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困学纪闻』孝经
- 本章共 1.8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6-06
《孝经序》“六家异同”,今考《经典序录》有孔、郑、王、刘、韦五家,而无虞翻注。有虞槃佑,东晋处士也。
致堂谓:“《孝经》非曾子所自为也。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晁子止谓:“何休称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则孔子自著也。今首章云‘仲尼居’,则非孔子所著矣。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冯氏曰:“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当成于子思之手。”
《古文孝经》,《汉志》、《书序》谓出孔壁,而许冲上其父《说文》,曰“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其说不同。
“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荆公谓:“当不义则争之,非责善也。”晁子止《读书志》乃谓“介甫阿其所好”。盖子止守景迂之学,以《孟子》为疑,非笃论也。朱文公于《孟子集注》取荆公之说。
“是何言与”,司马公解云:“言之不通也。”范太史说,误以“言之不通也”五字为经文,古、今文皆无,朱文公集所载《刊误》亦无之。近世所传《刊误》以五字入经文,非也。
《孝经》郑氏注,陆德明云:“与康成注《五经》不同。”今按康成有“六天”之说,而《孝经注》云:“上帝,天之别名。”故陆澄谓“不与注书相类”。
《荀子》述孔子之言曰:“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国,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辍。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与《孝经》稍异。
彭忠肃公以“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裒集格言,为《五致录》。司马公《家范》亦以“五致”类事,忠肃之书本于此。
《国史志》云:“《孝经》孔安国传,古二十二章,有《闺门篇》为世所疑。郑氏注今十八章,相承言康成作,《郑志目录》不载,通儒皆验其非。开元中,孝明纂诸说自注,以夺二家。然尚不知郑氏之为小同。”
王去非云:“学者学乎孝,教者教乎孝,故皆从孝字。”慈湖、蒙斋谓古“孝”字只是“学”字。愚按《古文韵》:“学”字,古《老子》作“”;“教”字,郭昭卿《字指》作“
”。
“不敢毁伤”至“不敢失于臣妾”,言“不敢”者九。《管子》曰:“贤者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诗》于文王、仲山甫皆曰“小心翼翼”。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经纬》之言也。见《东汉·韦彪传》注。
刘盛不好读书,唯读《孝经》、《论语》,曰:“诵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诵而不行乎?”苏绰戒子威云:“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愚谓梁元帝之万卷,不如盛、绰之一言。学不知要,犹不学也。
范太史《孝经说》曰:“能事亲则能事神。”真文忠公《劝孝文》曰:“侍郎王公盖梅溪也。见人礼塔,呼而告之曰:‘汝有在家佛,何不供养?’”盖谓人能奉亲,即是奉佛。
“严父莫大于配天。”《神宗圣训》云:“周公宗祀,乃在成王之世。成王以文王为祖,则明堂非以考配明矣。”自唐代宗用杜鸿渐等议,明堂以考肃宗配上帝,一时误礼非祀,无丰昵之义。
“孝子之事亲终矣。”此言丧祭之终,而孝子之心,昊天罔极,未为孝之终也。曾子战兢知免,而易箦得正,犹在其后。信乎终之之难也。