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本章共 7.9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骨蒸
论曰水为阴,火为阳,水者精气也。火者阳气也,小儿精气未盛,体性多热,若衣裘伤浓,过食热物,或患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铄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不已,变成骨蒸也。治小儿十五岁以下,骨蒸热劳,盗汗体热咳嗽,烦躁发渴,长肌肉,退热。桃仁青蒿煎丸方桃仁(汤浸去皮尖研半两)麝香(研一分)柴胡(去苗)丹砂(研)紫菀(去苗土)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上六味,除麝香丹砂外,并捣罗为末,共研匀。用青蒿汁,童子小便。生地黄汁,各一盏,于银石器内熬汁,入药末一半,慢火再熬,搅得所,余药末尽和匀,杵三二百下,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空心食前,煎陈粟米饮下,日三服。治小儿不生肌肤,羸瘦骨热,小便黄赤。麦门冬丸方麦门冬(去心焙一两)人参黄(锉)青蒿子黄连(去须)桑根白皮(锉)地骨皮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柴胡(去苗三分)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熟水下,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骨热生风。龙胆丸方龙胆(一两)熊胆(研一分)马牙硝(研)朴硝(研)山栀子(去皮)玄参人参枳壳(去瓤麸炒)柴胡(去苗)当归(切焙)陈橘皮(去白焙各半两)麝香(研半钱)沉香(半两)甘草(炙锉)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上一十五味,除研外,捣罗为末,共研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一岁一丸,温水化下。治小儿骨热日晚发热面赤,五心烦躁,四肢无力,饮食减少。夜多盗汗,面色萎黄。犀角汤方犀角(镑)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麦门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芍药大黄(锉炒)桑根白皮(锉)黄(锉)人参(各一分)鳖甲(去裙醋炙半两)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一钱匕,水一盏,入桃仁七枚,去皮尖,浆水煮过,麦门冬四十九粒去心,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三服,食后临卧。治小儿潮热,骨蒸羸瘦,久嗽咳喘。犀角汤下生犀角(镑半两)柴胡(去苗)秦艽(去苗土各一两)白术人参赤茯苓(去黑皮)木香(各半两)甘草(炙一分)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七分、一盏,入小麦三七粒,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治小儿肌瘦,五心潮热,解骨热,长肌肉益气。保童丸方丹砂(研一分)大黄(锉炒)赤芍药栀子仁(各半两)知母(切焙)鳖甲(去裙醋浸炙各一两)人参胡黄连(各半两)上八味,除研外,捣为细末。入丹砂同研,浸蒸饼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温蜜汤或人参汤下。治小儿骨热劳疾,面黄肌瘦发热,夜卧有汗。胡黄连丸方胡黄连夜明砂五灵脂(各半两)柴胡(去苗一两)麝香(研半钱)鳖甲(去裙醋炙)人参(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用猪胆汁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饮下,不拘时。治小儿骨热皮肤疮,肌体瘦弱,身热。连翘汤方连翘山栀子(去皮)甘草(炙)黄芩(去黑心)秦艽(去苗土)防风(去叉)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知母(焙)荆芥穗(各半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治小儿骨蒸潮热,瘦瘁颊赤,烦躁盗汗。食不生肌,病后余毒久不解。羚羊角汤方羚羊角(镑)地骨皮秦艽(去苗土)麦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大黄(锉炒)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芍药桑根白皮(锉)黄(锉)人参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一盏,入青蒿少许,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骨蒸热劳,遍身如火,日渐黄瘦,夜卧多汗,咳嗽烦渴。丹砂丸方丹砂(二两飞研)柴胡(去苗为末四两)上二味研匀,用猪胆汁拌和,饭甑上蒸一次,候冷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用桃仁乌梅煎汤下,日三服。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痰实
论曰小儿乳食不下,吐涎沫而微壮热者,痰实也。此因乳哺冷热不调,停积胸膈,或水饮留滞,气不升降,致令痰热壅滞,壮热烦闷,心神不宁,不瘥则变惊痫之病。治小儿痰实,壮热头痛。石膏汤方石膏(别捣研一两一分)大黄(锉炒一两半)柴胡(去苗一两一分)升麻知母(焙)黄芩(去黑心)芍药枳实(去瓤麸炒各三分)甘草(炙一两半)大青(半两)上一十味,粗捣筛。每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少许,同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三服,量大小加减。治小儿八岁以上,热结痰实,不能食。大黄汤方大黄(锉炒一两)柴胡(去苗)升麻黄芩(去黑心)知母(焙)芍药栀子仁(各三分)枳实(去瓤麸炒黄半两)细辛(去苗叶一分)上九味,粗捣筛。每二钱匕,水一盏,入竹叶十片,同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三服。早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百日以来痰实。柴胡汤方柴胡(去苗三分)当归(切焙一分)赤茯苓(去黑皮)大黄(锉炒各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五味,粗捣筛。每一钱匕,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分温三服,早晚各一,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治小儿百日以来,痰实壮热兼惊。龙齿汤方龙齿大黄(锉炒各一分)枳壳(大者一枚去瓤麸炒黄)朴硝甘草(炙锉各一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二,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百日以来痰实。人参饮方人参(半两)赤芍药(一分)上二味,粗捣筛。每一钱匕,水半盏,入生姜一片,同煎至三分,去滓分温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痰实壮热。茯苓汤方赤茯苓(去黑皮)人参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各半两)上四味,粗捣筛。八九岁儿,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再。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痰壅结实。四通汤方桔梗(炒)大黄(锉炒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紫菀(去苗土各一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食后温服,日再,更量儿大小加减。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客忤
论曰小儿无故吐下青黄赤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夭矫反倒,面变五色,其状似痫。但眼不上戴者,名曰客忤。此由小儿血气未充,精神未定,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为异类触犯,暴然发作,故名客忤。诊其脉弦急数者,忤也。若乳母醉后,及房劳喘困气乏,即便乳儿,最为切忌,剧则不可救矣。治小儿客忤猝痛,及气满常腹痛。麝香汤方半夏(汤洗十遍生姜汁炙)黄(各一两)甘草(炒)干姜(炮)桂(去粗皮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一二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纳麝香少许,分温二服,不拘时候,更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客忤吐利。白石脂汤方白石脂(一两)蜀漆(半两)附子(炮制去皮脐一分)牡蛎(一两)上四味,锉如麻豆。一二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午后,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客忤,惊啼壮热。犀角散方犀角(镑)麦门冬(去心焙)钩藤丹砂(研各一分)牛黄(研半分)麝香(研三大豆许)上六味,捣研为散,每服半钱匕,煎金银汤调下,不计时候。治小儿客忤腹满痛,大便不通。人参汤方人参龙胆钩藤柴胡(去苗)黄芩(去黑心)桔梗(炒)赤芍药茯神(去木)当归(切焙各半两)蜣螂(去足炙二枚)大黄(锉炒一两)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一钱匕,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客忤惊啼方牛黄(末一字)猪乳(一栗壳许)上二味相和,渐渐滴儿口中。治小儿猝忤,啼腹坚满。雀屎丸方雀屎(一两一分)当归(切焙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麻子大,五十日儿,每服一丸,以奶汁下,空心午后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中忤欲死,心腹痛。雄黄散方雄黄麝香(各一分)上二味,细研为散。周儿每服一字,用刺鸡冠血调灌之,空心午后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客忤惊邪鬼魅,安神。犀角丸方犀角(镑)车前子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雄黄(研一两)上五味,捣研为末。取桃白皮十两。桃符十两,水三升,煎一升,去滓煎成膏,和前药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桃柳汤下。治小儿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饮皆出。腹中痛气欲绝。桂参汤方桂(去粗皮一两)人参(一分)上二味,粗捣筛。一二百日儿,每半钱匕,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分温三服,儿大以意增之。治小儿猝中客忤,惊啼大叫。伏龙肝膏方伏龙肝(研二两)鸡子(去壳一枚)地龙粪(研一两)上三味,相和研匀,或干更入少水,调如膏,先用桃柳汤浴儿,后将药涂儿五心,及顶门上。治小儿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饮皆出,腹中痛,气欲绝。桂枝汤方桂(去粗皮一两)上一味,粗捣筛。一二百日儿,每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分温三服,空心午后,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客忤,桂汤涂之。方上取桂浓煎去滓,涂儿五心。常令湿。治小儿猝客忤。铜鉴鼻饮方铜鉴鼻上一味,烧令赤,淬酒中,以酒少许灌儿,若儿小未能饮者,令含之、亦愈。治小儿客忤,浴方上取马粪三升,烧令烟绝,以酒煎三五沸,去滓温温浴儿即愈。治小儿客忤壮热。浴方上取李叶,煎汤去滓,温温洗浴儿、瘥。治小儿被客气忤犯,状似惊痫,但眼不上戴,耳后脉急数。龙胆饮方龙胆钩藤(锉)柴胡(去苗)黄芩(去黑心)桔梗(锉炒)赤芍药茯神(去木各一分)蜣螂(二枚炙去足头甲)大黄(蒸三度炒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小盏,煎取四分,量儿大小加减。分数服。治小儿客忤,吐沫如痫方上青钱十四文,以水一斗五升,煎取一斗浴儿、立瘥。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中恶
论曰小儿无故猝然心腹刺痛,闷乱欲绝者,中恶也,由儿阴阳气血不调,神守不强,故鬼毒恶气得以中之。凡腹大而满,脉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生,若余势久留,再发则变为注。治小儿中恶,心腹猝痛。鬼箭羽汤方鬼箭羽(半两)真珠(末一分)羚羊角(镑)桔梗(炒)朴硝(细研)升麻芍药柴胡(去苗各一两)桃仁(三十枚去双仁皮尖麸炒)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鬼臼(各一两半)上一十二味,粗捣筛。一二岁儿,每一钱匕,以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午后各一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治小儿中恶心痛,辟邪气。雄黄丸方雄黄(研)真珠(研各一两)麝香(研半钱)牛黄(如枣大研)巴豆(四十枚去皮膜心研去油尽)大枣(十四枚蒸熟去皮核研膏)上六味,除枣外,同研为末。入枣膏,和少许蜜,涂臼中,捣一千杵,丸如粟米大,一二岁儿每服三丸,薄荷汤下,空心午后各一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治小儿中恶,心腹坚胀痛,颜色青黑,大便不通。芍药汤方芍药桔梗(炒)桃仁(七枚去皮尖双仁炒)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大黄(锉炒二两)鬼臼(一两)甘草(炙半两)杏仁(四十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麝香(半钱研)上一十一味,纳十味粗捣筛。入麝香和匀,一二岁儿每一钱匕,以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午后各一服,以利为度,随儿大小加减。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中蛊
论曰人有聚毒虫为蛊者,随饮食入腹,能变惑食入五脏。小儿时有中之者,遂心腹刺痛懊闷,急者即死,缓者涉历年月,渐至羸困,若注易傍人,则为蛊注之病。治小儿中蛊毒,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变易无常。羚羊角汤方羊角(屑)荷(各一两)栀子仁(七枚)黄连(去须)赤芍药牡丹皮(各一分)犀角(屑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二服,日三,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国中蛊毒。升麻汤方升麻桔梗(锉炒)栝蒌根(各半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日三。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中蛊,腹内坚痛。鼓皮汤方败鼓皮(三分炙令黄锉)苦参(锉)荷根(各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二服,日三,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飞蛊,状如鬼气。雄黄散方雄黄(研)麝香(研)犀角(镑捣为细末各半两)上三味,同研令匀,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匕,日四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五种蛊毒。比圣汤方马铃根上一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空腹顿服,当时随吐蛊出,未快吐再服。又方败鼓皮(一斤烧灰)上一味,细研如粉,空心粥饮调服一钱匕,须臾病儿呼蛊主姓名,病即愈。又方荠(一两)上一味,捣罗为末。以粥饮调下一钱匕,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羸瘦骨立,病变无常。神功散方桃上寄生(二两)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半钱匕,如茶点服,日三。又方麝香上一味研细,每服一字匕,空腹温水调下,即吐出蛊毒,未效再服。治小儿中蛊危急。再造汤方甘草(半两生锉)上一味,粗捣筛。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当吐蛊出,若预防蛊者,宜熟炙甘草,煮汁服之,即内消不吐神效。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尸注
论曰人有三尸,能为人患,无问老幼,但精神衰弱,气血不足者,率多被害,小儿血气未具,精神未全。因有尸注之病,其状沉沉默默,不的知病之所在,或寒或热,弥引岁月,遂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名尸注。治小儿尸注,及中恶诸病。犀角散方犀角(镑)升麻木香槟榔(锉)桑根白皮(锉)大黄(锉炒各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二七枚)麝香(细研一钱)上八味,捣研为散,每服半钱匕,温水调下,日四五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尸注,心腹满胀疼痛不可忍。木香汤方木香鬼箭羽桔梗(炒)当归(锉炒)紫苏茎叶槟榔(锉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七分,生姜二片,煎至四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注病,诸蛊魅精气,入腹刺痛黄瘦。雄黄丸方雄黄(研如粉)雌黄(研如粉各一两)丹砂(研如粉半两)麝香(研半钱)白头翁(去苗)徐长卿(各三分)羚羊角(镑炒)大黄(锉炒各一两一分)上八味,捣研为末。以青羊脂炼过和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三丸,熟水下,空心午后各一服,更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客忤、霍乱、腹痛胀满。若尸注、恶风、癫狂、鬼祟、蛊毒、妖魅、温疟,无所不治。太一神精丸方丹砂(研)曾青(研)雄黄(研)雌黄(研)磁石(醋淬三遍捣研各四两)金牙(研二两半)上六味,各研罗为末。先将丹砂等五味,用酽醋渍之,唯曾青用好酒铜器中渍,以纸密封头,日中曝经夏,急待用,亦须五日。无日以火暖之,其丹砂等五味,日数亦然,各研如粉,以酽醋拌令干湿得所,纳土釜中,以六一泥固济、令密。候泥干,然后安铁环施脚,高一尺五寸,置釜于环上。初取熟炭火两枝,各长四寸,置于釜下。待三分消尽二分,更加熟火两枝,如此三度。然后用生炭烧,增之渐多,乃至一复时,火近釜底,即使满。其釜下炭,经两度即罢,待火尽极冷。然后出之,其药精飞化凝着釜上,光明皎洁如雪者最佳,若飞上不尽,更合与火如前,以雄鸡翼扫取,多少不定。和以枣肉,丸如黍米大,平旦空腹服一丸,又常以绛囊带之,男左女右,小儿系头上,辟瘴毒恶气射工,小儿患可以苦酒和之,涂方寸纸,贴儿心腹上,亦有已死者,冬二日,夏一日,与药得下便活,若服药闷乱,可煮防己汤饮之、则定。兼治大风、恶癞、偏风、风癫、历节、鬼击、疟、小儿惊忤、不能乳哺。痈、疽、痔、、腹内积冷。妇人产死未经宿,狂狗所啮,丁肿蛲虫,寸白恶肿,邪鬼精妖,并去一切恶。治小儿尸注鬼击,惊痫魍魉,三十六种无辜天行急黄。保童丸方牛黄(研)麝香(研)甘草(炙锉)真珠末(各一分)丹砂(研水飞)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赤芍药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虎睛(酒浸炙一对)甘遂(炮半分)巴豆(五枚去皮心膜研纸裹压出油尽)上一十一味,捣研为末和匀,炼蜜丸如麻子大,三四岁每服二丸,荆芥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尸注,邪气入腹痛。立效散方雄黄(细碎一分)栀子仁(十枚)赤芍药(半两)上三味,捣罗二味为末,入雄黄研匀,每服半钱匕,温水调下,更量大小加减。治小儿尸注劳瘦,或时寒热。鬼臼丸方鬼臼(去毛半两)升麻(三分)麝香(细研一钱)柴胡(去苗一两)上四味,捣罗三味为末,入麝香研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暖酒下,日三,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尸注。灶煤散方灶突中煤(三指撮)盐(少许)上二味,同研为散,一二岁儿,每服半钱匕,熟水调下,空心午后各一服,更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尸注鬼癖,心腹往来疼痛,或加寒热恍惚,形色多般。桃仁散方桃仁(二七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木香人参桂(去粗皮)虎头骨(酥炙)槟榔(锉)京三棱(煨锉)麝香(研)芥子(炒各一分)款冬花丹砂(研水飞)干桃柳叶(各半两)上一十三味,捣研为散。每服半钱匕,温水调下,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尸注劳瘦,或时寒热。桃仁汤方桃仁(二十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生研)上一味,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与服。以吐为效,如不吐,即非注也。治小儿尸注。鳖头散方鳖头(一枚烧灰)上一味,细研为散,每服半钱匕,新汲水调下。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胎寒
论曰小儿胎寒之病,本于在胎时,禀受不足。或犯寒冷,既生之后,腑脏又怯,乳哺不化,或胀或利,颜色青葩,甚则邪冷与正气相搏,令儿腹痛张蹙气而啼,是为胎寒之病。治小儿胎寒啼,腹中痛,舌上青黑。蜀椒丸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一分)当归(切焙半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分)野狼毒(锉炒一分)细辛(去苗叶三分)干姜(炮一分)巴豆(十枚去心膜研细纸裹出油尽)豉(炒二合)附子(炮裂去皮脐三分)上九味,将八味捣罗为末,以巴豆一处同研令匀,炼蜜和丸,一月儿,服如黍米大一丸,早晨晚后各一服,一岁儿两丸,三岁至五岁儿,服五丸,并用米饮下,更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胎寒,腹中痛。黄汤方黄(切焙)人参芍药(各一两半)当归(切焙)甘草(炙)芎(各一两)上六味,粗捣筛。每二钱匕,以水一小盏,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三服,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治小儿胎寒腹痛,啼下利。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炮)白术甘草(炙等分)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弹丸大,每一丸水一盏,入大枣一枚擘破,同煎至半盏,分温三服,或以姜枣汤化下。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啼,反张怒惊。当归散方当归(切焙)黄(锉)细辛(去苗叶)黄芩(去黑心)龙骨(烧)桂(去粗皮)芍药(各一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或半钱匕,乳汁调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胎寒啼,温中止痛。逐痛丸方雀屎(一分炒)牛黄(别研)芍药芎(各半两)当归(切焙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麻子大。百日儿,每服一丸,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胎寒,啼惊痫,虚胀不嗜食,大便青或夹脓,并治诸痫证。当归丸方当归(切焙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一分)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杏仁(十二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野狼毒(锉炒半分)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烂出油尽)豉(微炒)细辛(去苗叶各一分)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以瓷器盛之,每用旋丸,未满百日儿,服如麻子大一丸,温水下,一二岁儿二丸,早晨只一服,更量儿大小加减。以利为度。治小儿胎寒大便青,不欲食。芍药丸方芍药当归(切焙)芎人参(各三分)甘草(炙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以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胎寒,腹痛啼。芎汤方芎当归(切焙)黄(锉焙各二两)干姜(炮)甘草(炙)黄芩(去黑心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一钱匕,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早晨日晚各一,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胎寒腹痛,大便青。芎丸方芎黄(各三分)牛黄(研一分)虫(炙半两)麝香(研一钱)当归(切焙)芍药(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两丸至三丸,米饮下,早晨晚间各一,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五十日以来,胎寒腹痛微热,聚唾弄舌,啼上视。当归酒方当归(切焙粗捣一分)猪肉(一两薄切小片)上二味相和,以清酒一碗,煮至七分去滓,每服取半呷许,令儿咽之,日三夜一,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胎寒,腹痛汗出,衣中白鱼摩方衣中白鱼(二七枚)上一味,以薄熟绢包裹,于儿腹上,回转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