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姓氏
- 第一回 诸将佐具陈智略 李世民倡义起兵
- 第二回 陈孝意拒城死节 高君雅谋泄被诛
- 第三回 廖元赚取西河郡 世民罪斩高德儒
- 第四回 唐李渊登坛誓众 宋老生拒邑坚兵
- 第五回 严道宗谋说薛举 常仲兴兵败昌松
- 第七回 李密拥众寇东都 季珣死节箕山府
- 第八回 李世民兵会长安 段志贤单骑破虏
- 第九回 李世民深契李靖 王世充大破李密
- 第十回 杀翟让魏公据众 降李密王庆背隋
- 第十一回 李世民大破薛举 屈突通势尽归唐
- 第十二回 王世充金墉大战 李世民东都解围
- 第十三回 萧皇后进词侍宴 隋炀帝寝殿被弒
- 第十四回 隋侑帝南郊让位 孙伏伽御殿陈言
- 第十五回 徐世绩黎阳战败 王世充东都秉权
- 第十六回 王伯当劝谕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 第十七回 窦建德乐城建号 薛仁杲泾州交兵
- 第十八回 李世民战败高墌 殷开山奋请从戎
- 第十九回 唐高祖征徐世绩 尧君素射李氏妻
- 第二十回 刘黑闼幽州救主 杨义臣魏县全朋
- 第二十一回 凌敬智说杨义臣 范愿受围刘黑闼
- 第二十二回 贾闰甫忠劝魏公 盛彦师计斩李密
- 第二十三回 贵兴河右困李轨 世充东都僭帝位
- 第二十四回 郑王缢死隋侗帝 朱粲兵败奔菊潭
- 第二十五回 范愿聊城破强敌 李靖军中用火计
- 第二十六回 范愿大战司马雄 义臣克日擒化及
- 第二十七回 窦建德大胜唐兵 秦叔宝锏打潘林
- 第二十八回 程知节用反间计 秦叔宝弃郑归唐
- 第二十九回 李世民结纳叔宝 宋金刚寇打并州
- 第三十回 尉迟恭大战唐兵 刘武周威震关中
- 第三十一回 敬德大战美良川 世民遣将攻蒲坂
- 第三十二回 秦王乘夜窥柏壁 敬德部兵救并州
- 第三十三回 美良川锏鞭逞战 三跳涧勒马飞度
- 第三十四回 世民计袭柏壁关 唐主竟诛刘文静
- 第三十五回 李文纪上表辞官 刘树义袭封尚主
- 第三十六回 李世绩十面埋伏 尉迟恭孤城守节
- 第三十七回 秦王誓纳尉迟恭 世充怒斩李公逸
- 第三十八回 杨振兴计拒秦王 丘行恭阵战郑昊
- 第三十九回 李靖议守高平隘 世充兵救羊角城
- 第四十回 王君廓攻拔轘辕 李世民大战长堤
- 第四十一回 丘行恭单骑救主 段志贤匹马鏖兵
- 第四十二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尉迟恭刬马输忠
- 第四十三回 窦建德兵救世充 小秦王箭射殷狄
- 第四十四回 世充用贿谗凌敬 秦王定计破建德
- 第四十五回 杨武威生擒窦建德 李世民怒斩单雄信
- 第四十六回 五六烟尘归阙下 十八学士登瀛洲
- 第四十七回 王孝恭兴兵征萧铣 黄君汉列阵战苏胡
- 第四十八回 戴布帻萧铣纳降 设祭坛黑闼兴兵
- 第四十九回 李世民洺水交兵 罗士信相州死节
- 第五十回 黑闼战败投突厥 元璹持节使颉利
- 第五十一回 田留安义守魏州 刘黑闼囚诣昌乐
- 第五十二回 大亮招谕张善安 孝恭义斩辅公祏
- 第五十三回 元吉定计图秦王 建成称罪见高祖
- 第五十四回 秦王承诏征突厥 张谨调兵战颉利
- 第五十五回 建成画计邀元吉 叔宝拥盾救秦王
- 第五十六回 尉迟恭义辞建成 程知节忠劝世民
- 第五十七回 玄武门秦王射建成 临湖殿敬德诛元吉
- 第五十八回 李世民南面登基 孙伏伽禁中献玺
- 第五十九回 唐太宗论功封爵 孔颖达陈义讲经
- 第六十回 冯酋长扰乱岭南 崔仁师鞠狱青州
- 第六十一回 李百药奏出宫女 唐太宗分任廷臣
- 第六十二回 薛延陀分兵入寇 北颉利遣使请粮
- 第六十三回 张公谨献策阙下 李世绩兵出云中
- 第六十四回 苏阿力石城争功 唐李靖阴山建绩
- 第六十五回 苏厄失设计擒颉利 张宝相获俘会李靖
- 第六十六回 张玄素上书谏太宗 封德彝排言斥魏征
- 第六十七回 唐太宗避暑九成宫 张公瑾哀闻辰日哭
- 第六十八回 侯君集左骑破虏 李药师两路分兵
- 第六十九回 侯君集冒雪驱兵 任成王飞骑斩虏
- 第七十回 高甑生计诬李靖 唐太宗分任诸王
- 第七十一回 马周上章陈王道 魏征进疏法唐虞
- 第七十二回 唐太宗大兴文学 侯君集兴师讨罪
- 第七十三回 李思摩大战薛延陀 徐世绩兵救阿思力
- 第七十四回 唐太宗省疾魏征 干太子娱乐元昌
- 第七十五回 魏王定计夺东宫 无忌预谋立太子
- 第七十六回 贞观中君臣论治 高丽国部将专权
- 第七十七回 唐太宗御驾征东 薛仁贵洛阳投军
- 第七十八回 李世绩大战盖牟郡 王大度智取卑沙城
- 第七十九回 程名振单马擒丽将 王道宗溃围退辽兵
- 第八十回 薛仁贵斩将立功 董世雄部兵解围
- 第八十一回 李思摩臂伤流矢 唐太宗白岩鏖兵
- 第八十二回 董世雄诈献降书 鲁揭里开城纳款
- 第八十三回 李世绩兵进安市城 薛仁贵智取黄龙坡
- 第八十四回 高延寿列阵战唐兵 薛仁贵夺围救主将
- 第八十五回 高延寿纳降李世绩 盖苏文保举束顶汉
- 第八十六回 王道宗筑土攻安市 程名振持兵出绿水
- 第八十七回 卢汉三建安死节 盖苏文铁勒征兵
- 第八十八回 白袍将百步穿杨 唐太宗独契英雄
- 第八十九回 张总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第九十回 长孙臣劝回銮驾 唐太宗坐享太平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 贾闰甫忠劝魏公 盛彦师计斩李密
- 本章共 3.8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却说杨太仆、刘黑闼、凌敬、范愿来到乐寿城,留杨太仆在馆驿中停止。次日,凌敬、刘黑闼、引范愿入朝拜见夏主。凌敬等备奏:“臣仗主公庙(妙)算,已收复飞虎大王范愿,得精兵三千,随臣同归主公。
夏主大悦,重加赏劳。因问:“征聘杨太仆何如?
凌敬曰:“已随恩命,止在城外馆驿中。臣度杨太仆昔曾与我主锋刃相接,多有不让,今主公若不亲自迎候,加重厚礼,推布诚心,恐不自安,而不能尽其才也。
夏主从其议,命备法驾,率领百官出城,于馆驿中迎候杨太仆。人报杨义臣:“夏主亲来迎谒。
义臣出驿远迓。夏主进入馆驿中,夏主入见义臣,以故旧之礼,各相慰问。语及隋君往事,义臣起而泣曰:“区区亡国之臣,失职冒罪,无容天下。今闻明公素秉赤心,故臣特来假国君一旅之师,雪吾君、少主之耻。就使身膏草莽,首丧沙场,亦无憾也。
言罢泪下。夏主君臣亦为惨然。夏主曰:“太仆放心。吾当起兵,与足下同行。特请太仆入朝,寡人愿安(受)承教。
义臣曰:“吾今老矣,不堪预理国政。只在故人凌敬安止,庶不有劳明公盛礼。
夏主曰:“敬从足下之命。今日专请太仆同往祭酒家,少叙款曲。
义臣许诺。是日夏主大驾起行,众臣班列随从。夏主已到凌敬宅外,即下龙车。凌敬接入府中,设宴相待。夏主升敬义臣之礼,极竭其诚,义臣起谢曰:“吾当尽一眶(腔)之血,与王平许,以报今日厚德。近闻大唐秦王帅兵会各郡诸侯,明公正宜缮戢军具,聚众屯粮,以伺克日出师。若功成献俘之后,容臣归养田里,庶不有负初言。
夏主曰:“若得平了魏县,自当遣人送足下回,以成所志。必不相负。
宴罢,夏主辞别回朝。以刘黑闼为大将军,挂元帅印,范愿为副将,高雅贤为前军,曹旦为后军,凌敬为参军,纳言裴矩趱运粮储,纳言宋正本(为)监军,仆射齐善行等留守乐寿城,曹后监国。选定精兵十万,御驾亲征。前太仆杨义臣随从帏幄,画策定谋。预遣使命,赍表入京师,奏于唐主,合会秦王军马。次日,夏主大兵起发,正值初雷发电之时,蛰启启户之节,看他十万雄兵,径出武关,使臣已入京师。
话分两头。却说唐高祖以秦王招抚诸侯,俱来请降,边臣奏:“罗艺已杀败窦建德。建德走归乐寿,恭谦下士,广纳贤良,欲起倾国兵,征讨宇文化及。因遣使臣,赍表来会。请圣意定夺。
表曰:
乐寿诸侯窦,谨言:
伏以王师无适,式昭秋杀之威;逆臣有叛,当加莫赦之诛。内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垒,焉能服远。比年宇文化及弒夺君位,窃摄大政,四海抱切齿之恨,天下积碎首之仇。彼尚昏迷不恭,肆侮大邦,诱逋逃之臣,率乌合之众,搔扰疆场,处刘境界。值神人怒愤之时,仗陛下威行之会,我亦振厉士气,共宣六月兵戎。奋张军容,敢惜三年师旅。使战必胜,攻必取,日百里以辟国;兵则利,甲则坚,月三捷以奏功。肃清许国,扫荡奸党。流沙、瀚海,复归舆地之版图;元恶、大憝,以正稿街之剪戮。用摅宿愤,大震天声,庶使后来为人臣而有所惩;垂法当代作之(人)君以存其典。今荒遐命臣,谨奉表以闻,整鞭伫立,恭候王旨。
皇泰二年,某月,某日表
高祖闻表奏,与群臣议曰:“建德虽经暴乱,其亦有志忠于隋。寡人可遣将助之。
裴寂曰:“陛下正宜乘此机会诛除叛逆,使天下诸侯知陛下为隋君报仇,无不悦服者矣。
高祖意决。忽并州文书报入:“今有定杨可汗刘武周,击唐并州,袭破榆次。梁王萧铣,侵峡州。声息甚紧。
高祖即遣秦王部十万大军,前往救应诸路。淮安王李神通领军五万,会建德,平宇文化及,李靖副之。仍令刘文静赍诏,各道知会,递相驰报。秦王等领旨,各引兵离京师出关外,得专节制。
高祖以外郡多故,仍下敕,遣使命宣召李密回京师受节度,不报。高祖转疑,问于群下,长史张宝德曰:“李密言弗掩行,常怀不矩。今出外而违圣旨,其必有叛陛下。宜早图之。
高祖犹豫,复遣使催召。使者领诏,径出关中,来见李密,宣读高祖诏敕,催密回京师。密又得诏,与贾闰甫议曰:“上无故急遣使召还,恐无生理。不若与诸君破桃林县,收兵渡河。苟得至黎阳,会集旧知,大事必成。
闰甫曰:“明公既委质为臣,唐主待公不薄,妻之以表妹,荣之以爵禄。今才出关,未与唐主立得些须功绩,复生异图,虽破桃林,兵岂暇集?一称叛逆,谁复容入?为明公计,不若且应朝命,以明公初无异心。
密怒曰:“唐使吾与绛灌同列,吾得以堪之!
闰甫曰:“自翟让受戮之后,人皆谓明公弃恩忘本,今日谁肯复以兵委公者?势去难振,大福不再。愿熟思之。
密大怒,挥刃欲击之。王伯当急止之。闰甫得免,乘夜间奔投熊州去了。李密决意欲叛,伯当徐劝之,不从。乃曰:“明公初起,豪杰响应见公霸业隳坠,因各亡散。吾尝以为,士之立义,不以存亡易虑。公顾伯当实厚,愿毕命以报。今可同往死生。如复背公他去,竟无益也。
密遂斩高祖使者,简骁勇数十人,尽穿妇人衣服,所戴幕帷,藏利刃于裙下,作为富家婢妾者,入桃林县,传舍其中,须臾变其衣服,各掣出短刀,杀死官吏,据其城,掠畜产,驱徒众直趋山南,乘险而东。使人驰告故将伊州刺史张善相,令以兵应接。而下令声言大兵向洛。
宜阳史万宝闻李密出山南,大惧,谓行军总管盛彦师曰:“密骁贼也,以王伯当辅之,挟思叛归之士,非计出万全,必不为也。今来殆不可当。
彦师笑曰:“请以数千兵为公枭其首,使密数千之众尽死于山南。
万宝问计,彦师曰:“兵诡道,难以预言。
即引众逾洛水,入熊耳山,令军士持蒲,夹道埋伏短兵于溪谷间,下令曰:“候密军半渡,信炮起,乃许杀出。
所部皆笑曰:“贼众趋洛口,何为埋伏备此?
彦师曰:“密声言入洛,其实走襄城,就其旧将张善相。我以兵据其要,必擒之。
众人领计去了。密果引兵至,山路隘僻,密初不知地利,行未二里间,近黄昏左侧,忽山坡后一声炮响,金鼓齐鸣。密大惊,令众军速退。溪谷中五千骁果杀出,密拨回马便走。王伯当、徐任大等叫:“主公不可往僻路,速宜往原处走。我当抵住后军。
盛彦师众军从后追来,箭如雨落。徐任大杀出山谷,一将当头阻住,乃盛彦师,骂曰:“死贼!尚不纳降,更欲走于何地!
徐任大奋(愤)怒挺枪,直刺彦师。彦师舞刀来迎。二将交锋,战未三合,任大力怯,刺斜望溪谷奔走。彦师不舍,一直赶至谷中。任大弗省地势,连人带马陷在溪泽,被彦师众军一齐捉住,擒出熊耳山。李密首尾不能相救,路狭马迟,被彦师追及,斩于熊耳山前。可怜王伯当与众军俱着乱箭射死,无一得脱者。后人有诗叹云:
社稷归真主,关中入致臣。惑谋难达变,失智竟亡身。补报有平昔,艰危见伪真。堪怜随义客,舍死尽人伦。
却说盛彦师斩了李密,即将密与伯当首级盛贮,遣使驰诣京师。京师高祖已知李密叛唐,遣使于各处通会邀击。使者去后,回奏高祖:“李密提兵趋南山,以进黎阳。众至熊耳山,遇行军总管盛彦师,横出击之,大破其众,斩密首,遣使传诣京师。
高祖闻奏,半悲半喜,自伤李密不安其位,妄意图举,以致丧首刀下;复想昔日独霸一方,兵刃所向无敌,岂料至于今日。感悼不已。密无子,下诏收养表妹独孤氏于宫中。以盛彦师诛李密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领熊州。仍遣使将李密首级前诣黎阳,招谕徐世绩。使臣领命,离京师,赶诣黎阳,以密首级进示徐世绩。世绩见之,抱而号痛,谓其下曰:“魏公与吾起自雍丘,经营天下十有二年。今归关中,未成所志,而身首随陨,深可伤也。
左右闻之亦哭,情盛者多至殴血。世绩即复表,对使者言:“回奏唐主,请收旧主尸归葬,然后举所部朝见。
使命就领奏牍,径回京师,以世绩请收密尸归葬情状呈上。高祖见表,盛加褒奖,即下诏令,归密尸,遣人送至黎阳。世绩既得密尸首,与三军乃发丧。具威仪缟素,以君礼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坟高七仞。后人经此,有诗云:
将军智略重乾坤,戮力封疆欲并吞。
百战功勋涂草莽,半生豪迈只风尘。
图居关外终淹志,罔意桃林竟杀身。
七仞高坟谁是主,寒鸦古木几黄昏。
按《唐史》:李密,字玄邃,其先辽东襄平人,曾祖弼,魏司徒,赐姓徒何氏。入周为太师、魏国公。祖曜,邢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郡公,遂家长安。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以荫。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彻。
炀帝见之,谓宇文述曰:“左杖下黑色小儿为谁?
曰:“蒲山公李宽子密。
帝曰:“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
他日述谕密曰:“君世素贵,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
密大喜,谢病去。感厉读书。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
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尝私密曰:“上多忌,隋历且不长。中原有一日警,公与我孰后先?
密曰:“决两阵之胜,噫呜咄嗟,足以袭敌,我不如公;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公不如我。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密乃起应之。经略四方十有二载,亡年三十七岁。
***
伊州刺史张善相闻密已死,亦请降于唐。高祖以为伊州总管。高祖下诏,令司衡职者筌定人材以官之。时李素立素秉忠直,为监察御史,有犯法不至死者,唐主特命杀之,素立谏曰:“三尺法,王者所与天下共也。法一动摇,人无所措手足。陛下甫创鸿业,奈何弃法!臣不敢奉诏。
唐主从之,命所司授以七品清要官。秉衡者拟雍州司户,唐主曰:“此职要而不清。
又拟秘书郎,唐主曰:“斯任清而不要。
遂擢授侍御史。又以舞胡安叱奴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谏曰:“古者乐工不与士齿。今天下新定,建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擢舞胡为五品,使鸣玉曳组,趋翻廊庙,非所以规模后世也。
唐主曰:“吾业已授之,不可追也。
弗允其谏。会凉王李轨已称帝,高祖因遣鸿胪少卿张俟德问之。俟德领命出朝,径从河右来。且听下节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