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辨脉法 简介
- 辨脉法 平脉法上
- 辨脉法 平脉法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简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可发汗上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中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下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简介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中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上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下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下篇:此篇论寒温两感,汗下双解之法。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下:阴阳易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上篇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上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下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上篇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上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下:吐蛔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下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上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下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下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下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上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中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下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黄汗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肺胀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项背强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病下篇
『伊尹汤液经』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 本章共 845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吐、下、发汗后,其人脉平,而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
伤寒瘥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汗出,若吐下解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三两,碱温人参二两,甘微寒生姜五两,切,辛温代赭石一两,碎,苦寒甘草三两,炙,甘平半夏半升,洗,辛平大枣十二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竹叶二把,苦平半夏半升,洗,辛平麦门冬一升,去心,甘平甘草炙,甘平人参甘微寒,各二两石膏一斤,碎,辛微寒粳米半升,甘平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已后,劳复,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枚,服之愈。
枳实栀子汤方枳实三枚,炙,苦寒豉一升,绵裹,苦寒栀子十四枚,擘,苦寒右三味,以酢浆七升,先煎取四升,次内二味,煮取二升,内豉,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
大病已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牡蛎熬,碱平泽泻甘寒蜀漆洗,辛平商陆辛平葶苈熬,辛寒海藻洗,苦寒栝楼根苦寒,各等分。
右七味,捣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
大病已后,其人喜唾,久久不了,胸上有寒,当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人参甘微寒干姜辛温甘草炙,甘平白术苦温,各三两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夜二。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当复下之,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