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本章共 5.6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诸瘿统论
论曰∶忧恚劳气,郁而不散,若或婴之,此瘿所为作也。亦有因饮沙水,随气入脉,留连颈下而成,又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其始作,咽喉噎塞,游气往来,渐至停止,其证则有可针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气瘿
论曰∶瘿之初结,胸膈满闷,气筑咽喉,噎塞不通,颈项渐粗,囊结不解,若此之类,皆瘿初结之证也。治气瘿初作。白前汤方白前昆布(洗去咸炙干)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陈橘皮(汤浸去白切炒)附子(炮裂去(炙锉各一两)上十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三。治气瘿初作,海藻散方海藻(洗去咸炙干)龙胆海蛤(研)木通(锉)昆布(洗去咸炙干)石(研)松萝(各半两)小麦面(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半两)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日三,不拘时。治气瘿初结。昆布散方昆布(洗去咸炙干)海藻(洗去咸炙干各三两)松萝(一两)海蛤木通(锉)白蔹桂(去粗皮各二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不拘时。治瘿气。二靥散方猪羊靥(各十对水洗去脂膜切焙)海藻(洗去咸炙干)海带(各一两)丁香木香琥珀麝香(研各一两)真珠(半两研)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热酒一盏调下,垂头卧少时。治咽喉不利,项颈渐粗,将成瘿瘤。羊靥丸方羊靥(二七枚炙黄切)人参(一两半)昆布(洗去咸炙干三两)木通(锉)海藻(洗去咸炙干各一两)海蛤(研)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恶实(微炒各二两)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饮下,日再。治咽喉气闷,胸膈满塞,项颈渐粗。通气丸方木通(锉)海藻(洗去咸炙干)海蛤(研各一两)昆布(洗去咸炙干三两)羊靥(二七枚炙黄切)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治咽喉噎塞,冷气上筑,妨闷渐成瘿气。昆布丸方昆布(洗去咸炙干)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犀角(镑)吴茱萸(汤洗焙干炒)海藻(洗去咸炙干各二两)人参(二两半)干姜(炮)葶苈子(纸上炒各一两)上八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日三。治咽喉噎闷成瘿。海藻丸方海藻(洗去咸炙干)槟榔(锉)昆布(洗去咸炙干)诃黎勒皮文蛤(研各三两)半夏(汤洗七遍)生姜(切焙各二两)小麦(米醋浸三宿曝干三合)海蛤(研二两)上九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日三。治咽喉气噎塞,成气瘿。紫苏膏方紫苏子(炒)桂(去粗皮)大黄(锉炒)当归(切焙)干姜(炮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分)猪脂(腊月者煎去滓半斤)上八味,咀七味如麻豆大,先以水六升,煎至二升,绵滤去滓,纳猪脂再煎成膏,取涂瘿上,日二夜一,以瘥为度。治咽喉噎塞,冷气妨闷,结成瘿气。海藻酒方海藻(洗去咸二两)上一味细锉,以清酒四升浸二宿,漉去滓,每取半盏,细细含咽,日三,不拘时,以瘥为度。治瘿气初结,喉中壅闷,渐渐肿大。琥珀丸方琥珀(研)大黄(锉炒各一两)昆布(洗去咸焙半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后,以温酒下二十丸。治瘿气胸膈壅塞,咽喉渐粗,宜服大效。羚羊角丸方羚羊角屑(一两)昆布(一两洗去咸)桂心(一两)木通(一两锉)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又方羊靥(一百枚去脂炙)大枣(二十枚去皮核)上二味,同杵作丸,桐子大,每服水下七丸。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瘿病咽喉噎塞
论曰∶瘿病咽喉噎塞者,由忧恚之气,在于胸膈,不能消散,搏于肺脾故也,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肺气之往来,今二经为邪气所乘,致经络否涩,气不宣通,结聚成瘿,在于咽下,噎郁滞留,则为之出纳者,噎塞而不通,病瘿者以是为急也。治瘿气咽喉肿塞。桂心散方桂(去粗皮)昆布(洗去咸焙)海藻(洗去咸焙)甘草(炙锉)白面(微炒各一两)龙胆海蛤王瓜根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曝干)吴茱萸(汤浸去涎焙炒)牡蛎(烧各一两半)上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酸浆水调下,食后临卧。治瘿病咽喉噎塞。连翘散方连翘木通(锉)干姜(炮)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曝干各一两)羊靥(炙七枚)昆布(洗去咸焙一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十七枚)车前子(微炒一两)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日二服,食后临卧。治年深瘿气噎塞。诃黎勒丸方诃黎勒(煨去核)槟榔(锉)海藻(洗去咸焙各一两)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干姜(炮)熊胆桂(去粗皮)昆布(洗去咸焙一两)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酸枣大,每服一丸含化,不拘时。治瘿气肿塞。蛤蚧丸方蛤蚧(全者酥炙一对)琥珀(研半两)真珠末海藻(洗去咸焙各一分)肉豆蔻(去壳一枚)大黄(锉碎醋炒一分)昆布(洗去咸焙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木通汤下。治瘿肿闷。麦门冬丸方麦门冬(去心焙)昆布(洗去咸焙各三分)黄(焙)大黄(锉蒸)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甘草(炙锉各一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治瘿气咽喉肿塞。毒瓦斯壅闷不通。通气丸方木通(锉)射干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恶实(微炒)昆布(洗去咸焙)诃黎勒(煨去核)海藻(洗去咸焙)黄(锉各一两)白茯苓(去黑皮三分)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日晚再服。治瘿气咽喉肿塞,茯苓汤方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一两)海藻(洗去咸焙二两)海蛤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曝干)甘草(炙锉)子(各一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瘿病咽喉肿塞。海藻散方海藻(洗去咸焙)龙胆昆布(洗去咸焙)王瓜根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曝干)小麦面(微炒各半两)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治瘿病咽喉肿塞。槟榔丸方槟榔(锉)海藻(洗去咸焙)昆布(洗去咸焙各三两)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五瘿
论曰∶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情之所至,气则随之,或上而不下,或结而不散是也。治五瘿。海藻汤方海藻(洗去咸汁炙半斤)小麦面(半两)特生石(五两)上三味,以经年陈醋一升,拌小麦面焙干,再蘸醋焙,以醋尽为度,入二药,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不拘时候。治五瘿。海藻散方海藻(洗去咸焙)海蛤(各三两)昆布(洗去咸)半夏(汤洗七遍焙)细辛(去苗叶)王瓜根松萝(各一两)木通(锉)白蔹龙胆草(各二两)上十味,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匕,酒调服日再,不得作劳用力。治五瘿。昆布散方昆布(洗去咸焙三两)木通(锉)白蔹海蛤(研)松萝(各二两)桂(去粗皮)海藻(洗去咸焙各三两)上七味,捣罗为细散,每服温酒调下二钱匕,日二服,不拘时候。治诸瘿瘤。海藻丸方海藻(洗去咸焙)干姜(炮裂各二两)昆布(洗去咸焙)桂心逆流水柳须(各一两)上六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每含一丸咽津,不拘时候,但服药时,须忌五辛湿面热物之类。又方菖蒲(二两)海蛤白蔹续断海藻松萝桂心蜀椒倒挂草(各一两)神曲(三两)齐州半夏(一两汤浸七次焙干取末)羊靥(一百枚焙干)上十二味,捣罗为细末,以羊牛髓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不拘时候。治气瘿方羊靥上一味去脂,生含汁尽,去,日一枚,七日瘥。五瘿丸方鹿靥(不拘多少)上一味,以酒浸炙干,再纳酒中更浸炙令香,含咽汁尽,更易,尽十枚愈。治五瘿昆布方昆布(洗去咸焙二两)上一味,切如指面大,醋渍,含咽汁尽为度。治瘿瘤。海藻散方海藻(洗去咸焙一两一分)昆布(洗去咸焙一两半)海蛤(研)木通(锉)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半两)羊靥(十枚去脂炙令黄)上七味,捣研为散,非时温酒下三钱匕,夜再一服。治瘿瘤,海蛤散方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两沸去滑切焙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猪靥子末一钱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永除治积年瘿瘤,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大如杯盂,或漏溃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惊惕不安,身体掣缩者。陷脉散方乌贼鱼骨(去甲)琥珀石硫黄(各一分)白石脂紫石英钟乳(各半两)丹参(三分)大黄干姜附子(各一两)上十味,捣罗为散,贮以韦囊,勿令泄气,若疮湿日三四敷,无汁以猪膏和敷之,以干为度,若汁不尽者,至五剂,着药不令人疼痛,若不消,加芒硝二两。治气结喉中,蓄聚不散成瘿。茯苓丸方白茯苓(去黑皮三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切焙二两)昆布(洗去咸焙)海藻(洗去咸焙各五两)桂(去粗皮)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杏仁大,常含化一粒,细细咽津,令药气不绝。治气结颈项,蓄聚不散成瘿。杏仁丸方杏仁(去皮尖双仁者炒令黄)连翘(各一两半)海藻(洗去咸焙一两一分)昆布(洗去咸焙)木香(各二两)蔓荆实(揉去皮)羊靥(炙各一两)诃黎勒(煨去核二两半)槟榔(锉)陈橘皮(去白焙各半两)上十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仍常含化一丸。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瘤
论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初为小核,寝以长大,若杯盂然,不痒不痛,亦不结强,方剂所治瘤肿闷。昆布黄汤方黄(锉)昆布(洗去咸炙)麦门冬(去心焙)大黄(锉炒各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甘草(炙锉)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各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治气瘤。龙胆丸方龙胆(去芦头炙一两)昆布(洗去咸炙)海藻(洗去咸炙各二两)马刀(研)海蛤(研)香草(各半两)大黄(炒锉一分)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用破除日,绵裹一丸,朝暮含咽之。治气瘤。白头翁丸方白头翁玄参连翘(微炒)海藻(洗去咸炙各一两)桂(去粗皮)白蔹木通(锉各三分)昆布(洗去咸炙一分)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后米饮下,日三,加至三十丸,酒服亦得。治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大如杯盂升斗者,二三十年不瘥,致有脓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寤寐不安,体中掣缩,陷肿散方乌贼鱼骨(去甲)硫黄(研各一分)白石英(研)紫石英(研)钟乳(研各半两)干姜(炮)琥珀(研)大黄(锉炒)附子(炮裂去皮脐)胡燕屎(各一两)丹参(三分)上十一味,捣研为散,贮以韦囊,勿令气泄,若疮湿即傅之,若疮干无汁者,以猪膏和敷,日三四易之,以干为度,若汁不尽者,至五剂十剂止,着药令人不疼痛,若不消,加芒硝二两。治气瘤或瘿。连翘丸方连翘(微炒二两)酸石榴皮(焙)干姜(炮各三分)枳壳(麸炒去瓤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末,更入百草霜一两,麝香少许,各细研,醋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日空心用胡椒米饮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治气瘤瘿。猪靥散方猪靥(二七枚炙)半夏(汤洗去滑二十二枚)人参(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温酒调一钱匕。临卧垂头吃。治瘤。蔓荆实丸方蔓荆实(去白皮炒一分)甘草(炙锉一两)羊靥(二十枚去脂膜炙别捣)白蔹(半两)椒目(一分)小麦面(微炒一两)上六味,将五味捣罗为末,与羊靥末,相和以好酱,更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酒下五丸,稍稍加之。治头面及皮肤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软或硬,不疼不痛,不可辄用针灸。天南星膏方。生天南星(一枚洗切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上一味,滴醋研细如膏,先将小针刺病处,令气透,将膏摊纸上,如瘤大小贴之,觉痒即易,日三五上。治毒瓦斯项下结核,或为瘤者。消毒散方皂荚子(五百枚慢火炒裂)薄荷(干者二两)槟榔(锉半两)甘草(炙锉)连翘(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食后临卧,米饮调下,腊茶调亦得。治大人小儿,项下结核,渐成瘤病。蓖麻子方蓖麻子(炒黄风中吹干)上一味,每服温汤下一枚,不拘时候,日服三五枚服之,五日后,捣玄参为散,食后温米饮,调下一钱匕,与蓖麻相间服,三日后,根据前只服蓖麻五日,后却与玄参同服三日,周而复治颈下卒结核,渐大欲成瘤瘿。海藻酒方海藻(洗去咸一斤)上一味,用酒二升,渍一宿,取酒一二合饮之,酒尽将海藻曝干捣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治瘤瘿。柳根酒方柳根(三斤须水所经露出者锉)上一味,用水一斗,煮取五升,用米三升酿之,酒成,每服饮半升,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治诸瘤血出。黄芩散贴方黄芩(去黑心)黄柏(去粗皮锉)黄连(去须)郁金(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入寒食面五钱匕,水调贴之。治一切肿赤皮肤毒瓦斯,及瘤子。二色丸方天南星半夏甘遂大戟(各三钱)干姜胡椒桂荜茇(各二钱)代赭石(一两)大黄〔生用(原缺分量)〕上十味,取前四味,以浆一升,煮水尽为度,晒干,余六味同捣为末,每用一钱,用巴豆三枚,烧得焰起,盏合却候冷,与一钱药一处研,更用醋一盏,煎成膏,共药末同丸,如绿豆治瘤子酒二治项气瘤结,附赘日渐增长。神效散方猪羊靥(各三十枚旋入盐胆内蘸过令干只用盐亦得)陈橘皮(去白焙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初结不过数服,觉消不用久服。治瘿瘤服海蛤散后宜。除毒丸方巴豆(铁串穿灯上烧去心)大黄末(各半两)上二味研,端午日粽子,丸如绿豆大,空心冷茶下三丸,良久热茶投之,下多以冷粥止之。系瘤法上取稻上花蜘蛛十余枚,置桃李枝上,候丝垂下,取东边者,拈为线子,系定瘤子,七日候换,瘤子自落,昔有人病瘤如拳大,以此法系之,至三换,瘤子遂干,一夜忽失所在,天明治项气成瘤。紫苏子膏方紫苏子(炒半两)猪膏(腊月者一升)桂(去粗皮)大黄(锉炒)当归(切焙)干姜(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各半两)上八味,捣罗为末,都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猪膏,煎尽水,每敷之,取膏尽,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