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辨脉法 简介
- 辨脉法 平脉法上
- 辨脉法 平脉法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简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可发汗上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中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下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简介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中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上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下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下篇:此篇论寒温两感,汗下双解之法。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下:阴阳易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上篇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上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下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上篇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上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下:吐蛔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下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上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下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下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下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上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中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下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黄汗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肺胀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项背强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病下篇
『伊尹汤液经』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上
- 本章共 700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此篇论太阳阳明两经合病之风温表证,栀豉症。不可发汗。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即燥,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属栀子汤证。后人银翘散,即出此方。然不如径用经方之为允当,毋妄信其避用苦寒拣用甘寒之呓语也。因服苦寒药而不愈者,为热在血分,宜用生地、丹皮等。栀子、知母、黄连、黄柏为气分之药.故不能愈也。又热在于表者,当兼用豆豉与石膏,若单用栀子、知母等,亦不能愈,因表里不同道故也,亦非苦寒之过也。学者慎勿为瞽者所蒙。
栀子汤方方药下性味,为今所注,悉本自《神农本草》。其《神农本草》所无者,别据《别录》补之。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香豉四合,绵裹,苦寒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汤中无吐药,服之而吐者.为胃中有寒,此非其治也,故云“止后服”。言当改以温药服之也。后之解者,见此得吐之语,略弗深省,竟谓栀子汤为吐剂。夫栀子汤果为吐剂者,《可吐篇》中必列之,而宋本《伤寒论》与《脉经》及《千金翼方》本之《可吐》、《宜吐》篇中,均未列有栀子汤论之文,足证其非为吐剂也明甚矣。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微溏为阳明里寒,此与“得吐者止后服”之戒同。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又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而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必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