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本章共 9.1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咽喉统论
论曰,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肺气之往来,一身之中,气之升降出入,莫急乎是,详考经络流注,则咽喉所系,非特肺胃为然。故孙思邈曰,应五脏六腑往还,神气阴阳通塞之道也,人之气血,与天地相为流通,咽喉尤为出纳之要,故内经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若脏热则咽门闭而气塞,若腑寒则咽门破而声嘶,以致肿痛喉痹生疮悬痈之属,与夫哽哽如有物妨闷痛痒,多涎唾,其证不一,不可概以实热为治,大率热则通之,寒则补之,不热不寒,根据经调之,汤剂荡涤之外,复有针刺等法,要皆急去之不可缓,非若脏腑积久之病,磨化调养,有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咽喉闭塞不通
论曰,咽喉闭塞不通者,由脾肺不利,风邪热毒,攻冲咽喉,故令肿痛,甚则闭塞不通,宜急治之,盖咽喉者,呼吸之道路,气之所出入也。治心肺蕴热,咽喉闭塞不通。二参汤方玄参紫参白药大黄(锉炒)山栀子(去皮)地骨皮(洗焙)甘草(炙锉)柴胡(去苗)桑根白皮(锉炒)防风(去叉各一两)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去滓温服。治咽喉闭塞不通。泄热汤方大黄(炮)甘草(炙各一两)芒硝(研)防风(去叉各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治喉中痛,闭塞不通。升麻汤方升麻(锉)木通(各一两)射干络石羚羊角(镑各三分)芍药淡竹叶(洗)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半两)上八味,除竹叶外,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治心肺客热,虚烦多痰,咽喉不利。真珠丸方真珠(研如粉半两)甘草(生末一两一分)龙脑(研三钱)硼砂(研半两)凝水石(六两令赤候裹定安在一上六味,再研令匀,煮糯米粥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含化咽津。治咽嗌闭塞。硼砂散方硼砂(研)胆矾(研各一分)龙脑(一钱)铅白霜(三钱)马牙硝(研半两)上五味,研令细,每以箸头点于悬痈子两边,如开口不得,以笔管吹之,立效。治喉咽闭塞不利。茯苓汤方赤茯苓(去黑皮)前胡(去芦头二两)生干地黄人参桂(去粗皮)芍药甘草(炙锉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三两)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枣二枚劈,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不计时候。治咽喉闭塞不通。比金散方白僵蚕(直用生者)蛇蜕皮(烧灰)上二味等分,细研为散,每用半钱匕,掺咽内,咽津无妨,不计时候。治一切喉风闭塞,咽喉诸疾。去毒丸方青绿(信州者微赤)胡粉上二味等分,研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暖酒磨化下,如口不开,用白僵蚕末一字,吹入鼻内,口即开吐下毒,立止。治咽喉闭塞不通方马蔺根(不拘多少)上一味,捣取自然汁,热服三合即通。治咽喉闭塞不通方红蓝花(不拘多少)上一味,捣取自然汁,每服三合,旋旋咽下,无生花,以干者浸,搅浓汁,温服亦通。治咽喉闭塞不通。立通散方蚰蜓(阴干二七条)矾石(半生半烧一分)白梅肉(炒燥二七枚)上三味,捣罗为散,每用半钱匕,吹入喉内,或水调下,得吐立通。治咽喉闭塞不通方桑上白耳(不拘多少)上一味,捣罗为末,以生蜜浸,每用半匙,绵裹含化,旋旋咽下,须臾即通。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喉痹
论曰,喉痹谓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治稍缓杀人,盖由脾肺不利,蕴积热毒,外犯寒邪,二经壅热,结于喉间,痹而不通,其状身热恶寒,治法有先针而后药者,可谓知急先务矣。治喉痹肿塞。射干丸方射干(一两)豉(一合)杏仁(汤浸去皮去双仁炒)芎犀角(屑各半两)升麻(一两)甘草(炙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小弹丸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日可三五服,瘥。治缠喉风,及喉痹。如圣丸方大黄(末一分)蜗牛(二七枚)白矾(末)马勃陈白梅皮(各一分)上五味,于五月五日午时,用白梅皮蜗牛,同研和丸,如栋实大,如患者开口不得,即以水磨,用竹管子吹下,入喉中立瘥,如轻者,以绵裹含化一丸。治走马缠喉风,及喉痹。开关散方硝石(六两)铅丹(四两)白矾砒霜(各半两)上四味,各细研,用瓷罐子一个,先入硝石二两铺底,次下砒霜,又入硝石二两,方下白矾,更入硝石二两,方下铅丹,后用圆瓦一片盖口,于净地上,用方砖一片,衬药罐子,以炭火五斤,令通赤,罐子固济熔成水,以炭条子搅令彻底匀,方去火放冷,于地上,打罐子取药,研如粉,患者用箸头,蘸冷水惹药,深点咽喉内,渐渐咽津,至甚者不过三两度点。治喉痹。伏龙肝散方伏龙肝(半两)白矾(过)白僵蚕(直者炒)甘草(生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如茶点服,吐出涎立效,未吐更进一服。治喉痹。比金丸方铅白霜(半两)青黛(一两)甘草(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末,醋糊为丸,如鸡头实大,含化咽津,痰出立效。治男子妇人喉痹口噤,牙关紧。透关散方雄黄(研)猪牙皂荚(蜜炙去皮)藜芦(各一分)上三味,捣研为细散,每用一字,分弹入两鼻中,关透涎出,瘥。治急喉痹。丹砂酒方丹砂(研)桂(去粗皮)绛矾(各一钱)上三味,捣研为末,以绵裹,用好酒少许,浸良久,含饮即瘥。治喉痹。如圣散方白僵蚕(直者炒)天南星(炮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以生姜自然汁调下,如咽喉大段不通,即以小竹筒灌之,涎出后,用生姜一片,略炙,含化咽津。治缠喉风喉痹。乌头散方乌头尖(生)胆矾(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每以一字,酒少许调服,良久即愈,如口噤,即于鼻内吹一字,立效。治缠喉风,一切喉痹急危。僵蚕散方白僵蚕(三枚)枯矾(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生姜蜜水调下一钱匕,细呷。治咽喉卒肿,喉痹。胜金散方戎盐(一两)青黛(半钱)上二味,同研匀,每服半钱匕,或一字,用小竹筒,吹入喉咽,咽津效。治喉痹危急者。万金丹方巴豆(一枚和皮以纸裹当中腰截断)上一味,以绵系,分塞左右鼻窍中,熏之,须臾喉通,即取出。治缠喉风,一切喉痹危急。如圣散方白僵蚕(不拘多少直者新瓦上炒)上一味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丸,如鸡头实大含化,急者生姜汁调一大钱,以竹筒子灌入喉中,立效。治急喉痹逡巡不救方皂荚(去皮子生半两)上一味,捣为末,每服少许,箸头点在肿处,更以醋调药末,浓涂项下,须臾便破,少出血,即愈。治急喉痹方蠡虫胆(腊月收阴干)上一味为末,每取少许点患处,药至即瘥,病在深处,则水化灌之。治喉痹方蛇蜕皮(不以多少)上一味,揉碎,以香炉一个烧烟,令患人用竹筒子,吸入喉咽内熏破。治急喉痹方生油(一合)上一味,急灌之立愈,若未瘥,急解发令散,当顶心取方寸许,急捉痛拔之,少顷当通,如更急,则喉下当咽管口,灸一壮,如麦粒大,火至即瘥,气虽似绝,但心下暖者,亦可救,此数法皆神验。治咽喉痹痛,不能喘息,水浆不得入。金硝丸方郁金(锉)马牙硝(研)甘草(锉)山栀子(去皮)栝蒌根(各二两)大黄(锉)玄参白矾(研)硼砂(研各一分)上九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用一丸,绵裹含化咽津。治喉痹咽塞热痛。二砂丸方沙参丹砂(研)砂(研)人参玄参丹参上六味等分,捣研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食后临卧含一丸化之。治缠喉风方马牙硝(半两)丹砂(一钱)龙脑麝香(各一字)上四味,细研如粉,用鲩鱼胆和丸,如绿豆大,每边鼻内深送一丸,良久两牙关出涎,瘥。又方白僵蚕玄参白矾(研各一钱)甘草(半钱)上四味,捣研为末,用鲩鱼胆和丸,如赤小豆大,每服十丸,冷生姜汤下。治喉痹方蛇蜕白梅白僵蚕甘草(各等分)上四味,捣罗为末,绵裹含化咽津。治喉痹方白矾(烧令汁枯研)白附子(捣末各等分)上二味,研令匀,涂在舌上咽津。治喉痹方上用黄颡鱼颊骨,不计多少,烧灰出火毒,以茶清调下三钱匕。又方上用大盐球子,捣为末,以赤糖为丸,如弹子大含之。治喉痹肿塞。散毒汤方桔梗(微炒)甘草(微炙锉各二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治喉痹水浆不入方上取石蟹,冷水磨饮之,兼涂喉上,瘥。又方上取生恶实茎叶,研涂喉上,兼椎一茎,令头破,纳喉中,瘥。又方上生研糯米,入蜜饮之。又方上以糯米半升,炒焦碾末,水调成膏,贴喉上,再换肿即消。治喉痹。射干汤方射干上一味细锉,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马喉痹
论曰,马喉痹之状,势如奔马,喉间痹痛,肿连颊骨,壮热烦满,数数吐气者是也,此盖脾肺不利,热毒攻冲,发于咽喉所致。治热冲喉间,连颊肿,数出气烦满。生犀丸方犀角(镑)枳实(去瓤麸炒)射干海藻(洗去咸焙)升麻(各一两)白附子(炮半两)百合胡黄连蒺藜子(炒各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三分)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绵裹咽津,不计时。治咽喉肿痛,连舌颊牙根赤肿,心烦,咽干多渴,眠睡不稳。龙脑丹砂丸方龙脑(研一钱)丹砂(研半两)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羚羊角(镑)犀角(镑)甘草(炙锉)升麻恶实(炒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马牙硝(研)黄药(各一分)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末,再同和匀,炼蜜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食后临卧。治咽喉连颊颔肿,日数深远,咽津液热,发歇疼痛。龙脑丸方龙脑(研)升麻甘草马牙硝(研各一分)玄明粉(研三分)麝香(研)石膏(碎)上一十味,除地黄汁外,捣罗为末,以地黄汁和,如干更入炼过蜜少许,为丸如小弹子大,用绵裹,含化咽津,日四五次,不计时。治马喉痹,咽喉肿痛,唇焦舌干,腮颊连肿。天门冬丸方天门冬(去心焙)玄参恶实(炒各一两)百药煎紫苏叶(各半两)甘草(炙锉一两半)人参硼砂(研)龙脑(研各一分)上九味,捣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温熟水下。治口干咽肿,喉颊胀痛。生银丸方人参(半两)丹砂(研)铅霜(研)锡蔺脂朴硝(研)升麻(各一分)硼砂(研三钱)龙脑(研一钱)上八味,捣研为末,和匀,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治马喉痹,咽颊肿痛,吐气不快。七圣散方白矾(二钱)马牙硝(五钱)硝石(一两)铅丹(三钱)砂(一钱)蛇蜕(半条)巴豆(两枚去壳)上七味,先研白矾牙硝砂三味,入罐子内,次入硝石,次掺铅丹于上面,只用平瓦一小片盖,以慢火烧成汁,便用竹片子夹蛇蜕,搅五七度,又入巴豆,更搅五七度,取出候冷,研为散,如小可咽喉肿痛,咽津妨碍,及口疮,只干掺一字,或大段喉痹,及马喉痹,或腮颐生瘀肉,侵咽喉,即干掺半钱,安稳仰卧。其喉痈肿处自破,立瘥。治热结喉间,连颊肿不消,心膈烦满。绛雪散方木通(锉)桔梗(锉炒)槟榔(各二两)枳壳(去瓤麸炒)犀角(镑各一两半)柴胡(去苗)升麻木香赤茯苓(去黑皮各二两)桑根白皮(锉)山栀子仁(各四两)桂(去粗皮)人参(各二两)苏枋木(五两)朴硝(研一斤)丹砂(炒一两)麝香(研一分)诃黎勒(去核五枚)上一十八味,除朴硝丹砂麝香外,各细锉,以水二斗,于银器内,慢火熬至七升,以生绢滤去滓,再煎至五升,下朴硝,以柳木篦搅,勿住手,候稍凝,即去火,倾入盆中,将丹砂麝香末,拌令匀,瓷器盛之,勿令透气,每服一钱或二钱,以冷蜜汤调下,食后临卧,看老少加减。治马喉痹,喉中连颊肿,犀角汤方犀角(镑)甘草(炙锉)升麻(各半两)射干桔梗(炒)马蔺根(锉各三分)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七分,去滓入马牙硝末半钱匕,搅令匀,细细呷服。治毒瓦斯壅塞,咽喉不利,颊颔连肿。玉液丸方百药煎(一两)麝香(研)朴硝(各半钱)丹砂(二钱研)龙脑(研)甘草末(各一钱)上六味,各研为末,再同研匀、细,以水浸蒸饼心,为丸如梧桐子大,更用丹砂为衣,阴干,含化一丸。治咽候中壅塞如核,连颊肿痛。胡黄连散方胡黄连(一分)升麻(半两)铅霜(研一分)上三味,除铅霜外,捣罗为散,再同和匀,每服半钱匕,绵裹含化咽津,日三五度,不计时候。治马喉痹,肿连颊,吐气,方马衔铁(一具)上以水三升,煎至一升,细细含咽。又方马鞭草根(一握)上截去两头,捣取汁服之,愈。又方生姜(二斤取汁)蜜(三两)上二味,以微火煎令得所,每服一合,日四五服,含咽。治马喉痹,颊咽痛。龙脑散方白龙脑(细研)牛黄(细研)犀角屑羚羊角屑马牙硝(细研)玄参沉香朱砂(细研)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一分)川升麻(半两)硼砂(一钱细研)上一十一味,除龙脑牙硝,捣筛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入龙脑马牙硝一钱,搅令匀,细细含咽。又方五倍子(半两)黄柏(半两锉)川升麻(三分)射干(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五味,捣筛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小盏,煎至四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烟方乳香(一分)白僵蚕(三七枚直者)上二味,捣罗为末,每用一钱匕,香炉上烧,开口令烟熏入喉中,涎出,效。治马喉痹,势如奔马,肿痛烦满,数数吐气。橘皮汤方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青竹茹生地黄(切焙)黄芩(去黑心)山栀子仁(各三两)桂(去粗皮一两)白术(三两)芒硝(研汤成下)赤茯苓(去黑皮二两)上九味,除芒硝外,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擘破,煎至五分,去滓下芒硝末一钱匕,搅匀,温服食后,日三。治缠喉风,卒然喉痹,急如奔马,喉颊俱肿,名为马喉痹。凝水石散方凝水石甜硝(各半两并用无油瓷合盛火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白僵蚕(麸炒黄研如粉一两)上三味,同研令匀,每取少许,掺咽喉中,病甚每服二钱匕,温水调下,若牙关紧急,只于鼻中吸入。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咽喉肿痛
论曰,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是知喉咽者,脾胃之候也,脾胃有热风毒乘之,其气上冲,经络胥应,故喉咽为之肿痛,甚则水浆不下,便能杀人,其候有使人寒热,似伤寒者,宜急治之。治喉咽肿痛,热毒瓦斯上攻。络石汤方络石木通(锉)升麻射干(各一两)犀角(镑)玄参竹茹栀子仁(各半两)桔梗(炒)赤芍药(各三分)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内马牙硝一钱搅匀,食后细细含咽,日三五服。治脾胃有热风毒相乘,上攻咽喉肿痛。丹砂玫瑰丸方丹砂(二两研)人参硼砂(研)半夏(为末生姜汁饼曝干)雄黄(研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分)麝香(研)龙上一十三味,捣研为末,以乳糖和丸,如鸡头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紫苏热水咽下,含化咽津亦得,食后临卧服。治脾胃毒热上攻,咽喉肿痛,化涎生津。消毒丸方五倍子马牙硝(各一两)甘草(三分生锉)硼砂白矾(熬令汁枯)升麻马勃(各半两)丹砂(研)麝香(研)龙脑(研各一分)上一十味,捣研为末,糯米饭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含化,不拘时。治喉肿热塞不通,脾热上冲。射干膏方射干(三两)芍药羚羊角(镑)木通(各一两)蔷薇根升麻生地黄(切焙各二两)艾叶(一分)猪脂(一斤腊月收者)上九味,将八味细锉绵裹,以醋二盏,浸一宿,纳猪脂,微火煎醋尽为度,去滓,每服如杏仁许,绵裹内喉中,细细咽之。治咽喉肿痛。知母饮方知母麦门冬(去心焙)山栀子仁人参(各半两)黄芩(去黑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分)甘草(炙锉三分)天门冬(去心焙一两)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病甚者倍之。治咽喉肿痛,风毒冲心胸。犀角汤方犀角(镑)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甘草(炙锉)射干(各一两)羚羊角(镑三分)芍药(一两半)栀子仁(四枚)升麻(二两)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下豉二十粒,再煎一二沸,去滓温服。治咽喉肿痛,解脏腑诸毒,化涎。丹砂牛黄丸方丹砂(研)硼砂(研各半两)生甘草末(一分)牛黄(研)矾蝴蝶(研)龙脑(研各三钱)印子盐(二十粒细研)凝水石(烧赤出火毒研半两)上八味,将七味同研令匀,用甘草末熬煎,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咽津。治脾热,喉中肿痛,热塞不通。羚羊角汤方羚羊角(镑一两)射干络石(碎)大黄(锉)升麻(各三分)木通(锉)芍药(各一两半)生地黄(二两切焙)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下芒硝末一钱匕,搅匀温服,得利即瘥。治上膈壅实,咽喉肿痛。天门冬丸方天门冬(去心焙)玄参(焙)恶实(炒各一两)甘草(炙锉一两半)人参硼砂(研)龙脑(研各一分)上七味,捣罗五味为细末,与别研二味拌匀,炼蜜和剂,捣三百杵,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淡生姜汤嚼下。治咽喉痛,舌上结热,此是心脾壅积,宜服地骨皮汤方地骨皮黄(锉)桔梗(锉炒)山栀子仁竹茹犀角(镑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五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三。治喉中肿痛。竹茹汤方竹茹桂(去粗皮)甘草(炙锉各一分)桔梗(锉炒)犀角(镑)黄(锉)栝蒌根(各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三。治咽喉肿痛,胸满心下坚,妨闷刺痛,坐卧不安。木通汤方木通(锉一两)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锉)射干百合(各三分)大腹(三枚)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下朴硝一钱匕搅匀,食后温服,良久再服。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络石射干汤方络石(三分)射干(一两半)芍药升麻(各一两一分)露蜂房(炙)蒺藜子(炒去角各一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入马牙硝一钱匕、搅匀,食后临卧温服,细细含咽亦得。治咽喉肿痛。五香饮方沉香木香鸡舌香熏陆香(各一两)麝香(三分研)连翘(二两)上六味,除五香各捣研为末外,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五香末一钱半匕,再煎至八分,温服不拘时。治咽喉肿痛,及走马喉痹。硼砂丸方硼砂马牙硝(各一分)丹砂(半分)斑蝥(二枚去头翅足炒)上四味,同研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腊茶为衣,每服二丸,腊茶下。治手足心烦热壅闷,咽喉肿痛。真珠丸方真珠末(一钱匕)太阴玄精石(赤研末四两)不灰木(用牛粪烧赤取末四两)上三味,同研匀细,用糯米粥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食后,用生地黄汁粟米泔,研化下,日二。治咽喉肿痛,及缠喉风,粥饮难下者。龙胆膏方龙胆(一两)胆矾(研)乳香(研各一分)上三味,捣研令匀,炼沙糖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绵裹含化咽津,未瘥再服。治脾肺壅热,咽膈肿疼不利。三解汤方甘草(炙锉一分)荆芥穗(半两)恶实(隔纸炒香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咽喉肿,并喉闭。附子散方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作四片酥炙)恶实(炒三分)马蔺子(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空心温水调下,渐加至一钱半。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蛇蜕散方蛇蜕皮(一条烧令烟尽)马勃(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以绵裹含,徐徐咽津,立瘥。治咽喉肿痛,咽物妨闷。丹砂散方丹砂(一分研水飞)芒硝(一两半研)上二味,再同研匀,每用一字,时时吹入喉中。治咽喉痛方射干(洗)上一味,锉如大豆许,每含一粒,咽津,时时大开口吐气,频拽两耳,即瘥。治喉咽卒肿,食饮不通。捣薤膏方薤(一握)上一味,烂捣醋和,敷肿上,冷复易,佳。又方薏苡仁七枚上以水吞之,即瘥。治大人小儿喉咽肿痛。鹤顶丹方甜硝(四两)上一味炒过研细,先掘地作坑子,揩净入甜硝在内,一时辰出火毒,取出入熟甘草末半两,麝香生龙脑各一钱,硼砂二钱半,马牙硝一两,丹砂一钱半,一处细研,滴水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小儿只作散,新汲水调下半钱匕。治咽喉肿痛。甘露散方白僵蚕(炒)天南星上二味等分,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生姜薄荷汤调下。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通喉散方黄连(去须)矾石猪牙皂荚(去皮子)上三味等分,于瓦器内,过成细散,每用一字匕,吹在喉中,取出涎,瘥,甚者半钱匕,合时勿令妇人鸡犬见。治男女长幼,咽喉肿痛,气息难通。绛雪散方砂(研)白矾(研各一钱)硝石(研四两)铅丹(研半两)马牙硝(研一分)巴豆(去皮六枚)上六味,将五味入罐子内烧,候有火焰,乃入巴豆,良久又入蛇蜕皮一条,熟取出,放冷研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合时勿令妇人鸡犬见,腊月合、尤佳。治咽喉卒肿痛,不治杀人。如圣丸方大黄末白矾末马勃末陈白梅肉(各一分)蜗牛(二七枚)上五味,于五月五日午时,取白梅肉蜗牛,同研极烂,与三味末和匀,丸如楝实大,每用一丸,轻者绵裹含化,重者水磨,用竹管子透入喉中。治咽喉紧肿疼痛。硼砂散方硼砂甘草(锉一分)马牙硝人参(各半两)上四味,捣研为细散,每服半钱匕,含化咽津,不拘时候。治咽喉风毒肿痛,热毒瓦斯攻,心胸满闷。络石叶饮方络石叶赤芍药桔梗(锉炒各一两半)射干玄参升麻青竹茹(各一两)木通(锉)马牙硝(各二两)生犀角(镑)栀子仁(各三分)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通利为度。治脾肺热毒上冲,咽喉肿痛、不利。桔梗汤方桔梗(一两锉炒)甘草(半两炙锉)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治风热客于肺经,上搏咽喉,气壅肿痛,语声不出。黄芩汤方黄芩(去黑心一两半)升麻(一两)木通(锉一两)芍药(一两)枳实(去瓤麸炒一两半)柴胡(去苗一两)羚羊角(镑一两)石膏(碎二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热毒大盛,加大黄一两。治咽喉肿痛,水浆不入。射干丸方射干(半两)柑皮(半两)山大豆(一分)苦药子(一分)升麻(半两)硝石(研一分)甘草(炙锉一分)上七味,捣罗为细末,炼白饧和丸,如弹丸大,每取一丸,含化咽津,不计时候。治咽喉肿痛,喉痹及咽喉诸疾。乳香丸方乳香(研)石亭脂(研)阿魏密陀僧安息香(各一分)砒霜(研半分)麝香(研半两)上七味,除安息香外,捣研为末,酒煮安息香,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茶清下,空心服,良久以热茶投令吐,更欲服,只用姜汤。治风热客搏于肺脾经,血脉壅遏,喉间肿痛,语声不出。射干汤方射干紫菀(去苗土)款冬花(各一两半)麻黄(去根节二两)细辛(去苗叶)五味子(炒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半分)上七味,粗捣筛,每三钱匕,以水一盏,入枣二枚劈破,煎至五分,去滓入地黄汁半合,分温二服,食后临卧。治风热咽喉肿痛,饮食妨闷。一捻金散方恶实(炒)马牙硝(研)矾蝴蝶(研各一分)甘草(炙锉半两)上四味,捣研为散,每掺一字匕于舌上。治脾胃风热,咽喉肿痛。五香汤方薰陆香(半两)麝香(研一分)木香鸡舌香沉香(锉各一两)上五味,除麝香外,粗捣筛,每服二钱匕,以水五分,煎至三分,去滓入麝香末半钱匕,温服日三。治风热客于脾肺经,喉间肿痛,语不出。麻黄汤方麻黄(去根节)干姜(炮各二两)细辛(去苗叶一两半)五味子(炒一两)桂(去粗皮半两)半夏(汤洗七遍一分)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