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辨脉法 简介
- 辨脉法 平脉法上
- 辨脉法 平脉法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简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可发汗上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中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下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简介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中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上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下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下篇:此篇论寒温两感,汗下双解之法。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下:阴阳易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上篇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上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下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上篇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上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下:吐蛔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下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上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下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下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下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上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中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下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黄汗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肺胀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项背强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病下篇
『伊尹汤液经』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上
- 本章共 69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坚,下利不复止,水浆不肯下,其人必心烦。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证。
十枣汤方芫花熬,辛温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各等分右三味,捣为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枣。强人内药末一钱匕,羸人半钱匕,温服,平旦服。若下少不利者,明旦更服,加半钱。得快下,糜粥自养。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辛温半夏半升,洗,辛平干姜一两,辛温黄连一两,苦寒人参甘微寒黄芩苦辛甘草甘平,各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甘平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之坚。属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辛平黄芩苦平干姜辛温,各三两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平大枣十二枚,擘,甘平一方有人参三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已,后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治中与之,“治中”,一本作“理中”。利益甚。治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若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甘平禹余粮一斤,碎,甘寒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