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姓氏
- 第一回 诸将佐具陈智略 李世民倡义起兵
- 第二回 陈孝意拒城死节 高君雅谋泄被诛
- 第三回 廖元赚取西河郡 世民罪斩高德儒
- 第四回 唐李渊登坛誓众 宋老生拒邑坚兵
- 第五回 严道宗谋说薛举 常仲兴兵败昌松
- 第七回 李密拥众寇东都 季珣死节箕山府
- 第八回 李世民兵会长安 段志贤单骑破虏
- 第九回 李世民深契李靖 王世充大破李密
- 第十回 杀翟让魏公据众 降李密王庆背隋
- 第十一回 李世民大破薛举 屈突通势尽归唐
- 第十二回 王世充金墉大战 李世民东都解围
- 第十三回 萧皇后进词侍宴 隋炀帝寝殿被弒
- 第十四回 隋侑帝南郊让位 孙伏伽御殿陈言
- 第十五回 徐世绩黎阳战败 王世充东都秉权
- 第十六回 王伯当劝谕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 第十七回 窦建德乐城建号 薛仁杲泾州交兵
- 第十八回 李世民战败高墌 殷开山奋请从戎
- 第十九回 唐高祖征徐世绩 尧君素射李氏妻
- 第二十回 刘黑闼幽州救主 杨义臣魏县全朋
- 第二十一回 凌敬智说杨义臣 范愿受围刘黑闼
- 第二十二回 贾闰甫忠劝魏公 盛彦师计斩李密
- 第二十三回 贵兴河右困李轨 世充东都僭帝位
- 第二十四回 郑王缢死隋侗帝 朱粲兵败奔菊潭
- 第二十五回 范愿聊城破强敌 李靖军中用火计
- 第二十六回 范愿大战司马雄 义臣克日擒化及
- 第二十七回 窦建德大胜唐兵 秦叔宝锏打潘林
- 第二十八回 程知节用反间计 秦叔宝弃郑归唐
- 第二十九回 李世民结纳叔宝 宋金刚寇打并州
- 第三十回 尉迟恭大战唐兵 刘武周威震关中
- 第三十一回 敬德大战美良川 世民遣将攻蒲坂
- 第三十二回 秦王乘夜窥柏壁 敬德部兵救并州
- 第三十三回 美良川锏鞭逞战 三跳涧勒马飞度
- 第三十四回 世民计袭柏壁关 唐主竟诛刘文静
- 第三十五回 李文纪上表辞官 刘树义袭封尚主
- 第三十六回 李世绩十面埋伏 尉迟恭孤城守节
- 第三十七回 秦王誓纳尉迟恭 世充怒斩李公逸
- 第三十八回 杨振兴计拒秦王 丘行恭阵战郑昊
- 第三十九回 李靖议守高平隘 世充兵救羊角城
- 第四十回 王君廓攻拔轘辕 李世民大战长堤
- 第四十一回 丘行恭单骑救主 段志贤匹马鏖兵
- 第四十二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尉迟恭刬马输忠
- 第四十三回 窦建德兵救世充 小秦王箭射殷狄
- 第四十四回 世充用贿谗凌敬 秦王定计破建德
- 第四十五回 杨武威生擒窦建德 李世民怒斩单雄信
- 第四十六回 五六烟尘归阙下 十八学士登瀛洲
- 第四十七回 王孝恭兴兵征萧铣 黄君汉列阵战苏胡
- 第四十八回 戴布帻萧铣纳降 设祭坛黑闼兴兵
- 第四十九回 李世民洺水交兵 罗士信相州死节
- 第五十回 黑闼战败投突厥 元璹持节使颉利
- 第五十一回 田留安义守魏州 刘黑闼囚诣昌乐
- 第五十二回 大亮招谕张善安 孝恭义斩辅公祏
- 第五十三回 元吉定计图秦王 建成称罪见高祖
- 第五十四回 秦王承诏征突厥 张谨调兵战颉利
- 第五十五回 建成画计邀元吉 叔宝拥盾救秦王
- 第五十六回 尉迟恭义辞建成 程知节忠劝世民
- 第五十七回 玄武门秦王射建成 临湖殿敬德诛元吉
- 第五十八回 李世民南面登基 孙伏伽禁中献玺
- 第五十九回 唐太宗论功封爵 孔颖达陈义讲经
- 第六十回 冯酋长扰乱岭南 崔仁师鞠狱青州
- 第六十一回 李百药奏出宫女 唐太宗分任廷臣
- 第六十二回 薛延陀分兵入寇 北颉利遣使请粮
- 第六十三回 张公谨献策阙下 李世绩兵出云中
- 第六十四回 苏阿力石城争功 唐李靖阴山建绩
- 第六十五回 苏厄失设计擒颉利 张宝相获俘会李靖
- 第六十六回 张玄素上书谏太宗 封德彝排言斥魏征
- 第六十七回 唐太宗避暑九成宫 张公瑾哀闻辰日哭
- 第六十八回 侯君集左骑破虏 李药师两路分兵
- 第六十九回 侯君集冒雪驱兵 任成王飞骑斩虏
- 第七十回 高甑生计诬李靖 唐太宗分任诸王
- 第七十一回 马周上章陈王道 魏征进疏法唐虞
- 第七十二回 唐太宗大兴文学 侯君集兴师讨罪
- 第七十三回 李思摩大战薛延陀 徐世绩兵救阿思力
- 第七十四回 唐太宗省疾魏征 干太子娱乐元昌
- 第七十五回 魏王定计夺东宫 无忌预谋立太子
- 第七十六回 贞观中君臣论治 高丽国部将专权
- 第七十七回 唐太宗御驾征东 薛仁贵洛阳投军
- 第七十八回 李世绩大战盖牟郡 王大度智取卑沙城
- 第七十九回 程名振单马擒丽将 王道宗溃围退辽兵
- 第八十回 薛仁贵斩将立功 董世雄部兵解围
- 第八十一回 李思摩臂伤流矢 唐太宗白岩鏖兵
- 第八十二回 董世雄诈献降书 鲁揭里开城纳款
- 第八十三回 李世绩兵进安市城 薛仁贵智取黄龙坡
- 第八十四回 高延寿列阵战唐兵 薛仁贵夺围救主将
- 第八十五回 高延寿纳降李世绩 盖苏文保举束顶汉
- 第八十六回 王道宗筑土攻安市 程名振持兵出绿水
- 第八十七回 卢汉三建安死节 盖苏文铁勒征兵
- 第八十八回 白袍将百步穿杨 唐太宗独契英雄
- 第八十九回 张总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第九十回 长孙臣劝回銮驾 唐太宗坐享太平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王伯当劝谕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 本章共 2.8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却说李密将入朝,大兵至温闻变,复还巩洛。密因失望,怒拘隋使不遣。复与众议兴举之计。东都国子祭酒徐文远曰:“将军之志,欲为伊、霍,以继绝扶倾,则老夫虽迟暮,犹愿尽力;若为莽、卓,乘危邀利,则无所用老夫矣。
密顿首曰:“愿竭庸虚,康济国难,此密之本心也。
文远曰:“将军名臣之子,失涂至此,若不远而复,犹不失为忠义之臣。
密顿首受教。至是,密复问入朝之计,文远曰:“世充亦门人也。其人残忍,必有异图。将军前计为不谐矣,非破世充不可入朝也。
密大悦,即下令,以大小三军合二十万,分作四队启行。遣人往黎阳会徐世绩。世绩以化及在后,不报。先是,李密骄矜不恤士众,世绩尝讥其短,密不悦,使出镇黎阳,以疏之,因致洛口仓无人防守,凭文券取米者,随意委弃,衢路米厚数寸。群盗来就食者近百万口。
东都听的密大军将至,城中军民又闻密粮食充足,降者日以百数,淘米于洛水,两岸十里粲如白沙。密喜谓贾闰甫曰:“此可谓足食矣。
闰甫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民强负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不吝,屑越如此,一旦米尽民散,孰与成大业哉!
王世充已知密举兵来,时城中乏食,令人打探密军中所阙何物。探人回报,言:“密军少衣帛。
王世充与下计议,将库中积久布帛,遣人送与密,交易粮食。密以为应军之乏,许。然因是东都降者遂少。段达曰:“兵有先声而后动者,今密军远疲,正宜可攻。当此不击,后已难图。
世充然之,即简精兵二万击密。候骑报知,密留王伯当守金墉,邴元真守洛口,自引精兵出偃师,北阻邙山,以待之。召诸将会议,裴仁基曰:“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选壮骑三万,傍河西以逼东都。出其不意,至必惊扰。世充若还,我且按甲顿兵坚城。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破之必矣。
密曰:“公言甚善。
程咬金曰:“世充所统,马不满三千,步不满三万。今若夹山而阵,连牛驴以塞归路,彼众皆为必死,何用多计较也?
密又惑而从之。仁基苦争不得,击地叹曰:“公后必悔。
魏征亦言于长史郑颋曰:“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必退。追而击之,无不胜矣。
颋曰:“此老生之常谈耳。
密欺世充众寡,不设壁垒。世充知之,阴索貌类李密者,使缚之。夜遣骑潜入北山,伏溪谷中。命军士皆秣马蓐食。
迟明天,待欲雨,埃雾嚣塞,对阵皆不相见,世充兵薄密营。密兵未及成列,世充纵兵击之。世充士卒皆江淮剽勇,出入如飞,只五千人马,杀入密阵,如十万甲兵。世充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迎头正遇密将雷腾,交马只一合,被世充一枪刺于马下。二处鏖战方酣,世充放起信炮,伏兵乘高驰入,密众崩溃,死者无数。程咬金、裴行俨等尽力抵敌,保密走回洛。世充令牵过类密者,众军大噪曰:“已获密矣!
军士皆呼:“万岁。
密众不知虚实,皆惊窜。程咬金、裴行俨等死战得脱,与密望偃师奔走。世充大败密兵,擒其将裴仁基、祖君彦等,得军饷四十车,盔甲、器具积如丘壑。复引兵追李密。既而偃师吏民劫郑颋,叛归世充。密不敢向偃师,提众万余,驰洛口,会集众将筹议。见失了裴仁基、祖君彦,恸哭不已,谓其下曰:“仁基智识弘远,孤不能用其计,以致是。吾之过也。祖君彦文才健捷,我得其指引多矣。今俱被囚俘,使吾情伤于衷,不由不悲!
众将闻之,亦皆泪下。时守洛口邴元真已纳款世充,遣人潜引世充:“我当内应。
密知,秘而不发,欲俟世充渡兵半洛水,掩击之。候骑不时觉察,密兵比出,世充绝河矣。
密自度不能支,即引骑遁武牢,将趋黎阳。其下或曰:“昔主公杀翟让时,世绩致伤几死,疮犹未平。如投之,可必保乎?王伯当为人义重,向弃金墉屯河阳,宜归之。
李密即率轻骑就之。伯当迎李密入河阳,各有惨容,密曰:“势已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以谢众。
伯当抱密恸绝,众皆泣,莫能仰视。密复曰:“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虽无功,诸君必富贵。
属掾柳燮曰:“昔盆子归汉,尚食均输。公与唐同族,虽不共起,然遏隋归路,使无西,故唐不战而据京师,亦公功也。
密又谓伯当曰:“将军族重,岂复与孤俱行哉!
伯当曰:“昔萧何举宗从汉。今不昆季尽行以为魏,岂公一失利,轻去就哉!虽陨首冗胸,所甘已。
左右感动,遂来归。时从密入关者:王伯当、程咬金、房彦藻、罗士信、赵仁基、柴孝和、贾闰甫,共二万人。邴元真、单雄信等率众归王世充,其余将佐多降于隋。元真本县吏,坐赃亡命从翟让。让以为书记。及密开幕府,荐以为长史。密不得已用之。未尝使预谋画。
元真为人贪鄙,宇文温劝密杀之。密未得机会,不发。元真知之,故叛降世充。世充以为行台仆射,镇领滑州。密旧将杜才干恨其背密,诈以兵归元真,后斩取其首,祭密冢而去。雄信骁捷善马槊,军中号为“飞将”,与徐世绩深相结契。房彦藻以雄信轻于去就,尝劝密除之。世绩力为之保,密又爱其材,竟不忍。至是果叛。
话分两头。却说唐主在长安,听得边廷奏说:“李密战败于王世充。势穷力竭,率众归关中。
唐主问于群臣曰:“李密来归,当何待之?
尚书右仆射裴寂曰:“魏公实陛下旧所知,今若归纳,当先示之以优礼。待进京师,察其志向,然后加封。
高祖然之,即遣亲臣二十人,壮军二万,安车盛服,俱选奇骏华丽者,出关四十里迎候李密。使命与众臣离长安,径出关中。
且说李密众将迤逦望关中进发,正行间,忽前面鼓乐喧天,红旗闪映,不知何处军马。密令打探,回报言:“唐主大军径出关外来。
不移时,唐军有人先到,禀复:“唐主听的将军率众入关,特遣亲臣二十人,备安车骏骑,敬来迎候。
李密众停住兵马,遥见冠盖相望,甲士雄壮,尽是金盔锦袍,摆列两边。密见之大喜,谓其徒曰:“吾所举虽不就,而恩结百姓。山东连城数百,以吾故尽归国。比于窦融,功亦不细。岂不以台、司见处乎?
众以为然。唐主使臣众官甲士,各拜迎,请密登车,换服进京师朝会。密从其请,即登车易服,与众将佐俱赴京师。使臣报入长安,高祖听的,即下敕宣诏李密进长安,舍长乐宫前殿。
次日朝见,密以众屯扎长安城西,自与亲随臣数人入止长乐宫。次日,高祖以黄麻诏遣使召密。密即盛具冠服,随使入朝。怎见得:
香风霭霭,响韵锵锵,左列着峨冠博带,各秉忠正之贤臣;右列着红英铠甲,咸怀匡国之武将。政令严齐,传宣整肃,前后不越乎位,上下皆有定止。
李密看见,心中凛然,不敢以目正视。随使进丹墀下,行君臣礼。
高祖命上殿赐坐,与密论及往事,因谓之曰:“昔会足下,以族连宗。因欲共筹大计,奠安隋室。不意于关中违颜,一向西入长安,未卜会期。虽翰简往来烦数,亦难悉情。大丈夫创业垂统,庶理万邦,本自天命,出于机偶,诚难以妄意图也。大弟久寓边廷,亲冒矢石,英雄冠乎天下,谁不畏威。然而深机莫测,所虑未周而挫小敌,功弃业亡,霜鬓苍浪,老景至矣。寡人欲推富贵,坐受荣享,以示朝廷崇恩报爵之典,大弟其毋辞焉。
密曰:“自违圣颜,已逼三霜。陛下驱驰甲士,西诣长安,群雄拱手,威行诸候,遂登大宝。臣不知天命,妄意图霸,上负天子,下疲诸将。今失利无奔,故众情咸欲寄命于陛下,使臣得存微喘,以终余年。是陛下恩之极矣。至于富贵荣禄,不敢望也。
言罢泣下沾衿。高祖复慰劳之,即拜密为光禄卿,封刑国公,将表妹独孤氏妻之。朝见高祖,高祖不表其名,以弟呼之。且看后来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