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姓氏
- 第一回 诸将佐具陈智略 李世民倡义起兵
- 第二回 陈孝意拒城死节 高君雅谋泄被诛
- 第三回 廖元赚取西河郡 世民罪斩高德儒
- 第四回 唐李渊登坛誓众 宋老生拒邑坚兵
- 第五回 严道宗谋说薛举 常仲兴兵败昌松
- 第七回 李密拥众寇东都 季珣死节箕山府
- 第八回 李世民兵会长安 段志贤单骑破虏
- 第九回 李世民深契李靖 王世充大破李密
- 第十回 杀翟让魏公据众 降李密王庆背隋
- 第十一回 李世民大破薛举 屈突通势尽归唐
- 第十二回 王世充金墉大战 李世民东都解围
- 第十三回 萧皇后进词侍宴 隋炀帝寝殿被弒
- 第十四回 隋侑帝南郊让位 孙伏伽御殿陈言
- 第十五回 徐世绩黎阳战败 王世充东都秉权
- 第十六回 王伯当劝谕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 第十七回 窦建德乐城建号 薛仁杲泾州交兵
- 第十八回 李世民战败高墌 殷开山奋请从戎
- 第十九回 唐高祖征徐世绩 尧君素射李氏妻
- 第二十回 刘黑闼幽州救主 杨义臣魏县全朋
- 第二十一回 凌敬智说杨义臣 范愿受围刘黑闼
- 第二十二回 贾闰甫忠劝魏公 盛彦师计斩李密
- 第二十三回 贵兴河右困李轨 世充东都僭帝位
- 第二十四回 郑王缢死隋侗帝 朱粲兵败奔菊潭
- 第二十五回 范愿聊城破强敌 李靖军中用火计
- 第二十六回 范愿大战司马雄 义臣克日擒化及
- 第二十七回 窦建德大胜唐兵 秦叔宝锏打潘林
- 第二十八回 程知节用反间计 秦叔宝弃郑归唐
- 第二十九回 李世民结纳叔宝 宋金刚寇打并州
- 第三十回 尉迟恭大战唐兵 刘武周威震关中
- 第三十一回 敬德大战美良川 世民遣将攻蒲坂
- 第三十二回 秦王乘夜窥柏壁 敬德部兵救并州
- 第三十三回 美良川锏鞭逞战 三跳涧勒马飞度
- 第三十四回 世民计袭柏壁关 唐主竟诛刘文静
- 第三十五回 李文纪上表辞官 刘树义袭封尚主
- 第三十六回 李世绩十面埋伏 尉迟恭孤城守节
- 第三十七回 秦王誓纳尉迟恭 世充怒斩李公逸
- 第三十八回 杨振兴计拒秦王 丘行恭阵战郑昊
- 第三十九回 李靖议守高平隘 世充兵救羊角城
- 第四十回 王君廓攻拔轘辕 李世民大战长堤
- 第四十一回 丘行恭单骑救主 段志贤匹马鏖兵
- 第四十二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尉迟恭刬马输忠
- 第四十三回 窦建德兵救世充 小秦王箭射殷狄
- 第四十四回 世充用贿谗凌敬 秦王定计破建德
- 第四十五回 杨武威生擒窦建德 李世民怒斩单雄信
- 第四十六回 五六烟尘归阙下 十八学士登瀛洲
- 第四十七回 王孝恭兴兵征萧铣 黄君汉列阵战苏胡
- 第四十八回 戴布帻萧铣纳降 设祭坛黑闼兴兵
- 第四十九回 李世民洺水交兵 罗士信相州死节
- 第五十回 黑闼战败投突厥 元璹持节使颉利
- 第五十一回 田留安义守魏州 刘黑闼囚诣昌乐
- 第五十二回 大亮招谕张善安 孝恭义斩辅公祏
- 第五十三回 元吉定计图秦王 建成称罪见高祖
- 第五十四回 秦王承诏征突厥 张谨调兵战颉利
- 第五十五回 建成画计邀元吉 叔宝拥盾救秦王
- 第五十六回 尉迟恭义辞建成 程知节忠劝世民
- 第五十七回 玄武门秦王射建成 临湖殿敬德诛元吉
- 第五十八回 李世民南面登基 孙伏伽禁中献玺
- 第五十九回 唐太宗论功封爵 孔颖达陈义讲经
- 第六十回 冯酋长扰乱岭南 崔仁师鞠狱青州
- 第六十一回 李百药奏出宫女 唐太宗分任廷臣
- 第六十二回 薛延陀分兵入寇 北颉利遣使请粮
- 第六十三回 张公谨献策阙下 李世绩兵出云中
- 第六十四回 苏阿力石城争功 唐李靖阴山建绩
- 第六十五回 苏厄失设计擒颉利 张宝相获俘会李靖
- 第六十六回 张玄素上书谏太宗 封德彝排言斥魏征
- 第六十七回 唐太宗避暑九成宫 张公瑾哀闻辰日哭
- 第六十八回 侯君集左骑破虏 李药师两路分兵
- 第六十九回 侯君集冒雪驱兵 任成王飞骑斩虏
- 第七十回 高甑生计诬李靖 唐太宗分任诸王
- 第七十一回 马周上章陈王道 魏征进疏法唐虞
- 第七十二回 唐太宗大兴文学 侯君集兴师讨罪
- 第七十三回 李思摩大战薛延陀 徐世绩兵救阿思力
- 第七十四回 唐太宗省疾魏征 干太子娱乐元昌
- 第七十五回 魏王定计夺东宫 无忌预谋立太子
- 第七十六回 贞观中君臣论治 高丽国部将专权
- 第七十七回 唐太宗御驾征东 薛仁贵洛阳投军
- 第七十八回 李世绩大战盖牟郡 王大度智取卑沙城
- 第七十九回 程名振单马擒丽将 王道宗溃围退辽兵
- 第八十回 薛仁贵斩将立功 董世雄部兵解围
- 第八十一回 李思摩臂伤流矢 唐太宗白岩鏖兵
- 第八十二回 董世雄诈献降书 鲁揭里开城纳款
- 第八十三回 李世绩兵进安市城 薛仁贵智取黄龙坡
- 第八十四回 高延寿列阵战唐兵 薛仁贵夺围救主将
- 第八十五回 高延寿纳降李世绩 盖苏文保举束顶汉
- 第八十六回 王道宗筑土攻安市 程名振持兵出绿水
- 第八十七回 卢汉三建安死节 盖苏文铁勒征兵
- 第八十八回 白袍将百步穿杨 唐太宗独契英雄
- 第八十九回 张总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第九十回 长孙臣劝回銮驾 唐太宗坐享太平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二十五回 范愿聊城破强敌 李靖军中用火计
- 本章共 3.4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却说许帝宇文化及在于魏县,招募军马,半月之间,得有八万余人。东海贼殷大用亦部领贼众三千来降。许帝见大用身长九尺,浓眉大眼,心中甚喜,以为前殿都虞侯。以下众党,皆有重赏。只听得飞报,具言:“见有唐淮安王李神通,部领一十万精兵来侵魏国。
许帝闻报,即点集众军,共有二十余万,以弟宇文智及为大元帅,统率诸军,杨士览为先锋,长子宇文承基为左参将,次子承址为右参将,殷大用为合后,王铁佛、刘汝和、张敬、黄安、陈智略、张章仁等随驾留守魏国。先遣杨士览领精兵三万,迎敌唐将;宇文智及领兵二万策应。
宇文智及引军出城,于平川旷野排开阵势。遥望见唐军对阵中红旗展动,一将当头,金盔银甲,手执钢刀,乃淮安王李神通也,马上大骂曰:“尔辈附逆贼,弒君夺信,今天兵降临,尚不倒戈献城,诛戮贼首,以来请功,反敢出兵拒敌哉!
杨士览曰:“你大唐得正国而君,尚自贪心不足,来侵我境界。可速退兵,免受快刀。
李神通大怒,勒马舞刀,直奔士览。士览举枪来迎。二将战上二十余合,李神通佯输而退,士览从后赶来。人马将近,神通按住钢刀,绰起铜锤,一道寒光迸过,将杨士览打落马下。众军向前,捉归本阵。许兵大败,各抛戈弃甲,走回魏城。淮安王未知敌人虚实,不敢远追,鸣金收军。
杨士览败众走回,报知许帝宇文化及,备言士览已被唐淮安王李神通捉归本阵。许帝大惊,聚集众官商议曰:“杨士览初出战即被擒捉,损伤许多人马。尔众臣有何高见,能退唐兵?
张章仁奏曰:“今者魏县城郭不坚,仓库不实,惟有聊城壕堑深广,附郭军民精壮,且兼粮食充足。陛下莫若迁都彼地,庶可以观敌之进止。胜则西还,败则可守。
许帝准其奏,下命百官军民人等,尽数起行。以炀帝之后萧氏及宫嫔、采女并将府库奇珍异宝之物,装载已备。许帝坐法驾,御从军官一齐离却魏县,径至聊城来。聊城官属军民,俱各离城四十里迎接。许帝车驾进入聊城府中,以府改为正殿,所属衙门分隶众官坐守。府后新创宫室,以居妃嫔。即令四门增起楼橹,预修器具,专俟御抵唐军。
且说淮安王李神通战败许兵,军中犒劳将士。忽游骑报:“许帝将魏国军民百官俱迁于聊城。城上筑修高垒,布列干盾,甚是坚整。
李神通听的,谋于李靖。李靖曰:“日前夜静间,吾立于辕门,仰观天文,见杀气近临西北,果应在许帝迁都之事。若有阴阳,此贼败在旦夕矣。大王不必过虑。然兵乃凶器,战危事。昨日交锋虽小胜,未见其全利。如今之计,莫若坚壁固守,差游兵审彼虚实,见机而动,则功可就矣。
李神通然之,遂下令诸军,坚守勿出。游骑军体探数日回报:“今有夏主窦建德,亲领精兵十万,屯扎聊城三十里下营。
李神通与诸将议曰:“窦建德预有章奏,合兵讨宇文化及。今我军先至,彼众才到,莫若绝之,以责其违失信誓。
李靖曰:“不可。敌人未灭,而先自疑忌,恐难成绩。以我所料,他日破贼雪仇必在此人也。王当遣人备羊酒礼物,往劳之,以慰其望。
神通从其议。即令纳言刘文静赍礼往见夏主。
却说夏主兵到聊城,每与太仆杨义臣军中议出兵之策,忽辕门外军人报:“大唐淮安王遣刘文静至。
夏主接入账中,相见毕,文静曰:“奉淮安王之命,送微物与明公,以表拂尘之意。幸冀领纳。
夏主喜曰:“既已预奏圣上,兵又稽迟,何敢劳淮王重赐。孤实无以报之。
文静曰:“淮安王知公远涉风尘,故来慰劳。何谓报耶?
即以表礼呈上,遂辞夏主而回。夏主送至帐外,谓文静曰:“足下多多拜覆淮安王,不必费淮王军马,此贼待孤擒灭,以雪先君之仇。
文静应命去讫。夏主回至中军,问义臣破敌之策。义臣曰:“且遣范愿领本部三千人马,明日出战,探敌人虚实。然后计可保全。
夏主依其言,即遣范愿领兵前去迎敌,不许取胜,只宜缓挠其势。范愿领计,率众绰刀上马,于聊城平川旷野列开阵势,以待彼来。只见许阵上红旗展处,一将出马,身长七尺,眉目清朗,手执方天戟,乃许帝长子宇文承基也,对阵上高声问:“来将何人?
夏阵中范愿跃马向前曰:“吾乃夏主驾下副元帅范愿是也。今奉主命,率领大兵来擒乱臣贼子,以祭先君。
宇文承基听的大怒曰:“尔夏主各据一方,尚自不道,仍敢持兵自来送死!
挺方天戟直奔范愿。范愿轮起三停刀,抵住交锋。二人战上五十余合,不〔分〕胜负。日已沉西,两下各鸣金收军。
且说宇文承基引兵入聊城,见许帝。许帝问:“交兵胜负若何?
承基奏曰:“夏兵精锐,又况范愿勇不可当。两下交兵半日,未分胜败。臣来日再整人马,与夏兵誓决雌雄。
有左仆射宇文智及奏曰:“臣观夏国之兵出吾之北,唐国之众出吾之右,魏地之兵在吾之后。今稍能却其精锐之众,诚恐其用诱敌计也。尝闻‘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吾主宜熟筹虑。倘或有失,吾之一族不得其死矣。
许帝闻奏大惧,欲复议西还之计。宇文承基曰:“今唐、夏之众新集,驱驰远来,体疲食竭,正宜因山为营,审势攻击,无不克矣。若即弃而去,是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未战先自败也。
许帝未决。宇文智及曰:“今彼众多,且兼建德士马皆北方骁果,便于骑射,利在野战。臣请得精兵十万,与太子承基、大将王铁佛、副将刘汝和、先锋张敬、民部尚书郑善果等,设虚形以分其势,按甲休兵,用逸待劳。彼不得不分众而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见机而动,以众击寡,无有不胜者也。
许帝从其议:“以留守殷大用与孤共守聊城,余外军官,俱由宇文智及节度。
次日,宇文智及部领十万大兵,出聊城五十里扎下营垒,按兵不出。
却说淮安王遣人体探夏、许交兵胜负,游骑回报,具言:两下连日交战,未见输赢。李神通正在中军与李靖、刘文静、屈突寿众将在议破敌之计,忽人报:“聊城留守殷大用有密书来见大王。
李神通召入,差人进见,呈上殷大用之书。李神通拆开视之,书曰:
殷大用手书拜覆淮安王李麾下:许帝近日忧迫夏兵,甲士劳疲,厌于战斗。聊城积聚陈腐经年。因是军民有所凭恃。大王可急示兵攻击,吾当内应。书弗悉言,谨此申达。
李神通看书毕,以示李靖。李靖观罢,喜曰:“此天赐吾破贼成功也。
附口于神通耳边道:“如此如此。
神通即复书,与来人回,吩咐:“拜上留守,依回书所行,勿致失误。久后必当重报。
差人带书去讫。李靖令屈突寿带五百军人,各携弓弩、罗网之具,张设郊外,但遇聊城有飞出禽鸟,随而捕之,捉得活者,照数给赏。屈突寿即领众人去。二日间,各捕得鸟雀无数,径回营中来请赏。淮安王大喜,照数关给赏物。众人得赏,各拜谢而出。李靖令军中将桃杏核去其瓤,俱装纳艾火于内,用线拴系。飞禽大者带上桃核,小者带杏核。装纳已毕,依前放入聊城。话分两头。
却说许帝自宇文智及出兵以后,退居宫苑,日与萧后、宫嫔饮酒取乐,至夜深不止。许帝偶困倦于行宫,自觉神思昏沉,见萧后来奏:“特请陛下同游花园。
许帝披衣而起,与萧后、妃嫔、侍从一同游玩。所经皆昔日炀帝宫苑,景致华丽,世间无比。许帝喜不自胜,同萧后登玩花台。恰才坐下,只听得一阵狂风穿林,摧古木,卷石下高林,尘沙迷眼目,冷气透胸襟。眼前忽不见萧后、宫嫔、侍从人等,遇一少年,头戴通天冠,腰系龙蟠带,身穿绛红袍,手执碧玉圭,连声叫屈,涕泪交流,向前扯住化及骂曰:“吾乃隋炀帝之子秦王浩是也。尔祖父受我隋之厚恩,不思补报。为国重臣,弗能匡救,却行弒夺悖逆。我本无心复任社稷,尔众人既废我位之后,因有何过,以逼饮鸩而死,致使尸骸莫收,神魂漂散。我诉于皇天后土,得来取索性命!
言罢,台下一伙人各执刀枪进台上,将化及刺倒在地。化及瞩目视之,乃隋郎将赵行枢、司马德戡、元礼、直阁裴文通、狐行达等。赵行枢一把揪住,数之曰:“昔诛无道君者,因其酷毒天下,积恶深重,不得已而为之。选立其子,与万民造福。尔自立为大丞相,篡夺国柄,淫乱宫嫔,鸩杀幼主,比于炀帝罪愆尤甚。下民怨及,因欲废暗立明,以从众望。我等得何罪,尽将诛戮无余!今日实来乞命也!
化及无言可对,被行枢众人用刀乱砍,分解其尸首。一时间血淋满地,魂魄渺然。许帝大叫一声,辗转觉来,却是南柯一梦,惊出一身冷汗浃背。时漏下三更矣。
许帝正在忧惕间,只听得宫外喊声不绝,火焰连天,聊城南北通红,仓廒俱被烈火焚毁。宫嫔报入内苑来,许帝大惊,即吩咐都虞侯殷大用,领兵五万救灭仓廒中火。殷大用得旨,故意迟缓,不十分防救。天色黎明,仓场库务为之一空。许帝出宫,闻烧尽仓库,集群臣谓之曰:“此非近火,实乃上天震怒,欲灭寡人。故致仓库被灾。卿等各当省心谢过,以攘天谴。
众臣领命退去。候骑报入宇文智及营中,承基等听得城中积聚俱被天火烧毁,无不惊惧,各有离心。承基谓之曰:“今事已近矣,众人各当尽命。进生退死。
即留大将王铁佛领三万人守营,自与太子承基、尚书郑善果等率兵一十万,北拒夏兵。众将分拨已定起行。且听下节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