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本章共 4.7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一百四十] 毒箭所伤
论曰箭镞毒药,入皮肤肌肉间,令人短气闷绝,口噤唇干,血虽止而腹满不能言,其人如醉者,为难治。若瘀血应时出,其疮温而热,开口能言,则可治也。巢氏论毒箭有三种。曰岭南夷俚人,用焦铜作箭镞,岭北诸处,以蛇毒螫物汁,着管中渍箭镞,及有以药为之者,三种伤人,皆不易治,唯急饮粪汁,可以御其毒,小缓则毒瓦斯深入,不可救也。治中毒箭,解毒。蓝子散方板蓝子(五合生用)升麻甘草(炙)王不留行(各四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水调下,不拘时候,日三,更以水调少许,涂于疮上。治箭镞毒药在内不出。半夏散方半夏(三两以生姜三斤取汁浸三日)白蔹(三两)上二味,同炒为末,每服一钱匕,酒下,日三夜一,不拘时,浅疮十日出,深疮二十日出。治箭镞毒药入诸处不出。牡丹皮散方牡丹皮(为末二分)白盐(半两)上二味。同研匀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其箭镞渐渐自出。治金刃箭镞疮,避风,续筋骨,止血。锻石敷方风化锻石细末(三两)生地菘苗生旋覆花生葛叶生青蒿苗生麦门冬苗(各半两)上六味,除锻石外,研绞取汁,和锻石作饼子,曝干捣罗为散,用敷疮口,兼止血止痛,避风水,重午日合,尤佳。治毒箭。服贝子散方贝子上一味,捣罗为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日三四服,此方治中毒亦妙。治毒箭。干姜散方干姜末盐上二味等分,再同研匀,敷疮上,毒自出。治毒箭所伤,烦乱欲绝。饮麻子汁方大麻子(三升)上一味,捣取自然汁,每服半盏许,日再服。治毒箭。雄黄敷疮方雄黄上一味,捣研为细末,敷疮上,日四五度,汁出便愈,治毒蛇咬疮亦妙。又方上取芦根自然汁,每服半盏许,日二夜一,一方饮藕汁,唯多为妙。治毒箭。甘草饮方甘草(三两)上一味细锉,用水二升,煎取一升绞汁,每服一小盏温饮,日三服,仍淋疮上。治毒箭。生姜饮方生姜(半斤切)上一味,研如泥,取自然汁,饮五分一盏,未退再服。治毒箭。旋覆根散方旋覆根(不拘多少)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下,日三服,不拘时候,仍用敷疮中。若无根花,只子亦可用。治毒箭。地龙散方地龙粪上一味,研为末,熟水调服一钱匕,日三服,不拘时候。治药毒箭头,在身诸处未出。雄黄散方雄黄(细研一分)粉霜(半两研)蜣螂(四枚为末生用)巴豆(三粒去壳别研如泥生用)上四味,再同研为散,以铜箸头取乳汁,调点疮上,频频用之,七日疮热,箭头自出。
[卷第一百四十] 箭镞金刃入肉
论曰凡箭镞金刃入肉,治宜速出之,或有碎骨,亦须去尽,然后涂敷诸药,不然其疮必不合,纵复少愈,亦常作疼痛,若神惊血乱气夺则死矣。治金疮箭头在骨,远年不出。牡丹散方牡丹(去心)白蔹(各一两)桑根白皮(锉二两)藿香叶丁香麝香(研各一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浅者十日,深者二十日,箭头自出治箭头不出方磁石生(捣研极细)雄黄(研各三分)上二味同研令匀,每服二钱匕,绿豆汁调下,空心,十日后轻拨便出,手足上用此药贴之,自出。治金疮止痛,急风及破伤风,出箭头。急风散方草乌头(三两将一两火烧存性醋淬令冷一两根据前法烧用新黄土罨令冷一两生用)生黑豆上四味。捣罗二味为散,入丹砂麝香,同研细,如出箭头,先以半钱匕酒调下后,用药点箭疮,如破伤风半钱匕,或一钱匕,酒调下,小可病,只一字,量力加减。治金疮点药箭头令自出。虎舌丸方干虎舌(半两用石臼杵捣为末)生草乌头尖(末三钱)磁石(半两性紧者石臼杵捣为末)硫黄研)楮捣为末)上一十味,一处于乳钵内,更研极细,石脑油为丸,如黍米大,用两头尖角合子盛贮,每出箭头一枚,用药一丸,于窍内将铜箸点入箭疮内,即以好酒少许,摩疮四畔,次将红散子摩疮,须臾觉疮极热而痒,其箭头当日内自出,次以生肌金华散,掺疮内,以紫金膏封之治中箭头,摩疮口上。红散子方曼陀罗子草乌头尖骐竭茄子花蓖麻子(去壳细研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细散,以好酒调如膏,于疮口上涂摩之,箭头自出。治金疮刀箭入肉,骨碎不出,赤肿疼痛。二灰散方马缰灰(一两)弓弦灰(一两)上二味同研令匀,每服一钱匕,用蓼蓝汁调下、日三。治箭头入肉赤肿,避风敛疮。当归续断膏方当归续断骨碎补桂(去粗皮)附子泽兰芍药白芨牛膝羌活芎木香骐竭生干地黄白僵蚕白附子(各一两)沉香丁香(各半两)栝蒌(二枚大上二十五味并细锉,入麻油四斤,猪脂一斤半,驼脂三两,用文武火煎三日后,滤去诸药,入乳香三两,松脂六两,更煎一日,用生绢滤却粗滓,再用五斗大生铁锅,细罗铅丹三斤,炒令紫色,旋旋入前药油煎,以柳枝子搅令紫色,即旋退火,以药油滴少许水碗内成珠子为度,以瓷石器密收,根据前法用。治箭镞不出。雄黄丸方雄黄(研)独角仙砂(研)不灰木威灵仙(去土)木槿花(各一两)鼠(一枚心上七味,除鼠血外,捣研为散,和匀炼蜜,丸如黄米大。纳在疮内,箭头自出。治箭镞不出。解骨丸方雄黄(研)蜣螂(研)象牙末(三味各等分)上三味,捣研为散,炼蜜丸如黍米大。纳疮口内,复细嚼羊肾脂摩贴之,觉痒箭头自出矣。治箭镞入骨,不可拔,无计得出。巴豆膏方巴豆(五粒去壳生研)蜣螂(一枚去足翅生用)上二味,同研匀如膏,用时丸如绿豆大,涂箭疮内,须臾痛定,微痒且忍之,待极痒不可忍,撼动箭镞即拔出,其效如神。治箭镞不出方蜣螂(五月五日取者佳)斑蝥(各七枚刺棘上曝干细研)砒黄(细研半两)上三味和匀,入青竹筒三寸内,卷蜡纸塞口,更以蜡纸封定,厕中浸三七日,取出洗曝干,每用一豆许,待痒按之自出。治箭头不出。白蔹散方白蔹(二分)牡丹(去心三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温酒调下,空腹日午夜卧各一。治金疮,及箭入肉不出肿痛。马缰灰散方马缰灰弓弦灰(各一两)上二味,共研为散,每服二钱匕,用蓼蓝汁调下,日再服。治箭镞不出。葛根饮方生葛根(三斤锉)上一味细研,绞取自然汁,每服半盏,不拘时候,日三,治一切金疮无不效者。治箭头入肉不出。赤小豆饮方赤小豆(半斤)上一味,以水五升,煮令烂熟,绞取汁,每服一盏,空腹日午夜卧服。又方上用鼠肝五具,细切烂研敷之,兼以鼠脑髓涂并良,亦治人针折在肉不出。又方上取蝼蛄脑十枚细研,量疮涂之即出。又方上以生鼠皮一枚,及前两足,烧作灰,用猪膏和涂之,即出。又方上捣牛膝,不限多少作末,以熟水调涂,箭疮即出,若火疮灸疮不能瘥者,涂之亦效又方上细刮象牙屑,不限多少,以水和贴之,及折针竹木刺不出皆疗。又方上以白头蚯蚓十四枚,纳铜器中,次入研细盐一两,于日中曝并化作汁,涂有箭镞并刃伤处,须臾痒则出。又方上嚼杏仁,不限多少涂之。又方上捣乌梅,不限多少,为散水和涂之,即出。又方上取蛴螬,不限多少,细研取汁涂之,血止即出。治箭头不出。抵圣散方附子(二枚重半两者炮裂去皮脐)槟榔(二枚一生一熟)大黄(锉)肉豆蔻(去壳)木姜(炮)桂(浆水煮三二十沸麸炒上一十六味。捣罗为细末,没药酒调下一字匕,只三服,箭头立出。
[卷第一百四十] 狐尿刺
论曰狐尿刺者,狐狸尿草棘上,人有误犯,则发肿痛热,多在于手足指节,然亦有端居不出而被此毒者,盖毒瓦斯有相类之证,亦不必狐尿乃尔也。治狐尿刺,久不差。白蔹膏方白蔹羊粪栝蒌根(各半两)上三味,捣如膏,封裹疮上,一复时,其刺自出。治狐尿刺,发肿痛热。牛蒡根敷方牛蒡根薤根(各二两)上二味,同捣烂敷肿上,其刺立出。治狐尿刺棘人肿痛。蜡滴方黄蜡(半两)上一味,熔汁,看冷热得所,滴肿痛处,即愈。治狐尿刺,日夜躁痛,不得眠睡。蒲公草涂方蒲公草(连根茎叶四两)上一味,捣烂绞取白汁,频涂之妙。治狐尿刺,疼痛不可忍。栝蒌敷方生栝蒌根豉(等分)上二味捣作饼敷之,干即易。治狐尿刺,在手足指节间肿痛。豉敷方豉(一两)上一味,熟嚼敷之,少顷看豉中当有毛,不见更嚼敷之,以毛出尽为度。治狐尿刺人,热肿痛。杏仁洗方杏仁(二七粒)上一味,细研,煮一两沸,乘热以浸刺处,数易之良。治恶刺入肉。桂蜡丸方桂(去粗皮)上一味,捣为末,熔黄蜡为丸,看疮大小,置疮内,湿纸三五重搭盖,以火候药丸熔入肉,其刺自出,如无刺,即所伤者亦平也。治恶刺。独栗涂方独颗栗(不拘多少)上一味烂嚼涂之,裹以帛,若有刺自出。
[卷第一百四十] 恶刺
论曰恶刺初得,以蛇虺毒瓦斯,经由草木水泽间,有人染着,忽似刺扎,俄致肿痛,其肉溃烂,若手足上着,往往指节堕落。土人谙历既多,初觉刺时,以艾灸数壮,十愈七八,灸弗愈者,宜速以药涂敷之。治恶刺。龙葵膏方龙葵根莨菪子胡燕窠独颗蒜胡荽子鼠粪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豉(上八味,用浆水饭相和,烂捣醋调封之,每日一换,经五七次瘥。治恶刺。葱蒲膏方葱白(一握)蒲公草(五两)豉(一合)上三味,烂捣涂疮上,用醋面纸封贴,头出即瘥。治恶刺。野狐膏方上用雄野狐唇,烂捣和盐封之。治恶刺。苍耳洗方上用苍耳捣汁洗之。治恶刺。木虫涂方上取木中虫和醋研,封之。治恶刺。无心草涂方上用无心草根,烂捣醋和,封之。治恶刺。蔓荆牛乳敷方上五月五日,收蔓荆子,旋捣末,以乌牛乳和调敷之,人乳亦得。治恶刺。莨菪浸方上煮莨菪根水浸之,冷即易。治恶刺。黑豆汁渍方上浓煮黑豆汁渍之。治恶刺。燕麦敷方上捣燕麦二三两敷之。治恶刺。苦瓠浸方苦瓠(一枚)上开口,纳童子小便,煮二三沸,浸患处。又方李叶枣叶上二味,捣绞取汁涂之。又方取白马尿,温渍之。又方取乌父驴尿渍之。
[卷第一百四十] 竹木刺伤肌肉不出
论曰竹木刺所伤,若为患浅,然入人肌肉,久不得出。则损动荣卫而作疮,或中风水,则肿痛成脓,淹留岁月,未易治也,刺伤之初,宜速去之,加以涂敷,无致风水之患。治金疮水毒,及竹签刺,痈疽热毒等。方糯米(三升入瓷盆内于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两度换水换时轻淘辟去水勿令搅碎浸至端午日取出曝干生绢袋盛挂通风处)上一味,每用旋取少许,炒令焦为散,冷水调如膏药,随大小裹定疮口,外以绢帛包缚,候疮愈解去,若金疮误犯生水,疮口作脓渐甚者,急以药膏裹定,良久其肿处即消,更不作脓,直至疮合,若痈疽毒疮初发,才觉肿赤热,急以此膏贴项下,及肿处。若竹木签刺入肉者,临卧贴之,明日揭看,其刺出在药内,若贴肿毒,干即换之,常令湿为妙,惟金疮及水毒不可换,恐伤动疮口。治竹木刺。蔷薇灰散方蔷薇(五斤)上一味,烧灰,细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空腹日午夜卧各一服。治竹木刺不出。凿枘灰散方凿枘上一味,烧灰,细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治竹木刺,久在肉中不出。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五两)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空腹日午夜卧各一服。治竹木刺不出。瞿麦散方瞿麦(五两)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空腹日午夜卧各一服。治竹木针刺,入肉不出,恶疮。蒜豆膏方大蒜(一颗)巴豆(七枚去皮)上二味,同研成膏敷之,日一易。治竹木针刺,入肉不出,敷方羊粪上一味为细末,猪脂和敷,日三五上,经宿自出。治签刺在爪甲中,痛不可出。栀子套方栀子壳(半个填车脂满壳中)上套在指上,如痛处稍痒,刺自然出,以镊子取之,钳指亦根据此法。治一切金木竹所伤。牛蒡叶散方牛蒡叶(恶实叶是六七月收者)上一味,风干为散,每用量疮口大小,干掺贴之,不得犯别药,如经暑月,蝇虫下蛆,在疮上或因肌肉合生成有小窍子者,即用杏仁研成膏,手拈作条子,入在窍内,其蛆虫自出治针折入肉不出。象牙散方象牙屑上一味,以鼠脑和敷之,立出。治竹木刺作脓。皂荚灰贴方皂荚(一梃)胆矾(一分)上二味,烧作灰细研,干贴之。治竹木刺入肉。鹿角灰涂方鹿角上一味,烧灰细研,以猪膏和涂之。治竹木刺入肉疼闷,百治不瘥。方松脂上一味,取流出如稀ru头香者,敷疮上,以帛裹,数日当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