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简介
- 圣济总录内容细目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 运气(一)
- 卷第二 运气(二)
- 卷第三 叙例
- 卷第四 治法
- 卷第五 诸风门(一)
- 卷第六 诸风门(二)
- 卷第七 诸风门(三)
- 卷第八 诸风门(四)
- 卷第九 诸风门(五)
- 卷第十 诸风门(六)
- 卷第十一 诸风门(七)
- 卷第十二 诸风门(八)
- 卷第十三 诸风门(九)
- 卷第十四 诸风门(十)
- 卷第十五 诸风门(十一)
- 卷第十六 诸风门(十二)
- 卷第十七 诸风门(十三)
- 卷第十八 诸风门(十四)
- 卷第十九 诸痹门(一)
- 卷第二十 诸痹门(二)
- 卷第二十一 伤寒门(一)
- 卷第二十二 伤寒门(二)
- 卷第二十三 伤寒门(三)
- 卷第二十四 伤寒门(四)
- 卷第二十五 伤寒门(五)
- 卷第二十六 伤寒门(六)
- 卷第二十七 伤寒门(七)
- 卷第二十八 伤寒门(八)
- 卷第二十九 伤寒门(九)
- 卷第三十 伤寒门(十)
- 卷第三十一 伤寒门(十一)
- 卷第三十二 伤寒门(十二)
- 卷第三十三 伤寒门(十三)
- 卷第三十四 中门(一)
- 卷第三十五 中门(二)
- 卷第三十六 中门(三)
- 卷第三十七 中门(四)
- 卷第三十八 霍乱门(一)
- 卷第三十九 霍乱门(二)
- 卷第四十 霍乱门(三)
- 卷第四十一 肝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二 肝脏门(二)
- 卷第四十三 心脏门·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 脾脏门(一)
- 卷第四十五 脾脏门(二)
- 卷第四十六 脾脏门(三)
- 卷第四十七 脾脏门(四)
- 卷第四十八 肺脏门(一)
- 卷第四十九 肺脏门(二)
- 卷第五十 肺脏门(三)
- 卷第五十一 肾脏门(一)
- 卷第五十二 肾脏门(二)
- 卷第五十三 肾脏门(三)
- 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 心痛门(一)
- 卷第五十六 心痛门(二)
- 卷第五十七 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 消渴门(一)
- 卷第五十九 消渴门(二)
- 卷第六十 黄胆门(一)
- 卷第六十一 黄胆门(二)·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 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 呕吐门·痰饮门(一)
- 卷第六十三 痰饮门(二)
- 卷第六十五 咳嗽门(一)
- 卷第六十六 咳嗽门(二)
- 卷第六十七 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 吐血门(一)
- 卷第六十九 吐血门(二)
- 卷第七十 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 积聚门(一)
- 卷第七十二 积聚门(二)
- 卷第七十三 积聚门(三)
- 卷第七十四 泄痢门(一)
- 卷第七十五 泄痢门(二)
- 卷第七十六 泄痢门(三)
- 卷第七十七 泄痢门(四)
- 卷第七十八 泄痢门(五)
- 卷第七十九 水肿门(一)
- 卷第八十 水肿门(二)
- 卷第八十一 脚气门(一)
- 卷第八十二 脚气门(二)
- 卷第八十三 脚气门(三)
- 卷第八十四 脚气门(四)
- 卷第八十五 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 虚劳门(一)
- 卷第八十七 虚劳门(二)
- 卷第八十八 虚劳门(三)
- 卷第八十九 虚劳门(四)
- 卷第九十 虚劳门(五)
- 卷第九十一 虚劳门(六)
- 卷第九十二 虚劳门(七)
- 卷第九十三 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 诸疝门
- 卷第九十五 大小便门(一)
- 卷第九十六 大小便门(二)
- 卷第九十七 大小便门(三)
- 卷第九十八 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 九虫门
- 卷第一百 诸尸门·诸注门
- 卷第一百零一 面体门·髭发门
- 卷第一百零二 眼目门(一)
- 卷第一百零三 眼目门(二)
- 卷第一百零四 眼目门(三)
- 卷第一百零五 眼目门(四)
- 卷第一百零六 眼目门(五)
- 卷第一百零七 眼目门(六)
- 卷第一百零八 眼目门(七)
- 卷第一百零九 眼目门(八)
- 卷第一百一十 眼目门(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一 眼目门(十)
- 卷第一百一十二 眼目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三 眼目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四 耳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耳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口齿门(一)
-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口齿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 口齿门(四)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口齿门(五)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咽喉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咽喉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四 咽喉门(三)
- 卷第一百二十五 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 瘰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七 瘰门(二)
- 卷第一百二十八 痈疽门(一)
- 卷第一百二十九 痈疽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 痈疽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一 痈疽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二 疮肿门(一)
- 卷第一百三十三 疮肿门(二)
- 卷第一百三十四 疮肿门(三)
- 卷第一百三十五 疮肿门(四)
- 卷第一百三十六 疮肿门(五)
- 卷第一百三十七 疮肿门(六)
- 卷第一百三十八 疮肿门(七)
- 卷第一百三十九 金疮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 金疮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一 痔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痔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痔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伤折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五 伤折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六 杂疗门(一)
- 卷第一百四十七 杂疗门(二)
- 卷第一百四十八 杂疗门(三)
- 卷第一百四十九 杂疗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 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 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 带下(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带下(二)
- 卷第一百五十四 妊娠门(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五 妊娠门(二)
- 卷第一百五十六 妊娠门(三)
- 卷第一百五十七 妊娠门(四)
- 卷第一百五十八 妊娠门(五)
- 卷第一百五十九 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 产后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一 产后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二 产后门(三)
- 卷第一百六十三 产后门(四)
- 卷第一百六十四 产后门(五)
- 卷第一百六十五 产后门(六)
- 卷第一百六十六 产后门(七)
- 卷第一百六十七 小儿门(一)
- 卷第一百六十八 小儿门(二)
- 卷第一百六十九 小儿门(三)
- 卷第一百七十 小儿门(四)
- 卷第一百七十一 小儿门(五)
- 卷第一百七十二 小儿门(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三 小儿门(七)
- 卷第一百七十四 小儿门(八)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小儿门(九)
- 卷第一百七十六 小儿门(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七 小儿门(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八 小儿门(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九 小儿门(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 小儿门(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一 小儿门(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二 小儿门(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三 乳石发动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四 乳石发动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五 补益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六 补益门(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七 补益门(三)
- 卷第一百八十八 食治门(一)
- 卷第一百八十九 食治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 食治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针灸门(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针灸门(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第一百九十七 符禁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 神仙服饵门(一)
- 卷第一百九十九 神仙服饵门(二)
- 卷第二百 神仙服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齿门(二)
- 本章共 5.7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卷第一百一十八] 口舌生疮
论曰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盖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治口舌生疮。乌犀汤方犀角屑(三分)羚羊角屑(三分)丹砂(研三分)黄(锉半两)大黄(锉一分)升麻(半两)生干地黄(焙一两)射干(一分)天门冬(生者去心焙一两)玄参(三分)甘草(炙锉一两)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治口舌生疮。升麻汤方升麻(一两)大青(去根三分)射干(三分)黄柏(去粗皮一两)山栀子仁(半两)玄参(三两)蔷薇根(锉三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地黄汁一合,更煎三五沸,徐徐含咽。治口舌生疮。麝香散方麝香(研一分)干虾蟆(烧灰研一两)黄柏(去粗皮炙锉一两)甘草(炙锉三分)母丁香(一分)甜瓜蒂(一分)石胆(研一分)上七味,捣研为散,临卧以一钱匕,渗舌上,有涎吐出。治口舌生疮。防风散方防风(去叉一两)龙胆(一两)生地黄(切焙二两)沉香(锉半两)升麻(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用二钱匕,入盐少许,沸汤调匀,揩齿含咽便睡。治口舌生疮,齿动。晚蚕蛾散方晚蚕蛾末(二钱)干蟾(半枚烧灰研)益母草(半两)人中白(半钱)白矾灰(半钱)上五味,细研为散,先以绵缠手指,以温浆水洗去白皮,渗药于疮上,日三五次。治口舌生疮。密陀僧丸方密陀僧(细研)石胆(细研)白蜜(各一两)生地黄(一斤捣绞取汁)上四味,合和令匀,以竹筒盛,于饭上蒸,候汽干即住,以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含化一丸,有涎即吐出。治口舌生疮。杏仁丸方杏仁(七枚汤去皮尖双仁)胡粉(一钱)上二味,先研杏仁烂如膏,次入胡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以绵裹三丸,含化咽津。治积年口舌疮,诸方不瘥。茯神丸方茯神(去木一两)白术(一两)旋复花(半两)缩砂蜜(去皮三分)大黄(煨锉半两)芍药(半两)(半两)枳壳(去瓤麸三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粥饮下,渐加至三十丸。治口舌生疮,久不愈,玄参丸方玄参天门冬(去心焙)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治口舌生疮,久不瘥。秦艽散方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空心以猪子肝半具细切,煎酒一盏,投于肝中,盖定良久,取酒调服三钱匕。治口舌生疮,久不瘥。金粉丸方绿豆粉(半两)荜茇(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糯米粥为丸,如绿豆大,先用冷水漱口,后含化一丸,咽津无妨。治口舌生疮,众药不瘥。密陀僧散方密陀僧(研)黄柏(锉)甘草(炙锉各一两)蒲黄黄药(各半两)上五味,捣研为散,每用一钱匕,敷于疮上。治伤寒后口生疮,咽喉肿塞。大青饮方大青(去根一两)吴蓝(去根半两)石膏(研一两)芍药(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葱白盐豉各少许,煎至六分,去滓临卧温服。治口舌疮。郁金散方郁金(半两)白矾(生研一分)铅霜(研一分)槟榔(锉半两)上四味,捣研为散,每用半钱匕,冷熟水调下,食后,日二服。治口舌生疮。芦荟散方芦荟(研半两)丹砂(研一分)丁香(一分)麝香(半分)牛黄(研半分)蟾酥(半两)角蒿灰(研半钱)细辛(去苗叶一分)马牙硝(研三分)白矾灰(研半分)上一十四味,捣研为散,先以头发裹指、于温水内,蘸揩之,软帛却脓水,取少许药末渗疮上,或轻可,即去蟾酥芦荟,看病大小,以意加减用之。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舌生疮] 口臭
论曰口者脾之候,心脾感热,蕴积于胃,变为腐臊之气,腑聚不散,随气上出,熏发于口,故令臭也。治口臭,去热毒。五香丸方沉香丁香(各一两)熏陆香(三分)麝香(研半分)木香(三分)甘草(炙锉一两)羚羊角屑(三分)黄连(去须三分)鬼臼黄苓(去黑心各半两)犀角屑(三分)栀子仁(半两)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浆水下,日二服,加至十丸。治口臭,去热毒。鸡舌香丸方鸡舌香(一两)藿香(半两)零陵香(一分)甘松香(一分)当归(切焙)桂(去粗皮各三分)木香(半两)芎(三分)莎草根(去毛一分)草豆寇仁(半两)槟榔(锉五枚)白芷(半两)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大,绵裹含化咽津,以瘥为度。治口臭湿疳,蚀齿欲落,唇颊穿破。青黛散方青黛(研一两)雄黄(研半两)丹砂(炒)莨菪子(微炒)青矾石(烧令汁尽)白矾石(烧令汁尽)苗叶半两)藜芦(去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令净,后用药贴之。治口臭。豆寇散方肉豆蔻(去壳)红豆蔻(去皮)草豆蔻(去皮)白豆蔻(去皮各半两)细辛(去苗叶一分)丁香(半两)桂(去粗皮一两)甘草(炙锉)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日三,不计时候。治口臭,生肌长龈。升麻散方升麻(二两)防风(去叉一两)当归(切焙)白芷(各半两)芎本(去苗土各三分)麝香(研一分)甘草(炙锉半两)木香细辛(去苗叶各一分)上一十味,捣罗为散,研细,每用一钱匕,敷齿根下,甚者绵裹一钱,含化咽津即效。治口臭齿,下胸膈邪气。升麻散方升麻(一两)地骨皮细辛(去苗叶)菖蒲地柏射干沉香草豆蔻仁(各半两)续断(一分)寒水石(研一两)上一十味,捣罗为散,食后,以指药揩齿,良久漱口。治口及身臭。七香丸方白豆蔻仁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桂心(各一两)香附子(二两)甘松香当归(各半两)槟榔(二枚)沉香(一两)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常含一丸,如大豆大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五日口香,十日体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风人闻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人手亦香,慎五辛,下气去臭。治口气臭秽,常服含。丁香丸方丁香(半两)甘草(三两)细辛桂心(各一两半)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临卧服含化。治口臭揩齿方沉香升麻白芷本(去苗土)细辛(去苗叶)丁香(各半两)寒水石(研二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日早取柳枝咬枝头令软,摭药揩齿,暖水漱,复以绵揩令净。治口臭生疮。本散方本(去苗土)芎(各半两)细辛(去苗叶)桂(去粗皮)当归(切焙)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生用)雄黄(研各一分)上七味,捣研为散,每用一钱匕,敷疮上,日三度。治口臭,揩齿令香。七宝散方钟乳(研)丹砂(研)海水沫(研)白石英(研)真珠末(研)麝香(研)珊瑚(研各一分)上七味,捣罗为散,再研细,以柳木篦子咬头令软,摭药揩齿。治口臭齿疳,脱落漏龈,脓出不止。抵圣散方铜绿胆矾(各一钱)蟾酥(七片)腻粉(两筒子)铅丹(半钱)砒霜(一钱)上六味研匀,先以热汤漱口,次贴一字,表里拭之,候涎出尽,别用盐汤漱口。治心虚寒口臭,虫蚀齿痛。芎散方芎白芷(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桂(去粗皮)杜蘅(各半两)当归(切焙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食前暖酒调下一钱匕,日二服,三十日体皆香,即瘥。治口臭血不止,细辛散方细辛(去苗叶一分)菖蒲(三分)干姜(炮裂)枣肉(焙干各半两)鸡舌香(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散,每用半钱,绵裹如杏仁,含咽津日三。治口臭齿,丁香散方丁香(研二十枚)白矾(烧灰)香附子(各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先用揩齿,次以散一钱敷之。治口臭齿,矾石散方白矾(烧灰一分)麝香(少许)上二味,细研为散,贴患处,日三五上。治口臭。椒桂散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桂(去粗皮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用五钱,水一盏,煎五七沸,和滓热漱渫。治心脾蕴热,随气上熏,发为口臭,草豆蔻丸方草豆蔻仁丁香(各一两)麝香(一分研)藿香叶桂(去粗皮)零陵香莎草根(去毛)木香白芷当归(切焙)槟榔(锉各半两)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每含化一丸,咽津液,日三丸。治口臭,辟除邪恶冷气。含香丸方零陵香(一两)甘松(洗净焙二两)沉香(锉三两)乳香(四两研)木香(五两)草豆蔻仁(六两)槟榔(锉七两)桂(去粗皮八两)赤茯苓(去黑皮九两)甘草(炙锉十两)上一十味,捣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临卧及五更初,含化一丸,下注丹田,能生津液,语音清爽,颜色悦泽,鬓发乌黑,止小便,明目益智,补虚劳,除冷气,久服一生无患。治腑脏蕴热上熏,发为口臭方芎(不以多少锉小块子)上一味,含化咽津。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舌生疮] 唇疮
论曰唇疮者,以脾胃有热,热气循经而外发于唇,故生疮也,盖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缝中,还出挟口环唇,内经谓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是故脾胃之经,与唇相应,热气乘经而冲发,所以唇为之生疮。治脾胃客热,唇肿生疮,饮食妨闷。琅散方寒水石(细研成粉四两)青黛(研半分)马牙硝(细研一分)硼砂(细研一钱)龙脑(细研一分)上五味,再同研令极细,每服一字,或半钱,喉咽中干渗,食后临卧。治唇疮。白蔹膏方白蔹(一两)白芨(一两)白蜡(三两)黄(一分)麝香(研一分)乳香(研一分)牡丹皮(一分)芍药(一分)丁香(一分)上一十味,除油并研药外,并细锉,先用油煎十余沸,即下锉药,候黄赤黑色,用绵滤过每用少治唇疮生肌。本散方本(去苗土半两)芎(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桂(去粗皮一分)当归(焙干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一分)雄黄(研一分)上七味,捣罗六味为散,入雄黄拌匀,敷疮上,日三五次。治唇疮,及紧唇疮,久不瘥。硫黄膏方硫黄(研)白矾(枯研)丹砂(研)水银麝香(研)黄柏(为细末各一分)上六味同研,候水银星尽,用腊月猪脂和如泥,先拭唇令净,后以膏涂之,日三五上,即瘥。治口唇生疮。五倍子散方五倍子(去心中虫)槐花(择)上二味等分,为细散,每用蜜调敷唇上,如疮口干,以葱涎调涂之。治唇疮方东壁上土上一味,细研敷之,瘥。又方胡粉上一味,敷疮上,瘥。又方燕脂上一味,以油调涂之,瘥。又方豉上一味,汤浸一宿,烂研涂之,瘥。又方白英(去皮酥炙赤色)上一味捣末,贴疮上,虫出即瘥。又方大麻子(烧灰)上一味,细研为末,用井华水调涂唇上。治唇边生疮,年深不瘥方蓝叶上一味,取八月生者,捣汁洗疮上。治唇疮,及紧唇疮方鸡子(一枚煮熟)上一味,取白细研令匀,贴疮上,瘥。又方蟹腹底白皮(一分)上一味,烧作灰,细研为散贴之,效。治沈唇疮方鲤鱼血上一味,取血磨墨相和涂之,瘥。又方乱发露蜂房上二味,各取少许,并六畜毛少许,同烧灰研令细,以猪脂和涂之良。又方白矾(熬沸)上一味,细研为末,和胡粉敷之,瘥。又方松脂上一味炙令软,捏作片子,贴疮上,以瘥为度。治沈唇疮方蛇皮(烧灰)上一味,细研为末,先灸疮令热,敷之即瘥。又方葵根(一握)上一味烧灰,细研为散敷之,瘥。又方干蟾(一枚烧灰)上一味,细研为末敷之,瘥。又方鲤鱼胆(一枚)上一味,取汁磨墨相和涂之,瘥。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舌生疮] 唇生核
论曰唇生核之候,大概与唇疮紧唇相类,然其肿至于生核者,盖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脏腑俱有风热,风热之气,冲发二经,与血气相搏而为唇肿,外复为风冷所乘,血气凝结,聚而不散,故生核也。治脾胃蕴积热气,复为风冷相搏,唇边生核,结硬疼痛,防风汤方防风(去叉半两)菊花(一两)升麻独活(去芦头)知母(焙)黄芩(去黑心)玄参本(去苗(炙锉)麦门冬(去心焙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用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日三。治脾胃风热,唇生核。地黄煎方生地黄(汁一升)生麦门冬(去心)生天门冬(去心)葳蕤(各四两)细辛(去苗叶)甘草(炙)芎白术(各二两)黄升麻(各三两)上一十味,除地黄汁外,并锉细,以绵裹,苦酒浸一宿,取出更用猪膏三升煎,滤过下地黄汁,并绵裹者药同煎,以膏鸣水脉尽为度,去滓盛贮,每以少许,细细含化,缓咽之。治脾胃有热,风冷相乘,唇肿生核疼痛。升麻饮方升麻前胡(去芦头)犀角(镑各半两)龙胆青竹皮葛根(锉各一分)薏苡仁甘草(炙锉各半两)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治脾胃积热,风冷乘之,唇肿结核。黄连散方黄连(去须)升麻龙胆(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绵裹如弹子大,临卧以新汲水浸过,含化咽津。治唇肿生核。恶实散方恶实(炒)乌梅(去核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童子小便一盏,煎至三五沸,和滓乘热含漱冷吐,日三。治唇生核,肿痛如弹方牛膝(烧灰存性研)上一味,先以针刺出恶血,次用药少许,以新汲水,调涂核上。治唇黑肿生核,痛痒不可忍方古铜钱(青者四文)上一味,于石上以腊月猪脂,磨取汁涂之。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舌生疮] 紧唇
论曰紧唇之候,其本与唇疮同,疮未及瘥,热积在胃,复为风湿所搏,故令口唇发肿,疮紧而痛,湿溃出黄水,久而不愈,谓之紧唇,脉经论足阳明之脉所生病,则曰唇紧者,盖阳明胃之脉侠口环唇,风热所客,则为紧唇之病,方书谓紧唇,亦为沈唇。治紧唇。顺脾养肌散方山芋(一两)人参(三两)桂(去粗皮)白芷甘草(炙锉)白术(各一两)诃黎勒皮白茯苓(去黑皮)黄(锉)木香(各半两)肉豆蔻(两枚去皮)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每服一钱匕,如茶点热服。治紧唇。水银膏方水银(研)乳香(研各一两)绿矾(研半两)苦参(锉二两)乱发(如鸡子大)细辛(去苗叶一两半)上六味,各捣研为末,先以绯帛一片裹发,麻油一斤,蜡五两,先煎十余沸,次下苦参细辛,以绯帛发消尽去滓,又以水银绿矾乳香,一处细研,投于膏中,搅令匀,慢火煎成膏,每用少许,涂唇上,以瘥为度。治紧唇。刺蓟汁方刺蓟(一握)上一味,捣汁日曝之令浓,先揩口唇,令血出,以药汁涂之,兼疗刺风甚验。治紧唇。皂荚涂方皂荚末上一味,每以少许水调涂之。治紧唇。大黄涂方大黄(一分)上一味,捣为末,每用少许,醋调涂。治紧唇,牛膝灰敷方牛膝(切一分)上一味,烧灰细研为末,渗敷之。治紧唇。猪脂涂方腊月猪脂上一味,每用少许涂之。治紧唇。蛇皮灰涂方蛇皮(烧灰)上一味,研令细,生油调涂疮上。治紧唇。案垢灰涂方屠家肉案上垢上一味,烧作灰涂之,日三两上瘥。治紧唇。马齿苋涂方马齿苋上一味,捣汁涂之。治紧唇色黑痒痛方青铜钱(四文)上一味,于磨石上,以腊月猪脂磨钱,泥和猪脂如膏,涂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