之丘陵,同之自然而不敢修。若遇寇發露,可以補復其外,而不可改內。哭泣之日,以事訖為節。故廟災有三日哭之之文,墓毀無制哭之日。篤推大理,恐不加異於廟災也。苟以無知處之,則雖加開發,不能益死者之苦,但人情不忍見聞。見聞之日有哭泣,一日、五日或十日,過者不足褒,不及不足貶,故聖人不為之禮。」
永和十二年,修復峻平四陵。大使開陵表,至尊及百官皆服緦。尚書符問:皇太后應何服。博士曹耽、胡訥議:「為人後者為之子,元帝繼武帝,於康帝為曾祖。禮,為曾祖後斬縗三年,小記與諸侯為兄弟者斬縗,則無齊。皇太后宜正服斬縗,改葬當緦。鄭注止於臣、子、妻,王氏通謂三年者。王氏近情,則宜緦。」領國子博士荀訥議:「如鄭玄注,則皇太后不應有服緦。謂今皇太后上奉宗廟,下臨朝臣,宜有變禮,不得準之常制。」太常王彪之上言:「二學博士荀訥、曹耽等議如右,臣雖與之同議,議各有辭。太后臨朝稱制,體同皇極,則亦宜服緦,議有二君之嫌。」尚書范汪亦同彪之,云「太后臨朝,君禮有何不盡,而君何疑於服?」遂上皇太后緦服。
或問曰:「曾祖墓、從祖墓毀發,哭制云何?」范宣曰:「禮不見在遠,直聞墓發,制唯經見改葬緦。此施臣、子、妻,是承嫡者當依此禮。非嫡有降,但三日哭,從祖一日哭可也。」
宋庾蔚之謂:「人子之情無可輟,聖人以禮斷之,故改葬所服,不過於緦。緦服雖輕,而用情甚重。意謂聞其親屍柩毀露,及更葬,便應制服奔往。縱已修復,亦應臨赴。苟途路阻礙,猶宜制服緦,依三月而除。豈可以不及葬事便宴然不服乎!」
梁天監元年,齊臨川獻王所生妾謝墓被發,不至埏門。蕭子晉傳重,咨禮官何佟之。議以為:「改葬服緦,見柩不可無服故也。此止侵土墳,不及於槨,可依新宮火處,三日哭假而已。」帝以為得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