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食貨典
- ├ 通典卷第一 食貨一
- ├ 通典卷第二 食貨二
- ├ 通典卷第三 食貨三
- ├ 通典卷第四 食貨四
- ├ 通典卷第五 食貨五
- ├ 通典卷第六 食貨六
- ├ 通典卷第七 食貨七
- ├ 通典卷第八 食貨八
- ├ 通典卷第九 食貨九
- ├ 通典卷第十 食貨十
- ├ 通典卷第十一 食貨十一
- └ 通典卷第十二 食貨十二
- 選舉典
- ├ 通典卷第十三 選舉一
- ├ 通典卷第十四 選舉二
- ├ 通典卷第十五 選舉三
- ├ 通典卷第十六 選舉四
- ├ 通典卷第十七 選舉五
- └ 通典卷第十八 選舉六
- 職官典
- ├ 通典職官典通典卷第十九 職官一
- ├ 通典卷第二十 職官二
- ├ 通典卷第二十一 職官三
- ├ 通典卷第二十二 職官四
- ├ 通典卷第二十三 職官五
- ├ 通典卷第二十四 職官六
- ├ 通典卷第二十五 職官七
- ├ 通典卷第二十六 職官八
- ├ 通典卷第二十七 職官九
- ├ 通典卷第二十八 職官十
- ├ 通典卷第二十九 職官十一
- ├ 通典卷第三十 職官十二
- ├ 通典卷第三十一 職官十三
- ├ 通典卷第三十二 職官十四
- ├ 通典卷第三十三 職官十五
- ├ 通典卷第三十四 職官十六
- ├ 通典卷第三十五 職官十七
- ├ 通典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 ├ 通典卷第三十七 職官十九
- ├ 通典卷第三十八 職官二十
- ├ 通典卷第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 └ 通典卷第四十 職官二十二
- 禮典
-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 樂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一 樂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二 樂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三 樂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 樂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五 樂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六 樂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七 樂七
- 兵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八 兵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九 兵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 兵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一 兵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二 兵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三 兵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四 兵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五 兵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六 兵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七 兵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八 兵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九 兵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 兵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一 兵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二 兵十五
- 刑法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五 刑法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六 刑法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七 刑法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八 刑法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九 刑法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 刑法八
- 州郡典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 州郡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 邊防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六 邊防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七 邊防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八 邊防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九 邊防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 邊防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一 邊防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二 邊防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 邊防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四 邊防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五 邊防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六 邊防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八 邊防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 └ 通典卷第二百 邊防十六
- 附錄
- ├ 附錄一 御製重刻通典序
- ├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 ├ 附錄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 附錄四 通典考證覈實 王文錦
『通典』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本章共 8.4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讀時令 元正冬至受朝賀朔望朝參及常朝日附
策拜皇太子皇太子稱臣附
讀時令後漢 魏 東晉 宋 北齊 大唐
後漢制,太史每歲上其年曆。先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常讀五時令。皇帝所服,各隨五時之色。帝升御座,尚書令以下就席位。尚書三公郎中以令置案上,奉以先入,就席伏讀訖,賜酒一卮。
魏明帝景初元年,通事奏曰:「前後但見讀四時令,至於服黃之時獨闕。」太史令高堂崇以為:「黃屬土也,土王四季各十八日。土生於火,故於火用事之末服黃,三季則否。其令則隨四時,不以五行為令也,是以服黃無令。」斯則魏代不讀大暑令也。
東晉成帝咸和五年,有司奏讀秋令。時侍中荀奕上議云:「武皇帝時,光祿大夫華恆議,以秋夏盛暑,常闕不讀令,在春冬則不廢也。夫先王所以順時讀令者,蓋後天而奉天時,正服尊嚴之所重。今比熱炎赫,服章多闕,請如恆議。」詔可。六年,有司奏:「立夏日,正服漸備,祗述天和,宜讀夏令。」奏可。
宋文帝元嘉六年,讀時令。三公郎中每讀,皇帝臨軒,百僚備位,多震悚失常儀。唯孝武帝時劉勰,明帝時謝緯,善於其事,人主公卿並屬目稱歎。
北齊制,立春日,皇帝服通天冠,青介幘,青紗袍,佩蒼玉,青帶,青蔥,青襪舄,而受朝於太極殿,西廂東向。尚書令等坐定,三公郎中詣席,跪讀時令訖,典御酌卮酒,置郎中前,郎中拜,還席伏飲,禮成而出。至立夏立秋,則施御座於中楹,南向,立冬如立春,東向。各以其時之色服,儀並如春禮。
大唐貞觀十一年,復修四時讀令。武太后聖曆元年臘月制,每月一日於明堂行告朔之禮。司禮博士辟閭仁諝奏曰:
按經史正文,無天子每月告朔。唯禮記玉藻云:「天子聽朔於南門之外。」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於邦國。」今每歲首元日,通天宮受朝,讀時令,布政事,此則聽朔之禮畢,合於周禮、玉藻之文矣。而鄭玄注玉藻「聽朔」,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聽朔,必特牲告其時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此鄭注之誤也。故漢魏至今莫之用。又按月令「其帝太昊,其神勾芒」者,謂宣布時令,告示下人,其令詞云其帝其神耳。所以為敬授之文,欲使人奉其時而務其業。每月有令,故謂之月令,非謂天子月朔日以祖配帝而祭告之。其每月告朔者,乃諸侯之禮也。故春秋左氏傳,魯侯「既視朔,遂登觀臺」。又鄭注論語云:「禮,人君每月告朔於廟,有祭謂之朝享。」今王者行之,非所聞也。按鄭玄所謂告其帝者即太皞等五人帝,其神者即重黎等五行官。雖並功施於人,列在祀典,無天子每月拜祭告朔之文。
臣又檢禮論及三禮義宗、江都集禮、貞觀禮、顯慶禮及祠令,並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為世無明堂,故無告朔之禮,則江都集禮、貞觀禮、顯慶禮及祠令,著祀五方上帝於明堂,即孝經「宗祀文王於明堂」也。此則無明堂而著其享祭,何為告朔獨闕其文?若以君有明堂即合告朔,則周秦有明堂,而經典正文並無天子每月告朔。臣博考載籍,既無其禮,請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以正國經。竊以天子之尊,而用諸侯之禮,非所謂頒告朔、令諸侯使奉而行之之義也。鳳閣侍郎王方慶奏議曰:
天子以孟春正月上辛,於南郊總受十二月之政,還藏於祖廟,月取一政頒於明堂。諸侯孟春之月,朝於天子,受十二月之政,藏於祖廟,月取一政而行之。故仲尼美而稱之曰:「明王之以孝理天下者也。」人君以其禮告廟,則謂之告朔;聽視此月之政,則謂之視朔,亦曰聽朔,其實一也。
春秋魯文公六年閏十月,不告朔。左氏傳云:「閏月不告朔,非禮也。夫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於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則天子閏月亦告朔矣,寧有他月廢其禮乎?
又按周禮太史職云:「頒告朔於邦國。閏月,詔王居門終月。」玉藻云:「閏月則闔門左扉,立於其中。」是天子閏月而行告朔之事明矣。每歲首元日,通天宮受朝,讀時令,布政事,此聽朔之禮畢,而合於周禮、玉藻之文也。
又按鄭玄云:「凡聽朔告其帝。」臣愚以為其告朔之時,五方上帝之一帝也。春則靈威仰之例,以始祖而配之。人帝及神,列在祀典,亦於其月而享祭之。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其禮廢,欲去其羊,孔子以羊存猶可識禮,羊亡其禮遂廢,故云「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也。
漢承秦滅學,庶事草創,所以無告朔之事。至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庶幾復古。後漢董卓西移,載籍湮滅,告朔之禮,於此而墜。宋何承天禮論,雖加編次,於事則闕。梁崔靈恩三禮義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隋大業中,煬帝令學士撰江都集禮,只鈔撮禮論,更無異文。貞觀、顯慶及祠令不言告朔者,蓋為歷代不傳,所以其文遂闕。今若每月聽政,於事亦煩,孟月視朔,恐不可廢。
從之。
開元二十六年,命太常少卿韋縚,每月進月令一篇。是後孟月朔日,御宣政殿,側置一榻,東西置案,令韋縚坐而讀之,諸司官長亦升殿列坐聽焉。歲除罷之。乾元元年十二月,丙寅立春,御宣政殿,命太常卿于休烈讀春令,常參官五品以上正員,並升殿與坐也。餘並具開元禮。
議曰:讀時令,非古制也。自東漢始焉,其後因而沿襲。按太宰職:「正月之吉,懸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人觀之。」又春官太史「頒告朔於邦國」,玉藻復云「聽朔於南門之外」,並無讀時令故事。而辟閭仁諝云「元日受朝讀令,此則聽朔禮畢,合於玉藻之文」,王方慶雖有所駮,大旨與仁諝不異,皆臆說也。凡言時者,謂四時耳。若正月之朔讀令,則合云歲令,何以謂之時邪?其夏秋冬,又何為不讀?斯則辟閭輩誤矣。
元正冬至受朝賀朔望朝參及常朝日附○漢 後漢 魏 晉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北齊隋 大唐
漢高帝十月定秦,遂為歲首。七年,長樂宮成,制諸侯群臣朝賀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庭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幟。傳言「趨」。殿下郎中夾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向;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向。大行設九賓,臚句傳。上傳語告下為臚,下傳語告上為句。韋昭曰:「九賓則周禮九儀。」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禮畢,復置法酒。文穎曰:「作酒法令也。」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抑,屈首也。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群臣莫不振恐肅敬。高帝初,百度草創,未有儀法,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叫呼,拔劍起擊柱,帝患之。叔孫通說帝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帝曰:「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於是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及帝左右為錦蕞,參用先代之儀,然往往改異,於野外習之。月餘,帝令試之,曰「吾能為此」。竟朝無敢諠譁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徐廣曰:「蕞」音子外反。」以茅翦樹地為纂位標準,為習肄處也,置設綿也。春秋傳曰「置茅蕝」。蕝音子悅反。肄音以致反。
至武帝,雖用夏正,然每月朔朝,至於十月朔,猶常享會。其儀: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及贄,公侯璧,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賀正月。決疑要注云:「古者朝會皆執贄,侯伯執圭,子男執璧,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漢魏粗依其制,正朝大會,諸侯執玉璧,薦以鹿皮,公卿以下所執如古禮。古者衣皮,故用皮帛為幣。玉以象德,璧以稱事。」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獨斷曰:「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贊曰:『皇帝為君興。』三公伏,皇帝坐,乃進璧。古語曰『御坐則起』,此之謂也。」舉觴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之樂。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白虎通曰:「有喪不朝,吉凶不相干,不奪孝子恩也。太廟火、日食、后之喪、雨霑服失容,並廢朝。」
後漢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其儀: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朝賀及贄。獻帝起居注:「舊典,市長執雁,建安八年始令執雉。」百官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舉觴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樂。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蔡質漢儀:「正月朝,天子幸德陽殿,臨軒。公卿百官各陪位朝賀。百蠻朝貢畢,屬郡計吏皆陛覲,庭燎。宗室諸劉親會,萬人以上,立西面。位既定,上壽。群計吏中庭北面立,太官賜酒食,西入東出。御史四人執法陛下,虎賁、羽林張弓挾矢,陛戟左右,戎頭偪脛陪前向後,左右中郎將位東南,羽林、虎賁將位東北,五官將位中央,悉坐就賜。作九賓散樂。舍利獸從西方來,戲於庭極,乃畢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為黃龍,長八丈,出水遨遊,於庭炫耀。又以絲繩係兩柱閒,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相逢切肩不傾。又蹋局出身,藏形斗中。鐘磬倡樂畢,作魚龍曼延。小黃門吹三通,謁者引公卿以次拜,微行出,卑官在前,尊官在後。其德陽殿周旋容萬餘人。陛高一丈,皆文石作壇,畫屋朱梁,玉陛金柱刻鏤。」
魏文帝受禪後,修洛陽宮室,權都許昌。宮殿狹小,元日於城南立氊殿,青帷以為門,設樂饗會。後還洛陽,依漢舊事。其藩王不得朝覲,明帝時,有朝者,由特恩,不得為常。
晉武帝咸寧中,定儀:先正月一日,有司各宿設王公卿校便坐於端門外,太樂鼓吹又宿設四廂樂於殿前。夜漏未盡十刻,群臣集,庭燎起。上賀,謁報,又賀皇后。還從雲龍、東中華門入謁,詣東閤下便坐。漏未盡七刻,群司乘車與百官及受贄郎,下至計吏,皆入,詣階部,立其次,其階衛者如臨軒儀。漏未盡五刻,謁者僕射、大鴻臚各奏「群臣就位定」。漏盡,侍中奏「外辦」。皇帝出,鐘鼓作,百官皆拜伏。太常導皇帝升御座,鐘鼓止,百官起。大鴻臚跪奏「請朝賀」。掌禮郎贊「皇帝延王登」。大鴻臚跪贊「藩王臣某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賀」。太常報「王悉登」。謁者引上殿,當御座。皇帝興,王再拜。皇帝坐,復再拜。跪置璧御座前,復再拜。成禮訖,謁者引下殿,還故位。掌禮郎贊「皇帝延太尉等」。理禮郎引公、特進、匈奴南單于、金紫將軍當大鴻臚西,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當大行令西,皆北面伏。鴻臚跪贊「太尉、中二千石等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賀」。太常贊「皇帝延公等登」。掌禮引公至金紫將軍上殿,當御座。皇帝興,皆再拜。皇帝坐,又再拜。跪置璧皮帛御座前,復再拜。成禮訖,謁者引下殿,還故位。王公置璧成禮時,大行令並贊殿下,中二千石以下同。成禮訖,以贄授受贄郎,郎以璧帛付謁者,羔、雁、雉付太官。太樂令跪請奏雅樂,樂以次作。乘黃令乃出車,皇帝罷入,百官皆坐。晝漏上水六刻,諸蠻夷朝客以次入,皆再拜訖,坐。御入後三刻又出,鐘鼓作。謁者僕射跪奏「請群臣上」。謁者引王公二千石上殿,千石、六百石停本位。謁者引王詣樽酌壽酒,跪授侍中。侍中跪置御座前,王還,自酌置位前,謁者跪奏「藩王臣某等奉觴,再拜上千萬歲壽」。侍中云「觴已上」,百官伏稱萬歲。四廂樂作,百官再拜。已飲,又再拜。謁者引王等還本位。陛下者傳就席,群臣皆跪諾。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各於殿上上壽酒。登歌樂升,太官令又行御酒。御酒升階,太官令跪授侍郎,侍郎跪進御座前。乃行百官酒。太樂令跪奏「奏登歌」,三終乃降。太官令跪請具御飯,到階,群臣皆起。太官令持羹跪授司徒,持飯跪授大司農,尚食持案並授侍郎,侍郎跪進御座前。群臣就席。太樂令跪奏「奏食舉樂」。太官行百官飯桉遍。食畢,太樂令跪奏「請進舞」,樂以次作。鼓吹令又前跪奏「請以次進伎」。乃召諸郡計吏前,授敕戒於階下。宴樂畢,謁者一人跪奏「請罷退」。鐘鼓作,群臣北面再拜,出。未盡七刻謂之晨賀,晝漏上三刻更出,百官奉壽酒,謂之晝會。別置女樂三十人於黃帳外,奏房中之歌。其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為二番,三歲而周,周則更始。如有故、不朝之歲,各遣卿奉聘。
東晉江左多虞,不復晨賀。夜漏未盡十刻,開宣陽門,至平明始開殿門,晝漏上水五刻,皇帝乃出受賀。皇太子出會者,則在三恪下,王公上。正朝元會,設白獸樽於殿庭,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樽蓋施以白虎形以名焉。按禮記:「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進曰:『爾飲曠,何也?』蕢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為子卯大矣。曠,太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公曰:『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飲之也。』公曰:『爾飲,何也?』蕢曰:『蕢,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也。』公曰:『寡人亦有過矣,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無廢斯爵。』至於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白虎樽蓋杜舉之遺式。
宋因晉制,無所改易,唯朝至十刻乃受朝賀,升皇太子在三恪上。
齊因之。
梁元會之禮,未明,庭燎設,文物充庭。臺門闢,禁衛皆嚴,有司各從其事。太階東置白獸樽。群臣及諸蕃客並集,各從其班而拜。侍中奏「中嚴」,王公卿尹各執珪璧入拜。侍中乃奏「外辦」,皇帝服袞冕,乘輿以出。侍中扶左,常侍扶右,黃門侍郎一人,執曲直華蓋從。至階,降輿,納舄,升御座。前施奉珪藉。王公以下,至阼階,脫舄劍,升殿,席南奉贄珪璧,禮畢下殿,納舄佩劍,詣本位。主客郎徙珪璧於東廂。帝興,入,徙御座於西壁下,東向。設皇太子王公以下位。又奏中嚴,皇帝服通天冠,升御座。王公上壽禮畢,食。食畢,樂伎奏。太官進御酒,主書賦黃甘,逮二品以上。尚書騶騎引計吏,郡國各一人,皆跪受詔。侍中讀五條詔,計吏更應諾訖,令陳便宜者,聽詣白獸樽,以次還座。宴樂罷,皇帝乘輿以入。皇太子朝,則遠遊冠服,乘金輅,鹵簿以行。與會則劍履升座。會訖,先興。
天監六年詔曰:「頃代以來,元日朝畢,次會群臣,則移就西壁下,東向坐。求之古義,王者讌萬國,唯應南面,何更居東面。」於是御座南向,以西方為上。皇太子以下,在北壁坐者,悉西邊東向。尚書令以下在南方坐者,悉東邊西向。舊元日,御座東向,酒壺在東壁下。御座既南向,乃詔壺於南欄下。又詔:「元日受五等贄,珪璧並量付所司。」周捨按:「周禮冢宰,大朝覲,贊玉幣。尚書,古之冢宰。頃王者不親撫玉,則不復須冢宰贊助。尋尚書主客曹郎,既冢宰隸職,今元日五等奠玉既竟,請以主客郎受。鄭玄注覲禮云:『既受之後,出付玉人於外。』漢時少府,職掌珪璧,請主客受玉,付少府掌。」帝從之。又尚書僕射沈約議:「正會儀注,御出,乘輿至太極殿前,納舄升階。尋路寢之設,本是人君居處,不容自敬宮室。按漢氏,則乘小車升殿。請自今元正及大公事,御宜乘小輿至太極階,仍乘板輿升殿。」制可。
陳制,先元會十日,百官並習儀注,令僕以下,悉公服監之。設庭燎,街闕、城上、殿前,皆嚴兵,百官各設部伍而朝。宮人皆於東堂,隔綺疏而觀。宮門既無籍,外人但絳衣者,亦得入觀。是日,上事人發白獸樽。自餘亦多依梁禮云。
北齊元正大饗,百官一品以下,流外九品以上與會。一品以下、正三品以上,開國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刺史並升殿。從三品以下、從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外官者,在階下。勳品以下端門外。侍中宣詔慰勞州郡國使。詔牘長尺三寸,廣一尺,雌黃塗飾,上寫詔書。計會日,侍中依儀勞郡國計吏,問刺史太守安否及穀價麥苗善惡,人間疾苦。又班五條詔書於州郡國使人,寫以詔牘一板,長二尺五寸,廣一尺三寸。寫詔書,正會日,宣示使人,歸以告刺史。一曰,政在正身愛人,去殘賊,擇良吏,正決獄,平徭賦。二曰,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其勸率田桑,無或煩擾。三曰,六極之人,務加寬養,必使生有以自救,沒有以自給。四曰,長吏浮華,奉客以求小名,逐末捨本,政之所疾,宜謹察之。五曰,人事意氣,干亂奉公,內外溷淆,紀綱不設,所宜糾劾。侍中黃門宣詔勞諸郡國上計,罷。
隋制,正朝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皇太子鹵簿至明陽門外,入賀。復詣皇后御殿,拜賀訖,還宮。皇太子朝訖,群官客使入就位,再拜。上公一人,詣西階,解劍,升賀;降階,帶劍,復位而拜。有司奏諸州表。群官在位者又拜而出。皇帝入東房,有司奏行事訖,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壽訖,上下俱拜。皇帝舉酒,上下舞蹈,三稱萬歲。皇太子與會,則設座於御東南,西向。群臣上壽畢,入位,解劍以升。會訖,先興。
大唐開元八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曰:「伏以冬至,一陽始生,萬物潛動,所以自古聖帝明王,皆此日朝萬國,觀雲物,禮之大者,莫逾是時。其日亦祀圜丘,皆令攝官行事,質明既畢,日出視朝,國家以來,更無改易。緣修新格將畢,其日祀圜丘,遂改用小冬日受朝。若親拜南郊,受朝須改,既令攝祭,理不可移,伏請改正。」從之。因敕,自今以後,冬至日受朝,永為恆式。 至天寶三載十一月五日,甲子冬至,敕:「伏以昊天上帝,義在尊嚴,恭惟祀典,每用冬至。既於是日有事圜丘,更受朝賀,實深兢惕。自今以後,冬至宜取以次日受朝,仍永為恆式。」 又至六載十二月,敕:「承前諸道差使賀正,十二月早到,或有先見,或有不見。其所賀正表,但送省司,又不同進,因循日久,於禮全乖。自今以後,應賀正使,並取元日,隨京官例,序立便見,通事舍人奏知,其表直送四方館,元日仗下後一時同進。」
永泰元年十一月詔:冬至令有司祭南郊後,於含元殿受朝賀。
建中二年十一月敕,宜以冬至日受朝賀。初,永徽五年十一月,武后立,群臣命婦朝皇后。舊儀,冬至元日,百官不於光順門朝賀皇后。至乾元元年,張皇后遂行此禮。禮儀使、工部侍郎于休烈先奏曰:「據周禮,有命夫命婦。夫朝人主,婦朝女君。自永徽五年,以則天為皇后,始行此禮。其日,命婦又朝光順門,朝官命婦並入雜處,殊為失禮,有詔乃停。」永崇二年,敕於宣政殿會百官及命婦,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曰:「伏以恩旨,於宣政殿上,兼設命婦坐位,奏九部伎及散樂,並從宣政門入。臣以為,前殿正寢,非命婦宴會之處;象闕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今請命婦會於別殿,九部伎從東入,散樂一色請停省。若於三殿別設,自可備極恩私。」從之。改向麟德殿也。
其尋常朝參準。貞觀十三年十月,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奏:「天下太平,萬機事簡,請三日一臨朝。」詔許之。 至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太尉無忌等奏,請視朝坐日。高宗報曰:「朕初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壅滯眾務。自今以後,每日恆坐。」 永徽元年十月五日,敕京官文武五品,依舊五日一參。至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下詔:「來月一日,太極殿受朝。此後每五日一度,太極殿視事,朔望朝,即為恆式。準元日令,中書令讀諸方表。」
神龍元年四月十四日,初令文武官五品以上,每朔望參日,陛殿食。
貞元七年四月敕:「昔者聖賢,仰觀法象,因天地交會之序,為父子相見之儀,沿習成風,古今不易。王者制事,在於因人,酌其情而用中,順其俗以為禮。咸覿之儀,既行父子之間;資事之情,豈隔君臣之際。申恩卿士,自我為初。自今以後,每年五月一日,御宣政殿,與文武百僚相見,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奏在京者,並聽就列。宜令所司,即量定儀注頒示,仍編禮式,以著恆規。」其正至儀,具開元禮。武太后聖曆初,鳳閣侍郎王方慶奏曰:「準令,周喪大功未葬,並不得朝賀,仍終喪不得宴會。比來百官,不遵禮法,有哀慘,陪朝會,手舞足蹈,公違憲章,名教既虧,實點皇化,伏請禁斷。」從之。
策拜皇太子皇太子稱臣附○後漢 東晉 北齊 大唐
後漢制,拜皇太子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皇太子當御座殿下,北面;司空當太子西北,東面立。讀策書畢,中常侍持太子璽綬東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謁者贊曰「皇太子臣某」,中謁者稱制曰「可」。三公升階上殿,賀壽萬歲。因大赦天下。禮畢。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臺符問:「皇太子既拜廟,朝臣奉賀,應上禮否?」國子博士車胤云:「百辟卿士,咸與盛禮,展敬拜伏,不須復上禮。唯方伯牧守,不睹大禮,自非酒牢貢羞,無以表其乃誠,故宜有上禮。亦如元正大慶,方伯莫不上禮,朝臣奉璧而已。」太學博士庾弘之議:「按武帝咸寧中,諸王新拜,有司近臣諸王公主上禮。今皇太子國之儲副,既已崇建,普天同慶。謂應上禮奉賀。」
按漢魏故事,皇太子稱臣。新禮以太子既以子為名,而又稱臣,臣子兼稱,於義不通,除太子稱臣之制。摯虞以為:「孝經『資於事父以事君』,義兼臣子,則不嫌稱臣。宜定新禮,皇太子稱臣如舊。」詔從之。尚書符又問王公以下見皇太子儀及所制衣服。車胤議:「朝臣宜朱衣〈衤冓〉幘,拜敬,太子答拜。按經傳不見其文,故太傅羊祜牋慶太子,稱叩頭,此則拜之證。又太寧三年詔議其典,尚書卞壼謂宜稽則漢魏,闔朝同拜。其朱衣冠冕,唯施天朝,宜〈衤冓〉幘而已。」
北齊冊皇太子,皇帝臨軒,司徒為使,司空副之。太子服遠遊冠,入至位。使者入,奉冊讀訖,皇太子跪受冊於使者,以授中庶子。又受璽綬於尚書,以授庶子。稽首以出。就冊,使者持節至東宮,宮臣內外官定列。皇太子階東,西面。若幼,則太師抱之,主衣二人奉空頂幘服從,以受冊。明日,拜章表於東宮殿庭,中庶子、中舍人乘軺車,奉章詣闕堂謝。擇日齋於崇正殿,服冕,乘安車謁廟。擇日群臣上禮,又擇日會。明日,三品以上牋賀。
大唐臨軒冊命皇太子,如開元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