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辨脉法 简介
- 辨脉法 平脉法上
- 辨脉法 平脉法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上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中篇下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上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 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简介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可发汗上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中篇
- 病可发汗证第八 发汗后下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简介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上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中篇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上
- 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不可下下篇下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 病可下证第十二 可下下篇:此篇论寒温两感,汗下双解之法。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上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上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 发汗吐下后第十三 发汗吐下后下篇下:阴阳易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上篇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上
-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下篇下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上篇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上
-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下篇下:吐蛔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下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上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中篇下
-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下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下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上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中篇
-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下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黄汗篇
-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肺胀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项背强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病下篇
『伊尹汤液经』病可发汗证第八 可发汗上篇
- 本章共 1.1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此条据《千金翼》本补。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
桂枝汤方桂枝辛温芍药苦平生姜辛温,各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甘平大枣二十枚,擘,甘平右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复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令半日许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差,当晬时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作服之。至有不汗出,当服三剂乃解。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识此,勿令误也。
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即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救”字,当是“攻”字之讹。
救’字未必就是讹字,因为‘救’字本有‘阻止’的意思。)本条以荣卫立论且无低格书写者,整本杨本伊尹汤液经中只有本条。其余不是小字为杨氏所作注,就是低两格书写。所以此处不以低两格书写。按康平本伤寒论,凡论及荣卫之处也都低格书写。此处虽以太阳病起首,仍不能不疑。)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
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病,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一作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一作麻黄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太阴病,四肢烦疼之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饮之即愈。手足厥寒,脉为之细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有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甘温桂心三两,辛温细辛三两,辛温芍药三两,苦平甘草二两,炙,甘平通草二两,辛平大枣二十五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于前方中加吴茱萸二两,生姜八两,切。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一作酒水各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