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本章共 1.10 万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夹劳
论曰伤寒瘥后,复夹劳者,由病患先有风疹,因汗下之后,营卫虚弱,气不复常,形体羸瘦,时有盗汗,寒热不常,喘咳痰唾,鼻中臭气,饮食不消,肢体酸痛,面黄颊赤,不即治之,则致危殆。治伤寒后夹劳,气四肢无力,脾虚胃弱,饮食无味,向晚潮热,手足心烦渐觉黄瘦。木香丸方木香鳖甲(去裙醋浸炙各一两)羌活(去芦头三分)柴胡(去苗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半两)桔梗(炒)知母(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各三分)五味子秦艽(去苗土)天灵盖(酥炙各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膏四两)上一十二味,捣罗十一味为末,与桃仁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二十丸,晚再服。治伤寒后夹劳,肢体烦疼,早晚虚热,口苦嗌干,夜卧多汗,脚手麻痹,及风劳等疾。羌活散方羌活(去芦头)白术黄(锉)青橘皮(汤浸去白炒)桔梗(炒)甘草(炙)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加皮(用茱萸半两水一碗煎水尽焙干去茱萸各一两)桂(去粗皮)干姜(炮各半两)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或用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劈,同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治伤寒后夹劳,骨节疼痛,浑身壮热,气力虚乏。人参汤方人参桔梗(炒)白术芍药白茯苓(去黑皮)紫菀(去苗土)香子(炒各一两)秦艽(去苗土三分)甘草(炙一两半)柴胡(去苗)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苍术(米泔浸洗切炒)羌活(去芦头各二两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劈,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治伤寒后劳气四肢烦痛,日渐虚羸,唇红颊赤。知母汤方知母(焙半两)犀角屑地骨皮前胡(去芦头)白藓皮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人参黄(锉各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治伤寒后骨蒸热,日渐黄瘦,大便涩,小便赤。鳖甲汤方鳖甲(去裙醋浸炙一两)知母(切焙半两)大黄(锉醋炒)桑根白皮(锉)甘草(炙锉各一分)木香(炒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三分,葱白三寸,煎至七分,去滓早晚食后温服。治伤寒温病瘥后夹劳,形体羸瘠,或寒或热,如疟状,四肢烦疼。黄鳖甲汤方黄(锉)鳖甲(去裙醋浸炙各一两)知母(焙)桑根(白皮各半两)甘草(炙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炒)白术(各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葱白三寸,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治伤寒后夹劳,五心烦热,背膊疼痛,手足无力,不能饮食。柴胡汤方柴胡(去苗)黄(锉)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秦艽(去苗土)地骨皮黄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后夹劳,寒热乍进乍退。虎骨汤方虎头骨(涂酥炙)知母(焙各半两)甘草(炙)鳖甲(去裙醋浸炙)人参黄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三分,生姜三片,葱白三寸,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后夹劳,寒热往来,进退不时,头痛体痛,口苦咽干,不思饮食。人参鳖甲汤方人参鳖甲(去裙醋浸炙)附子(炮裂去皮脐)柴胡(去苗各一两)桃仁(去上一十四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早晚食前温服。治伤寒瘥后夹劳,四肢无力,骨节烦疼,不思饮食。人参丸方人参前胡(去芦头各一两)干姜(炮半两)鳖甲(去裙醋浸炙)桔梗(锉炒)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枣汤下,不拘时服。治伤寒后,百节疼痛,变为劳气,发热盗汗。前胡汤方前胡(去芦头)桔梗(各一两)龙胆甘草(炙各半两)柴胡(去苗二两)乌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治伤寒后夹劳,羸瘦盗汗,寒热不常,喘咳痰唾,饮食减少。当归汤方当归(切焙)代赭(研)黄连(去须各三分)桑根白皮(锉焙)桂(去粗皮)附上一十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劳复
论曰内经谓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盖伤寒病新瘥之后,脾胃尚虚,气皆令邪热乘虚,还入经络,复成大病,故名劳复,当随其证候,或表或里,根据法治之。治伤寒差后,因食劳复如初,壮热头疼。柴胡知母汤方柴胡(去苗一两)知母(焙三分)鳖甲(去裙醋炙一两)石膏(捣碎一两半)雄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豉一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治伤寒瘥后,因饮食动作。致劳复如初。麻黄栀子汤方麻黄(去节一两)山栀子(半两)鳖甲(去裙醋炙一两)雄鼠粪(炒三七粒)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豉一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良久吃葱豉粥,衣被盖覆取汗。治伤寒温病瘥后,或食肉,或沐浴,或嗔怒,动作劳复。三物汤方山栀子仁(三七枚)鳖甲(去裙醋炙)生干地黄(焙各一两)上三味,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豉一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日二。治伤寒瘥后劳复,壮热头痛。六神汤方鳖甲(去裙醋炙)柴胡(去苗)人参知母(焙)黄连(去须炒各一两)乌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治伤寒新瘥后,劳动用力,或饮食过伤,致劳复。知母汤方知母(焙)鳖甲(去裙醋炙)柴胡(去苗各一两半)麻黄(去根节)葛根(锉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豉一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服后吃少葱粥取汗。治伤寒温病瘥后,起早及饮食多致劳复。紫苏饮方紫苏茎叶(锉一两)生姜(切半两)豉(二合)上三味,用水二盏半,煎至一大盏,去滓食前分温二服。治伤寒后食肉劳复如初,壮热头痛,心烦欲吐,小便赤黄。石膏黄芩散方石膏(碎一两)黄芩(去黑心)山栀子仁葛根(锉焙)知母(焙)人参黄上七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浓煎葱白竹叶汤调下,空心食前日二服,以瘥为度。治伤寒天行病瘥后,食劳加热。异功汤方雄鼠粪(炒令烟出二七粒)山栀子仁(五枚)枳壳(去瓤麸炒一分)上三味,细锉,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治伤寒后伤食,食劳困绝者。曲汤方陈曲(捣碎炒一两)大麦(炒半两)寒食干饭(半合)雄鼠(粪三七粒炒令烟上四味,除鼠粪外,略捣过,拌令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薤白五寸,豉一百粒,同煎至八分,去滓入鼠粪末一半,搅匀空心温服。治劳复小腹硬卵缩,痛欲死。知母汤方知母(焙)柴胡(去苗)麦门冬(去心焙)甘草(炙各半分)葱白(三茎)上五味,咀,如麻豆大,即以水一盏,浸一宿,次日煎,令水欲尽,下童子小便二盏,豉半合,煎五六沸,下地黄汁二合,更煎微沸去滓,空腹顿服,微利即瘥。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骨节烦疼
论曰伤寒后骨节烦疼者,由津液不足,血脉皆虚,余毒客于经络,营卫涩滞于骨节之间,故令骨节烦疼也,诊三部脉细而迟涩者,乃其候也。治伤寒后毒瓦斯未解,四肢少力,骨节烦疼,心腹胀满。葛根汤方葛根(锉)生干地黄(焙)羌活(去芦头)桂(去粗皮)芍药芎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木香(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服。治伤寒后百节疼痛,壮热头疼。柴胡汤方柴胡(去苗)芍药知母(焙)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木香山栀子仁升麻大青白芷黄芩(去黑心各半两)细辛(去苗叶)甘草(炙锉各一分)石膏(一两)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三。治伤寒后骨节疼痛,咳嗽不能食,口舌干燥,乍寒乍热,唇口生疮。柴胡饮方柴胡(去苗)升麻茯神(去木)芍药犀角(镑)百合地骨皮麦门冬(去心焙)黄芩(去黑心)人参(各半两)鳖甲(去裙醋炙)石膏(各一两)甘草(炙锉一分)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竹叶三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再。治伤寒后壮热,骨肉疼痛,头重呕哕。芍药汤方芍药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人参麦门冬(去心焙)藿香叶白芷(各半两)生芦根(一两)甘草(炙一分)上九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服。治伤寒后四肢烦热,骨节疼痛。百合汤方百合知母(焙)鳖甲(去裙醋炙)柴胡(去苗)葛根(锉)桑根白皮(锉各一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日再。治伤寒后骨节烦疼,乍起眼暗,气冲胸背,上气满急。茯苓汤方白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桔梗(炒)细辛(去苗叶)芍药大腹皮(各半两)枳壳(去瓤麸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三分)甘草(炙一分)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再。治伤寒后骨节烦疼,不欲食,食即气胀、汗出。补气黄汤方黄(锉)芍药桂(去粗皮)麦门冬(去心焙)五味子前胡(去芦头)白茯苓(去黑皮)当归切(焙)人参(各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治伤寒后遍身骨节疼痛,脚膝无力。防风汤方防风(去叉)白术附子(炮裂去皮脐)白藓皮黄桂(去粗皮)薏苡仁(各一两)上七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治伤寒后下焦风虚,骨髓酸痛,腰脚顽痹,不能久立,日渐消瘦。羌活汤方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五加皮(锉)牛膝(去苗酒浸切焙)酸枣仁(微炒)丹参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芍药当归(切焙)独活(去芦头)槟榔(锉)玄参(坚者)木通(锉各半两)桂(去粗皮)黄(锉各三分)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治伤寒热毒瓦斯攻肾,腰背疼痛,脊膂强急,头不痛,左手尺脉浮微数,续断汤方续断杜仲(去粗皮炙锉)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羌活(去芦头)芎(各一两)牵牛(一分熟炒)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一二沸,去滓空心服。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余热
论曰伤寒病后,余热不解者,盖阴阳未和,邪气未尽,流传经络,蕴而生热,潮作如疟,鼻衄烦躁。面赤目黄,腹满小便不利,大便干涩,或即谵言。渴欲得水,脉沉数者,当以里证求之。若脉但浮者,当消息治其外。治伤寒后余热脉浮者,麻黄汤方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芍药甘草(炙令微赤锉各一两)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叶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治伤寒发汗热已解,半日许复发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方桂(去粗皮)芍药(各三分)甘草(二两炙)上三味,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切,枣二枚劈,煎取一盏,去滓温服,取汗为度。治伤寒余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脉实者可下,宜大柴胡汤方柴胡(去苗八两)黄芩(去黑心三两)半夏(生姜汁制焙干二两)枳实(去瓤麸炒四枚)大黄(二两)上五味,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下利热退为度。治伤寒瘥后,更发热,小柴胡主之。脉浮者,以汗解,脉沉实或紧者,以下解,小柴胡汤方。柴胡(去苗四两)黄芩(去黑心)人参甘草(炙各一两半)半夏(二两生姜汁制焙干)上五味,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半分切,枣二枚劈,煎取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及天行后,头痛余热不解。葛根汤方葛根(锉)柴胡(去苗各一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三分)芍药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各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枣二枚劈。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伤寒后,余热不除,及寒热头重体痛,表证尚未罢。葛根汤方葛根芍药白茯苓(去黑皮)黄芩(去黑心)乌头(炮裂去皮脐)芎(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七味,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豉三七粒。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伤寒汗后,余热不退,心神烦躁。茯苓汤方赤茯芩(去黑皮一两半)人参(一分)甘草(炙锉半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汗后,余热不除,及四肢拘急痛,胸膈不利,呕逆不思饮食。茯苓汤方赤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桑根白皮(锉)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葛根(锉三分)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人参(各一分)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劈,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伤寒发汗及吐下后,余热不退,头痛满闷口干。葛根人参汤方葛根(锉一两)人参(一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黄(锉一两)地骨皮石膏(碎各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治伤寒数日余热不解,时发寒热。葳蕤汤方葳蕤柴胡(去苗)羚羊角(镑各一两)石膏(碎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伤寒后余热不退。人参汤方人参(一两)知母(一分)甘草(炙锉)石膏(碎)黄芩(去黑心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粳米各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伤寒后余毒不解,颊赤口干,四肢烦热。柴胡汤方柴胡(去苗)茵陈蒿甘草(炙锉)人参(各一两)大黄(锉炒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小麦五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虚羸
论曰伤寒之病,多因发汗吐下乃解,病虽瘥,然腑脏俱伤,营卫皆耗,谷气未复,津液不足,无以充养,故形体虚羸,内经所谓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者此也,若其人本自虚弱,又因大病之后,羸劣不复者,则易生劳伤诸疾,当先以气味养和,后以药石疗治,故曰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治伤寒后虚羸少力,呕哕气逆。人参汤方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二分)麦门冬(去心焙)黄(锉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炒干)白术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甘草(炙一分)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治伤寒后虚羸少力,补益元脏。附子汤方附子(炮裂去皮脐)萆熟干地黄(焙)人参(各一两)芎半夏(汤洗七遍炒各半两)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当归(切焙)芍药五味子黄(锉各三分)上一十二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治伤寒后体虚成劳,遍身盗汗,四肢无力,口苦憎寒,又多咳嗽。柴胡知母汤方柴胡知母桔梗(炒)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干地黄(焙)白茯苓(去黑皮)山芋黄(锉)紫菀(去苗土)地骨皮(各一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遍炒各三分)上一十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再。治伤寒后虚劳,羸瘦乏力。桂心汤方桂(去粗皮)人参黄(锉)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分)甘草(炙锉二分)白茯苓(去黑皮三分)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治伤寒后气血不复、虚羸。黄芍药汤方黄(锉)人参(各一两)芍药桂(去粗皮)五味子(各三分)白术(半两)甘草(炙锉一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去核,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治伤寒后虚劳短气,小肠急痛,羸劣。黄甘草汤方黄(二两锉)甘草(炙)白茯苓(去黑皮)芍药白术(各半两)桑螵蛸(炙)桂(去粗皮各三分)上七味,咀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治伤寒后,五脏俱虚,羸劣不足。黄薤白汤方黄人参(各半两)白茯苓(去黑皮)五味子白术(各一分)薤白(七茎)葱白(三茎)粳米(半合)芍药生姜(各半分)羊肾(一只去脂膜)上一十一味,细锉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一日服尽。治伤寒后,脏气不足,虚乏。黄姜桂汤方黄(锉一两)桂(去粗皮)干姜(炮)人参芍药(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半夏(三分汤洗七遍炒)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治伤寒后血气不足,脚膝无力,四肢羸劣。干地黄汤方熟干地黄(焙)地骨皮五味子(各一两)桂(去粗皮半两)黄(锉一两半)羯羊肾(一对切去筋膜)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先将羊肾一只,去筋膜切,煮至一盏,次下药,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治伤寒后胃气虚乏,不思饮食,日渐羸瘦。白术黄汤方白术黄(锉各一两)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茯神(去木各三分)半夏(汤洗七遍炒)前胡(去芦头)山芋桔梗(炒各半两)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治伤寒后烦热憎寒,口苦不思饮食,日渐羸瘦。羚羊角汤方羚羊角(镑)柴胡(去苗)鳖甲(去裙醋炙)人参(各三分)知母淡竹茹黄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上一十味,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虚烦
论曰伤寒病后烦躁者,有虚烦,有谷烦,阳气偏多,谓之虚烦,病瘥后,食谷太早,新虚不胜谷气,胃内蒸热,谓之谷烦。若阴阳和调,则虚烦自已,损其谷食,则谷烦者瘥。治虚烦状似伤寒,但身不疼痛,不恶寒,内外皆不可攻者。宜竹叶汤方竹叶(半把)石膏(碎四两)半夏(汤洗七滑切焙三分)人参(半两)麦门冬(去心二两)甘草(炙半两上六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粳米百粒余,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治伤寒发汗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宜服栀子豉汤,又伤寒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痛,亦宜服栀子豉汤,又伤寒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虚烦也。亦宜服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去皮)豉(四合)上二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治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方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白术(各三分)桂(去粗皮半两)泽泻(一两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白汤调服。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方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阿胶(炙燥)泽泻滑石(各一两)上五味,锉碎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治伤寒大病瘥后,体虚烦满。乌梅汤方乌梅(取肉)山栀子仁甘草(炙)葛根(各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入豉二七粒,同煎至半盏去滓,早晚食后温服。治伤寒汗后虚烦,心神不宁。麦门冬饮方麦门冬(去心焙)柴胡(去苗)防风(去叉)半夏(汤洗去滑姜汁制)赤茯苓(去黑皮)犀角(镑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治伤寒后虚烦,心胸满闷,腹胀微喘。人参汤方人参白茯苓(去黑皮)杏仁(去皮尖双仁细研各半两)上三味,除杏仁外,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粳米百余粒,同煎米熟去滓,空心温服。治伤寒后不解,或寒或热,四肢瘦弱,饮食不能,胸中烦满虚躁。麦门冬汤方麦门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人参白术(各一两)桂(去粗皮半两)陈橘皮(去白炒一两)甘草(炙半两)地骨皮(洗焙)黄(锉各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再。治伤寒发汗后,气虚心烦,腹满痰逆,不思饮食。浓朴饮方浓朴(二两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半夏(姜汁炙)人参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治伤寒汗后烦满多睡,小便赤涩。薏苡仁汤方薏苡仁酸枣仁防风(去叉)人参甘菊花地骨皮(锉)紫苏子甘草(炙)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荆芥薄荷生姜各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睡多冷服,不睡热服。治伤寒汗后,气虚烦闷,心神不宁。人参饮方人参赤茯苓(去黑皮)陈橘皮(去白焙)白术(锉炒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治伤寒后烦满,心神恍惚,不得眠卧。麦门冬茯苓饮方麦门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知母(焙)芎酸枣仁(微炒)陈橘皮(去白炒)槟榔(锉)甘草(炙各一两)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治伤寒后虚劳烦热,惊悸不得眠睡。柴胡汤方柴胡(去苗半两)酸枣仁(微炒二两)远志(去心一分)当归(切焙)防风(去叉)甘草(炙锉)茯神(去木)猪苓(去黑皮)桂(去粗皮)黄(锉)人参生干地黄芎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上十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再。治伤寒后虚劳不得眠,烦闷四肢乏力。人参汤方人参(一两)酸枣仁(微炒三两)当归(切焙)芎(锉)桂(去粗皮)甘草(炙焙)柴胡(去苗)白茯苓(去黑皮)石膏(碎各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治伤寒虚烦不安。六神汤方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防风(去叉)百合黄(锉)干山芋(各一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睡,头目昏眩,酸枣仁汤方酸枣仁(炒三两)麦门冬(去心焙二两)地骨皮(锉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治伤寒后虚烦,心腹不快。茯神散方茯神(去木)柴胡(去苗)陈橘皮(去白炒)甘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盗汗
论曰汗者心之液,伤寒瘥后,眠寝有汗者,由心气偏虚,营卫不足,腠疏表弱,因寝寐之间汗出。故名盗汗,久不已,日渐羸瘦,肢体痿弱也。治伤寒后,体虚夜卧,汗出不止,头旋恶心,不思饮食。人参汤方人参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黄(锉)麻黄根(各一两)牡蛎(烧二两)防风(去叉三分)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后虚汗不止。麻黄根汤方麻黄根(锉)黄(锉各一两)五味子(炒半两)牡蛎(烧二两)甘草(炙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后汗出不止,渐觉虚劣。茯苓汤方白茯苓(去黑皮锉)人参白术麻黄根(锉)肉苁蓉(切焙)五味子(炒)甘草(炙锉)牡蛎(烧各一两)芍药(三分)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后虚羸,夜多盗汗。杜仲汤方杜仲(去粗皮炙锉二两)牡蛎(烧)麻黄根(各一两半)黄(锉)白术(锉)肉苁蓉(切焙)白茯苓(去黑皮锉)芍药(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人参(三分)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后盗汗不止,心多烦躁,惊悸。人参汤方人参(一两)远志(去心一分)甘草(炙锉)白茯苓(去黑皮锉)麦门冬(去心焙)竹茹黄(锉)柴上一十味,粗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劈破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治伤寒后羸劣,虚汗不止。牡蛎散方牡蛎(烧一两)白茯苓(去黑皮锉)人参白术芍药龙骨(烧)熟干地黄(焙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服。治伤寒后,虚劣不思饮食,汗出不止。黄散方黄(锉)白茯苓(去黑皮)人参白术(各一两)牡蛎(烧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陈橘皮(去白切炒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服。治伤寒后虚汗不止,黄散方黄(锉)麻黄根(锉各一两半)牡蛎(烧二两)知母(焙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浓煎小麦汤调下,不计时候。治伤寒后,体虚盗汗不止。黄连散方黄连(去须一两)牡蛎(烧二两)白茯苓(去黑皮三分)甘草(炙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竹叶熟水调下,不拘时候。治盗汗腠理开疏。粉汗方牡蛎(半斤烧研如粉)麻黄根(一两捣罗为末)上二味,同拌匀,寝寐中有汗处,使人敷之。治伤寒后,盗汗不止。方白术(二两)上一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不计时候,菖蒲汤调下。
[卷第三十一] 伤寒后惊悸
论曰伤寒病后,心气不足,风邪乘之,则令精神不宁,恍惚惊悸,此由忧愁思虑。致心气虚,邪气内乘,故神气不得泰定而生惊悸也。治伤寒病后壅热,心忪惊悸。人参汤方人参(三分)犀角屑甘草(炙)黄苓(去黑心)玄参(坚者)秦艽(去苗土)地骨皮(各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下竹沥一合,搅匀食后温服。治伤寒后,心热烦闷,睡多惊悸。茯神汤方茯神(去木三分)犀角屑龙齿(一两)升麻(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玄参(坚者半两)竹茹(一两)芍药(三分)马牙(硝一两半)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下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治伤寒后,心忪惊悸,烦热口干,麦门冬饮方麦门冬(去心焙一两)龙齿(三分)山栀子仁玄参(坚者各半两)芍药(三分)木通(锉一两)人参(茅根各三分)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下生藕生地黄汁。各一合,搅匀食后分温二服。治伤寒后伏热在心,怔忪惊悸,不得眠睡。犀角汤方犀角屑(半两)茵陈蒿(三分)茯神(去木二两)芍药(一两半)山栀子仁(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生干地黄(焙二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竹叶三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治伤寒后惊悸不定。前胡汤方前胡(去芦头)茯神(去木)人参(各一两)远志(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一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治伤寒后心虚忪悸。麦门冬汤方麦门冬(去心焙)茯神(去木)菊花人参(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治伤寒后心虚惊悸,恍惚不宁。人参茯神汤方人参茯神(去木各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一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治伤寒后惊悸烦闷,虚羸少力。紫石英汤方紫石英(研)桂(去粗皮)紫菀(去苗土)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人参黄(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治伤寒后,心气虚悸,恍惚多忘,或梦寐惊魇。龙骨汤方龙骨(研)人参茯神(去木)紫石英(研)赤石脂当归(切焙)干姜(炮)桂(去粗皮)甘草(炙)白术芍药紫菀(去苗土)防风(去叉各一两)远志(去心焙半两上一十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伤后治寒,或用心力劳倦,四肢羸弱,心忪惊悸,吸吸短气,补虚。茯神丸方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焙)熟干地黄(焙各一两)牡丹皮人参黄(锉各三分)桂(去粗皮)甘草(炙)牛膝(去苗)泽泻(各半两)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温酒下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