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辨脉法 简介
- 辨脉法 平脉法上
- 辨脉法 平脉法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简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可发汗上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中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下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简介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中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上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下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下篇:此篇论寒温两感,汗下双解之法。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下:阴阳易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上篇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上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下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上篇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上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下:吐蛔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下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上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下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下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下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上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中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下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黄汗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肺胀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项背强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病下篇
『伊尹汤液经』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下篇
- 本章共 804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调胃承气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汤主之。一作白虎加人参汤。即于白虎汤内,加人参三两。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此处白虎、猪苓二半条。《伤寒论》本以之附于栀子汤论之末,《千金翼方》本以之附于三阳合病之白虎汤论之末。案:附于白虎汤论之末,固未为妥,然《千金》未同以之附于栀子汤论之末,足证此二半条,其旧本亦不在栀子汤论之下。盖此二半条早已手足分散,失其主领之条久矣。玆特代为觅访,查全书数百余条中,惟此条与之合{木省},今即以之附于此条之末。读之较在栀子汤论之末更觉义明法显。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甘草二两,炙,甘平芒硝半两.苦寒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一沸,顿服。
猪苓汤方猪苓去黑皮,甘平茯苓甘平泽泻甘寒阿胶甘平滑石甘寒,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一作白虎加人参汤。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塞者,用栀子汤证。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可与禹余粮丸。阙。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差,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难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蜜七合,甘平右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令头锐,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方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中,加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已试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