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辨脉法 简介
- 辨脉法 平脉法上
- 辨脉法 平脉法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简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可发汗上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中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下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简介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中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上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下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下篇:此篇论寒温两感,汗下双解之法。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下:阴阳易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上篇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上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下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上篇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上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下:吐蛔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下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上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下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下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下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上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中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下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黄汗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肺胀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项背强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病下篇
『伊尹汤液经』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 本章共 676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而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节。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节。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肺”字原作“脾”,误。胀。其形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无汗出,一作“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苦温石膏半斤,辛微寒生姜三两,辛温大枣十五枚,甘平甘草二两,甘平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辛平黄耆三两,甘微温桂枝三两,辛温茯苓六两,甘平甘草二两,甘平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则为风,无水,“无”字当衍。虚肿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沉者,与附子麻黄汤。浮者,与杏子汤。
附子麻黄汤方麻黄三两,苦温甘草二两,甘平附子一枚,炮,辛温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
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