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姓氏
- 第一回 诸将佐具陈智略 李世民倡义起兵
- 第二回 陈孝意拒城死节 高君雅谋泄被诛
- 第三回 廖元赚取西河郡 世民罪斩高德儒
- 第四回 唐李渊登坛誓众 宋老生拒邑坚兵
- 第五回 严道宗谋说薛举 常仲兴兵败昌松
- 第七回 李密拥众寇东都 季珣死节箕山府
- 第八回 李世民兵会长安 段志贤单骑破虏
- 第九回 李世民深契李靖 王世充大破李密
- 第十回 杀翟让魏公据众 降李密王庆背隋
- 第十一回 李世民大破薛举 屈突通势尽归唐
- 第十二回 王世充金墉大战 李世民东都解围
- 第十三回 萧皇后进词侍宴 隋炀帝寝殿被弒
- 第十四回 隋侑帝南郊让位 孙伏伽御殿陈言
- 第十五回 徐世绩黎阳战败 王世充东都秉权
- 第十六回 王伯当劝谕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 第十七回 窦建德乐城建号 薛仁杲泾州交兵
- 第十八回 李世民战败高墌 殷开山奋请从戎
- 第十九回 唐高祖征徐世绩 尧君素射李氏妻
- 第二十回 刘黑闼幽州救主 杨义臣魏县全朋
- 第二十一回 凌敬智说杨义臣 范愿受围刘黑闼
- 第二十二回 贾闰甫忠劝魏公 盛彦师计斩李密
- 第二十三回 贵兴河右困李轨 世充东都僭帝位
- 第二十四回 郑王缢死隋侗帝 朱粲兵败奔菊潭
- 第二十五回 范愿聊城破强敌 李靖军中用火计
- 第二十六回 范愿大战司马雄 义臣克日擒化及
- 第二十七回 窦建德大胜唐兵 秦叔宝锏打潘林
- 第二十八回 程知节用反间计 秦叔宝弃郑归唐
- 第二十九回 李世民结纳叔宝 宋金刚寇打并州
- 第三十回 尉迟恭大战唐兵 刘武周威震关中
- 第三十一回 敬德大战美良川 世民遣将攻蒲坂
- 第三十二回 秦王乘夜窥柏壁 敬德部兵救并州
- 第三十三回 美良川锏鞭逞战 三跳涧勒马飞度
- 第三十四回 世民计袭柏壁关 唐主竟诛刘文静
- 第三十五回 李文纪上表辞官 刘树义袭封尚主
- 第三十六回 李世绩十面埋伏 尉迟恭孤城守节
- 第三十七回 秦王誓纳尉迟恭 世充怒斩李公逸
- 第三十八回 杨振兴计拒秦王 丘行恭阵战郑昊
- 第三十九回 李靖议守高平隘 世充兵救羊角城
- 第四十回 王君廓攻拔轘辕 李世民大战长堤
- 第四十一回 丘行恭单骑救主 段志贤匹马鏖兵
- 第四十二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尉迟恭刬马输忠
- 第四十三回 窦建德兵救世充 小秦王箭射殷狄
- 第四十四回 世充用贿谗凌敬 秦王定计破建德
- 第四十五回 杨武威生擒窦建德 李世民怒斩单雄信
- 第四十六回 五六烟尘归阙下 十八学士登瀛洲
- 第四十七回 王孝恭兴兵征萧铣 黄君汉列阵战苏胡
- 第四十八回 戴布帻萧铣纳降 设祭坛黑闼兴兵
- 第四十九回 李世民洺水交兵 罗士信相州死节
- 第五十回 黑闼战败投突厥 元璹持节使颉利
- 第五十一回 田留安义守魏州 刘黑闼囚诣昌乐
- 第五十二回 大亮招谕张善安 孝恭义斩辅公祏
- 第五十三回 元吉定计图秦王 建成称罪见高祖
- 第五十四回 秦王承诏征突厥 张谨调兵战颉利
- 第五十五回 建成画计邀元吉 叔宝拥盾救秦王
- 第五十六回 尉迟恭义辞建成 程知节忠劝世民
- 第五十七回 玄武门秦王射建成 临湖殿敬德诛元吉
- 第五十八回 李世民南面登基 孙伏伽禁中献玺
- 第五十九回 唐太宗论功封爵 孔颖达陈义讲经
- 第六十回 冯酋长扰乱岭南 崔仁师鞠狱青州
- 第六十一回 李百药奏出宫女 唐太宗分任廷臣
- 第六十二回 薛延陀分兵入寇 北颉利遣使请粮
- 第六十三回 张公谨献策阙下 李世绩兵出云中
- 第六十四回 苏阿力石城争功 唐李靖阴山建绩
- 第六十五回 苏厄失设计擒颉利 张宝相获俘会李靖
- 第六十六回 张玄素上书谏太宗 封德彝排言斥魏征
- 第六十七回 唐太宗避暑九成宫 张公瑾哀闻辰日哭
- 第六十八回 侯君集左骑破虏 李药师两路分兵
- 第六十九回 侯君集冒雪驱兵 任成王飞骑斩虏
- 第七十回 高甑生计诬李靖 唐太宗分任诸王
- 第七十一回 马周上章陈王道 魏征进疏法唐虞
- 第七十二回 唐太宗大兴文学 侯君集兴师讨罪
- 第七十三回 李思摩大战薛延陀 徐世绩兵救阿思力
- 第七十四回 唐太宗省疾魏征 干太子娱乐元昌
- 第七十五回 魏王定计夺东宫 无忌预谋立太子
- 第七十六回 贞观中君臣论治 高丽国部将专权
- 第七十七回 唐太宗御驾征东 薛仁贵洛阳投军
- 第七十八回 李世绩大战盖牟郡 王大度智取卑沙城
- 第七十九回 程名振单马擒丽将 王道宗溃围退辽兵
- 第八十回 薛仁贵斩将立功 董世雄部兵解围
- 第八十一回 李思摩臂伤流矢 唐太宗白岩鏖兵
- 第八十二回 董世雄诈献降书 鲁揭里开城纳款
- 第八十三回 李世绩兵进安市城 薛仁贵智取黄龙坡
- 第八十四回 高延寿列阵战唐兵 薛仁贵夺围救主将
- 第八十五回 高延寿纳降李世绩 盖苏文保举束顶汉
- 第八十六回 王道宗筑土攻安市 程名振持兵出绿水
- 第八十七回 卢汉三建安死节 盖苏文铁勒征兵
- 第八十八回 白袍将百步穿杨 唐太宗独契英雄
- 第八十九回 张总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第九十回 长孙臣劝回銮驾 唐太宗坐享太平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二十六回 范愿大战司马雄 义臣克日擒化及
- 本章共 3.2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却说夏主与杨义臣议曰:“孤闻宇文智及率领大兵在外,化及固守聊城。体探军回报,城中积聚尽被火焚。朕欲乘其弊,举兵先克聊城。智及人马在外,不战自败也。特问太仆,其计可否?
义臣曰:“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其无算乎?今聊城之南,魏公李密故将徐世绩拥兵据阻,西有唐主李靖之兵。今二国按兵不动,岂无灭贼之心?想此聊城之灾必非天意,实乃智者为计也。明公不必重忧,管取聊城唾手可得,宇文智及亦在吾术中耳。
夏主曰:“计将安出?
义臣曰:“予观智及大营东北三十里外杀气冲逼,当有敌人至矣。可令范愿领敢死步兵五千余人,尽着许兵衣甲,是夜卷旗息鼓,悄悄于僻路潜行,过智及大营三十五里外埋伏,待许兵至则发。用命者重赏,失机误事全军皆斩。
范愿引众领计去了。复命刘黑闼、曹旦、王琮率兵一十万,前去与智及兵对敌,谓黑闼曰:“若许兵一败,你当疾追。留兵三万与凌敬等守营。夏主自领铁甲五万,专取聊城。
义臣分拨已定。
刘黑闼部十万大兵,出山南摆开阵势。智及对阵中郑善果当先迎敌。夏阵上刺史王琮挺枪勒马而出,问曰:“来者何人?
善果曰:“吾乃许帝驾下民部尚书郑善果也。
王琮责之曰:“公名臣之家,隋室大臣,奈何为弒君贼效命拒战乎?
善果更不打话,捻枪骤马,直奔王琮。王琮举刀来迎。二马相交,二十余合,王琮拨马望本阵而退,善果一匹马从后追入中军。王琮按住枪,拈弓搭箭,觑定善果脑门边射来,正中胸膛,善果坠于马下,被王琮众军捉入本阵。王琮勒骏复杀入许阵,迎头一将红袍铠甲,手执钢刀,乃刘汝和,抵住王琮交锋。战不两合,被王琮一枪刺死。许军大败。夏兵漫山塞野而进。建德亲兵至聊城下,见许阵将陷,戒厉其众曰:“隋为吾君,吾为民。化及弒逆,不可不讨。大丈夫欲取封侯之品,无过于今日也!
诸将得令,各奋勇争先,无不以一当百。宇文承基与智及、张敬等分左右翼杀出,大呼曰:“若不决死,必为所擒!
尽力冲突,得透重围。刘黑闼一支军从山南驰下,追赶宇文智及,走上二十余里,只听得山坡后伏兵齐起,喊声动地,智及看见尽打许军旗号,只说是王铁佛之兵来此救应。智及众人复抵住黑闼交锋,未度此乃范愿伏兵也。两下截出,箭如飞蝗,宇文智及措手不及,被范愿捉于马上。张敬中乱箭矢死。杀的许兵七断八续,各自逃生,降其众不计其数。宇文承基单骑拚死杀出垓心,走入聊城,坚闭不出。王铁佛知许兵已败,率众军弃营而走。
夏主收军,众人各上其功。夏主将宇文智及用槛车陷囚,候捉化及一齐就刑。督令诸军攻打聊城。许帝与黄安、陈智略等计无所出,又听得杨义臣在城下招谕其众。城里张章仁皆关中人,连日见聊城无粮,饥饿难忍,又见夏兵势重,恐难逃生,谓其下曰:“今淮安王屯兵在外,不若今夜偷出西门,前往归降,必不害我等性命。若同许帝一时受死,生既无益于国家,死亦与草木同朽腐,岂非愚之甚耶?
众人曰:“〔愿听〕将军之命。
当即弃马,各束行装,偷出聊城,不在话下。次日,人报知许帝。许帝大惊曰:“吾死无日矣!
众臣亦劝之乞降淮安王,庶可保不死。许帝从之,即奉表遣人驰诣淮安王乞降。使命密出,离聊城西门,径入中军,来见淮安王,呈上许帝乞降表章。淮安王以示李靖等。李靖曰:“不可允其降。夏主百战疲劳,困逼聊城贼,擒在目下矣。大王如许所请,是欲邀功也。
淮安王然之,即发使人回。仍遣刘文静赍礼物,往夏主军中赏劳众将,约其会兵取聊城日期。文静领命,赍礼物去讫。
却说夏主与杨义臣商议:“但有聊城愿归之卒,许众人开围放出,不得阻拦。
忽报:“辕门外有唐纳言刘文静至。
夏主宣入帏幄之前,问曰:“纳言此来何为?
文静曰:“今聊城仓库皆被李靖用火计烧之,今内无积聚,外有重兵。日前许帝奉表乞降,淮安王我主以贼亡在旦夕,不允其降。特遣区〔区〕赍来礼物,赏劳诸将,仍约何日期会兵破敌。
夏主曰:“重劳淮安王赏物,将何报答?拜上淮安王,不必费王之师,待孤擒之,以谢天下。
刘文静辞夏主回唐营去讫。夏主问义臣破敌之策,义臣曰:“可遣内史曲棱分领二万人,从聊城西北径至东南角上会兵。主公帅精兵三万,自聊城北往南行,亦聊城东南取齐。
众将得令,各自准备行事。
却说使命回聊城,奏淮安王不允纳降,许帝愈惧,莫知所为。宇文承基奏:“臣舍死出退夏兵,复还魏县,又作良图。
许帝即与兵五万,承基披挂出城,将五万人分为上下中军:以司马雄领左军,当其左;宁虎领右军,当其右;自领军当其中,摆开阵势。对阵曲棱部王琮、范愿等一齐出战。许阵中宇文承基手执方天戟,出马请战。夏阵中王琮勒马向前。二将军器并举,金鼓齐鸣,战上三十余合,未分胜败。范愿一支军从左杀进,两下夹攻。许阵上闪出一员猛将,身长七尺,浓眉大眼,手执长枪,乃副将司马雄也,直取范愿,战十余合,范愿勒马绕阵而走。司马雄随后追来。范愿按住三停刀,绰起铜锤,望司马雄当门打落,脑髓迸流,死于马下。
宇文承基见司马雄战死,拨回马逃入本阵。只见东南上一支大兵驰下,乃夏主亲兵也,两下截杀。承基首尾受敌,与宁虎、陈智略奋力冲透重围,杨义臣统大兵,分头追袭。曹旦一匹马追及。宁虎抵住,持起狼牙棍,与曹旦交锋数合,后军曲棱拈弓在手,搭箭当弦,弦响箭到,宁虎中流矢而死。许兵大败,杀死者如芦苇相似,僵尸数十里。宇文承基知不能脱,仰天叹曰:“臣力至此,不能支也!
欲引刀自杀。曲棱后兵追及,擒承基,捉回中军。夏主令以陷车牢固,与宇文智及并余党俱监在一处。宇文化及见将士杀尽,无军可应,复诱海曲诸贼帅共守聊城。
杨义臣曰:“臣昨观天文,见贼星暗坠,兆在丙子日得俘也。明公可急攻之。
夏主听说大悦,即纵兵围击聊城,装起云梯、瞰车、火炮之具,日夕困打。未三日,城中已报:“捉了宇文化及并其余党。今开聊城,既欲献中军,来见夏主。
夏主令宣入,其将拜于帐下曰:“臣是魏公李密故将徐世绩,因宇文化及诱诸海贼御守聊城,故领三千精兵诈为海贼。今臣洞开四门,已将化及并其党俱监下,请大王入城安民。吾于此辞去。
夏主曰:“破聊城擒逆贼者,将军之功也。未及旌赏,何以遽欲辞去?
世绩曰:“臣以故主旧城无将统理。得欲归之,以安其众。
夏主曰:“徐公真丈夫也!
世绩已去讫。夏主督令诸军,守聊城四门,以备宫阙府库。宇文化及等,皆以兵甲监之,乃给榜文,晓谕六军。榜云:将士若无符节,毋得擅入城中,不许妄杀无辜,抢掠百姓,烧毁神庙,拆坏民居,砍伐树木,翻掘坟冢,奸淫妇女。若有违此军令者,一人犯罪全军皆诛。右榜晓谕通知。
却说夏主次日会集各部人马,进入聊城,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止不见了太仆杨义臣。只见小校来报夏主:“昨夜太仆乘月黑出营,竟弗知从(往)何处去。惟睡榻上遗书一封。
夏主令拆开视之,内有七言四句二首。诗云:
自古高官必险危,武昌门外柳花飞。韩侯苦恋淮阴职,狗死弓藏悔已迟。
又诗云:挂冠玄武便休休,一别王侯竟莫求。独泛扁舟无限景,波涛西接洞庭秋。
夏主欲遣人四下追寻,凌敬奏曰:“杨太仆忠直之士,今借夏国之兵,已报旧主冤仇,其志足矣。望主公勿再追寻,乃其去矣。
夏主从之。即先令隋萧后称臣,素服哭炀帝尽哀,收传国玉玺。就执过宇文化及父子等集隋宫,数其罪曰:“尔之祖宗本是白奴皂隶,累世承受隋厚恩,为炀帝画策,谋夺正位,实汝父宇文述所为也。位居国公,任理大政。当炀帝行无道,苦虐生灵,尔昆仲帝帏之宠臣,无一言谏止,共成其患。及君被弒,祸并于子。即夺大宝,淫乱宫闱。今神人共愤,仗天行讨。三军勉励,旌旗齐指,已擒获贼党,执列市曹,用正大辟,以谢上帝。复何言哉!
化及低首无语。夏主命刀斧手剐其心而祭二帝。夏主已诛却宇文化及,以裴矩为左仆射,其余各随才授职。有欲诣关中及东都者,听之。遣使将宇文化及用匣盛贮,驰送东都,奉表结好王世充。世充乃遣使,表建德为夏王。裴矩为夏主定仪制、律令。建德甚悦,欲乘席卷之势,取唐之邢、沧等州。
胡氏曰:商纣既亡,子孙皆臣服于周,惟妹土顽民(氏),乃有哀号呼天欲纪其绪,未闻殷之贤臣为纣斩衰躄踊,敬事妲己者也。隋炀之罪,视纣为浮。窦建德于是焉,数宇文化及以世受国恩,不能匡谏,亲行弒逆,辍自称尊,讨而杀之可也,而为昏炀发哀,拜谒萧后,则施之不当,何足以感动人心。其与汉祖为义帝之节,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