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本章共 5.8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一百三十七] 诸癣
论曰癣之字从鲜,言始发于微鲜,纵而弗治,则浸淫滋蔓,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痞涩,久则因风湿而变化生虫,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但有周郭,皮枯瘙痒,搔之白屑起者是也。湿多于风,则为湿癣,周郭中如虫行,浸淫赤湿,搔痒汁出是也,风折于气血,则为风癣,痹不知痛痒是也。如钱形则为圆癣,如雀目然则为雀目癣,亦皆赤痛而瘙痒,又或牛犬所饮,刀刃磨淬之余水,取以盥濯,毒瓦斯传人,亦能生癣,故得于牛毒者,状似牛皮。于诸癣中,最为浓邪毒之甚者,俗谓之牛皮癣。狗癣白点而连缀,刀癣纵斜无定形。凡此八者,皆风湿毒瓦斯折于肌中,故痛痒不已,久而不瘥,又俱谓之久癣。治多年诸癣,医治不效者。乌蛇丸方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天麻(各二两)槐子(半斤)附子(生去皮脐小便浸一宿)白附参(十两)上一十味,捣罗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和蜜各一斤,熬成膏,入前药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夜卧荆芥汤下。治一切癣。槐芽丸方槐芽(曝干)皂荚芽(曝干各一斤)苦参(三两)使君子防风(去叉)羌活(去芦头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至晚再服。治一切干湿癣。三味乌蛇散方乌蛇(酒浸去皮骨炙一两)干荷叶(半两)枳壳(去瓤麸炒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空心蜜酒调下,日晚再服。治一切风癣,皮肤瘙痒。苦参丸方苦参水(浸一宿锉焙)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各四两)菖蒲(二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热水下,不拘时。治一切癣。三神丸方蒺藜子(炒)海桐皮(锉)草乌头(盐炒熟去盐不用各一两)上三味,同捣为细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水盐汤任下。治一切风癣。煮肾散方附子(炮裂去皮脐)椒红(各半两)上二味,同捣为细末,用猪肾一对,竹刀切开,去筋膜,每只入药末一钱匕,盐一捻相合,布线缠缚,以好酒一盏,于瓷器内煮约七八分熟。五更初,不得漱口及语话。去线旋旋嚼,细呷煮药汁送下,食少白粥投之,当晚微利,次日煮熟吃,须连日服,服尽再作。治一切癣。防风散方防风(去叉)母猪肉(各二两)上二味,同煮数沸,去猪肉取防风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白汤点服,不拘时。治一切癣。苦参丸方苦参(用皂荚十梃椎碎同以水煮皂荚烂为度拣出苦参切曝干将皂荚汁滤去滓再熬成膏)威灵仙(洗泽曝干各三两)上二味,捣罗为末,以皂荚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至三十丸治一切癣。菖蒲酒方菖蒲(细切五斗)上一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三斗,去滓,入米二斗,酝如酒法候熟,旋取饮令极醉,即愈。治干癣。一抹散方天南星草乌头(各一枚生用)上二味,捣为细散,用羊蹄根捣绞自然汁调涂,不过三两上瘥。治一切干湿诸癣。岁久不瘥。蛇床子汤方蛇床子白土羊蹄根葛根苦参菖蒲莽草(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上八味细锉,以水五斗。煎至三斗。滤去滓,温暖淋洗癣上,三日后,重暖药汤更洗之,不过三五度瘥。治一切癣。漏芦膏方漏芦地榆附子(去皮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各一两)藜芦(去芦头)木通莽油(一斤)上一十三味,细锉十一味,先熬油令沸,下诸药,煎候白芷赤黑色,停冷绵绞去滓,拭铛令净,再下油并蜡同煎,候蜡熔尽,瓷合盛收,旋涂患处,仍用后丁香散粉之,日三五上差。治一切癣,涂漏芦膏后,宜敷丁香散方丁香(捣末)虾蟆灰(各一两)麝香(研一分)五倍子(捣末)白矾(熬令汁枯冷)腻上六味,合和为散,敷于癣上,以瘥为度。治一切癣。抵圣散方草决明(焙捣末半两)腻粉(一分)上二味,合和为散,先以布揩癣令赤,次以醋调药涂之,当汁出痛解即瘥。治干湿癣风癣,不拘年月。定粉膏方淀粉水银白芜荑胭脂(各一分)上四味。同研令匀,用陈猪脂一两,同研成膏,先用汤洗,后以膏子临卧涂之,一上便瘥。本法猪脂,须用十年以上者,今若无,但陈者亦得,仍用后方淋洗。治一切新久干湿癣。楝实洗方楝实(半升无实用根皮代)楝叶及嫩枝锉凌霄叶及藤(锉各一升)丹参瓤)蛇床子地榆皂荚(各三两并细锉)苦参(三两细锉)上九味。同煎浓汁,热洗患处。治一切新久干湿癣。僵蚕散方白僵蚕(炒去丝四十枚)斑蝥(二十枚全者生用)腻粉(一钱)上三味,捣研为细末,干癣用生油调涂,湿癣只干揩贴之,并候黄水出,及数数痒痛,永除根本,亦无瘢痕。治一切干湿癣。如圣散方风化锻石(半两)铅丹(二钱)腻粉(一钱)石硫黄(半钱)上四味,同研如粉,用生油调,先以布揩破癣涂之,末涂药间,煎葱白甘草汤淋洗,如换时亦根据此。治一切干湿癣。沉香沥方沉香柏节杉节松节(各半斤)上四味。锉如指面大,以布囊盛,置于沤麻水中,浸一食久。漉出沥干取。一枚白坩,穿底下作一孔,如鸡子大。以松叶一枚,安孔上,以药囊坐坩内,以盐一升盖上,以黄泥固济坩,令浓三五分,以炭火于坩口烧之,坩下安碗一口,滴药汁于碗中,候烟尽,即取碗中药汁,涂敷疮癣上,日三五次,以瘥为度。白秃疽疥恶疮并治之。治一切干湿癣。梅实膏方乌梅(十四枚取肉)大蒜(十四头去皮切)屋尘(细筛)盐(各三合)上四味。先研乌梅,次下大蒜屋尘盐等,和研令细,以醋调成膏,取涂癣上,日三五度即瘥。治一切干湿癣,痒痛不可忍。龙脑膏方龙脑石硫黄斑蝥(去翅足)腻粉(各半两)上四味,细研为末,用面油调成膏,发痒痛时,抓破涂之,日三五度即瘥。治一切干湿癣。胡粉膏方胡粉(二两)水银(一分)上二味,和研令匀,以醋调成膏涂之,仍以纸贴,日三五上。又方蛇床子驼脂上二味,先研蛇床子令细,以驼脂调成膏涂之,日三五上,即瘥。治一切癣不瘥。水银膏方水银(半斤)腊月猪脂(二斤半)上二味,先熬脂令熔,次下水银,以马通火熬七日七夜,候冷取出去水银,只取猪脂,每日三五度摩涂癣上,令热即瘥。其水银不妨他用。又方乳牛尿(一升)羊蹄根(半斤切)上二味,将羊蹄根先以米泔浸渍一宿、曝干。次纳牛尿中渍一宿曝干,再渍再曝,尿尽为度,捣罗为末,以猪脂调涂癣上,日三五次。又方乌头(十枚)上一味,锉碎,以水五升,煮至二升,温洗癣上,日三度,即瘥。治一切久癣,积年不瘥。四畔潜浸,复变成疮,疮色赤黑,痒不可忍,搔之血出。黄连膏方黄连(去须为末)黄柏(去粗皮为末)豉(研细)蔓荆子(为末)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上六味,先以水银于掌中唾研如泥,次入乳钵内,下生油一合和匀,次入药末,同研成膏,瓷合盛,日三五度,取涂癣上即瘥。治一切癣。野狼牙膏方野狼牙(捣)雄黄(研)丹砂(研)硫黄(研)雷丸(捣)白矾(熬令汁枯研)藜芦(去上七味,细罗为散,蜜调成膏,涂癣上,日三遍,取瘥为度。治一切癣。雀粪涂敷方雀粪酱瓣(水洗令净各半两)上二味,合和细研,涂敷癣上,日三两次。治一切癣。水银膏方水银(一分)芜荑仁(研末)姜黄(捣末各半两)酥(二两)上四味,先煎酥和水银,以柳椎研搅,候水银散,即下芜荑姜黄末搅匀,瓷合盛,旋取涂癣上,日三两次。治一切癣。雄黄膏方雄黄(研末)石硫黄(研末)羊蹄根(湿者)沙糖(色白者)荷叶(新者各一两)上五味,先以羊蹄根白糖荷叶,于乳钵内细研如泥,次入雄黄硫黄末,同研成膏,瓷合盛,取涂癣上,日三度,如药干,旋添少许蜜调之。治一切癣。附子散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皂荚(一梃去皮子炙)吴茱萸(汤洗焙炒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用新布揩癣令湿,然后涂药,日三两上,如干癣以醋调涂。治一切癣。独活散方独活(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以酒调和如糊,先用皂荚水洗癣上,然后涂之,日二度。治一切癣。大黄散方大黄(如枣大一块)斑蝥(全者七枚)上二味,捣研为细散,以酽醋调如糊,先揩破癣疮,然后涂药,候干洗之。治诸癣。七星散方干蝎(七节者)白僵蚕(直者各七枚)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字,用好酒一盏,入羊蹄根汁并蜜少许调服,晡时一浴,仍用羊蹄根滓揩浴。治一切风癣,及诸般癣瘙痒,搔之不已者。备急羊蹄根涂方羊蹄根草乌头上二味,净拂多人行砖,上滴好醋,先磨草乌头约一分,次磨羊蹄根二分,爬令发痒,以指点药抹之,仍吃煮肾散,相为表里,煮肾散方,在前第六方。治一切干湿癣。白矾涂方白矾(一两研为末)上一味,用醋调如糊,涂摩癣上,日三五度即瘥。治一切干湿癣。炙鱼涂方鱼(不问色目)上一味,火上炙皮微焦,乘热去皮骨,取肉研涂癣上,日三五度即瘥。治一切癣。半夏散方半夏(二两)上一味,捣罗为散,以陈酱汁调和如糊,涂摩癣上,日两三度即瘥。治一切癣艾汁涂方艾(一两细锉)上一味,以酽醋半升,煎取浓汁,去滓涂摩癣上,日三五度即瘥。治一切癣蒿穗敷方蒿穗(二两黄燥者)上一味,捣罗为散,以醋调和,涂摩癣上,日三两度即瘥。治一切癣楮汁涂方楮木白汁(不拘多少)上一味。先以新布揩癣微破。然后涂药。日二上即瘥。治一切癣。桃叶汁涂方桃叶(一两日中时采)上一味,研绞取汁,涂摩癣上,日三度即差。治久患湿疮不瘥。蛇床子散方蛇床子黄连腻粉上三味,等分为散,用小油调涂之,腻粉多入不妨。治湿癣痒,搔之有黄水,杀虫。芦荟散方芦荟(一两研)甘草(半两)上二味,为散和匀,先用淡浆水洗,后用药,不过三两度。治多年湿癣。荆芥散方荆芥穗(不拘多少)上一味,以瓦罐子盛,盐泥固济,只留一窍,用炭火烧,候出清烟,便拨去火,用湿泥塞了窍子,放冷取出,碾为细散,每用末五钱匕,入麝香一钱匕,腻粉五钱匕,同研匀细,先以口含盐浆水抓洗令破,帛子了,生油调药涂之。治湿癣。英粉散方英粉(炒黑细研二两)藜芦(去芦头为末)马肠根(为末各一分)上三味,和研令匀,用生油调如粉,涂癣上,日三度。治湿癣痒不可忍。黄柏散方黄柏(去粗皮)黄连(去须)胡粉(研各一两)雌黄(研细半两)上四味,捣研为散,先以米泔清洗净拭干,敷药日三两度即瘥。治干癣积年痂浓,搔之黄水出,遇阴雨即剧。方巴豆(一枚)上一味,于炭火上烧之,令脂出,即于釜上,以脂研之,如杏仁沫,薄涂之,不过一两度瘥。治湿癣方上于日未出时,取独行羊蹄根,不得令见风,切捣如泥,着少盐,于日中豪雨时久涂之。又方上用鲫鱼一头,净拭并全使,将石硫黄一两粒,如鸡头实大,送入口中,令深入鱼腹,然后用净瓶一口,安于灶下灰火中,翻复,令鱼干焦黄色,碾作末,入腻粉二钱匕,拌令匀,生油调,涂疮疥。治一切痒疮方乌蛇(半斤以酒浸一宿取肉炙干)羌活(去芦头四两)麝香(一钱研)上三味,捣罗前二味为散,入麝香同研,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三服。治疥癣。苦参丸方苦参(四两)玄参山栀子仁独活(去芦头各二两)黄连(去须一两半)黄芩(去黑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暖酒下。治疥癣。五参散方乌蛇(去皮骨酒炙焦)麻黄(去节)大黄(各二两)白附子(炮半两)漏芦(去芦头一头)甘草(炙上一十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薄荷汤调下。治诸疮癣疥。防风散方防风(去叉)天麻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空心酒调服。治诸疥癣久不瘥者。徐长卿散涂方徐长卿苦参附子(生去皮脐)吴茱萸(洗焙干炒)旱莲子细辛(去苗叶)石硫黄上九味,等分,捣罗为细散,先以油煎葱白色黄,将油和药末涂,仍先以汤浴了手腿,并用被复,更将火桶子安被内,盖令热,两上瘥。治干湿癣,痒痛不可忍。方羊蹄根(一两)黄连(去须二两)蛇床子(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末,用腊月猪脂调令稀,涂癣上良。治诸癣,并面上风刺。方上取葛勒蔓草头一把,勿令人知,盐涂疮,三五上永瘥,面上疮,取子为末,空心调下三钱匕。治癣疥,并白秃疮。荷叶汤方裹盐荷叶,藤瓤等分上二味。锉碎,水煎浓汁,洗三五度瘥。治一切癣疥。山栀子散方上捣山栀子仁为细末炒过,以蜜蒸三五度了,五更,酒调下一匙头许。治诸疮癣。黄麻散方大黄(锉炒四两)天麻羌活(去芦头各二两)上三味,为细散,酒煎三钱匕服。
[卷第一百三十七] 代指
论曰疮发指端,爪甲脱落,名曰代指,盖爪者筋之余,筋骨热盛,注于指端,故其指先肿热痛,结聚成脓,甚则爪甲脱落,世或谓之遭指、沦指,又名代甲,其实一也。此病类于指疽,然无蕴毒,故色不黯黑,虽久亦不杀人。治代指筋骨脏腑中热,赤肿痛。漏芦汤方漏芦(去芦头)升麻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玄参(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竹叶二七片,同煎至一盏,下芒硝末一钱匕再煎一沸去滓,空心温服,如已得利,即去芒硝。治代指肿痛。蓝花汤方蓝花漏芦(去芦头)大黄(锉炒)升麻黄芩(去黑心各一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竹叶二七片,煎至一盏,下芒硝末一钱匕。再煎一沸去滓。空心温服,如已得利,去芒硝。治代指虽无蕴毒,筋骨中热气尚盛。升麻汤浸方升麻甘草(各半两)上二味,细锉,以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下芒硝末半两搅匀,温浸指上数十遍,冷再暖,以瘥为度。治代指疼痛、欲脱。猪脂汤方猪脂(五两)盐(半两)上二味,先熬脂令沸,下盐搅匀,温浸指上即瘥。治代指。砂饼方砂末(一钱)白面(一两)上二味,研匀,以唾和作饼子,贴指上即瘥。治代指掣痛。酱蜜涂方酱汁(一合)蜜(一两)上二味,和煎令沸,稍热涂敷,日五七上,即瘥。治代指。栀子汤方栀子仁甘草(各一两)上二味,细锉,以水二升,煎至一升半,去滓温浸指上,日三五度瘥。治代指。麻黄汤方麻黄(去根二两)上一味,细锉,以水二升,煎至一升半,去滓温浸患指,日三五度瘥。又方地榆(二两)上一味细锉,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去滓,温浸患指,冷即再暖。又方芒硝上一味,煎汤浸之。治代指肿痛。浆水渍方浆水上取一升,以盐半两,和煎令沸,温浸患指,日三五度瘥。治代指。地龙散方地龙(干者不拘多少)上一味,捣罗为散,以猪膏调敷患指,日三两上瘥。又方梅核仁(不拘多少)上一味细研,以米醋调敷患指,日三五度瘥。治代指,为五脏热气流注十二经脉,热冲手指。热汤蘸方上以热汤急蘸五七度,次以冷水浸之,又复如此三度,便涂羊胆即瘥,未成脓者,此甚效,或以猪胆盛代指缠之亦得。治代指。粟米粉方粟米粉(不拘多少)上一味,入铁铛中熬赤,以众人唾调涂患指,浓半寸,日三上即瘥。又方盐(不拘多少)上一味,以小便调,涂患指上,以故帛裹之,一二日用针刺血,再涂即瘥。治代指猝肿痛不可忍方酒糟(不拘多少)上一味,取昼夜裹之即瘥。治恶指疼肿诸治不瘥方杨菌子(不拘多少)上一味,以瓶子一枚先装灰火了,入菌子于上,以纸裹瓶口,作一孔子,将指头入熏疮又方以湿泥浓裹,于火中煨令燥,去泥皮皱愈。又方以羊胆涂之,即不结脓。又方以糯米炒令焦,脂和为膏贴之,干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