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黜陟
- 本章共 1.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官人之法,尽由荐举。考海、陆军武官多出于兵学校,学生既卒业,试而得选,有叙佐、尉官者,盖兼用考试之法。其他学校虽选择其尤,给以理学、法学士之名,夸为得第,于官人无与也。自封建废,而世禄亦废。
维新之始,诏征各藩贡士于京,多邀显擢,今当路诸公皆维新功臣,非旧京华族即巨藩要人。今之参议等官多通西语,盖幕府末造各藩争选英俊,厚给资装,俾受业于泰西,归,值维新崇尚西法,遂各据要津云。若奏任诸官,则由各省卿长举其所知上之太政官,太政官擢而用之。明治元年八月,镇将府布告曰:“苞苴私谒,宦途积弊,缘是而推举登用,实损国体而惑人心。今政体一新,严禁此弊,物虽薄微,与、受同罪。”二年,又布告曰:“选举为当今之要务,出处为终身之大节。若怀挟私意,徇亲忘疏,贤何以升?不肖何以退?汝百官有司宜考贤否之实迹,去爱憎之私意,同心协力以扶植皇基。四年三月又诏曰:滥举人才,实乖政体。自今诸官省并地方官,凡选举判任官,须以其人之行状才识详呈于管辖官,然后登用。”七年,又诏:“院、省使及地方官,凡擢用奏任官,须将其人之性行、履历、事业详细记于别纸,申之太政官,察核而后用焉。”
自维新之初,务以网罗贤才、收拾人心为务,一切崇尚宽大,并无课吏考官之法,多滥赏而薄罚,骤升而慎降。明治九年,始定官吏惩戒例。其法除私罪外,凡官吏有误事渎职者,本属长官得行惩戒之法。惩戒之法三:一曰谴责,长官指斥其事,给予谴责书。二曰罚俸,少则半月,多则三月。凡罚俸之法,每月限领月俸之半,以其余数送还大藏省。三曰免职。以惩戒免职,长官具状奏请免夺位记,但必由长官谕令本人自请免职,方免追夺。凡惩戒之权,诸省长官于所属奏、判任官,太政大臣于府、县奏任官,府、县并警视厅长官于所属判任官,司法卿于四等之下之判事,均得专行。惟府、县之兼判事者,于所属判任官须与其他府、县奏任官协议,然后得行。又,府县长官,警视长官于所属判任得专行谴责,其罚俸、免职者速申之内务卿,兼判事者速申之司法卿,然后得行。凡官吏有心故造入于私罪者,若仍系公务失误,本属长官得因司法官移会专行其处分。凡官吏犯罪,除律例载明专条外,别无官吏处分之法。
惟官吏不许营商。凡买之于人、卖之于人、或买人物产加以制造以营利者,一概禁止。
惟开掘矿山及购买田地,或贷其田地家产于人以收屋租地价,或贷金银于人以收利息,或举其田地所生物产加以制造以营利者,在所不禁。若其家族欲为商贾者,宜分籍别居,然后就业。
又,明治八年,定例:凡官地、官林及公用物品以投票法斥卖者,其管辖厅所属官员不许投取。
又,明治十二年,太政官布告:“凡为官吏,不许聚会公众、以政治学术讲谈演说以煽惑人心,违者均治罪。”此数者为官规,其他概同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