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本章共 6.2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九十六] 小便利多
论曰肾者主水,膀胱为府,今肾气不足,膀胱有寒,不能约制水液,令津滑气虚,故小便利多,久不瘥,则肾气伤惫,真元耗损,腰脊酸疼,身体寒颤羸乏之病生焉。治肾脏虚惫,膝无力,小便利多,山茱萸丸方山茱萸山芋覆盆子菟丝子(酒浸一宿捣焙)巴戟天(去心)人参楮实五味皮脐各一两)上一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治肾虚小便多,阿胶汤方阿胶(炙令燥别捣末)人参(各一两)干姜(炮二两)远志(去心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七味,粗捣筛,五味,与麻仁拌匀,每服六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阿胶末半钱匕,更煎两沸,食前温服日三。治小便利,饮水多者,又非淋疾,黄丸方黄(锉三两)土瓜根干姜(炮各二两)菝漏芦(去芦头)地骨皮(去土各一两半)栝蒌根(二两半)桑螵蛸(半两中劈破慢火炙)上八味,捣罗为末,以湿纸裹粟米饭,于火内烧过,和捣令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微温牛乳汁下,早晚两服,渐加至三十丸,多饮乳汁为妙。治元气虚冷,小便频滑,腰脊疼痛,益气,紫金丸方沉香(锉)木香肉豆蔻仁芎没药(研)乌药荜澄茄檀香(锉各一两)槟榔(锉)香子(炒各二两)腽肭脐(酒浸炙锉)麝香(研)桂(去粗皮各半两)丹砂(研上一十五味,除苏合香外,捣研为末,合和,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亦得。治元脏虚弱,脐腹痛,膝胫少力,百节酸疼,昏倦多睡,小便频浊,头旋痰唾,背脊拘急,饮食无味,温顺脏气,补益下经,覆盆子丸方覆盆子肉苁蓉(酒浸切焙)黄(炙锉)五味子补骨脂(炒)乌药石槲(去根)归(切焙)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盐汤亦得。治固真气,止脐腹疼痛,脏腑不调,小便滑数,沉香苁蓉煎丸方沉香(锉)五味子(微炒)鸡头实(和皮用)桑螵蛸(炒)金樱子薰草(去根用茎叶)豆同煮透焙干去上一十一味,捣罗十味为末,先将肉苁蓉末,以好酒一升,慢火熬成煎,和前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治小便滑数,八味补骨脂丸方补骨脂(炒)巴戟天(去心)桑螵蛸(炒)菟丝子(酒浸三日别捣)牛膝(酒浸切焙)熟干地黄(焙各一两)干姜(炮半两)枳壳(麸炒去瓤三分)上八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粟米饮亦得。补水脏,壮筋骨,止小便,腹中雷鸣,脐下撮疼痛,乌术丸方苍术(东流水浸十日去黑皮切片焙半斤)乌头(米泔浸五日逐日换泔炮裂去皮脐)蜀椒两研)上五味,捣罗四味为末,与盐拌匀,炼蜜和丸,捣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治下经虚寒,小便滑数,不欲饮食,腹胁胀满,或时疼痛,补虚沉香丸方沉香(锉)诃黎勒皮人参赤茯苓(去黑皮)肉豆蔻仁荜茇干姜(炮)胡椒桂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盐汤下,木香汤亦得。治小便利多,吴茱萸丸方吴茱萸(汤洗焙干炒三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二两)干姜(炮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治小肠虚冷,脐下急痛,小便滑数,浓朴汤方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芎(各三分)白龙骨当归(切焙各上五味,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治小便多利,五味补骨脂丸方补骨脂(炒研五两)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各二两)胡桃仁(汤去皮膜研三两)上五味,捣罗二味为末,与补骨脂胡桃仁合研匀,用安息香膏和,捣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盐汤亦得,加至三十丸。治小便滑数,雌黄丸方雌黄(研如粉一两半)干姜(半两锉入盐四钱匕同炒黄色)上二味,捣研为末,用干蒸饼为末,入水内拌和捣熟,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空心盐汤下。治小便滑数,腰膝少力,石菖蒲丸方石菖蒲(米泔浸半日切片焙五两)肉苁蓉(酒浸半日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蜀椒(上四味,捣罗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盐汤亦得。治元脏虚冷,腹内雷鸣,夜多小便,白术散方白术(二两米泔浸一宿炒)芍药浓朴(去粗皮姜汁炙)吴茱萸(汤洗焙炒)陈橘皮(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入盐,沸汤点服。治下元虚冷,少腹疼胀,小便滑数,妇人血海虚冷,经候不调,正气丸方楝实(麸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炒)香子(炒)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各一两)上七味,捣罗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妇人醋汤下。补益下元,壮强真气,疗膀胱虚冷,小便频数,苁蓉牛膝丸方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牛膝(酒浸一宿切焙)补骨脂(酒浸一宿炒)巴戟天(去心)上七味,捣罗为末,用猪肾一只,去筋膜细切研烂,取浸牛膝酒,同面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临睡、温酒下。治膀胱久冷,小便数,泄精不止,肉苁蓉丸方肉苁蓉(酒浸切焙)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萆龙骨(醋淬)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空心食前。治膀胱虚寒,小便数,牡蛎丸方牡蛎(火)独活(去芦头)狗脊(去毛各三分)肉苁蓉(酒浸切焙一两)龙骨(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空心食前。治小便频数,及引饮不止,糯米方上取纯糯米一手大,临卧炙令软熟啖之,以温酒送下,不饮酒人,温汤下,多啖弥佳,行坐良久,待心空便卧,一夜十余行者,服之即止,或言假火气温水道,不然也,大抵糯稻工缩水,凡人夜饮者,夜辄不溺,此糯米之力也,昔有人病渴殆死,有人用糯稻秆,斩去穗及根,取其中心,净器中烧作灰,每用一合许,汤一碗,沃浸良久,澄去滓,尝其味如薄灰汁,乘渴令顿饮之,是夜减饮水七八升,此亦糯稻缩水之一验也。
[卷第九十六] 小便赤涩
论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与肾合而主水,共为表里,行于小肠,入于胞为溲便,今胞内有客热,入于膀胱,致水液不利,故小便赤涩也。治小肠客热,小便淋涩赤痛,木通汤方木通(锉)冬葵子(各半两)冬瓜子滑石(各一两半)瞿麦穗黄芩(各一两)白茅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治心与膀胱俱热,小便赤涩不利,石苇汤方石苇(去毛)瞿麦穗虎杖海金沙(各半两)滑石(一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灯心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心热小便赤涩不利,石燕子散方石燕子(一个)滑石末(一分)冬葵子续随子(去皮别研)海金沙(别研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与别研者和匀,每服二钱匕,煎木通汤放冷调下。通利小肠,治小便赤涩,透泉散方滑石末(一两)甜硝(研)甘草末(各半两)琥珀(研一分)上四味同研匀细,每服二钱匕,煎灯心汤调下,空心食前服。治心脾热壅,小便赤涩,皮肉发黄,目黄色,白茅根汤方白茅根(锉三两)秦艽(去苗土)茵陈蒿犀角(镑)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朴硝(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服,日二夜一。治小便赤涩,额上汗出,手足烦热,龙胆汤方龙胆(去苗洗)犀角(镑)生地黄(洗切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生用三分)升麻(锉)上七味咀,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膈上虚热,喉咽噎塞,小便赤涩,神困多睡,酸枣仁丸方酸枣仁(生用)薏苡仁(炒)木通(锉)黄(锉)枳壳(去瓤麸炒)升麻(锉)大黄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煎麦门冬汤下。治因有客热,积在脏腑,变为热劳,小便赤涩,四肢烦疼,心膈壅闷,面黄目赤。遍身壮热,骨节酸疼,饮食无味,犀角汤方犀角(镑)鳖甲(去裙醋炙)柴胡(去苗)山芋续断(锉)熟干地黄(焙)黄芩(朴(去粗皮姜汁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治风热,小便赤涩,滑石散方滑石(二两)栀子仁(微炒)木通(锉)豉(微炒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葱白汤调下,早晚食前夜卧各一服。治小便不利,赤涩疼痛,滑石散方滑石木通(锉)冬葵子(微炒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至二钱匕,食前葱白汤调下,以小便利为度。治头面浮虚,心胸膨胀,小便赤涩,欲作水候,槟榔汤方槟榔(锉)枳壳(去瓤麸炒)桔梗(炒各一两)木香(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治小便赤涩疼痛,蚕蜕散方蚕蜕(纸烧灰)上一味细研,入麝香少许和匀,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治小便赤涩、疼痛,酸浆饮方酸浆草上一味,采嫩者,洗研绞取自然汁,每服半合,酒半盏和匀,空心服之,未通再服。治膀胱积热,小便赤涩,榆白皮汤方榆白皮车前子冬葵根木通(炙各一两)瞿麦穗茅根桑螵蛸(炙各半两)上七味细锉,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治小便淋涩不通,葵子汤方冬葵子(一合)朴硝(半两)上二味,同研匀,以水三盏,煎葵子至一盏半,去滓下朴硝,空腹分温二服。治小便淋涩不通,紫草散方紫草(三分)上一味,捣罗为散,和井花水一盏半顿服。
[卷第九十六] 小便出血
论曰内经谓悲哀太甚,则胞络绝,阳气动中,数溲血,又曰,胞移热于膀胱,为癃溺血,二者皆虚热妄溢,故溲血不止也,治宜去邪热,调心气。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涩痛。榆白皮汤方榆白皮(锉三两)冬葵子(一合)滑石(二两)石苇(去毛)瞿麦(用穗)生干地黄(各一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入笔头灰半钱匕、搅匀,食前温服。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涩痛,金黄汤方郁金(锉)瞿麦穗生干地黄车前叶芒硝滑石(各一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小便失血,面色萎黄,饮食不进,木通汤方木通(锉)冬葵子(各半两)灯心(切一握)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槐金散方槐花(炒)郁金(锉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木通汤调下,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疼痛,滑石丸方滑石车前子海蛤(各一两)瞿麦穗牡蛎(烧)海金沙木通(锉)甘草(炙各半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小蓟汤下,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车前叶汤方车前叶(干者)茜根(洗锉)黄芩(去黑心)阿胶(炒燥)地骨皮(洗)红蓝花(炒各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人参汤方人参生干地黄(锉)芍药(锉)桔梗(锉)当归(切焙)甘草(炙锉)桂(去粗皮)上九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木通饮方木通(锉一两半)冬葵子(炒半两)滑石(碎二两)石苇(去毛炙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肾客热连心,小便出血疼痛,阿胶汤方阿胶(炒燥)黄芩(去黑心各三分)甘草(炙半两)生地黄(绞取汁)车前叶(生者绞上七味,将前三味粗捣筛,同后四味搅匀,每服一大匙,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木通散方木通(锉)白茯苓(去黑皮锉各一两)葶苈(隔纸炒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粟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不止,柏叶汤方柏叶(去梗焙)甘草(炙锉)阿胶(炒燥)黄芩(去黑心锉)竹茹(切)生干地黄(切上六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小便出血,地黄丸方生干地黄(焙)菟丝子(酒浸一宿曝别捣)白芷牡荆实(去萼)冬葵子(炒)当归(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粟米饮下,日三。治小便出血不绝,鸡苏汤方鸡苏(去土)石膏(各二两)竹叶(锉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膀胱热,小便血不止,蒲黄散方蒲黄(微炒二两)郁金(锉三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粟米饮调下,空心晚食前服。治小便赤色,或小便鲜血,车前子散方车前子木通(锉)泽泻当归(切焙)桑螵蛸(炙)桂(去粗皮)滑石(等分)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冬葵根汤下。治小便出血,黄芩汤方黄芩(去黑心)阿胶(炒燥)甘草(炙锉各二两)柏叶(一把锉)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地黄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治小便血、日夜不止,鹿茸散方鹿茸(酥炙去毛)当归(锉焙)生干地黄(焙各二两)冬葵子(炒四两半)蒲黄(一合)上五味,捣罗为细散,空腹温酒调三钱匕服,日二。治小便出血,地黄饮方地黄汁(一升)生姜汁(一合)上二味,并取自然汁相和,分作三服,每服煎一沸温服,自早至日中服尽。治小肠尿血方指甲(半钱)头发(一分)上二味,烧灰研匀,空心温酒调一钱匕,顿服。
[卷第九十六] 大便不禁
论曰大肠为传导之官,掌化糟粕,魄门为之候,若其脏寒气虚,不能收敛,致糟粕无所制约,故遗失不时,治之宜涩固津液,方论所谓涩可去脱是也。治大便失禁,手足厥冷,面色青白,救阳丸方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干姜(炮)赤石脂龙骨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天雄(炮裂去皮脐)硫黄(飞研)阳起石(醋淬研)上一十味等分,捣研为细末,稀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渐加丸数,盐汤亦得。治虚损泄泻,大便失禁,朝真丸方硫黄(一两研飞)晋矾(熬令汁枯研一两)青盐(一钱研)上三味合研匀,水浸炊饼,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或用丹砂为衣亦得。治大便失禁并肠鸣,福庭丸方附子(去皮脐锉一两)浓朴(去粗皮二两同附子用生姜汁浸一宿于瓷器内炒)上二味,捣罗为末,用酒煮陈曲末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生姜盐汤下,空心食前。治大便不禁,真气羸弱,龙骨汤方龙骨阿胶(炙令燥)干姜(炮)黄连(去须炒各一两)粳米(三合炒熟)石榴(一枚大者上一十味,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再治虚冷、大便不禁,气脱神昏,石硫黄汤方石硫黄(明者细研)紫笋茶(微火焙干研末各一两)上二味,以水一盏,下硫黄末半钱匕,茶一钱匕,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三。治大便不禁,地榆丸方地榆(一两)白龙骨赤石脂没石子熟艾(去梗微炒)橡实壳(炒令黄色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日再。治大便不禁,腹内痛,陈曲丸方陈曲末(炒)白茯苓(去黑皮)黄连(去须微炒)黄柏(去粗皮炙)干姜(炮)附子(上一十一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米饮下、日再。治虚寒客于下焦,肠滑洞泄,困极欲死,石榴皮汤方酸石榴皮(微炒)干姜(炮各一两)黄柏(去粗皮炙)阿胶(炙令燥各三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用水一盏,煎至四分,去滓空心温服,或无黄柏,用黄连亦得。治下焦虚寒,大便不禁,附子汤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连(去须炒二两)阿胶(炙令燥三分)甘草(炙锉)干姜(炮各半两)赤石脂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上七味,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再。治大便不禁,浓朴豆蔻汤方肉豆蔻(去壳炮半两)龙骨白术(锉炒三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一两)上四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