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食貨典
- ├ 通典卷第一 食貨一
- ├ 通典卷第二 食貨二
- ├ 通典卷第三 食貨三
- ├ 通典卷第四 食貨四
- ├ 通典卷第五 食貨五
- ├ 通典卷第六 食貨六
- ├ 通典卷第七 食貨七
- ├ 通典卷第八 食貨八
- ├ 通典卷第九 食貨九
- ├ 通典卷第十 食貨十
- ├ 通典卷第十一 食貨十一
- └ 通典卷第十二 食貨十二
- 選舉典
- ├ 通典卷第十三 選舉一
- ├ 通典卷第十四 選舉二
- ├ 通典卷第十五 選舉三
- ├ 通典卷第十六 選舉四
- ├ 通典卷第十七 選舉五
- └ 通典卷第十八 選舉六
- 職官典
- ├ 通典職官典通典卷第十九 職官一
- ├ 通典卷第二十 職官二
- ├ 通典卷第二十一 職官三
- ├ 通典卷第二十二 職官四
- ├ 通典卷第二十三 職官五
- ├ 通典卷第二十四 職官六
- ├ 通典卷第二十五 職官七
- ├ 通典卷第二十六 職官八
- ├ 通典卷第二十七 職官九
- ├ 通典卷第二十八 職官十
- ├ 通典卷第二十九 職官十一
- ├ 通典卷第三十 職官十二
- ├ 通典卷第三十一 職官十三
- ├ 通典卷第三十二 職官十四
- ├ 通典卷第三十三 職官十五
- ├ 通典卷第三十四 職官十六
- ├ 通典卷第三十五 職官十七
- ├ 通典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 ├ 通典卷第三十七 職官十九
- ├ 通典卷第三十八 職官二十
- ├ 通典卷第三十九 職官二十一
- └ 通典卷第四十 職官二十二
- 禮典
- ├ 通典卷第四十一 禮一 沿革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二 禮二 沿革二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四十三 禮三 沿革三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四十四 禮四 沿革四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四十五 禮五 沿革五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四十六 禮六 沿革六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四十七 禮七 沿革七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四十八 禮八 沿革八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四十九 禮九 沿革九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五十 禮十 沿革十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五十一 禮十一 沿革十一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五十二 禮十二 沿革十二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四 禮十四 沿革十四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五 禮十五 沿革十五 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五十六 禮十六 沿革十六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五十八 禮十八 沿革十八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五十九 禮十九 沿革十九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六十 禮二十 沿革二十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六十一 禮二十一 沿革二十一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
- ├ 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 ├ 通典卷第六十六 禮二十六 沿革二十六 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六十七 禮二十七 沿革二十七 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六十八 禮二十八 沿革二十八 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六十九 禮二十九 沿革二十九 嘉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七十 禮三十 沿革三十 嘉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七十一 禮三十一 沿革三十一 嘉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七十二 禮三十二 沿革三十二 嘉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七十三 禮三十三 沿革三十三 嘉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六 禮三十六 沿革三十六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七十七 禮三十七 沿革三十七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七十八 禮三十八 沿革三十八 軍禮三
- ├ 通典卷第七十九 禮三十九 沿革三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八十 禮四十 沿革四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八十一 禮四十一 沿革四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八十二 禮四十二 沿革四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八十三 禮四十三 沿革四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八十四 禮四十四 沿革四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八十五 禮四十五 沿革四十五 凶禮七
- ├ 通典卷第八十六 禮四十六 沿革四十六 凶禮八
- ├ 通典卷第八十七 禮四十七 沿革四十七 凶禮九
- ├ 通典卷第八十八 禮四十八 沿革四十八 凶禮十
- ├ 通典卷第八十九 禮四十九 沿革四十九 凶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九十 禮五十 沿革五十 凶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九十一 禮五十一 沿革五十一 凶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九十二 禮五十二 沿革五十二 凶禮十四
- ├ 通典卷第九十三 禮五十三 沿革五十三 凶禮十五
- ├ 通典卷第九十四 禮五十四 沿革五十四 凶禮十六
- ├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 ├ 通典卷第九十六 禮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禮十八
- ├ 通典卷第九十七 禮五十七 沿革五十七 凶禮十九
- ├ 通典卷第九十八 禮五十八 沿革五十八 凶禮二十
- ├ 通典卷第九十九 禮五十九 沿革五十九 凶禮二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 禮六十 沿革六十 凶禮二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一 禮六十一 沿革六十一 凶禮二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 禮六十二 沿革六十二 凶禮二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 禮六十三 沿革六十三 凶禮二十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 禮六十四 沿革六十四 凶禮二十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 禮六十五 沿革六十五 凶禮二十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六 禮六十六 開元禮纂類一 序例上
- ├ 通典卷第一百七 禮六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 序例中
- ├ 通典卷第一百八 禮六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 序例下
- ├ 通典卷第一百九 禮六十九 開元禮纂類四 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十 禮七十 開元禮纂類五 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一 禮七十一 開元禮纂類六 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禮七十二 開元禮纂類七 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三 禮七十三 開元禮纂類八 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四 禮七十四 開元禮纂類九 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五 禮七十五 開元禮纂類十 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六 禮七十六 開元禮纂類十一 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七 禮七十七 開元禮纂類十二 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十八 禮七十八 開元禮纂類十三 吉禮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十九 禮七十九 開元禮纂類十四 吉禮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一 禮八十一 開元禮纂類十六 吉禮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二 禮八十二 開元禮纂類十七 嘉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三 禮八十三 開元禮纂類十八 嘉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四 禮八十四 開元禮纂類十九 嘉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五 禮八十五 開元禮纂類二十 嘉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六 禮八十六 開元禮纂類二十一 嘉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七 禮八十七 開元禮纂類二十二 嘉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八 禮八十八 開元禮纂類二十三 嘉禮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二十九 禮八十九 開元禮纂類二十四 嘉禮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 禮九十 開元禮纂類二十五 嘉禮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一 禮九十一 開元禮纂類二十六 賓禮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二 禮九十二 開元禮纂類二十七 軍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三 禮九十三 開元禮纂類二十八 軍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四 禮九十四 開元禮纂類二十九 凶禮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五 禮九十五 開元禮纂類三十 凶禮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六 禮九十六 開元禮纂類三十一 凶禮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七 禮九十七 開元禮纂類三十二 凶禮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八 禮九十八 開元禮纂類三十三 凶禮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三十九 禮九十九 開元禮纂類三十四 凶禮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 禮一百 開元禮纂類三十五 凶禮七
- 樂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一 樂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二 樂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三 樂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 樂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五 樂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六 樂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七 樂七
- 兵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八 兵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九 兵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 兵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一 兵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二 兵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三 兵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四 兵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五 兵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六 兵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七 兵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八 兵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五十九 兵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 兵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一 兵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二 兵十五
- 刑法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三 刑法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四 刑法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五 刑法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六 刑法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七 刑法五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八 刑法六
- ├ 通典卷第一百六十九 刑法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 刑法八
- 州郡典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二 州郡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 州郡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 邊防典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六 邊防二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七 邊防三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八 邊防四
- ├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九 邊防五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 邊防六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一 邊防七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二 邊防八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 邊防九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四 邊防十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五 邊防十一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六 邊防十二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七 邊防十三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八 邊防十四
- ├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九 邊防十五
- └ 通典卷第二百 邊防十六
- 附錄
- ├ 附錄一 御製重刻通典序
- ├ 附錄二 奉旨開列校刻通典諸臣職名
- ├ 附錄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 附錄四 通典考證覈實 王文錦
『通典』通典卷第一百二十 禮八十 開元禮纂類十五 吉禮十二
- 本章共 7.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時旱祈太廟 時旱祈太社 時旱祈嶽鎮以下於北郊報祠同 時旱就祈嶽鎮海瀆 久雨禜祭國門 諸州祈社稷縣祈附 諸州祈諸神縣祈附 諸州禜城門縣禜附
時旱祈太廟
將祈,有司卜日如別儀。
前二日,守宮設祈官以下次各於常所。右校掃除內外。又為瘞埳於北門之內道西,方深取足容物。
前一日,諸祈官清齋於廟所,諸衛令其屬晡後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衛廟門,奉禮設版位於內外,並如常儀。設望瘞位於堂之東北,當瘞埳西向。又設奉禮位於瘞埳東北,南向,贊者二人在西,少退。太廟令拂拭神幄。又帥其屬以樽坫罍洗篚幂制幣篚入設,皆如常儀,執樽罍篚幂者各位於樽罍篚幂之後。太官令先饌酒脯醢。
告日,未明三刻,諸告官以下各服其服,太廟令、良醞令之屬入實樽罍及幣。每室,春夏用兩犧樽,秋冬用兩著樽。一實明水為上,一實醴齊次之。山罍二,一實玄酒為上,一實清酒次之。幣以白,各長一丈八尺。
未明二刻,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博士、太廟令、宮闈令、太祝以下入,當階閒北面西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凡奉禮有詞,贊者皆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升,行掃除於上。太廟令以下升自東階,入開埳室,奉出獻祖以下九室神主,各置於座如常儀。訖,各引就位。
質明,謁者引祈官以下俱就門外位。謁者引祈官,贊引引執事者次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祈官以下皆再拜。
謁者進祈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初太官令出,諸太祝俱取幣於篚,各立於樽所。謁者引祈官升自東階,詣獻祖廟室戶前,北向立,太祝以幣東向授,祈官受幣,進,北面跪奠於獻祖神座,俛伏,興,出戶,北向再拜。訖,謁者引祈官次進幣於懿祖以下諸室,皆如上儀。訖,謁者引還本位。諸太祝各還樽所。
太官令引饌入自正門,升自太階,諸太祝迎引於階上,各設神座前。訖,太官令以下降復位,諸太祝各還樽所。謁者引祈官詣罍洗,盥手洗爵訖,升自東階,詣獻祖酒樽所,執樽者舉幂,祈官酌醴齊訖,謁者引祈官入詣獻祖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俛伏,興,出戶北向立。太祝持版進於戶外之右,東向跪讀祝文其文為水旱、癘疾、蝗蟲及征伐四夷,各臨時制之。訖,興,祈官再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前,俛伏,興,還樽所。謁者引祈官次詣懿祖以下諸室,皆如獻祖之儀。惟不盥洗。訖,謁者引祈官詣東序西向立。
諸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進祈官之左,北向立。祈官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太祝進受爵,復於坫。祈官俛伏,興,再拜訖,謁者引祈官降復位。
諸太祝各入室,跪徹豆如式,興,還樽所。奉禮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已飲福者不拜。奉禮曰:「再拜。」祈官以下皆再拜。訖,謁者進祈官之左,白:「請就望瘞位。」奉禮、贊者轉就瘞埳東北位,謁者引祈官就望瘞位,西向立。於祈官將拜,諸太祝各執篚進神座前,跪取幣,興,降自太階,詣瘞埳,以制幣置於埳訖,奉禮曰:「可瘞。」東西面各四人窴土。半埳,謁者進祈官之左,白:「禮畢。」謁者引祈官,贊引引執事者以次出。初白禮畢,奉禮、贊者還本位。御史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御史以下俱再拜,贊引引出。太廟令、太祝、宮闈令納神主如常儀。其祝版燔於齋坊。若得所祈,報祠用太牢,受胙與時享同,餘與告禮同,祭文臨時制撰。
時旱祈太社
將祈,有司卜日如別儀。行事進止與巡狩告社稷禮並同。太社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某謹遣具位姓名敢昭告於太社:爰以農要,久闕時雨,惟神哀此蒼生,敷降靈液。謹以玉帛清酌脯醢明薦於太社,以后土句龍氏配神作主,尚饗。」太稷祝文同。后土氏祝文曰「嗣皇帝某謹遣具位姓名敢昭告於后土氏」,餘同社。后稷文同。得雨報用太牢,瘞幣血,飲福受胙與正祭同,餘與告禮同。太社祝文曰:「往以久闕時雨,敢陳情誠,惟神昭祐,降茲嘉液,率土霑洽,蒼生咸賴。謹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明薦於太社,以后土句龍氏配神作主,尚饗。」太稷、后土氏、后稷祝文並同。每配座無玉帛字。
時旱祈嶽鎮以下於北郊報祠同
將祈,有司筮日如別儀。就祈及禜同。
前二日,守宮設祈官以下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北向,以西為上。設陳饌幔於內壝東門外道北,南向。右校掃除壇之內外,又為瘞埳於壇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前一日,諸祈官清齋於祈所。諸衛令其屬晡後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衛壝門,俱清齋一宿。奉禮設祈官位於內壝東門之內道北,執事位於道南,每等異位,俱重行西面,以北為上。設御史位於壇下西南,東向,令史陪其後。設奉禮位於祈官西南,贊者二人次之,少退,俱西向北上。設望瘞位於壇之東北,西向。又設祈官門外位於東壝之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以西為上。郊社令以酒樽入設於位,嶽鎮海瀆各山樽二,山川各蜃樽二,每方皆於神座之左,俱右向。皆有坫以置爵。設罍洗篚幂各於其方,皆道之左,俱內向,執樽罍篚幂者位於樽罍篚幂之後。
其日未明二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設嶽鎮海瀆及諸山川神座各於其方,俱內向,席皆以莞,設神位各於座首。
未明一刻,諸祈官以下各服其服,郊社令與良醞令之屬入實樽罍,山樽實以醴齊,蜃樽實以沈齊,其明水各實於上樽。太祝以幣置於篚,設於饌所。嶽鎮海瀆皆有幣,各依方色,俱一丈八尺。太官令帥進饌者實籩豆,入設於內壝東門之外饌幔內。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太祝以下與執樽罍篚幂者入,詣南方山川之西南,當門重行北向,以西為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執樽罍篚幂者各就位。贊引引御史以下行掃除如常儀,出,還齋所。奉禮以下次還齋所。
質明,謁者引獻官以下俱就門外位。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御史以下入就位。謁者引獻官,贊引引執事者次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獻官以下皆再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奉禮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祝各取幣於篚以授獻官,獻官受幣,詣東嶽座,諸太祝各奠幣於諸嶽鎮海瀆之座,謁者引獻官再拜訖,降還本位。
於獻官初受幣,太官令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獻官奠幣再拜訖,太官令引饌入,諸太祝迎引於座首,各奠於神座前。施設訖,太官令以下還本位,諸太祝各還樽所。謁者引獻官詣罍洗,盥手洗爵,詣東嶽酒樽所,執樽者舉幂,獻官酌酒,謁者引獻官進東嶽神座前,東向跪奠爵,興,少退,東向立。初獻官進奠,祝史以爵酌酒助奠東鎮以下,還樽所。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南面跪讀祝文曰:「敢昭告於東方嶽鎮海瀆:久闕時雨,黎元恇懼,惟神哀救蒼生,敷降嘉液,謹以制幣清酌脯醢,明薦於東方嶽鎮海瀆,尚饗。」太祝興,獻官再拜,太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獻官再拜訖,謁者引獻官以次獻諸方嶽鎮海瀆如東方之儀。諸方祝文並同。訖,謁者引獻官還本位。
初獻東嶽,贊引次引獻官就罍洗盥手洗爵訖,詣東方山川酒樽所,執樽者舉幂,獻官酌酒訖,贊引引獻官進詣東方山川首座前,跪奠爵,興,少退,東向立。初獻官奠酒,齋郎酌酒助奠,訖,還樽所。祝史持版進於神座之右,西向跪讀祝文。文同嶽祭。祝興,獻官再拜,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獻官再拜訖,贊引引獻官以次獻諸方山川如東方之儀。諸方祝文皆同。訖,贊引引獻官還本位。諸祝各進,跪徹豆如式,興,還樽所。奉禮曰:「再拜。」獻官以下皆再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請就望瘞位。」謁者引獻官就望瘞位,西向立。於在位者將拜,諸太祝各進神座前跪取幣,置於埳。奉禮曰:「可{广夾土}。」東西廂各二人窴土。半埳,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遂引獻官出,贊引引執事者以次出。御史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贊引引出。祝版燔於齋所。報祠用牲幣,飲福受胙於東方嶽鎮山川首座之前。其山川唯飲福,即不受胙。埋幣血與正祭同,餘與祈禮同,祝文與報社同。
時旱就祈嶽鎮海瀆
前一日,諸祈官皆於祈所清齋一宿。所司清掃內外,又為瘞埳於壇南如常。奉禮設祈官位於壇東南,執事者位於祈官東南,奉禮位於執事西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北上。又設太祝奉幣位於瘞埳之南,北向。海瀆即設奉幣位向沈所。又設祈官以下門外位於南門之外道東,重行,西面北上。設樽坫罍篚各於常所,執樽罍篚者各位於樽罍篚之後。
其日未明,祈官以下各服其服,所司帥其屬入設神座及實樽罍如常儀,太祝以幣置於篚,幣各依方色,長丈八尺。掌饌者實籩豆。籩一,實脯。豆一,實醢。奉禮帥贊者先入就位。贊引引太祝及執樽罍篚者入,當壇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立定,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太祝以下皆再拜。執樽罍者各就位。贊引引太祝升自東陛,行掃除於上訖,降,行掃除於下,皆就位。
質明,謁者引祈官,贊引引執事者俱入就位。立定,奉禮曰:「再拜。」祈官以下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謁者進祈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奉禮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初白請行事,掌饌者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外。祈官拜訖,太祝跪取幣於篚以授祈官,祈官奉幣置於神座,祈官拜訖,降復位。掌饌者引饌入,升自南陛,太祝迎引於壇上,進設於座前。設訖,掌饌者以下降復執事位。
謁者引祈官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南陛,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幂,祈官酌酒,謁者引祈官進,北面跪奠於神座前,俛伏,興,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文與祈社同。獄鎮海瀆各隨其稱。祝興,祈官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祈官拜訖,謁者引祈官降復位。太祝進跪徹豆如式,還樽所。奉禮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進祈官之左,白:「請就望瘞位。」謁者引祈官就望瘞位,西向立。於在位者將拜,太祝進神座前跪取幣,置於埳。東西面各二人窴土,半埳,海瀆則以幣沈之。奉禮曰:「再拜。」祈官以下皆再拜。謁者進祈官之左,白:「禮畢。」遂引祈官出,贊引引執事者以次出。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太祝以下皆再拜以出,奉禮、贊者以次出。其祝版燔於齋所。得雨報祠用特牲。其沈瘞幣血及飲福受胙皆與正祭同,餘與祈禮同,祝文與北郊報祠同。
久雨禜祭國門
將祭,有司筮日如別儀。
前一日,諸祭官清齋於祭所,右校掃除祭所,太官丞先饌酒脯醢。樽以瓢齎。
其日質明,郊社丞帥其屬設神座,皆內向。設酒樽各於神座之左,設罍洗及篚於酒樽之左,俱內向,並實以巾爵。執樽罍洗篚者各位於樽罍洗篚之後。奉禮設獻官位於罍洗之左而右向,執事者於其後,皆以近神為上。郊社丞與良醞之屬實樽罍。獻官以下俱就位,立定,謁者贊拜,獻官以下皆再拜。祝與執樽罍洗篚者各就位。太官丞出詣饌所。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太官丞引饌入,太祝迎引設於神座前訖,太官丞以下還本位,祝還樽所。謁者引獻官詣罍洗盥手洗爵,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幂,獻官酌酒,進神座前跪奠爵,俛伏,興,少退,向座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遣具官姓名敢昭告於國門:霖雨淹久,害於百穀,惟靈降福,應時開霽。謹以清酌嘉薦明告於神,尚饗。」祝興,獻官再拜,太祝跪奠版於神座,俛伏,興,還樽所。獻官再拜訖,謁者引還本位。祝進跪徹豆,俛伏,興,還樽所。祝與執樽罍篚者俱復執事位。謁者贊拜,獻官以下皆再拜。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遂引獻官以下出。每祭皆如之。祝版皆燔於齋所。若雨止,報祠用少牢,飲福與祈同。祝文曰:「前日以霖雨式陳誠禱,惟神降祉,應時開霽。謹以清酌少牢,粢盛庶品,明薦於神,尚饗。」
諸州祈社稷縣祈附
前二日,本司掃除壇之內外,又為瘞埳於壇北如常。設上佐縣則縣丞,以下倣此。以下次於社壇西門之外道北,隨地之宜。
前一日,諸祈官皆於祭所清齋一日。掌事者饌酒脯醢。設上佐位於稷壇西北,掌事以下位於西門之內道北,俱重行東向,以南為上。設贊唱者位於上佐東北,東面南上。設望瘞位於瘞埳北,南向如常。設上佐以下門外位於西門之外道南,俱重行北面,以東為上。
其日夙興,本司帥其屬守社壇四門,去壝九十步所縣七十步。禁斷行人。掌事者入設神席樽坫罍洗篚幂如常祭之儀。每座各籩一豆一,篚實巾二爵二。配座皆爵一,並置於坫。
質明,上佐以下各服其服,本司帥掌事者入實樽罍,祝以祝版各置於坫,又以幣各置於篚,設於饌所。其幣各長一丈八尺。贊禮者引上佐以下俱就門外位。贊唱者先入就位。祝與執樽罍篚者入,當社壇北,重行南向,以東為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執樽者各升自西階,立於樽所,執罍篚者各就位。諸祝詣社壇,升自西階,行掃除訖,降,又詣稷壇,升行掃除訖,諸祝出,奉幣篚入,就瘞埳北位。贊禮者引上佐以下入就位,立定,贊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
贊禮者進上佐之左,白:「請行事。」還本位。贊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初白請行事,掌饌者帥執饌者奉饌陳於西門之外。祝以幣北向授上佐,贊者引上佐升壇北陛,南向跪奠於社神座前訖,興,少退再拜訖,復位。又祝以幣授上佐,上佐奉幣,升稷壇跪奠如社壇之儀。訖,掌饌者引饌入,社稷之饌升自北階,配座之饌升自西階,諸祝迎引於壇上各設於神座前訖,掌饌者降自西階復位,諸祝各還樽所。
贊禮者引上佐詣罍洗,盥手洗爵,自社壇北階升,詣社神酒樽所,執樽者舉幂,上佐酌酒,進詣神座前,南向跪奠爵,興,少退,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西面跪讀祝文曰:「歲月日子如常。刺史姓名,縣則縣令姓名,下倣此。謹遣具位姓名敢昭告於社神,自社稷以下祝文並與國祈同。尚饗。」訖,興,上佐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上佐再拜訖,贊禮者引上佐詣配座酒樽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幂,上佐酌酒,進詣后土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左,南面跪讀祝文尚饗訖,興,上佐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上佐再拜訖,贊禮者引上佐降自北階,詣罍洗盥手洗爵,詣稷壇之北階,升獻如社壇之儀。獻訖,贊禮者引上佐降復位。諸祝各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樽所。贊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
贊禮者進上佐之左,白:「請就望瘞位。」贊者引上佐就望瘞位,南向立。祝以篚進於神前取幣及血、黍稷飯,皆寘於埳。贊唱者曰:「可瘞。」埳東西各二人窴土,半埳,贊者進上佐之左,白:「禮畢。」遂引出,諸執事者以次出。諸祝與執樽罍篚者降復執事位,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俱再拜以出。其祝版燔於齋所。得雨報祠以羊豕,其祭器之數及飲福、受胙、瘞幣血皆與正祭同,餘與祈禮同。祝文自社稷及后土、后稷等並與國祈報同。
諸州祈諸神縣祈附
前一日,本司設上佐縣則縣丞,以下倣此。以下次於祈所,隨地之宜。又為瘞埳於神座之南,方深取足容物。諸祈官皆於祈所清齋一日。掌事饌酒脯醢。每座籩豆各一。
祈日質明,去祭所七十步縣五十步。禁止行人。上佐以下各服其服。祝帥掌事者奉席入設神座於北廂,南向。若更有諸座,則以西為上。贊禮者帥執樽者設樽於神座之左,北向;設洗於酒樽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執樽罍篚者各位於樽罍篚之後。設上佐以下位於神座東南,重行西面,以北為上。設贊唱者位於上佐西南,西向。設望瘞位於瘞埳之南,北向西上。設門外位於東門之外道南,北向西上。掌事者入實樽罍。祝以祝版置於坫,又以幣置於篚,設於饌所。其幣各長一丈八尺。
贊禮者引上佐以下俱就門外位。贊唱者先入就位。祝與執樽罍篚者入當神座前,重行,北面西上,立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執樽罍篚者各就位。祝進神座前行掃除訖,贊禮者引上佐以下入就位,立定,贊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
贊禮者進上佐之左,白:「請行事。」還本位。祝升詣酒尊所,立定,贊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初白請行事,掌饌者帥執饌者奉饌陳於西門之外。祝以幣授上佐,上佐受幣,跪奠於神座前訖,興,少退再拜訖,復位。掌饌者引饌入,祝迎引於座首,各設於神座前訖,執饌者退復位,祝還樽所。
贊禮者引上佐詣罍洗,盥手洗爵,詣酒樽所,執樽者舉幂,上佐酌酒,贊禮者引上佐詣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文與祈社同。訖,興,上佐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若更有諸座,祈官酌獻皆如其儀,唯不盥洗,其祝文與上同。贊禮者引上佐還本位。祝進神座前跪徹豆,興,還樽所。贊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
贊禮者進上佐之左,白:「請就望瘞位。」上佐就望瘞位,北面立。祝以幣血寘於埳,埳東西各二人窴土。半埳,贊禮者進上佐之左,白:「禮畢。」遂引上佐以下出。訖,祝與執樽罍篚者俱復執事位。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以出。其祝版燔於齋所。若祈海瀆等,其幣沈之。設奉幣位,各向所祈之水。沈之時節,一與瘞同。若祈先代帝王,其瘞幣如正祭之禮。
得雨報祠,牢饌、飲福、受胙、瘞幣血皆同祭社之禮,若非嶽鎮海瀆、先代帝王,唯飲福,不受胙。其瘞埳之位,仍依祈禮。若海瀆等,沈幣,又并沈血。其奉幣血位及沈之儀節,準祈沈之禮。若報祠先代帝王,瘞幣與祈同。餘皆與祈禮同,祝文與祈社同。
諸州禜城門縣禜附
若霖雨不止,禜祭城門,設神座皆內向,設瓢齎之樽各於神座之左,設罍洗及篚於酒樽之左,俱內向。設司功縣則縣尉。位於罍洗之左而右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皆以近神為上。贊禮者贊拜。無幣,不為瘞埳,餘與祈諸神同。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刺史姓名縣則縣令姓名。遣具位姓名昭告於城門:霖雨淹久,害於百穀,惟靈降福,應時開霽。謹以清酌嘉薦,明告於城門,尚饗。」若雨止,報祠用特牲飲福,餘與禜同。祝曰「前以霖雨,式陳誠禱,惟靈降祉,應時開霽」。餘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