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礼俗志前言
- 本章共 763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外史氏曰: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此因时而异者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况海外之国,服食不同,梯航远隔者乎。骤而观人之国,见其习俗风气,为耳目所未经,则惊骇叹咤,或归而告诸友朋以为笑谑。人之观吾国也亦然。彼此易观,则彼此相笑,而问其是非美恶,各袒己国,虽聚天下万国之圣贤于一堂,恐亦不能断斯狱矣。一相见礼也,或拱手为敬,或垂手为敬,或握手为敬,或合掌为敬。一拜礼也,或稽首为礼,或顿首为礼,或俯首为礼,或鞠躬为礼,或拍手为礼。究其本原之所在,则天之生人也,耳目口鼻同,即心同理同,用礼之节文以行吾敬,行吾爱,亦无不同。吾以为异者,礼之末;同者,礼之本。其同异,有不必论者。虽然,天下万国之人、之心、之理,既已无不同,而稽其节文,乃南辕北辙,乖隔歧异,不可合并。至于如此,盖各因其所习以为之故也。
礼也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因人情而为之者也。人情者何?习惯是也。光岳分区,风气问阻,此因其所习,彼亦因其所习,日增月益,各行其道,习惯之久至于一成而不可易,而礼与俗皆出于其中。是故先王之治国化民,亦慎其所习而已矣。
嗟夫!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
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乃至举国之人展转沈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故于习之善者导之,其可者因之,有弊者严禁以防之,败坏者设法以救之,秉国钧者其念之哉。作《礼俗志》,为类十有四:曰朝会、曰祭祀、曰婚娶、曰丧葬、曰服饰、曰饮食、曰居处、曰岁时、曰乐舞、曰游宴、曰神道、曰佛教、曰氏族、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