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姓氏
- 第一回 诸将佐具陈智略 李世民倡义起兵
- 第二回 陈孝意拒城死节 高君雅谋泄被诛
- 第三回 廖元赚取西河郡 世民罪斩高德儒
- 第四回 唐李渊登坛誓众 宋老生拒邑坚兵
- 第五回 严道宗谋说薛举 常仲兴兵败昌松
- 第七回 李密拥众寇东都 季珣死节箕山府
- 第八回 李世民兵会长安 段志贤单骑破虏
- 第九回 李世民深契李靖 王世充大破李密
- 第十回 杀翟让魏公据众 降李密王庆背隋
- 第十一回 李世民大破薛举 屈突通势尽归唐
- 第十二回 王世充金墉大战 李世民东都解围
- 第十三回 萧皇后进词侍宴 隋炀帝寝殿被弒
- 第十四回 隋侑帝南郊让位 孙伏伽御殿陈言
- 第十五回 徐世绩黎阳战败 王世充东都秉权
- 第十六回 王伯当劝谕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 第十七回 窦建德乐城建号 薛仁杲泾州交兵
- 第十八回 李世民战败高墌 殷开山奋请从戎
- 第十九回 唐高祖征徐世绩 尧君素射李氏妻
- 第二十回 刘黑闼幽州救主 杨义臣魏县全朋
- 第二十一回 凌敬智说杨义臣 范愿受围刘黑闼
- 第二十二回 贾闰甫忠劝魏公 盛彦师计斩李密
- 第二十三回 贵兴河右困李轨 世充东都僭帝位
- 第二十四回 郑王缢死隋侗帝 朱粲兵败奔菊潭
- 第二十五回 范愿聊城破强敌 李靖军中用火计
- 第二十六回 范愿大战司马雄 义臣克日擒化及
- 第二十七回 窦建德大胜唐兵 秦叔宝锏打潘林
- 第二十八回 程知节用反间计 秦叔宝弃郑归唐
- 第二十九回 李世民结纳叔宝 宋金刚寇打并州
- 第三十回 尉迟恭大战唐兵 刘武周威震关中
- 第三十一回 敬德大战美良川 世民遣将攻蒲坂
- 第三十二回 秦王乘夜窥柏壁 敬德部兵救并州
- 第三十三回 美良川锏鞭逞战 三跳涧勒马飞度
- 第三十四回 世民计袭柏壁关 唐主竟诛刘文静
- 第三十五回 李文纪上表辞官 刘树义袭封尚主
- 第三十六回 李世绩十面埋伏 尉迟恭孤城守节
- 第三十七回 秦王誓纳尉迟恭 世充怒斩李公逸
- 第三十八回 杨振兴计拒秦王 丘行恭阵战郑昊
- 第三十九回 李靖议守高平隘 世充兵救羊角城
- 第四十回 王君廓攻拔轘辕 李世民大战长堤
- 第四十一回 丘行恭单骑救主 段志贤匹马鏖兵
- 第四十二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尉迟恭刬马输忠
- 第四十三回 窦建德兵救世充 小秦王箭射殷狄
- 第四十四回 世充用贿谗凌敬 秦王定计破建德
- 第四十五回 杨武威生擒窦建德 李世民怒斩单雄信
- 第四十六回 五六烟尘归阙下 十八学士登瀛洲
- 第四十七回 王孝恭兴兵征萧铣 黄君汉列阵战苏胡
- 第四十八回 戴布帻萧铣纳降 设祭坛黑闼兴兵
- 第四十九回 李世民洺水交兵 罗士信相州死节
- 第五十回 黑闼战败投突厥 元璹持节使颉利
- 第五十一回 田留安义守魏州 刘黑闼囚诣昌乐
- 第五十二回 大亮招谕张善安 孝恭义斩辅公祏
- 第五十三回 元吉定计图秦王 建成称罪见高祖
- 第五十四回 秦王承诏征突厥 张谨调兵战颉利
- 第五十五回 建成画计邀元吉 叔宝拥盾救秦王
- 第五十六回 尉迟恭义辞建成 程知节忠劝世民
- 第五十七回 玄武门秦王射建成 临湖殿敬德诛元吉
- 第五十八回 李世民南面登基 孙伏伽禁中献玺
- 第五十九回 唐太宗论功封爵 孔颖达陈义讲经
- 第六十回 冯酋长扰乱岭南 崔仁师鞠狱青州
- 第六十一回 李百药奏出宫女 唐太宗分任廷臣
- 第六十二回 薛延陀分兵入寇 北颉利遣使请粮
- 第六十三回 张公谨献策阙下 李世绩兵出云中
- 第六十四回 苏阿力石城争功 唐李靖阴山建绩
- 第六十五回 苏厄失设计擒颉利 张宝相获俘会李靖
- 第六十六回 张玄素上书谏太宗 封德彝排言斥魏征
- 第六十七回 唐太宗避暑九成宫 张公瑾哀闻辰日哭
- 第六十八回 侯君集左骑破虏 李药师两路分兵
- 第六十九回 侯君集冒雪驱兵 任成王飞骑斩虏
- 第七十回 高甑生计诬李靖 唐太宗分任诸王
- 第七十一回 马周上章陈王道 魏征进疏法唐虞
- 第七十二回 唐太宗大兴文学 侯君集兴师讨罪
- 第七十三回 李思摩大战薛延陀 徐世绩兵救阿思力
- 第七十四回 唐太宗省疾魏征 干太子娱乐元昌
- 第七十五回 魏王定计夺东宫 无忌预谋立太子
- 第七十六回 贞观中君臣论治 高丽国部将专权
- 第七十七回 唐太宗御驾征东 薛仁贵洛阳投军
- 第七十八回 李世绩大战盖牟郡 王大度智取卑沙城
- 第七十九回 程名振单马擒丽将 王道宗溃围退辽兵
- 第八十回 薛仁贵斩将立功 董世雄部兵解围
- 第八十一回 李思摩臂伤流矢 唐太宗白岩鏖兵
- 第八十二回 董世雄诈献降书 鲁揭里开城纳款
- 第八十三回 李世绩兵进安市城 薛仁贵智取黄龙坡
- 第八十四回 高延寿列阵战唐兵 薛仁贵夺围救主将
- 第八十五回 高延寿纳降李世绩 盖苏文保举束顶汉
- 第八十六回 王道宗筑土攻安市 程名振持兵出绿水
- 第八十七回 卢汉三建安死节 盖苏文铁勒征兵
- 第八十八回 白袍将百步穿杨 唐太宗独契英雄
- 第八十九回 张总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第九十回 长孙臣劝回銮驾 唐太宗坐享太平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七回 李密拥众寇东都 季珣死节箕山府
- 本章共 2.5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大业十三年九月,河南、山东大饥,饿殍满野。诏开黎阳仓赈之,吏不以时给,死者日数万人。徐世绩言于李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
密善其言,即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济河,会元宝藏、郝考德,共袭破黎阳仓,杀官吏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三十余万。窦建德、朱粲之徒,亦遣使附密。密因是威声及于远近,每日只是与将佐议取长安之计。忽报:“唐公遣人来,请兵合攻河东。
密欲遣行,王伯当曰:“某每占天气,见旺气在于太原,将必有霸。得失存亡岂能并求?彼强我弱,我存彼亡,终不能两立。今若合之,以兵攻破河东,是助彼求霸,劳无功矣。若是得长安之后,乘势吞我,易如倾瓶水于高屋之上,其可御哉?
密曰:“然则何以处之?
伯当曰:“如不允命,则失往日之亲。大王发书回唐公,言王世充睨觎洛口,军士难以遽离。许候会于关中。惟黎阳仓粮,可运万斛以充军饷。彼得其粮,请兵亦止也。
密然之,即复书,令人送粮一万斛,回复唐公。
唐公军士正忧乏粮,得之甚喜。见书意,以为起军未便,渊亦不甚催,复令来人回。渊与屈突通相拒六十余日,犹未下,三辅豪杰至者,日以千数。渊欲引兵西趋长安,犹豫未决。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
李世民曰:“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稿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蠭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渊两从之: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西行朝邑。法曹靳孝谟以满津、中浑二城降,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仓降,京兆诸县亦多遣使请降。渊大军将至关中,再遣使会李密。使者领命去了。却说李密乘兵精粮足,引众进逼东都。边廷飞报入东都,越王侗听的,大惊,问于群下曰:“李密之兵屡来侵犯境界,何以御之?
黄永奏曰:“大王可遣刘长恭、庞王等帅兵与王世充军会,共击李密,可以成功。
越王依奏,遂令刘长恭、庞王起东都兵二万,前去与世充同御李密,又诏诸军皆受世充节度。刘长恭领命,克日出师不题。
话分两头,且说江都郡丞冯慈明,因探报言:“李密势大,难为抗敌。
慈明与府属商议:“即日越王大军在东都,我乘夜从间道去请救兵,出密背后,乘虚破之,无不克也。
众然其计。慈明分调以下守城,自偷出城门,由僻路径往东都。行未数里之外,被密巡哨军捉住,搜身上有救急文书,一齐绑缚来见李密。密素闻慈明之名,即下帐喝散军士,亲释其缚,延坐劳问,礼意甚厚,因谓之曰:“隋祚已尽,天下分崩,未知鹿得谁手。公能与孤共立大功,久后富贵岂敢独享?
慈明曰:“公家历事先朝,荣禄兼备,不能善守门阀,乃与玄感举兵,偶脱罗网,得有今日,唯图反噬,未谕高旨。昔有汉之王莽、董卓,东晋王敦、桓玄,非不强盛,一朝夷灭,罪及祖宗。仆死而后已,不敢从命。
密大怒曰:“不识时务书生!妄生词端,以辱我耶!
即命囚之,令席务本防守。慈明夜说务本曰:“今天子建令东都,谋臣猛将不下数十万。以吾观于李密,非拨主之人也。你等何必坚事之?倘天兵掩至,那时欲全性命,其可得乎?
席务本曰:“公何不从此走去?
即开了监门,放慈明脱离防邑,亦自逃走。
慈明得脱了监禁,乘夜间关跋涉,不辞劳苦,七日得达江都,上表奏知炀帝。炀帝慰遣之。复回东都见越王,说:“李密虽有武阳之地,禀性轻暴,不能用贤任能,加之赏罚不明,号令不行,人心离散。今兵向东都,所统之郡空虚。若遣一军乘虚袭之,使其前不克进,退无所止,则密之首可致麾下耳。
越王大悦,遂遣慈明持节,会世充兵背袭李密。慈明领令,离了东都,前至雍丘县界。正行间,忽前面征尘骤起,旌旗展动,一支军从山坡出,乃密将季公逸。冯慈明欲往径路逃避,被数十军人赶上,捉来见公逸。公逸曰:“李将军待尔不薄,何得走脱?
即令军人缚了,带回见李密。密曰:“今番肯降否?
慈明曰:“不降。纵明公不杀我,久后我亦走。
密又义而释之。慈明昂然而出。至营门,翟让叱之曰:“抗拒狂徒,留之何益!
言罢,一刀挥下头来。后人有诗赞云:
慷慨忠贞士,丹心自不移。
盛名为密识,义气有天知。
跋涉离军日,间关见主时。
遭擒言益壮,不负烈男儿。
李密遂大会将佐,围攻洛口箕山府。郎将张季珣守之坚壁不下。密督诸军攻打。城上季珣极口秽骂。密怒,自率军士,装起云梯,堆积砂土,益力攻打。季珣令众人擂下木石、火炮之具下来,密军不能近前。时密众数十万,季珣所领不过数百人,而执志弥固,誓以必死。久之,粮尽水竭,士卒羸病。季珣抚循之,一无离叛。与密相拒二百余日,城遂陷。大军入箕山府,执获季珣,来见李密。密曰:“量汝一匹夫,欲守孤城以抗天兵!今城陷被俘,若肯季心归降,即封汝为箕山郡丞,仍令管领箕山郡事。汝心下如何?
季珣曰:“城破被擒,势穷力竭,有死而已。岂有屈膝拜贼之理!
密大怒,命左右牵出斩之。季珣引颈受刑,全无惧色。季珣临死之时,神色不变。众军士莫不嗟呀。密亦悔恨,令具棺椁,收其尸而葬之。后人有诗赞云:
孤城独守力难支,被执临刑志不移。
隋室守臣甘伏虏,未知那个是男儿?
《钟谷演义》至此,亦笔七言四句,以挽之云:
丧首辕门血未干,唯君义气重如山。
坟前石马经年立,古木斜阳日色寒。
李密克取洛口,会渊遣使召密合兵入关。密恐日前失约,许关中会集,遣使人回复唐公;自随整人马,陆续进发。使人回见李渊,说李密克日约会关中。渊大喜,即帅诸军济河至关中。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渊以本部军各分调启行;遣世子建成并刘文静,帅王长谐等诸军屯永丰仓,守镇潼关,以备东方兵,慰抚使窦轨等受其节制;世民帅刘弘基等,徇渭北,慰抚使殷开山等受其节制;自帅柴绍、裴寂、陈叔达、薛大鼎、史大奈、任瑰等,部兵二十余万,进取长安。渊分拨已定,建成等各领命去了。且说渊军未及进发,有冠氏长于志宁与赡养尉颜师古,及世民妇兄长孙无忌,谒渊于长春宫。
渊问及时务事,长孙无忌曰:“明公以天下为度,以生民为念,深求乎守之道,则惟择将择相,与之共理而已矣。昔汉高之三秦也,有萧何为之谋,而后韩信得以尽其策;宣帝之屯金城也,有魏相为之主,而后赵充国得以定其功。天下之事,未有不由将相戮力而可与有成者。
渊大悦曰:“愿得贤辈,与共理邦国。今遇诸公,实契平生也。
志宁、师古皆以文学知名,无忌仍有才略,渊皆礼而用之。由是群贤类进,各荐所知。且看后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