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学纪闻』地理
- 本章共 5.5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6-06
《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
《盐铁论》:“大夫曰:‘邹子推终始之运,谓中国天下八十分之一,名赤县神州。而分为九州,绝陵陆不通,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所谓八极而天下际焉。故秦欲达九州,方瀛海,朝万国。’文学曰:‘邹衍怪说,荧惑诸侯。秦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愚谓秦皇穷兵胡粤,流毒天下,邹衍迂诞之说实启之。异端之害如此。
《管子》曰:“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
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而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此即《汉志》所谓“系水土之风气”也。杜牧亦云:“山东之地,程其水土,与河南等常重十三,故其人沉鸷多材力,重许可,能辛苦。”
太史公、班孟坚谓“禹酾二渠以引其河”,一贝丘,一漯川。李垂《导河书》曰:“东为漯川者,乃今泉源赤河,北出贝丘者,乃今王莽故渎。而汉塞宣房所行二渠,盖独漯川,其一则汉决之,起观城,入蒲台,所谓武河者也。”晁补之《河议》曰:“二渠于《禹贡》无见。禹时河入海,盖在碣石。”《地理志》:“碣石在北平骊城县西南。”计勃海北距碣石五百余里。而河入勃海,盖汉元光三年河徙东郡所更注也。而言禹时河入勃海,何哉?
蔡氏《禹贡传》曰:“鸟鼠,《地志》在陇西郡首阳县西南,今渭州渭源县西也。”此以唐之州县言,若本朝舆地,当云“今熙州渭源堡”。又曰:“朱圉,《地志》在天水郡冀县南,今秦州大潭县也。”按《九域志》,建隆三年,秦州置大潭县,熙宁七年,以大潭隶岷州。今为西和州,当云“今西和州大潭县”。朱文公《诗传》曰:“秦德公徙雍,今京兆府兴平县。”按《舆地广记》,凤翔府天兴县,故雍县,秦德公所都也。兴平乃章邯为雍王所都之废丘也。当云“雍,今凤翔府天兴县”。
《吕氏春秋》:“禹南至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此屈子《远游》所谓“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朱文公谓:“汉之寻阳县在江北,今之江州,非古九江地。”其说明矣,然汉柴桑县属豫章郡,而莽以豫章郡为九江,柴桑县为九江亭,则九江之名,其误久矣。以九江为洞庭,本于《水经》,而胡、晁、曾氏因之。
《国语注》“姑蔑,今太湖”,当作“大末”。“甬句东,今句章东,海口外洲”,当作“浃口”。盖传写之误。唐卢潘引《地理志》“浙江出黟县南率山,东入海”,今《汉志》云“蛮夷中”。
《战国策》:“田单为栈道木阁,迎齐王与后于城阳山中。”非但蜀有栈阁也。
楚“北有甘鱼之口”,鲍氏注疑为济阴高鱼,非也。《左氏》昭十三年《传》“次于鱼陂”,注云:“竟陵县城西北有甘鱼陂。”
《大事记解题》:“沈黎郡、汶山郡,《地理志》不载。按《舆地广记》,汉武帝置郡,既而罢之。”愚按,《黄霸传》“入谷沈黎郡”,《后汉·莋都夷传》:“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元鼎六年,以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儌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冉駹夷传》:“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至地节三年,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宣帝纪》:“地节三年十二月,省汶山郡并蜀。”
荀卿为兰陵令。县在汉属东海郡,今沂州承县。诚斋《延陵怀古》有《兰陵令》一章,盖误以南兰陵为楚之兰陵也。古灵字亦误。
文中子父曰“铜川府君”。隆为铜川令。阮氏注:“上党有铜鞮县。”龚氏注:“隋初置铜川县,今忻州秀容是。”愚考《隋·地理志》:“定襄郡秀容县,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十八年置忻州。”龚注是也。
《中说》“同州府君”,龚氏本作“司州”,注云:“宋武置司州于虎牢,西魏始改华州为同。”
子夏居西河,在汾州。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
《汉·地理志》言风俗,多取太史公《货殖传》。然太史公语尤奇峻,可以参观。
《地理志》:“《禹贡》桐柏大复山,在平氏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入海。”《禹贡集解》云:“淮陵,晋犹存,不知何代废省。今其地当在楚州界。”愚考《宋·州郡志》:“淮陵郡本淮陵县。”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永宁元年为淮陵国。《舆地广记》:“泗州招信县,本淮陵县,汉属临淮郡。宋曰睢陵,置济阴郡。”今按汉、晋有淮陵、睢陵二县,宋济阴郡有睢陵县,而淮陵郡无淮陵县。盖宋之睢陵,即汉之淮陵也。《广记》:汉睢陵故城,在淮阳军下邳县。《寰宇记》:“古淮陵城在招信县西北二十五里。”然则《禹贡解》以淮陵在楚州,非也。
《志》谓“齐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临淄有服官”。《说苑》:“《墨子》曰:‘锦绣絺紵,乱君之所造。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齐俗之侈,盖自景公始。
琅邪郡灵门县壶山,浯水所出。音吾。元次山名浯溪,亦有所本,非自造此字也。
《沟洫志》:“史起引漳水溉邺。”出《吕氏春秋·先识览》,以“贤令”为“圣令”,“舄卤”为“斥卤”。
《史记·货殖传》:“南阳西通武关、郧关。”正义云:“《地理志》宛西通武关,而无郧关。‘郧’当作‘洵’。洵水上有关,在金州洵阳县。”愚按《汉志》,汉中郡长利县有郧关。长利,今商州上津县,武关在商洛县,正义失之。
古公事獯鬻,而商不与;晋拜戎不暇,而周不知。封建之效也。唐以幽镇扞契丹,及幽镇亡,而契丹之患始炽,方镇之效也。郡县削弱,则夷狄之祸烈矣。
《九域志》:“沧州有汉武台。”《唐·太宗纪》:“贞观十九年,伐高丽,班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台余基三成,燕齐之士为汉武求仙之处。
李太白《蜀道难》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其说本扬雄《蜀记》。愚谓岷、嶓载于《禹贡》,庸、蜀见于《牧誓》,非至秦始通也。
《水经》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郦氏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通典》谓:“晋郭璞注三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详撰者名氏,不知何代之书。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狄县安帝更名;‘荷水过湖陆’,则湖陵县章帝更名;‘汾水过永安’,则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愚按《经》云“武侯垒”,又云“魏兴安阳县”,注谓“诸葛武侯所居。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又云“改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五年也。然则非后汉人所撰。《隋志》云“郭璞注,而不著撰人”,《旧唐志》云“郭璞撰”。愚谓所载及魏、晋,疑出于璞也。《新唐志》始以为桑钦,而又云“一作郭璞撰”,盖疑之也。《经》云“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注云“赫连果城也”,乃后魏所置,其郦氏附益欤?按《前汉·儒林传》:“古文《尚书》,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晁氏《读书志》谓“钦,成帝时人”,意者钦为此书,而后人附益,“如《山海经》禹、益所记,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之名,《本草》神农所述,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之称,《尔雅》作于周公,而云‘张仲孝友’,《苍颉篇》造于李斯,而云‘汉兼天下’,皆非本文”,颜之推尝论之矣。《通典》又谓“景纯注解疏略,多迂怪”。今郭注不传。
《三辅黄图》所载“灵金内府”及“天禄阁青藜杖”皆王嘉《拾遗记》谲诞之说。程泰之谓《黄图》盖唐人增续成之。《水经注》引《黄图》,今本所无。
《殷芸小说》云:“诸葛武侯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素问》云:“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
《汉袁良碑》云:“帝御九龙殿,引对饮宴。”《集古录跋》谓:“九龙殿名,惟见于此。”愚按张平子《东京赋》曰:“九龙之内,寔曰嘉德”,注:“九龙,本周时殿名,门上有三铜柱,柱有三龙相纠绕,故曰九龙。嘉德殿在九龙门内。”非但见于此碑也。
武后在洛阳,不归长安。此《通鉴》所载也。张柬之等举兵,至后所寝长生殿,又迁后于上阳宫,皆在洛阳。程泰之《雍录》乃谓长安宫殿,误矣。
冯衍赋云:“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未详所出。《水经注》引《墨子》曰:“舜渔濩泽。”今《墨子·尚贤篇》曰:“舜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服”字疑即“濩”字。
《汉·王嘉传》:“为南陵丞。”颜注:“南陵,县名,属宣城。”按汉无宣城郡南陵县,宣城县属丹阳郡。南陵属京兆,文帝七年置。颜注不考《地理志》,何邪?
《禹贡》:“冀州,治梁及岐。”先儒皆以为雍州之山。晁氏谓:“冀州之吕梁狐岐山也。”蔡氏《集传》从之。朱文公曰:“梁山证据不甚明白。”
《贾谊书》曰:“所为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武关在商州商洛,以限南诸侯;函谷在陕州灵宝,以限北诸侯;临晋在同州朝邑,以限东诸侯。
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云:“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其词奇丽超绝,翰墨畦径,可以讽诵。明远妹令晖有文才,能诗,见锺嵘《诗品》。大雷在舒州望江县,《水经注》所谓“大雷口”也。晋有大雷戍,陈置大雷郡。庾亮《报温峤书》:“无过雷池一步。”“积雨为池,谓之雷池。东入于江,为大雷口。”《元和郡县志》云。
余仕于吴郡,尝见长洲宰,其圃扁曰“茂苑”,盖取诸《吴都赋》。余曰:“长洲非此地也。”问其故,余曰:“吴王濞都广陵。《汉·郡国志》:‘广陵郡东阳县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东阳,今盱眙县,故枚乘说吴王云‘长洲之苑’,服虔以为‘吴苑’,韦昭以为长洲在吴东,盖谓广陵之吴也。”曰:“它有所据乎?”曰:“隋虞绰撰《长洲玉镜》,盖炀帝在江都所作也。长洲之名县,始于唐武后时。”《元和郡县志》:“苑在长洲县西南七十里。”未足据也,当从《郡国志》。
杀胡林,在栾城县。唐属赵州,后属真定府。《纪异录》云:“林内射杀狐,因以名之。”《续通典》云:“唐天后时袭突厥,群胡死于此,故以名之。”
隋牛弘封奇章公,僧孺其后也。奇章,巴州之县。梁普通六年置,取县东八里奇章山为名。《隋》、《唐志》、《通典》、《九域志》、《舆地广记》皆云“其章”,误也。《续通典》作“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