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姓氏
- 第一回 诸将佐具陈智略 李世民倡义起兵
- 第二回 陈孝意拒城死节 高君雅谋泄被诛
- 第三回 廖元赚取西河郡 世民罪斩高德儒
- 第四回 唐李渊登坛誓众 宋老生拒邑坚兵
- 第五回 严道宗谋说薛举 常仲兴兵败昌松
- 第七回 李密拥众寇东都 季珣死节箕山府
- 第八回 李世民兵会长安 段志贤单骑破虏
- 第九回 李世民深契李靖 王世充大破李密
- 第十回 杀翟让魏公据众 降李密王庆背隋
- 第十一回 李世民大破薛举 屈突通势尽归唐
- 第十二回 王世充金墉大战 李世民东都解围
- 第十三回 萧皇后进词侍宴 隋炀帝寝殿被弒
- 第十四回 隋侑帝南郊让位 孙伏伽御殿陈言
- 第十五回 徐世绩黎阳战败 王世充东都秉权
- 第十六回 王伯当劝谕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 第十七回 窦建德乐城建号 薛仁杲泾州交兵
- 第十八回 李世民战败高墌 殷开山奋请从戎
- 第十九回 唐高祖征徐世绩 尧君素射李氏妻
- 第二十回 刘黑闼幽州救主 杨义臣魏县全朋
- 第二十一回 凌敬智说杨义臣 范愿受围刘黑闼
- 第二十二回 贾闰甫忠劝魏公 盛彦师计斩李密
- 第二十三回 贵兴河右困李轨 世充东都僭帝位
- 第二十四回 郑王缢死隋侗帝 朱粲兵败奔菊潭
- 第二十五回 范愿聊城破强敌 李靖军中用火计
- 第二十六回 范愿大战司马雄 义臣克日擒化及
- 第二十七回 窦建德大胜唐兵 秦叔宝锏打潘林
- 第二十八回 程知节用反间计 秦叔宝弃郑归唐
- 第二十九回 李世民结纳叔宝 宋金刚寇打并州
- 第三十回 尉迟恭大战唐兵 刘武周威震关中
- 第三十一回 敬德大战美良川 世民遣将攻蒲坂
- 第三十二回 秦王乘夜窥柏壁 敬德部兵救并州
- 第三十三回 美良川锏鞭逞战 三跳涧勒马飞度
- 第三十四回 世民计袭柏壁关 唐主竟诛刘文静
- 第三十五回 李文纪上表辞官 刘树义袭封尚主
- 第三十六回 李世绩十面埋伏 尉迟恭孤城守节
- 第三十七回 秦王誓纳尉迟恭 世充怒斩李公逸
- 第三十八回 杨振兴计拒秦王 丘行恭阵战郑昊
- 第三十九回 李靖议守高平隘 世充兵救羊角城
- 第四十回 王君廓攻拔轘辕 李世民大战长堤
- 第四十一回 丘行恭单骑救主 段志贤匹马鏖兵
- 第四十二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尉迟恭刬马输忠
- 第四十三回 窦建德兵救世充 小秦王箭射殷狄
- 第四十四回 世充用贿谗凌敬 秦王定计破建德
- 第四十五回 杨武威生擒窦建德 李世民怒斩单雄信
- 第四十六回 五六烟尘归阙下 十八学士登瀛洲
- 第四十七回 王孝恭兴兵征萧铣 黄君汉列阵战苏胡
- 第四十八回 戴布帻萧铣纳降 设祭坛黑闼兴兵
- 第四十九回 李世民洺水交兵 罗士信相州死节
- 第五十回 黑闼战败投突厥 元璹持节使颉利
- 第五十一回 田留安义守魏州 刘黑闼囚诣昌乐
- 第五十二回 大亮招谕张善安 孝恭义斩辅公祏
- 第五十三回 元吉定计图秦王 建成称罪见高祖
- 第五十四回 秦王承诏征突厥 张谨调兵战颉利
- 第五十五回 建成画计邀元吉 叔宝拥盾救秦王
- 第五十六回 尉迟恭义辞建成 程知节忠劝世民
- 第五十七回 玄武门秦王射建成 临湖殿敬德诛元吉
- 第五十八回 李世民南面登基 孙伏伽禁中献玺
- 第五十九回 唐太宗论功封爵 孔颖达陈义讲经
- 第六十回 冯酋长扰乱岭南 崔仁师鞠狱青州
- 第六十一回 李百药奏出宫女 唐太宗分任廷臣
- 第六十二回 薛延陀分兵入寇 北颉利遣使请粮
- 第六十三回 张公谨献策阙下 李世绩兵出云中
- 第六十四回 苏阿力石城争功 唐李靖阴山建绩
- 第六十五回 苏厄失设计擒颉利 张宝相获俘会李靖
- 第六十六回 张玄素上书谏太宗 封德彝排言斥魏征
- 第六十七回 唐太宗避暑九成宫 张公瑾哀闻辰日哭
- 第六十八回 侯君集左骑破虏 李药师两路分兵
- 第六十九回 侯君集冒雪驱兵 任成王飞骑斩虏
- 第七十回 高甑生计诬李靖 唐太宗分任诸王
- 第七十一回 马周上章陈王道 魏征进疏法唐虞
- 第七十二回 唐太宗大兴文学 侯君集兴师讨罪
- 第七十三回 李思摩大战薛延陀 徐世绩兵救阿思力
- 第七十四回 唐太宗省疾魏征 干太子娱乐元昌
- 第七十五回 魏王定计夺东宫 无忌预谋立太子
- 第七十六回 贞观中君臣论治 高丽国部将专权
- 第七十七回 唐太宗御驾征东 薛仁贵洛阳投军
- 第七十八回 李世绩大战盖牟郡 王大度智取卑沙城
- 第七十九回 程名振单马擒丽将 王道宗溃围退辽兵
- 第八十回 薛仁贵斩将立功 董世雄部兵解围
- 第八十一回 李思摩臂伤流矢 唐太宗白岩鏖兵
- 第八十二回 董世雄诈献降书 鲁揭里开城纳款
- 第八十三回 李世绩兵进安市城 薛仁贵智取黄龙坡
- 第八十四回 高延寿列阵战唐兵 薛仁贵夺围救主将
- 第八十五回 高延寿纳降李世绩 盖苏文保举束顶汉
- 第八十六回 王道宗筑土攻安市 程名振持兵出绿水
- 第八十七回 卢汉三建安死节 盖苏文铁勒征兵
- 第八十八回 白袍将百步穿杨 唐太宗独契英雄
- 第八十九回 张总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第九十回 长孙臣劝回銮驾 唐太宗坐享太平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四回 唐李渊登坛誓众 宋老生拒邑坚兵
- 本章共 3.3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却说李渊正在晋阳府中与将佐议事,候骑报建成、世民克复西河,得胜回军。渊命建成、世民入见,具上诛高德儒之由。往回凡九日,取了西河。渊喜曰:“我儿,如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遂定入关之计。后人读史至此,有诗一绝叹云:
总然仁义可长行,尧舜何曾远事兵?
以德化人人自服,唐公奚用霸知名。
是时李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选本处并临近郡县人马,共得二十五万,通作三大队进发。裴寂等上渊号为大将军,渊将军士分为左右六统,以裴寂为长史,掌理纪录,参赞军务。刘文静为司马,议论军情,应变帏幄。唐俭、温大雅为记室,备修辞,命主行文檄,仍与温大有共掌机密。武士彟为铠曹,应募士卒,资给军饷。刘政会为司马参军,随理机密,以备顾问。崔善为司户参军,占候风云,卜究贼敌。张道源为户曹,掌理军数,前后持调。姜谟为司功参军,审察地势,排军布阵。殷开山为府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长孙顺德取城略地,攻击剿杀;刘弘基、窦琮及王长谐、姜宝谊、杨屯为左右统军,如有缓急,以便持调。自余文武,各随才授任。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管左三统军;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管右三统军,各置官僚辅佐。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咨议。李渊分拨已定,克日出师。众将见渊调度人马,队伍严整,旗帜鲜明,前后左右井井有法,坐作进退绳然不乱,皆称羡不已。后史官有诗云:
隋室日沦亡,英雄起晋阳。
谶图先应李,民志已趋唐。
旗展龙蛇动,锋开利刃芒。
群徒咸敛手,一扫正封疆。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来见李渊,言许发兵送渊入关。渊拜受,择其马之善者留下一半,余者送还。命刘文静使于突厥致谢,又问借兵。临行,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借之以为声势,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文静承命,即辞了唐公,前至突厥,来见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之近戚,惧毁王室,今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往者,唐公亲许,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
始毕大喜,厚待文静,即遣二千骑随文静入。
文静辞了始毕可汗,带领二千骑回至太原,来见唐公,具说:“突厥约:入长安之时,民众、土地与唐公;金玉、子女归突厥。
渊大喜,曰:“非君何以致之!
遂定进取之策。文静曰:“今举大义,甚非等闲,将军必立丘坛,誓知远近,使人知所向慕,将佐有凭,方肯用命,则摧锋破敌,天下指挥可定也。
渊善其言,即命裴寂领军士,于城西起筑高坛一所,遍插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次日,渊率诸将佐出西门,两边旗幡映日,金鼓震天,文臣峨冠博带,列左而行;武将顶盔贯甲,随后而进。一班将佐来到坛下,刘文静请渊登坛。渊仗白旗,立于坛上。坛下温大雅扬声读其誓曰:
大业十三年七月壬子,晋阳留守李,谨以大义布告于天下:伏以忠节是臣子之大闲,倡举为苍生而立命。大闲不敦,则人道有所亏;苍生不立,则人心无所统。兹因隋君罔德,国步斯艰,士气纷披,民弗堪命,欲仗黄钺,以征不服,用建白旄,谨示推尊。在此誓者,各效厥职,以据忠贞。如怀异志,神灵共监。
温大雅读誓毕,众将佐听罢,齐声相应,奋激踊跃,各怀扶主定安之志,愿效勤王补报之忠。李渊誓众已定,次日以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自帅甲士三十万,离晋阳。前后队伍,依次而行,只见旌旗蔽野,剑戟如银,沿道之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迤逦望西河进发。时大业十三年秋七月癸丑旦也。后人有《燕歌行》一篇,单道边塞军人愁苦之状,不能离戍而归。词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何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且说唐公大军正行之间,忽前面征尘蔽日,金鼓振天,见一支军到,乃西突厥阿那史大奈,亦帅其众五千来从。候骑报入军中,唐公命召入。史大奈拜伏帐下曰:“远方臣,听得将军举义兵,故率众得(特)来相助。
唐公见史大奈铁面刚须,身材雄壮,大喜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即授以偏裨之职,使隶殷开山。
大军至西河,西河百姓各扶老挈幼,出城迎接。李渊进了西河,大开幕府,吩咐甲士,毋得惊恐乡民。有几个为首年老的,近前说:“隋政以来,百姓日穷,被盗贼侵掠,不能安业者屡年。今将军兵到,市肆不扰,秋毫无犯,诚我等之主也。
渊各慰劳,遣之即令有司开仓赈赡贫乏,民年七十以上皆除散官。其余有豪杰愿从军者,随才授任,一日除千余人。于是城中吏民大悦。渊下令大军离了西河,前至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
却说边廷听知消息,飞报入长安,隋主代王侑升殿,近臣奏曰:“边关飞报:晋阳留守李渊,率领大军三十余万,号称义兵,侵犯境界至急。
代王侑大惊,急问文武:“谁可为将,以退渊兵?
将军阴世师出班奏曰:“臣举二人,可退李渊。
隋主曰:“所举者何人?
世师曰:“郎将宋老生、大将军屈突通,此二人勇冠诸军,足为渊兵敌也。
隋主即遣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屈突通将骁骑数万,屯河东,以拒李渊。二人得旨,部兵离了长安。
却说宋老生部兵二万,来到霍邑屯扎,离渊营不远。老生深堑高垒,按兵不出。两下相拒二十余日。会七月初间,秋霖连日不止,贾胡堡平地水深三尺,旌旗、衣甲尽皆濡湿,李渊兵不能进,军粮支给将尽。又人报:屈突通选骁骑屯扎河东欲扼李渊之后。因是,渊在军中甚怀忧惧,不出视事。世民与户曹张道源入见渊曰:“大人以新军初出,自先恐惧,何以能安其下?秋雨久落,必有长霁。军饷渐少,遣人催运。今屈突通兵屯河东。即目李密拥兵坐观胜负,大人何不奉咫尺之书,召与连师,许以平分天下,彼必见许。若就此机会,则河东之兵不足患耳。
渊是其言,即令刘文静往太原催督粮饷,及会突厥兵,遣使以书召李密。
话分两头,且说李密自取回洛仓之后,威声大振,每日与将佐议进复之计。忽报:“李渊遣使命,奉书来见将军。
密令召入,问曰:“唐公兵抵霍邑,近日事势何如?
使者曰:“近因潦雨不止,唐公恐苦士马,按军不动。听知将军破东都兵于平乐园,敬遣使者奉书慰访,欲与将军共定大计。
即持上渊书。密接书,拆开视之。书曰:
八月十五日渊顿首奉书于李将军足下:
将军抱经世之雄略,树显赫之风声,敛天下英雄,使各尽其才,旗诣东都,锋刃莫敌。渊区区以隋政分崩,群下不识时务,妄尊举为盟主,甚非其任。今将军拥数十万之精兵,慨众亿兆之生民,共仗大义,偕尊王室,扫平鼠辈,以清天下。久后分茅胙土,庶成建国之典,岂不伟欤!
某再拜
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见书微有倨傲意,亦命祖君彦作复书,遣人随使回霍邑,见唐公。唐公正与将佐候使者回音,人报:“李密遣使复书来见。
唐公命入。密使者进见,奉上其书。唐公拆开视之,书曰:
密致书于李将军大麾下:
密闻天命靡常,惟德是归,隋惟无道,残虐尤甚,致干戈遍充四野,苍生填委沟壑;恶贯天日,神人共愤。今将军倡为义举,所向风靡,罔不顺服。以书示密,密敢不引领伺命!然而胜负未决,群下怀疑,不无意属于他人者或寡矣,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快哉此行!时勿失耳。
渊得书,笑谓将佐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蚌鹬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众然之。渊乃使温大雅复书,回其来使。来使辞了唐公,径还洛口,奉上唐公回书。密当座拆开视之,书曰:
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望早膺图谶,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附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自是,信使往来不绝。毕竟看后来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