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本章共 4.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一百一十三] 目眵
论曰目者、腑脏之精华,肝之外候,津液之道也,若腑脏挟热,内熏于肝,冲发于目,使液道热涩结滞于睑,则成眵。治脏腑挟热,冲发于目,津液结滞而成眵,泽泻丸方泽泻茺蔚子菟丝子(酒浸别捣)石斛(去根)地肤子五味子生干地黄(焙各一两)山芋(一两半)细辛(去苗叶半两)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热水下,临卧再服。治风热冲肝,上熏于目,结成眵,羚羊角散方羚羊角(镑二两)犀角(镑一两)防风(去叉)牛膝(去苗)羌活(去芦头)桑根白皮(锉)五味子生干地黄(焙)白蒺藜(炒去角)芍药(各三分)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不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治目生眵,淋洗秦皮汤方秦皮(去粗皮)柴胡(去苗)黄柏(去粗皮)黄连(去须)蛇衔(各二两)苦竹叶(二握)细辛(去苗叶一两)上七味,粗捣筛拌匀,每用二两,以水六盏,煎取三盏,去滓热淋,冷即再暖。治目生眵,曾青散点方曾青水精(各一两)龙脑真珠(各等分)琥珀(半两)上五味,研如粉,以铜器收盛,临卧用铜箸,点如黍米许。治目生眵,蕤仁膏点方蕤仁(研)马蹄决明(捣末)黄连(去须捣末各一两)黄柏(去粗皮捣末三分)上四味,各为细末,用白蜜清者二升和匀,入铜器中,以油单密封,于饭上蒸之,饭熟为度,取出以绵绞去滓后,入轻粉二钱,龙脑末一分搅和,再入铜器中,以蜡封口,旋取如麻子大,点头日再。治风热冲目,多生眵,黄柏膏点方黄柏(去粗皮锉一两)蕤仁(半两)大枣(青州者三枚劈)上三味,以水三升,同内瓷器中,慢火煎至一升,去滓取清汁,再以净瓷瓶子收,每用铜箸点眼,日三五度。治目多眵,黄连膏点方黄连(去须为末)蕤仁(研各三分)干姜(为末)腻粉(各一分)上四味,除腻粉外,以牛乳三合,渍之一宿,明旦于微火上,煎取一合,去滓取清汁,入腻粉搅和,每用铜箸,点如黍米许,安头,日三。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眯目
论曰眯目者,簸糠飞尘等物,入于目中也,治宜亟出之,久不出,着于睑,因而伤动,则为涩痛泪出,古方初眯时,令以绵裹箸撩去之,或以墨汁,或以鸡血,浮出之皆良。治飞尘眯目,因此生翳晕,车前子散方车前子(洗焙)五味子(炒)芍药(各一两半)细辛(去苗叶)白茯苓(去黑皮)玄参人参大黄(锉炒)桔梗(锉炒各一两)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食后临卧,温米泔调服。治沙土入眼,痛不可忍,肿赤者,龙盐膏方盐龙脑硼砂(研)马牙硝(研)砂(研飞过)蕤仁(各一分)杏仁(去皮尖双仁二七枚)上七味,各研细,再同研匀,以生蜜和,稀稠得所,新瓷合盛,用竹箸卧点之。治眯目不出,生肤翳,瞿麦散方瞿麦(穗)干姜(炮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食后以井华水,调服二钱匕,日二。治杂物眯目不出方蚕砂(拣令净)上空心用新汲水吞下十枚,勿嚼破。治稻芒等物入目方生蛴螬上一味,取新布复目上,将蛴螬于布上摩之,芒即出着布。治杂物眯目不出方桑根白皮上一味,取新者一片,如箸大,削一头,薄椎令软滑,渐渐入目中拨之,须臾自出。又方新大麦(半合)上一味,煮汁渐注目中,即出。又方猪脂(一分)上一味,取塞鼻,随左右用之,出。又方白荷根上一味取心,捣绞汁,滴入眼中,立出。又方甑带(烧灰)上一味细研,每服二钱匕,水调服之,即出。又方东墙上马齿苋(烧灰)上一味细研少许,点头即出。又方生粟米(七颗)上一味烂嚼,并唾洗之,即出。治云母等入眼方好墨上一味,研为细末,用新笔蘸,点眼大小头,实时随墨出。又方鸡肝中血少许上一味,取滴目中、即出。又方衣中白鱼上一味,曝干研为末,点中即出。又方豉(三七粒)上一味,以水浸洗目,视之即出。又方羊筋上一味,取粗者,椎开梢头,口中熟嚼过,轻睑上,来往开眼,拭二七遍,眯随手出,以平旦日未出时用。又方酥上一味,以少许内鼻中,随眯目左右,垂头卧少时,令流入目中,泪与眯物同出。
[卷第一百一十三] 针眼
论曰针眼者,以邪热搏于血脉,上攻眼目,发于睑,结肿痛,赤根白头,包裹脓汁,痛如针刺,治法当详其外证,随宜砭刺,决泄邪毒,后以消肿败热之剂,断其根本。治热客目,结成肿,俗呼偷针者,半夏汤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细辛(去苗叶各一两)前胡(去芦头)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乌梅肉(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治热气客目,内肿起,前胡汤方前胡(去芦头二两)芍药青葙子决明子(微炒)细辛(去苗叶)车前子栀子仁(各一两)上七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竹叶七片,煎至七分,去滓入芒硝末一钱匕,再煎一沸,食后临卧温服,微利为度。治目内成,三五日间,生脓汁者,麦门冬汤方麦门冬(去心焙)旋复花木通(锉)大青(各一两半)茯神(去木)黄连(去须各一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黄汁半合,芒硝末半钱匕,更煎三二沸,食后临卧温服。治热毒攻目,目肿起有脓汁者,芍药汤方赤芍药(一两半)羚羊角(镑)玄参防风(去叉)黄芩(去黑心各一两)蔓荆实甘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入马牙硝一钱匕,食后临卧温服。治眼暴热痛,头肿起,大黄汤方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治针眼暴肿痛不得开,点眼石胆散方石胆(研如粉一分)黄连(去须捣)黄柏(去粗皮捣各三分)蕤仁(去皮研)铜青(研)芒硝(各半两)上六味末,更入乳钵中,重研令极细匀,每取如黍米大,点目头。治热毒攻注,目肿结赤痛,点眼蕤仁煎方蕤仁(去皮研)秦皮(去粗皮)黄柏(去粗皮)青竹茹(洗切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五味,锉碎拌匀,以水三升,入铜器内,煎取一升,以绵滤取清汁点眼,日三五度。治眼忽结肿,洗眼石胆散方石胆(令白去火毒)滑石(研各一两)秦皮(半两为末)腻粉(二钱匕)上四味,同研匀,每用一字,汤浸候温,闭目洗两头,以冷为度。
[卷第一百一十三] 钩割针镰
论曰内经曰、血实宜决之,难经曰,肿热宜砭射之,盖邪毒结聚,其势盛,实有药力所未能去者,决射之法,不可废也,凡目生息肉肿核黄膜之类,皆以脏腑风热毒瓦斯,熏发于肝,血气结滞所成也,治宜先钩割镰,洗去恶毒,次以汤散荡涤膏剂点敷之。钩割针镰法凡两头有赤脉及息肉者,宜钩起,以铍针割去令尽,未尽更割,以尽为度,或以缝衣细针穿线,口衔线头牵起,别以铍针向目中割之,割了以火针熨之,使断其根,不尔三二年间,恐能复发,复发则粘睛难疗,其绝浓者,侵入水输,宜以曲头篦子折起,勿使掣损瞳仁,盖瞳仁甚薄易损故也,凡钩割及用针,不宜在旦,旦则腹空,五脏皆虚,令人头运闷倒,又钩割不宜欲速,欲缓缓为之。凡眼上肿,睑皮里有核如米豆大,渐长如梅李大者,内有物如脓,或似桃胶,此皆风热所致也,可针破捏去之即瘥,仍翻眼皮,向里针之,恐引风毒,又恐睑外成痕。凡风毒热肿,结于两睑内,妨痛日久渐大,往往隐损瞳仁,宜用针刀去之,乃瘥。又脾风热壅,上攻眼睑,热痛不止,其眼肿合者,宜翻眼睑,视其黑睛上下,有黄翳根脚连睑,则以法针去之,次以药敷。又风睑毒热结成,肿如,世俗呼为眼,其风热毒瓦斯,常在睑下唇边缘,睑唇中空卷,遇肝肺热,即根据前结成,宜针去结脓。凡目赤肿硬泪出难开,疼痛不可忍,先患一目,次相牵引,渐生翳膜,不能见物,此是膈中积热,肝脏风毒上冲故也,宜先镰洗除去毒血,次服药攻治。凡目赤,兼黑睛中忽从下向上,生黄气疼痛者,是脾胃热毒瓦斯熏攻如此,宜先镰上下睑,散去瘀血,次服诸药。凡目生顽翳者,可用火烧铜针轻点,传波斯国银矿名悉蔺脂,点之不痛,勿用别法。凡目生黄膜上直复瞳仁者,初患之时,疼痛赤涩,发歇不定,泪出难开,渐生翳膜,直复黑睛,不辨人物,盖因脾脏风热,熏发于目,其证如此,宜先钩割镰洗,次服荡涤脾脏风热之药。凡目忽然赤涩泪出痛痒,渐生障翳,赤膜下垂,直复睛珠,如朝霞之色者,宜急镰洗,去其瘀血,次用点药,及服诸药。凡目胞内胶凝者,是脾胃积热,膈内风冲,入于胞睑,初如麻米,久则渐长,状如桃李,摩隐瞳仁,后必生翳,宜针破出血,次镰洗去瘀血,加汤药攻治。凡目风牵睑者,初患之时,乍好乍恶,发歇不定,泪出不止,此是胃气受风,肝膈积热,风热毒瓦斯,熏发睑,甚者目皮翻出,急宜镰之,散去瘀血,及熨烙服药治疗。凡睑生风粟者,因心肺壅毒,肝家有风,故令睑皮上下,有肉如粟粒,泪出涩痛,久生翳膜,宜镰出恶血,除去根本。凡目痛如针刺者,初患之时,微觉头目眩目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久则发痛,时如针刺,此是心脏潜伏毒热,风壅在于膈中,久则渐生障翳,两目俱损,急宜镰洗出血,及针阳白穴。凡目忽被物撞打睛出,但眼带未断者,当时内入睑中,勿令惊触,四畔摩辟风膏,及捣生地黄敷之,其窍内有恶血,以针引之。
[卷第一百一十三] 熨烙
论曰血气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泣,肝藏血,上注于目,若肝经虚寒,则目多昏暗泪出之候,古方用温熨之法,盖欲发散血气,使之宣流尔,若翳膜顽浓,熨法所不能去者,又宜烙之。熨烙法治目赤肿,贴熨地黄膏方生地黄粟米饭淀(极酸者)上二味等分,烂研如膏,匀摊于薄绢上,方圆二寸许,贴熨目上,干即易之。治目泪出,或有脓出者,马齿熨方马齿子人苋子(各半合)上二味,捣罗为末,入铜器中,于饭上蒸熟,以绵裹熨大头,脓水出处,仍乘热熨之,令透睛,每熨三五十度,脓水自绝。治热病后失明,或生白膜极浓者,烧针烙法。上取平头针,可翳大小者,烧赤,当翳中烙之,须轻下手,若烙后翳已破,即少敷除翳药。治目昏暗,中指熨法上东向坐,不息再过,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熨目佳。治目暗,掌心熨法上鸡鸣时,以两手相摩极热,熨目三遍,仍以指甲掐两头,觉有神光,妙。治目赤痒涩,及一切目疾,汤器熨方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用以熨目,乃闭目勿开,亦勿以手揉目,次掬器中汤淋目,候稍冷即止,一日三四次为之,若无目疾者,亦可间用此法。治逆顺翳法凡五脏虚劳,风热上冲于肝,从上生向下,名曰逆翳。从下生向上,名曰顺翳,此疾宜用熨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